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医生

 听松2018 2023-01-13 发布于广东

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医生

——兼答“为了孩子学心理学有用吗?”

新近《今日头条》上有个提问:“为了孩子学心理学有用吗?”

答案肯定是毋庸置疑的。

因为,但凡做父母,从来也不需要考试,却永远也需要学习,终身学习。而这个终身学习,当然也包括了学点心理学常识。

[上海14岁女孩的千字遗书截图,来自网络,谨致谢意]

假期网上热传有一份上海14岁女孩跳楼轻生前给父母留下的千字遗书,开头这样写道:

人生一趟,遇见你们我很荣幸,若有来生,我们不要再见面了。想想也没什么,你们爱的不是我,是冲进班级前十的我,是排名年级前二十的我,是考到满分的我,你们心目中的完美女儿太优秀,我达不到。”……

默读千字遗书,相信诸位看官应有同感,那是字字泣血,那是句句扎心。

14岁女孩的千字遗书说,自己成了父母“在朋友面前攀比的工具”,“我还是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这辈子做尽了别人的出气桶。”

[图文来自网络,谨致谢意]

当下从心理健康角度视野看,行为心理学上有一种忧郁(压抑)应该就是叫“懂事”?!

缘于日常生活中,我们传统文化之传统基因,说话总要兜兜转转拐弯抹角,沟通总是讲究间接含蓄意在言外,习惯不可有话直说;若不是这样,往往可能被说,要么是不成熟,要么是不懂事。

为了做到世俗所定义的成熟与懂事,满足父母与身边人所接受的成熟与懂事,孩子常常会压抑自己取悦他人,身与心也因之负重前行,日积月累下来,一旦心理负荷超载成为常态化,内心的忧郁或是不易察觉也是难以避免。

反观近些年来跟随老师读读心理学,有缘聆听见证了N多做父母的焦虑与忧郁,常见困惑痛楚之一,就是有些平日好好读书的孩子忽然间就莫名其妙地患上厌学症?

曾经细细梳理孩子因抑郁引发厌学的个案,即使总量不高也不乏其代表性,里面既有小学生也有中学生还有大学生,显而易见他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在读在做的总是父母所希望的所想要的,并非孩子自己中意的内心需要的,即是做父母的总要孩子必须去学什么,比如要上什么兴趣班、要学什么补习班、要考什么大学读什么专业等等。

而孩子个人的兴趣爱好,总也被视而不见,孩子面对内心的纠结,往往既不敢责备也无法反抗,所有情绪只能默默地向内进行自我攻击,久而久之,心理问题亦由此衍生。

有部台湾金马奖获奖电影《阳光普照》,讲述没有考到第一志愿就要复读的优等生阿豪,总是恍然孤身一人,没人真正知道他内心在想什么,最后也跳楼轻生。而生活是树根,当一个关系出现了问题,随之而来的连锁反应可能是任何一个家庭都难以承受的。

上海14岁女孩的千字遗书说,“毁掉一个人很简单,只要毁了她的童年,其余一切顺其自然。”

对于童年心理创伤的影响,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早有精辟论断:“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我们无法想见但却可以想象,上海14岁女孩跳楼轻生后,其父母阅读千字遗书时的悲伤与懊悔……如是说来,假如能够为了孩子学点心理学——

比方说,了解马斯洛的人生五大需求层次理论是怎么一回事,做父母的才有可能理解当下孩子的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才有可能学习尊重孩子、学会认可孩子和理解孩子,才有可能让我们这些不完美的父母和孩子,能够做彼此的太阳。

方说,知晓人与人之间的共情理论,做父母的才有可能换位思考,才有可能看见孩子的梦想与需求,倾听理解孩子的言语,找到与孩子沟通的共同语言。

即便学做父亲的年头也二十有多,亦是近些年读了心理学过后,慢慢才恍然悟到,父母的角色无可替代,其实,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医生。

静静回想过往陪伴孩子成长的历程,察觉与孩子打交道有个六字诀窍,叫做“好好玩、好好说”。孩子小时候,要陪TA好好玩;孩子长大了,要陪TA好好说。

“好好玩、好好说”,说白了,也就是努力满足孩子被尊重、被认可、被理解的人生需求愿望。

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医生,实际上,夫妻同样也是另一半最好的心理医生。缘于,凡人都有被尊重、被认可、被理解的人生需求。

为了孩子,为了另一半,也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学点心理学常识,既有需要更有必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