分享

胡同故事 | 老北京的烧煤记忆(二)

 新用户8926AVU2 2023-01-13 发布于北京
图片

本文作者:李哲,东城区文联副主席。

图片

接上文:胡同故事 | 老北京的烧煤记忆(一)

煤栈作为一个古老行业,其实并不好做。除了要有一定资本和一定场地,还要有足够的技工以及齐备的工具。图片中关于摇煤球工艺的记录,尤为难得。

图片

煤场的部分工具

图片

和煤前先拢成圈,为添黄土添水做准备

图片

工人正在往煤圈里添黄土

图片

工人正在摇煤球

摇煤球大有讲究。煤粉与黄土按比例和为煤泥,撒煤末,摊三厘米厚的大煤饼,晾一晾便用煤铲切小方块做成煤茧儿,撒上煤末放摇筐里筛,筐底拴一个瓦盆,像摇元宵一样摇。在摇煤球的过程中,要用到铁锨、板儿锨、钉耙、剁铲、摇筐、转盆这些工具。

在这些图片中,就能看到当时的制煤工艺,比如有一张图片是煤末备好了,和煤前先将煤末拢成圈,为添黄土添水做准备,旁边还有摇煤球的必备:小花盆。

另一幅是开始添黄土的情形,肌肉健硕的两人抬着一筐黄土,倒入煤堆中。黄土讲究用深黄色亚黏土和黏土,黄土要把握在五分之一比例,少了不成形,多了火力弱。一切准备就绪,就开始摇煤球了。

在一张图片上,只见一人拿着簸箕,顺时针摇;在那人脚上,还绑着护袜。摇煤球的和远处正在抬煤的,黢黑的脸上都带着淳朴的笑容。

图片

手推车送煤球

图片

拉车送煤球

手工摇还是太累,尤其煤厂,量大活多,于是技术就有了突破。根据记载,一些煤厂也用吊筐摇煤球,铁环拴三根绳儿,固定在门框或架子上,省力一些,但需要专门场地。

北京城里自家若要摇煤球的话,还有人上门服务。这些上门摇煤球的大多就是河北定兴人。他们在北京分两拨,一拨是摇煤球的,又称铁道西的,“干黑活儿”,铁道是京汉铁道。铁道东的则是干澡堂子的,称为干白活

上门摇煤球的人,背着家伙什儿,一个大圆筛子,一个花盆和一根棍子,或一个钉耙,一把平锨,不停地吆喝:“有要梅秋儿(摇煤球)地吗?有要梅秋儿地吗?”。

除了主动上门摇煤球的,一到深秋寒冬,街面上常能遇到送煤的。用木轮车推着,两侧双耳煤筐,百十斤煤,到门口喊一声“送煤来啦”,和水夫一样,主人应了之后他们再进,完事退出,讲究规矩礼貌。那时也兴到煤铺叫煤,比如,“给某某胡同某某号送两筐煤”,货到付款。

图片

有煤就得有炉子,一般是铁皮煤炉子,不那么容易操作,尤其早年烧煤球,可比烧蜂窝煤费劲。煤铺还负责培训,引火点炉子是技术活,需要刨花儿、劈柴块儿、煤球儿、拔火罐(小烟囱的作用);把握不好白挨呛,还不着。街边大大小小的煤铺,家伙什一应俱全,还负责专业搪炉子。不过,自从烧蜂窝煤后,有了专门炉瓦,就好多了。

与炉子配套的,还有消失不见的水汆儿和烙铁。水汆儿如今见不到了,是老北京以前烧水用的长把铁筒,等煤球一部分烧塌下去才能用,筒身可大部分插炉口里,这种铁筒烧水开得快。

图片

说到烧煤球儿,还有段齐白石老先生的轶事。他老人家的高徒白铁铮先生,在其名作《老北平的故古典儿》里,有精彩的记述。“有一回我听人说老师家里烧煤球儿,怕佣人浪费,控制得很厉害,他老人家把煤球儿一堆一堆地摆放在煤屋子的地上,每堆上标明某一天烧的,经我一看,果真如此,而墙角处还堆着一大堆,至少有两千斤呢!”

您瞧瞧,无论名人还是百姓,当年都绕不过这黑黑的煤球。

图片

90年代,拉煤球的师傅从天安门前经过

到了20世纪50年代,索家坟建了机制煤球厂,可大规模生产。除了煤球,还发明了蜂窝煤。据说那位蜂窝煤机器的发明者曾住在东单三条,相信很多人都还记得,用手动煤球机往外压蜂窝煤时那种沉甸甸的感觉。

上世纪60年代,开始定量按片儿供煤,“购煤本”上写着人口、住址和供煤量。本世取次纪初,蜂窝煤也就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煤棚、送煤三轮儿和煤炉子,一起成为了过往的记忆。

烧煤的日子,带着潮潮又暖暖的感觉,不会退出我们的记忆。因为那是自元代就有的记忆,从骆驼到火车,从煤块到煤球又到蜂窝煤。推独轮车的煤夫谨守着规矩,蹬三轮儿的送煤师傅沉默不语,直到本世纪初还能见到。肥大的棉袄,依然是指甲缝和皱纹里都是黑色,眉宇和口鼻之间,都是煤的描画。最终,他们沉重的背影消失在胡同尽头,消失在时光尽头。

(完)

图片

栏目说明

本栏目摘于东城区政协文史委员会、东城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编著的《胡同故事》,仅作学习分享。

“传承胡同文化、讲好胡同故事、永远地留住乡愁,这是无数人的心愿,更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信仰和追求。”(单霁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