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桓公十五年(1)天王求车

 有物书斋 2023-01-14 发布于河南
公元前697年,甲申,周桓王二十三年,鲁桓公十五年,齐襄公元年,晋武公十九年,秦武公元年,楚武王四十四年,郑厉公四年。
01

《春秋》:“春二月,天王使家父来求车。
      鲁桓公八年(前704),也曾见过有个“家父”来鲁国聘问,但“家父”到底是一个代称还是个人名,我有点疑惑。如果是个人名,《焦氏易林》里说,他曾经写《小雅·节南山》,以诗讽刺周王信用权臣尹氏,而尹氏残暴,亟害百姓的事情。但《节南山》讲的是周幽王时代的事情,如果“家父”真的在那个时候就作诗的话,按时间算,到周桓王二十三年差不多74年了,假如“家父”20岁作诗,那今年应该是94岁了,这个可能性不太大。故而,我觉得《焦氏易林》说的不太靠谱。
      而且,在《节南山》中的“家父作诵”“家父”是指代周王室的大夫。那么周桓王二十三年的“家父”是不是也是指代“周王室的大夫”呢?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鲁桓公八年(前704)周桓王曾经派到鲁国聘问的那个“家父”和这个“家父”是不是同一个人呢?这里存疑。
      周天子好端端的向鲁桓公求什么车?《公羊》说:
“何以书?讥。何讥尔?王者无求,求车,非礼也。”
      那么不非礼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是“王者无求”。何休注:“王者,千里畿内租税,足以共费,四方各以其职来贡,足以尊荣。当以至廉无为,率先天下不当求,求则诸侯贪,大夫鄙,士庶盗窃。”
    也就是说,周天子有王畿之地千里,收的租税足够养活王室,四方诸侯按职责应该来上贡一些特产,这样就足以保持王室的荣耀。王室当清心寡欲,少管事,少跟诸侯要求这,要求那,否则诸侯就会以王室名义搜刮地方,大夫也会借王室名义愈加贪婪,大家慢慢都监守自盗起来。
 02 

   何休这话对不对?对。但能实行不?不能。太理想化了,太想当然了。周王室也不想求人,但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王畿地方千里,那是在西周。现在东周是被犬戎攻占了都城镐京,又经历了“二王并立”的内乱之后,在东都洛阳建立的。
      东周建立之初,为了酬谢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把周王室无力控制的岐山以西封给了秦国,然后又把虎牢关以东的大片土地封给了郑武公。东周王畿之地,基本上就剩下南到汝河,东到嵩山,西边到三门峡以东,北边到黄河以北温县附近的土地,其中主要的产粮区就是黄河以北的十八个城邑以及洛阳周边地区,大约是三千平方公里,后来随着诸侯的侵蚀,越来越小。
      有人说,这地方其实也不小啊。为什么还养活不了王室呢?
      其一、东周虽说也是周,但实际上是西周都城镐京被犬戎攻破之后,经历了几年的“二王并立”局面之后建立起来的东周,距离被灭国就差一点点距离了。平王东迁说好听叫迁都,不好听叫逃难,而真正的迁都是搬家,不是一回事。
      搬家的时候可以分门别类,细细打包。逃难的时候,最多带一些细软,像大型的祭器、礼器都是带不走的,而这些大型器物就是“币”,是可以换粮食、换土地、换人口、换一切能交换的东西的。这且不说到了东周洛邑以后,为了维护周王室的威严,这一切还得重建,重新铸造。虽说有诸侯援助,但杯水车薪,270多年的积累要在几年内重新建立起来,必然要花费大量的金属储藏,而这些储藏,东迁的时候,没带出来。
      其二、西周也不是富得流油,在周厉王(前878-前842)时代,财政已经出现危机,任用“好利”的荣夷公对山泽“专利”,不让国人进去打猎,导致出现“国人暴动”。对山泽的专利其实是一种财政内卷的表现,因对外开辟不到新的有效财源,才转而对内压榨。然后到周幽王时,西周王畿之地发生了大地震,导致财政危机进一步加深,所以我推测周平王东迁的时候,除了带不走的大型青铜器,能带走的最多是一些布帛、贝币、玉器等,而且数量也不多。
      其三,周平王姬宜臼是诸侯扶助上位的,上位之后必然要对出力的诸侯进行封赏,除了以土地的形式,还要以贵金属和玉器的形式。虽然有诸侯援助金,但作为王室,诸侯给的是诸侯给的,王室的回赐也不能很少。
      基于以上三个原因,周平王东迁之后,东周王室的府藏并不丰富,而各种基建却要马上进行,这进一步造成财政危机。再加上周桓王即位之后,一直想压制当时身为周王室卿士的郑庄公,导致郑国大夫祭足在鲁隐公三年(前720)先下手为强,春天率军把东周王畿之地的温邑(现河南温县)的麦割了,秋天又率军把成周(洛阳东)的水稻给割了。本来是郑国想给周王室一个下马威,但反而促使高傲的周桓王在鲁隐公八年(前715)任命虢公为周朝卿士,与郑庄公争权,周郑正式交恶。随后周桓王又于鲁桓公五年(前707)剥夺郑庄公的卿士职务,这成了战争的借口,繻葛之战爆发,周桓王被射中肩部受伤。
      与当时的中原小霸王郑国关系恶劣导致一些诸侯国不再朝贡,与郑国的战争使周王室权威进一步下降,又使更多的诸侯国不朝周,或者以此为借口不朝贡。比如号称周公之后,礼仪之国的鲁国,在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中,“聘王者三,朝王者二,如京师者一”真正朝贡的次数只有三次(聘是礼尚往来),平均80年一次,其他诸侯国可见一斑。
03 

    在这种情况下,周桓王还莫名其妙的跟犬戎发生了冲突,隐公七年(前714):“戎朝于周,发币于公卿”。春秋时期及以前,把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叫做诸夏,把诸夏附近的原住民按照方位分别称为西戎、南蛮、东夷、北狄,戎人并不仅仅是野蛮人的意思,有些原住民的军事文化水平也是不低的,比如被称为荆蛮的楚国,以及被称为东夷的徐国。从夏朝到春秋后期,一直存在原住民与诸夏共存的局面。
      戎人在朝见周天子时,向周王室公卿送财物,以表臣服。按周礼,周王室以主宾之礼款待戎,并要有回赠。但当时周大夫“凡伯”却没有这样做,这引起了戎人的不满。
“王使凡伯来聘。还,戎伐之于楚丘以归。”
      凡伯因“非礼”了戎人,在聘鲁返周的途中,被戎人截击,被掳至戎,然后周王室和戎人就爆发了冲突。这次周戎之战,属于平白无故的消耗,不但消耗了周王室的财力,更消耗了周王室的威望。
      所以周王室并不是贪得无厌,而是定都洛邑之后,因财政的危机导致国策不稳定,加上周桓王的战略定力不足,战略重心不稳,四面开战,打得一拳出,惹得百拳来,导致周王室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颅,向诸侯发出请求。这非常类似现在的欧盟,曾经的欧罗巴贵族在冬天的严寒下,不得不求助于能源供给正常的中国。
      而后儒不考虑这些因素,只一味指责这周王室应该节欲,这就像一位教授因为工资不够花晚上去卖茶叶蛋补贴家用,看到的人还指责这位教授不应该干这种有辱斯文的事一样。
      不止是何休和《公羊传》这么看,《谷梁传》的说法也一样:
“古者诸侯时献于天子,以其国之所有。故有辞让,而无征求。求车,非礼也,求金甚矣。”
      古时诸侯按时向天子纳贡,贡品是自己国土的特产。天子还不能全要,要有所辞让,这是礼节。更不能主动索要。所以向诸侯要车,不合于礼,索要钱财就更不对了。
   《左传》则好一些,说:
“天王使家父来求车,非礼也。诸侯不贡车、服,天子不私求财。”
      周桓王派大夫家父来鲁国索取车辆,这是不合于礼的。诸侯不进贡车辆、礼服,天子不求取个人财物。
      《左传》并没有那么明显的上纲上线,只是说按照礼制,这不是诸侯的职责。
04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再到何休的言论,对“天王求车”这件事的看法有越来越明显的指桑骂槐的意味。
    《左传》只说这是周王室不守礼制,到三百年后的《公羊传》《谷梁传》就上升到周王室需索无度上,而到了《公羊传》之后150年的何休那里,就更上升到周王室这种行为会带坏天下诸侯,带坏天下士人,导致礼崩乐坏的论调上。可笑的是,各诸侯国当时都已经不尊重周王室了,怎么还会把周王室的做法当做行为准则呢?既然都不当作行为准则了,又何谈礼崩乐坏呢?由此可见,《公羊传》、《谷梁传》以及何休的议论是写给谁看的呢?自然是当时的帝王。何休他们在做什么呢?借古喻今,借古讽今。
      这是中国文化的传统,因为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又因为中国各王朝对于言论的政策不同,故而大部分情况下,文人为了不因言获罪,都学会了借古讽今,看似在说历史,其实是在说现实社会。这一点,西方很多国家都没有。这是中西方文化中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了解这个现象,再结合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情况,就更容易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很多时候,作者的议论并不是针对古人,而是针对今人。
      好,天王求车这事的结果如何?没求到。周桓王本想鲁国是周公后裔,是礼仪之国,张张口或许能要到车,结果鲁国根本不鸟周王室,这就很尴尬了。
      那么问题来了,周王室连一辆车都没有吗?不可能啊,即便大夫家也是有几辆车的。那么周王室要求的车,必定不是一般的车,那是什么车呢?
我们下篇再说。
---   End   ---

欢迎理性探讨,怒发冲冠、一叶障目及鸣翠柳者不回复。
E-mail:youwushuzhai@126.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