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血足气不足,气足血不足,如何看待?人的信仰如何影响人的体质?

 读原著 2023-01-13 发布于四川

      血足,气不足时,人不喜欢站立,也不喜欢运动,因为气不足,带不动血液运行,强行运动则大伤元气。此时,顺应身体的需求,养静、养气即可。血足而气不足的人,手脚、身体都很暖和,但思维有些呆滞,有些懒洋洋,不喜欢操心,一切从简。这类人很可爱,也很容易修养有成。
         而一旦气足而血不足,人就容易躁动,思维容易杂乱,心气很高,喜欢运动,而需要较长时间来预热身体,天冷的时候手脚不容易暖和,人年轻时多是此种情况。这类人因为躁动大,不容易修养有成。而人到中年以后,逐渐会变成气血两虚,脾胃也跟着逐渐虚弱,睡眠问题越来越明显,除了养脾胃,养精、养静、养血,别无它法。
         而现在的人的最大问题,是到了中年之后,在气血两虚的基础上,气还比血强一点,也就是还很难静下来。这种情况,属于最糟糕的,最难养的类型,养脾胃肯定是首要的,因为脾胃一旦虚弱,气血两虚的情况就得不到有效遏制,但只重视食补而不重视熏陶圣贤经典,那么成年人的私欲就得不到有效的遏制,意识形态的善、正不到位 就难以“止漏”。人到中年之后,体内的垃圾从客观上讲 比年轻时多太多,如果不能全方位修养,那么身体的负担只会越来越重,加之 生活、工作的压力很大,就随时可能倒下。
         所以人到中年之后,很多人还是很想 有信仰的。想有信仰,但具体实践时阻力很大,又磨不开面子,觉得自己信道信儒信佛 好像跟别人就格格不入,觉得自己诵经 别人都不诵 好像自己是个另类。所以,其实人生 真的是多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