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天地-6、7 【原文】 尧治天下,伯成子高立为诸侯。尧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辞(wéi)为诸侯而耕。禹往见之,则耕在野。禹趋就下风,立而问焉,曰:“昔尧治天下,吾子立(wéi)为诸侯。尧授舜,舜授禹,而吾子辞(wéi)为诸侯而耕。敢问其故何也?” 子高曰:“昔者尧治天下,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畏。今子赏罚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后世之乱自此始矣!夫子(hé)阖行(yé)邪?无落吾事!”(yì)俋俋乎耕而不顾。 ![]()
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fēn)分,且然无(jiàn)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同乃虚,虚乃大。合(huì)喙鸣。(huì)喙鸣合,与天地为合。其合(mín)缗缗,若愚若昏,是谓玄德,同乎大顺。 【注释】 (1)伯成子高:杜撰的人名。 (2)授:传天下。 (3)下风:下方。 (4)焉:用同于“之”。 (5)劝:劝勉,勉励向善。 (6)阖:通“盍”。怎么不,何不。 (7)无:毋,不要。 (8)落:荒废。 (9)俋俋:专心的样子,用力耕地的样子。 (10)不顾:不回头。 (11)泰初:宇宙的初始。泰,同“太”。初,始。在庄子的哲学观念中,宇宙产生于元气,元气萌动之初就叫做“太初”。 (12)一:混一的状态,指出现存在的初始形态。 (13)物得以生:万物从浑一的状态中产生,即所谓自得而生,外不借助于他物,内不借助于自我,不知所以产生而产生。得,自得。 (14)未形者:没有形成形体时。 (15)分:有阴阳的区别,指所禀受的阴阳之气不尽相同。 (16)且然:而且。 (17)无间:浑然一体。间,指两物之间的缝隙。 (18)留:滞静,与“动”相对应。阴气静,阳气动,阴阳二气之滞留和运动便产生物。一说“留”为“流”;留动,即运动之意。 (19)生理:生命和机理。 (20)仪则:轨迹和准则。 (21)修:修养。 (22)喙:鸟口。 (23)缗缗:(mǐn)泯合无迹的样子。 (24)大顺:指道,即自然;是天下回返本真之后的自然情态。 【译文】 唐尧在位统治天下,把伯成子高立作诸侯。尧把帝位让给了舜,舜又把帝位让给了禹,伯成子高便辞去诸侯的职位而去从事耕作。夏禹前去拜见他,伯成子高正在地里耕作。 夏禹快步上前站在下风位置,恭敬地站着问伯成子高道:“当年尧在位统治天下,封立先生为诸侯。尧把帝位传给了舜,舜又把帝位传给了我,可是先生却辞去了诸侯的职位而来从事耕作。我冒昧地请问,这是为什么呢?” 伯成子高说:“当年尧帝在位统治天下,不须奖励而百姓自然勤勉,不须惩罚而人民自然敬畏。如今你施行赏罚的办法而百姓仍然不仁不义,道德自此衰亡,刑罚从此建立,后世的动乱也就从此开始了。先生你怎么不走开呢?不要耽误我的事情!”于是低下头去专心耕田而不再理睬他。 ![]()
元气萌动、宇宙源起的“太初”一切只存在于“无”,而没有存在也就没有称谓;混一的状态就是宇宙的初始,不过混一之时,还远未形成个别的形体。万物从混一的状态中产生,这就叫做“德”;未形成形体时禀受的阴阳之气已经有了区别,从不间断的支配一生,这就叫做“天命”;阴阳互动而后生成万物,万物生成生命的机理,这就叫做“形体”;形体守护精神,各有轨迹与法则,这就叫做“灵性”。 善于修身养性就会返归德行,德行达到完美的境界就同于“太初”之时(童心)。心中无为,没有妄想,自然空寂;心中空寂,没有成见,自然博大。谈论的话题像鸟鸣一样无心、无是非和爱憎,说出的语言跟鸟鸣一样没有区别。心中存无为大道,行为与天地融合。混同合一是那么不露踪迹,严守愚拙,不露智慧;严守晦暗,不闪光芒。这就叫深奥玄妙的无为大道,也就如同返回本真而一切顺乎天道、自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