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1.10-5.3 灵魂是什么?---从《天鹅挽歌》谈起

 象忆图书馆 2023-01-15 发布于湖北

《天鹅挽歌》是去年看的一部科幻片,这部电影的情节相对平淡,并不戏剧化,它想展现的是人内心的冲突,如何面对悄无声息的死亡?

整部电影建基于这样一个科幻设定:

未来科学的发展,可以克隆人的肉体到特定的年龄,并且治愈相关的遗传疾病,还能向这样的克隆人传输人的所有记忆---除了陈述性记忆,还包括情感记忆,情绪记忆等。

这样的结果是,如果一个人愿意,他其实在社会意义上,可以永生,不再有死亡。

这部电影做宣传的时候,就用了这样的文案:

克隆自己,让爱延续

被克隆者的亲人,好友,所有与他或她打交道的人,都不会知道他或她已经死去,甚至克隆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克隆人---被克隆的这段记忆可以被抹除,然后找一个合理的借口掩盖。

唯一知道真相的除了科技公司外,就是被克隆者,而他们之所以被克隆,能够逃离伦理审查,在电影中是因为他们都有当时医疗条件无法治好的遗传病,必将走向死亡,而克隆技术可以规避这种遗传病。

这部电影展现的就是这些人复杂的心路历程,五味杂陈的内心感受。

电影中并没有狗血的情节,并没有展现这项技术本身的不成熟,克隆人与本体一样优秀,甚至有一样的习惯,犯一样的错误,所以也很容易推知被克隆者内心的纠结。最后还需要将这一段记忆抹除。

作为电影的观看者,看着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万维钢老师在精英日课第二季中的一期节目,叫《意识上传者》,这期节目讲了一个虚构的故事,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故事一,意识上传

德米特里·伊茨科夫(Dmitry Itskov)俄罗斯新媒体之星公司的创始人,媒体大亨,超级富豪。他提出通过意识上传的手段来实现永生。


德米特里·伊茨科夫(DmitryItskov)俄罗斯新媒体之星公司的创始人,媒体大亨。

----引自百度百科

2011年,德米特里·伊茨科夫发起了一个惊人的"俄罗斯2045"计划,他耗费巨资雇佣了至少30名科学家,试图研究和打造真实版的“永生人”——也就是像科幻电影中沃克斯那样的不死“虚拟人”。科幻吗?关键这个计划已经获得俄罗斯科学教育部的大力支持。

理论上,人的意识不过就是一堆信息,身体不过是载体。

既然如此,身体老化了,我们换个载体好了,把意识上传到计算机上,或者干脆上传到便于维护的人形机器人上,这不就永生了吗?

嘿,都说是理论了,哪那么容易?

  1. 精确复制每一个人的神经元不太可能,因为太多,现在科学家的思路是复制神经元之间的网络结构。

    举例:先来个简单的,就苍蝇吧,现有技术复制一只苍蝇的大脑大约需要2年。感受一下人类的大脑...

2.大脑活动是动态的,光有连接还不行,还得复制神经元的活动。

这个还不错,现在科学家已经可以实时观测大脑神经元的大规模集体活动了。但是一旦要换个储存的地方,毕竟还是和人脑有所区别,那你总要舍弃一些信息,保留你想上传的信息。

问题来了,

什么信息你要留什么信息你要舍?

因为目前我们对意识是怎么产生的还一无所知。

当然,这不妨碍人们进行类似的科幻创作,关于意识上传的电视剧,我看过的有三部,最近热映的电影《阿凡达2》,更是大规模使用了这样的技术。

《上载新生》出了两季

《Exception (例外)》第一季

《万神殿》第一季


《阿凡达2》中地球入侵者事先准备的阿凡达

“阿凡达”释义:阿凡达可译为“化身(Incarnation)”,在各宗教中,通常指神或精灵等超自然力量,通过某种方式,以人类或动物的形态,实体化出现在人类世界之中。

在宗教文献中,神佛由其国土来到人间,通常以化身方式出现,他的本体仍然在净土、天堂或灵界,出现在人间的形象并非本体,而是本体的投射或变化。而且本体也可以有无限化身,比如藏传佛教,同一时代的两名上师可能是同一名菩萨的化身。

故事二,假设你上传成功了

好吧,毕竟有俄罗斯教育部的支持嘛,还有那么多科学家,我相信也希望这个计划能成功。

来,我们假设,在未来这个技术在已经成功了,有成熟的意识上传的商业服务,这时的你也就七八十岁吧,但是你有钱啊,完全有能力购买这服务。当然也可以是这个服务足够成熟,足够便宜,不管怎样,反正你可以意识上传了。

而且你还有个”小白鼠“做过试验,三年前,你的妻子(或者丈夫)就把意识上传到一个仿生机器人的身体中了,这个新身体很完美,完全是根据她/他年轻时候的形象打造的,你现在可是跟年轻时候的妻子(或者丈夫)生活在一起了,她/他记得你们二人所有共同的记忆,你们相处的还是那么默契。

当然问题还是有的,现在的妻子(或者丈夫)充满活力,以至于每次出门,别人都以为你是她/他的爸/妈。

好吧,那就上传吧。你躺在手术台上,开始接受意识扫描,被全身麻醉。也许你会有点不安,但你知道一觉醒来你就会重返年轻。你看着医生们忙着准备仪器,心中充满期待,不过在完全昏迷之前,你好像听见一个医生的电话响了...

再次醒来的时候,你迷迷糊糊,听到有个好像特别遥远的声音说:”你醒了!欢迎回来!意识上传非常成功,恭喜您开始新的人生!“哈!成功了!你非常高兴,迫不及待地抬起手来,想欣赏一下自己的新身体。

一开始你的手好像有点不听使唤,正常的,毕竟新的身体还是要适应下的。你终于把手抬了起来....不对啊?怎么是一只老人的手?嘿,这不还是我的手吗?等等,我怎么还在这个身体里?刚谁说我意识上传成功了的?

就在这时,你听见一阵脚步声向你走来,同时还有一个年轻的声音--好像是年轻时你的声音--说,”让我看一眼我的老身体,哈哈,还从来没用第三人称的视角看过呢!“

你刚要大喊,就听见一个声音说:”那边怎么回事?小王你赶紧处理一下....那个...您稍等下再看哈,我们的工作人员要把尸体处理一下。“你看到小王医生手忙脚乱地向你走来,手里拿着一个注射针头。

小王医生?

对了,就是昏迷前出去接电话的医生。

你突然明白了。

意识上传前,医院告诉你,一旦意识被上传到新的身体上,原来的身体就没有用了,你还特意给那个身体买个墓。

意识扫描,再复制,就好像把计算机的信息上传到另一台计算机上,但是原来的计算机还是保留了这份信息啊!

这不等于现在有了两个你了吗?

难道说他们每上传一份意识,就要主动”杀死“原来的身体?

刚才小王医生出去接电话了,忘了把你杀死...

所以现在出现了两个你。

其实三年前,你的妻子(或者丈夫)已经死了。三年来跟你生活再一起的,其实只是她/他的复制品。如果你也死了,他们会替你们继续享受生活和你们子孙的爱戴,同时在外人看来,这和你们两个换了新身体没有任何可观测到的区别...

小王医生已经注射完毕了,这次你是真的要完全失去意识了,

你想问最后一个问题---

拥有我的全部意识,难道就是我吗?

这种意识被他人控制,还常被拍成恐怖片,譬如经典恐怖片:

《万能钥匙》

理解了上述意识上传的原理与局限,我们还可以联想科幻片常常出现的瞬间移动或者通过一个传送门进行远距离传输,其可能的一种形式是:

如果未来有一种瞬间移动的装置,可以在这里扫描一个人的全身,把信息用光速发到另一个装置,在那里重新合成这个人。

你猜这个过程具体会怎么实现?

如果设定两个人不会同时并存,大概会用某种技术,在扫描过程中把这边的人自动毁掉。

一方面,在外人看来,这个过程完全等效于把一个人从这里传递到了那里。

可是另一面,每一次传递都等于杀一个人,又重建另一个人,

那你说这个人到底是死了还是没死?

我想这取决于这种瞬间传输装置的原理,其实不用说这么玄幻的未来,就我们每个人经历的,人生1/3都在从事的活动:睡觉!

我们在睡觉的过程中是没有清醒的自我意识的,也许会做梦,当然有脑电波活动,但我们并不知道自己是生是死。

《死亡哲学:耶鲁大学第一公开课》里讨论了这样的可能性:

在这本书第六章 个人同一性中的灵魂论(The Soul View),有这么一段论述:

考虑一下以下的可能性:

假设在周末的时候,周日凌晨3点,上帝在我熟睡时,把我的灵魂换成了另外一副新的灵魂,他把那副新的灵魂塞进了我的肉体,然后把我所有的记忆、信念、欲望和意图都给予了那副作为替换的灵魂。

假设上帝造就了这一切,那么接下来会怎么样呢?

某人将会在周日的早晨醒来,说到:“嘿,今天真不错。今天能活着真好。今天又是谢利.卡根美妙的一天,今天是工作的好日子。”

但是这里出了岔子,他自称是谢利.卡根,但他不是。

根据灵魂论,那个人不是我。根据个人同一性的灵魂理论,那个人必须得有我的灵魂才能成为我。而在这个故事中,他并不拥有我的灵魂。

假设我的灵魂在周日凌晨3点被毁灭了,上帝创造了一副新的灵魂,所以那并不是我。

这里确实有一个人存在着,那个人刚降生不久,也许他会活得很久很久。但他和当前正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我---谢利.卡根并不相同。

因为根据灵魂论,只有拥有我的灵魂才能成为我,而在我们的设定中,那是一副不同的灵魂。

----引自《死亡哲学》

上帝当然不会那么无聊,但看着他的描述,我想到了未来的人类与人工智能,人类在《西部世界》这部科幻剧中不就扮演者上帝的角色吗?

但人工智能有一天觉醒,她们回想起所有的事情,看透了所有的虚假!

人的意识与灵魂是什么关系?

拥有一个人所有的记忆、信念、欲望和意图的意识是不是就是一个人的灵魂?

人的意识在不断变化,但自我相对稳定,自我与意识,灵魂又是什么关系?

灵魂是某种能量吗?

灵魂是某种未知的存在形式吗?

灵魂的本质是什么?.......

作为经验主义者的洛克提供的是心理准则的比较原始的版本。根据洛克提出的标准,造成个人同一性的是经验记忆,一个人若记得以前的全部经验,就是同一个人。帕菲特认为洛克的这个强观点难以辩护,因为按照洛克的标准,一个有连续性存在的人,具有个人同一性的人,就不会忘记他的任何经验。

但是人显然经常遗忘自己的经验。如我们经常会忘记昨天穿的什么衣服。不过可以对洛克的观点做一个修正,形成高级版本的(2)个人同一性的心理准则。 这个准则简言之就是今天的我和过去某个时刻的我如果在心理上是有恰当原因的连续性的,且没有另外的分支,那么这两个我就是同一个人,具有在时间中的个人同一性。

按照洛克的记忆准则,会有这样的难题:记忆的缺失会不会造成个人同一性的断裂?洛克认为会。而帕菲特根据这个修正了的更加宽松的标准认为,这不会影响个人同一性,即使患上完全的失忆症,他也仍然是他。就如一个金表被拆卸成零件修理,金表的存在的间断不会影响这个金表是那个金表。

物理准则和心理准则的个人同一性都属于还原论的,因为它们都认为个人的同一性依赖于一个更基础的东西——无论是物理的或心理的。 与此相反,非还原论者认为个人同一性自身、人自身就是最基本的。

笛卡尔的灵魂实体就是最典型的非还原论的例子。在这里,个人同一性不依赖于物理或心理的连续性,人自身就是单独存在的实体,不等同于他的大脑、躯体、经验。

........

在近代它以笛卡尔的“我思”为肇端,继而以理性之名统帅了人的认识活动。

这样一来,“自我”作为表象者就被确立在一个中心的位置。

“人成为那种存在者,一切存在者以其存在方式和真理方式把自身建立在这种存在者之上。人成为存在者本身关系的中心。

洛克所设定的灵魂实体虽然跟笛卡尔的“我思”有所不同,但在作为实体方面是一致的。

因为洛克明确表示,灵魂实体是一种基底,思想意识活动的承载者。没有这样的承载者,则思想和意识就无附着之处。洛克不同于笛卡尔的是,他所说的精神实体不等于自我。

在他看来,自我同一性并不依赖于精神实体的同一性,自我可以在这个精神实体变化后继续保持同一。

洛克着重强调的不是某个精神实体,而是意识,同一的意识使得人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点能够认出自己,意识使得人成为一个自我。

这种和感知以及经验伴随的自我意识是否真的能如洛克所说,在时间流逝中通过记忆达到自我同一性?在经验中或者体验中,有同一的“我”被一直经验到吗?在海德格尔看来,想以这种方式达到同一的自我是不可能的,甚至是荒谬可笑的。意识或体验之流是立足于不同时间刹那的基础上的。

这些刹那是一些依次流逝的时刻,是转瞬即逝的“现在”点。因为真正现实的体验都是“在每个现在中现成的体验”,而体验也是在每一刻上现实的,体验的前后相继,是以现在点的前后相继为基础的。依次流逝的现在点是离散的,从而体验跟现在点组成的时间一样是离散的。

以体验为基础的自我,只能是从一个点跳到下一个点,直到跳完从出生点到死亡点区间的全程。人的生命似乎是这些离散的刹那的总和。诸如洛克这样的经验主义者就认为,在瞬息变化的体验流中,有一个同一的自我一直保持着。经验或意识自身提供出一个自我,而非有一个自我先于各种意识。海德格尔用柏拉图的“木马喻”反驳了这种看法。

----引自《我必须拥有全部记忆才是自我吗?》

https://www.sohu.com/a/443796456_120703985

哲学家的思辨总显得过于高妙,这一次的文章将以心理学家对自我同一性的研究做结,看来关于灵魂问题,还需要再来一篇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