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克思哲学原著选读(王德峰)

 人老颠东 2023-01-14 发布于安徽

马克思哲学原著选读(四)

好久没有更新了,最近在思考一个问题,一个人的爱是否是有限的?阶段性得到了一些答案。

今天就接着前面的内容继续介绍,文字这种东西毕竟是苍白的,很难做到影响一个人的行为,但没有文字就更谈不上......

费尔巴哈提出了对象性原理,但是没有提出对象性活动的原理。对象性原理的提出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就是不把人类文明的基础看成是理性,而是人与外部、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对象性的关系。当我们谈论存在论思想的时候,我们就说,首先我们跟外部事物是这样发生关联的,它首先不是我认识的对象,它是我的感性需要的对象。比方说爱也是这样,我们对某人的爱就是表明我们自身作为对象性存在的缺陷,所以我们不可遏制的需要那一个对象,爱种证明,它不是理性活动的结果。

经验论和唯心论的哲学,他们各自的缺陷是什么?经验论,认为我们的感观点起源于感觉,这是正确的,但是他们忘了什么?经验论忘了,人的最主要的、最基本的感觉对象乃是人本身。这话怎么理解?我们观看这个自然的景色,感觉到它的美并不是自然景色,本身就是美的。我们在这个外部自然景色当中欣赏到它的美,其实是我们的心灵,我们看这个自然景色,看到的是我们自己的心灵。这一点有些类似《道德经》里的“美之为美。恶之为恶”的感觉。所以这是人类的感觉,看到外部对象,其实是看到自己,这个思想是蛮了不起的。人怎么会在外部世界自然界的事物当中看到自己的,因为人与人之间打交道。人是社会存在物才会有人为的感觉,这一点要理解太容易,一个人孤零零的在荒岛上,就他一个人,他就失去了打扮自己的需要。不再会有用美来装饰自己的环境的需要,也不需要看穿好看的衣服,我们穿自认为好看的衣服,其实都是给别人看,我们打扮自己是给别人看,是在别人的赞赏的目光当中得到了自我肯定我蓬头垢面的有什么不可以,所以后来那当时文化大革命当中有些人蓬头垢面的。不修边幅到如此之地步,常人不能接受,然后就判断此人是什么,仇视社会,愤世嫉俗就失去了社会性所以人类的感觉是社会的感觉。人类的心灵,是在自己的社会性存在中形成起来的。经验论的缺点是这样的,他忘了人类的感觉跟通常所谓认识论所研究的抽象的感官能力不是一回事,所以这样就进入了存在论研究。

那么唯心论的问题在哪里

唯心论在人里面,在人自身中寻找观念的起源是正确的。你不能说观念起源于物质的事物,但是唯心论却不正确的想要从孤立的、被固定为独立存在的实体的、固定为灵魂的人当中引导出观念的起源。这话是什么意思?人自身是观念的起源,在人自身当中寻找,这是对的了。但是这个起源结果被找成是什么东西?找到的那个源泉是什么?是独立存在的实体,被固定为灵魂,这当然这个说法不够准确。基督教的世界观说人有灵魂,柏拉图的理念论也说人是怎么回事?灵魂加肉体灵魂曾经在理念世界待过,然后堕入肉胎,遗忘了理念世界的情景,然后他由于通过肉体的感官接受外部事物的刺激,偶然的会唤醒他对理念世界的回忆。唤醒成功了一个真理被发现没唤醒,真理没发现所以学习就是回忆认识就是回忆,灵魂的回忆。那么这里讲灵魂是对的,但是到了笛卡尔开始,近代哲学没有讲灵魂了,因为灵魂只是个实体的话,它就被动了,笛卡尔说我故我在的时候就讲了主体性的。

用主体性这个思的主体,纯粹思维主主体取代了那个被动消极的作为身体的灵魂,这就是柏拉图转变为笛卡尔主义主体性这件事情实在太大,要讲清楚很难。各位学西方哲学史,学到近代哲学这一段。各位到现在就搞得清楚了吗?这个主体跟柏拉图的领域的区别是什么?

柏拉图的灵魂是个精神实体一个神话故事,曾经在理念世界待过,那么卡尔的我?卡尔所说的自我可不是这样的灵魂,这个主体性。这件事情,中国人到谁最清楚?首先是孟子到后来是慧能最清楚。接下来,再讲这个故事,五祖禅师有一日感觉到自己大限将至。于是叫来弟子来做偈语,以此来选定自己的继承自己衣钵的人。然后神秀听说此事之后。于是他写了一篇: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惹尘埃。

五祖看到之后,他内心知道,此篇没有真正见心明性。但对于修性也是大有裨益的,于是就让弟子们抄录持诵。

一日,在厨房的慧能听到之后,觉得此偈语并没有见心明性。于是他又写了一篇: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五祖看到后,立马擦去了,说到,此篇也未能见心明性(一方面是为了保护惠能,另一方面是确实也没有见心明性)。深夜,他将惠能叫到自己的房间里。说到,神秀离门槛还很远。你已经一只脚踏进来了。然后我与《金刚经》说给你听,看你能不能见心明性。惠能听到《金刚经》里面的一句,“因无所住,而生其心”。瞬间明了自心,已然见性。遂继承五祖禅师的衣钵,终成一代大师,开创中国化的禅宗。下面分析着故事里面的为什么两句偈语都未能见心明性。

首先,神秀的那篇,远离尘世众生的烦恼,将自己与世间一切分离开来了,是一种独立自修的法门,是小乘佛法,是自了汉。

惠能那篇,将外界事物捂掉了,擦除了世间外物和自身,体现了一个“空”。

五祖禅师擦掉惠能写,既然你说空,那我把你的空也空掉,这叫“空空”。

至于惠能悟到的自性,有以下一种说法: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现在回到笛卡尔的先验主体性原则,开创了欧洲哲学近代的主体性原则。真理不是用我们的感官反映外部事物,用我们的理性去加工感觉材料,然后我们的概念去符合实在,这样一种朴素的反应论。真理,就是每一个人能思维的主体,发挥自己思维的能力,理性的力量就能够推出来的。一个推出关于自然界的知识的基础,还有一个推出关于人类的道德问题的最终解决,一个解决知识问题,一个解决道德问题。道德问题是社会的问题,知识问题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这两个都从先验主体内在的理性当中,什么把他们真理揭示出来,不就是能行万法吗?而这个主体性,不是实体,他如果不思维,它不存在。他如果思维了,他存在,后来黑格把这件事情讲的比较简明一点,就在历史哲学里边讲,他说两类事物,一类叫物质事物,一类叫精神事物。那么物质事物的存在,不依赖他自己的,于是打了个比方,所有的物质的事物都有重量,他有这个重量是因为。在他之外,有吸引他的一个中心是,然后由于他受这个重力的影响,他就凝聚了,他如果摆脱重力的影响,他就消散掉了。每一个物质事物的存在都如此,他存在的根据不在他自身中,而在他外面一个让他凝聚起来的中心里。那么精神的事物是怎么存在的?他认识他自己,他就存在,他不认识他自己,他就不存在。黑格尔说的那句话精神是什么?下了个定义了,精神就是对他自己本性的判断。在精神这件事情当中,认识外部事物跟自我意识是同一件事情,他认识什么,和他自己去认识是同一件事。这个精神的事物,就比如说自由,自由可不是一个经验事物,放在你面前,让你经过理性的推导得出结论,自由肯定不是你能获得的一个经验事物,那么你说他存在如何存在?你不认识他,他就不存在,你认识他,他就存在。我要让一个奴隶人知道自己是自由的,这件事情可不是我可以颁布给他的事情。自由不是一种现成的属性。你不具备,我给你,没有这种事情,你要自由,依赖你的精神的自觉了,拥有自由这种精神的时候,表明了他,如果他不认识他自己,他也不存在。当我们想到这种主体性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他肯定不是被动的给定的实体,他就是精神之存在,而精神的存在就是什么自我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他才能存在,一个修佛的人,什么叫进入了禅宗?就是要达到精神的自觉,精神的自觉,是不依赖外部事物的他必须完成自我认识这样一个主体性原则

我们为了讲解这个主体性,说了这么一大堆话,所以当费尔巴哈说唯心论有道理的,但是他的问题出在哪里?第一道理在于他不要到这个外部物质世界去,让他去寻找观念的起源,也不要从我们感官的被动的接受外部事物的刺激,获得关于外部事物的表象。从这方面也不能找到观念的起源,这个被找到的起源成了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固定为灵魂

对以上所讲述的内容做一个总结:

我们关注到了马克思对唯物主义的批判、旧唯物主义批判和对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批判,以及对唯心主义的批判来。三个批判都来了,那重点是针对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已经用感性直观来理解世界了,就仿佛是离不开王阳明讲的。认识主体如果是心,被被认知的所谓外部事物叫花,其实都是由见而产生。那么,如果用费尔巴赫的语言来说,这叫直,费尔巴哈达到这个境界。这个境界是现象学的境界。

我上次讲过,学哲学就是不断的去打破我们常识思维的框架,为什么一定要打破?我们在常识思维框架活得很安稳,活得很安稳,倒也算了是吧,一般来说,能满足我们日常世界当中趋利避害的需要,倘若我们这个文明出了毛病,我们。找不到安身立命的地方?那么常识的框架就不断的被怀疑这一哲学的重要性来了。我们打破常识框架,我们的常识框架认为我们我们有认识,就是现存的主体去面对现存的课题。然后发生认识活动,叫主体主客体关系,这个关系,是通过理性,通过思维的范畴来建构,我们现在要说这个现成的主体或者现成的客体,都是我们虚设假设的,今天这个文明还在这样一种近代哲学的那现象学水平之前了,以西方主导的文明就主体征服客体的文明了。并且包括把人自身也当客体,你就能发现这文明的毛病了,那这种毛病我们每天都可以感受到,比方说你们从复旦一毕业出去就变成人力资源了。对,那么就跟能源,跟石油并列在一起了,就我们的被物化,被客体化是个当下公开的事实,并且它表达在我们当代的语言当中了,原来叫人事部了,本来应该讨论人的事情,现在叫人力资源部,简称HR,这就是看到变化了,你要揭示这个时代的真相,这个文明的真相,你从我们日常通用的语言当中,从哲学上看一看,一看就看出问题来了,所以要打破上层框架的缘故,就这个道理。这样,非常了不起。

所以要打破上述框架的缘故,就这个道理,费尔巴哈是天才的火花般的思想,但他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扎实的一个存在,人革命做基础,他跟马克思之间的关系,从逻辑上讲就是。就是胡塞尔跟海德格尔的关系,具体的学说的内容不一样,逻辑的关系就这样,胡塞尔指出了纯粹现象,绝对被给予的就是纯粹现象,然后要从纯粹现象当中运用现象学的方法,一方面要做出先验自我,这个自我不是现存改进,而是被构造建构出来,海德格尔,走到下一步了。把现象学原则推向什么存在论领域存在论领域,这一步推,实际上就走出了知识论,而进入了出真正进入存在论。实际上,费尔巴哈的问题也是,他要发动存在论革命,结果他又退回到知识论范畴里去了。他只是要揭示我们的感性直观本身,应该给出一个人的存在的真理,来从中揭示人的存在的真理。但是感性直观本身来自哪里?感觉的人类性或人类的感觉本身,它的根源在哪里?他把这一点揭示出来已经贡献很大。比方说人类的感觉的例子,在艺术当中是最明显的,当然在手艺人的劳动当中,全资本主义劳动手工业劳动者的手艺当中,它也能呈现。之所以马克思说,人跟动物的生产的不一样。动物只按照它的物质所规定的自然尺度从事,所谓生产人可以按照根据所有物种的尺度来生产,而且还按照美的尺度来生产美。那美的尺度来自哪里?音乐怎么能做成的?就人类的耳朵跟动物的耳朵的差别在哪里?你可以放一段贝多芬的交响曲给一条狗听,也许会引起他的某种兴奋,但他听不懂这个音乐,他不知道这里是什么命运,那里是爱情,不可能知道的。人能够创造音乐,狗只能听听。他听的过程基本上可用物理学来描述的,再加上生物学,据说有些牛听音乐,这个产奶的量就大了,而且这个音乐他专门通过实验找到的,那这个音乐,有特定的节奏和旋律,换一个贝多芬、巴赫的上去行不行?可见他不是思想的那种,精神的那种,他属于物理世界。他听声音,他的耳膜也受到了空气中的震动,发生共鸣,然后把一种共鸣所产生的神经的兴奋传导过去了,就这件事情了。那么人听音乐,当然第一步也这样,你耳朵不能聋。你耳膜要能震动,这是肯定的,但是你听人类听音乐的时候,对自己的听还有一份听,那叫听听,因为对听有听,当然这里还不是理论认识,没有反思,这还在全概念全理性的水准上,在完全在感性的层面上,但在这感性的层面上,可不是在生物的肉体的层面上,不是在肉体感觉的层面上。感性这个词只是可以表达人类,感性,从哲学上严格说话的话,我们学哲学,就会纠正我们错误的说话方式,对,平时说说没关系,如果讨论起大问题来,那就要严格了。那么我们对听有听,这叫人的感性,对看有看,对听有听,什么意思?我们不光是受到了那个物理的声波的刺激,我们对听的过程有一种听,我们会发现什么音色的差别,节奏的差别,音层的张力、旋律、音色、节拍、音层、张力、旋律。等等,这一切是因为我们对听有听才获得的,而这一切恰好是构造音乐的什么基本材料,因为我们对听有听,却对声音的韵律发现了,音色的差别发现了。不同音符之间的和谐的比例关系,也发现了这是做音乐的基本材料,这些材料不是来自自然的声响,而是对声响的听,有一份听,这叫听听,他还在感性的领域里边,绝不在逻辑的领域里边,那么在感觉的领域里边,这个感觉就是人类的感觉,感觉的人类性。因为我们对看有看,所以我们发现了色彩的色谱这种观念来了,暖色调冷色调是,也来了,线条的韵律也被我们看到了。这是因为我们对看本身有看,于是绘画成为可能,色调的对比。他们之间的和谐的关系,线条的韵律和节奏,这一切都是绘画的什么材料,因为我们对听有听音乐成为可能,因为我们对看有看绘画成为可能,当然建筑也成为可能,因为对看有看是,视觉的艺术和听觉的艺术都成为可能了。我们此刻正在想的,想的是现象学。如果把音乐的创造看成是建立在理性逻辑的基础上,那么产出现一个怎样的一个状况?胡塞尔是提到过这样的例子,一个天生的聋子,从来没有听过声音的,对听也不可能发声听的人,他也可以学习乐理的,他是聋子,坐在音乐学院里面读书也可以的,他专门学的是什么?他不能学吹奏,拉琴弹琴他没办法,因为他要有反馈的,你对弹下来的东西要有反馈,然后纠正他,调整。他能够做什么?他可以学作曲,因为作曲的是,理论是都放在那里,和声学基本乐理,这和谐的声音是以怎样从数学的关系构造出来,而且可以分类是,大和弦小和弦。然后请他创作,他能创作出真正的音乐吗?不可能的。所以胡塞尔是坚决的认为文明的基础,不在理性,那个逻辑里。在纯粹现象里边,然后揭示他的法则。现有的理性就全在概念、泛概念、判断、推理里边的逻辑当中构造。近代以来,自从笛卡尔以来的一个理性、主体性的原则,理性形而上学的打开,然后就让西方人认为理性可以取代上帝的位置。成为这个世界的一个阿基米德点,重建人生的意义,重新规范这世界,结果引用了歌德那句话,理性一再成为胡闹,欢心一再变成烦恼。近代人的理性最后是工具,帮助人类为了自己的利益更好的控制世界,这就理性的用途。而理性不可能避免人类社会的灾难,每一次灾难都以非理性的形式爆发出来,然后事后社会科学理性回顾一下,说,他们的原因是什么。所以这就是我们讲到现象学运动的根本重要性了,由于西方哲学20世纪的现象学运动。它是个重大的转折点,其实是把近代哲学与当代哲学之间划来叫分水岭,所以今天20世纪的哲学,西方的哲学,哪一个学说,哪一个哲学家的理论,如果没有现象学原则做它的前提的话,这本书尽管是在20世纪写的,它其实是已经过时了。由于现象学的原则,西方的思想就终于可以跟中国的思想相通了。我们中国也有现象学运动了,特别的重要性在于拿现象学的原则和方法来重新领会我们儒家、道家、佛家的学说。如,一个文艺理论的比较重要的宗教叫文心雕龙,那你对文心雕龙的研究,有些人以往是通过拿西方近代的美学理论来跟他对比的,其实拿了西方美学的近代美学的框架来重新解释,文心雕龙,这是错的。文心雕龙的宝贵的中国美学思想之财富,只有用现象学原则才能挖掘。

好,现在我们还是回到费尔巴哈这个早期的现象学中,如果说人为的感觉,感觉的人类性,我们刚才已经了解了,对听有听,对看有看,好,那么请问这种能力哪里来?这种人类感觉的人类性如何成可能的?因为人的社会性,这个证据就在那里,就是人类的感觉,因此美就是社会性感觉。我刚才说一个孤零零的人不需要打扮自己,美是种社会的情感,对它虽然要有生物载体的,对,但这个生物载体不并不是美的根据。

那么同样,费尔巴哈这么说,他说唯心论的错误是什么?就他们从不正确的,从灵魂实体当中导出观念的起源。那么观念是怎么来的?费尔巴哈正面说他自己的认识,他说观念只是通过传达,通过人与人的谈话而产生的,人们获得概念和一般理性并不是单独做到的。这只是靠你我相互做到的,人是有两个人生的,肉体的人是这样,生出来精神的人也是这样。生出来人与人的交往,那是真理性和普遍性最基本的原则和标准,我所以确切的知道它存在。

他是我的存在,乃是由于我确切的知道有在我以外的另一个人的存在。我一个人所见到的东西是,我是怀疑的,别人也见到的东西才是确实的社会性,通过人与人的谈话,就是通过言语,通过语言也就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我们通过费尔巴哈的提纲接下去,要懂得意识知识形态,这些事情恐怕就会慢慢都清楚起来。我们先说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那么先要说费尔巴哈的重要性。这个一定是要了解的,批判费尔巴哈可不容易了,费尔巴哈达到了一个感性存在论的高度。这种批判的源头就是能动,为什么能动的方面去规范事物,这样一个能动性,或者叫活动原则?尔巴哈的感存在是达不到的,因为他只是直观,之所以能够获得对外部事物的把握,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也有彼此的直观。那叫感,交往就达到这一层

那么我们现在要讲能动性原则,在康德那里得到了很好的表达,这个先验的自我,我们可以把它比喻一个手电筒的小电,这个物质是黑暗的一片,其实里边有东西了,在这些东西你看不到的,只有这个小手电筒的小电放射到光芒来,桌子椅子什么其他的。房间里的家具都你看到了,世界就这样向人呈现我们的心,它的能动性就是这个小电珠放出的光芒。于是世界向你呈现这一点可要注意,因为我们别以为动物有世界,动物恰好只是被绑在它所在的那个物质环境里了。

他没有天地、山川、河流、大地、星球,还有嫦娥奔月的那个月亮。人才有世界,是因为人有心发挥他的作用就是行规,心是绝对的行规定者。他规定说万事万物的庄子讲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唯一。也有这层意思。这个事物,那个事物,这个对象,那个对象这些对象,彼此之间还有关系,是不是你的感官能告诉你,你眼睛睁开了,耳朵也竖起来,手也伸出去摸东西,还是混沌一片,他始终在变迁,早晨的阳光透在教室,跟傍晚的阳光透来到,慢慢的薄暮时分,颜色都变了,看这个书桌抽纸,正面看好像是长方形的这个桌面。斜看的平行四边形,观看者的角度,一动它就变,所以感官能告诉我们的叫混沌流变的动没问题的,但是你偏偏要说它是一个井然有序的有实体构成的事件,那么这个怎么可能的?不是我们感官做成的,是心做成的。你把一条狗牵到这个教室来,他知道这叫教室?你们都是students I'm teacher,这是个讲台,这是课桌椅,然后一个叫什么灵长类动物,这叫灯。此事物与那事物之间还有关系,他全知道,它主要关心的是第一它的主人在哪,第二它的肉在哪,主人加上肉就是它的。除此之外,别无其他。主人跟它有情感联系,保证了它的生活,因为狗这种动物是多少世代驯化出来的一种物

这种物种是不能离开人生存的,所以在他的基因和本能当中,被人为的刺入了对人类的依赖性所以这种动物对人忠诚。但你别指望他有世界,那现在我们的爱狗一族,对他们所宠爱的狗,就是直接叫儿子,他是你的儿子吗?都没世界,只有人才有世界。因为人有心,这个心仿佛是那个手电筒的手电珠,它放出光芒,于是世界呈现,关键是这光芒是什么光芒

是理性的逻辑之光还是别的什么东西,按照费尔巴哈,这光芒是感性的,是直观的。按照从笛卡尔到康德,这光芒是什么理性的范畴的逻辑的按照中国思想,这光芒是情感的对这个能动性三种说法,一种是理性的是,理性光。

还可以是理解为感性的光芒,但是如果这能动性理解为直观的话,它还能动吗?感性活动现在对能动性有几种说法,三种,其中第二种是站不住脚,个主体的方面,能动的就是感性活动

唯心主义活动是什么?精神质活动,精神的活动主要的特征,理性规范用理性来规范外部事物,所以他说唯心主义,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的本质的,所以他们是把能动的方面只是抽象的发展了,放到范畴思维里边发展,那就叫抽象的发展,就是他脱离感性。把感性抽象化

资本主义要求把劳动抽象化,一个商品的价值是抽象劳动创造的,一个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具体劳动创造的,但是具体劳动的展开是为了抽象劳动的积累,是货币的增值。所以资本主义的原则跟黑格精神现象学的原则是一致的,自我意识,自己安排自己,然后把外部世界对象化,而这个自我意识是理性的自我意识。是完成对事物的感性抽象,把感性抽象掉的那个自我意识,不就是资本主义原则吗?所以马克思1844年手稿里面说黑格尔站在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就资本主义立场,黑格的哲学立场跟他们是一致的,于是他这种劳动叫精神的劳动

看到这里的人,已经很乱了吧,其实要说的就是有感性现象推出能动性,后面就会变的有趣了,这只是一个铺垫。再说一说,我思考的阶段性的答案吧,我认为人的爱是有限的,所以我们更应当将爱给予爱我们之人,无差别的爱才是有差别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