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痰证”与化痰药、化痰方剂

 柴胡黄芩图书馆 2023-01-15 发布于河南

“痰”字通“淡”“澹”,《说文解字》言:“澹,水摇也”,指水液摇动之状。“痰”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是津、液因气化功能失常在人体内逐渐积聚形成的产物。先秦两汉时期尚未有“痰”字,但医家对”痰”的现象已有一定的认识,如《五十二病方》中已有治痰药物半夏、茯苓、牡蛎等的记载;有关痰证的记载可追溯至《黄帝内经》,其中记载“尺肤不温,而脉兼滑数,是内有风痰,如中风之类也”。探究其形成原因为饮食水谷所化,过食肥甘厚味,嗜食烟酒,损伤脾胃,导致脾失健运,水湿停滞体内难以排出,聚而成痰。其后,痰聚气阻成瘀,形成痰瘀互结,共同致病,顽固难疗。

文章图片2

宋代以前的医家对痰证的认识首先是咳吐的痰液,如”涕”“沫”“唾”“涎”之类;至宋、金、元医家对痰证的概念认识得以泛化,由有形之痰实向痰邪致病的因果二重性转化,强调以痰论治诸病证。明清之后,诸多医家拓宽了痰证的界域,所论之痰,既有有形之痰涎、痰核、瘰疬等,又有无形之喘病、胸痹、中风、眩晕、头痛、癫痫、狂证、痴呆、痞证、呕恶、郁证、积聚、痹证、淋证、带下、白浊、月经不调等,极大地丰富了痰证的内涵与外延。

中医历来认为“怪病多痰”乃体液代谢失常而成,停积于经络、脏腑,引起各种“顽症”,“怪症”,而且“手不可触及,眼不能见之”。痰浊在肺则喘咳、咯痰;痰迷心窍,则神魂颠倒;痰停于胃,则呕噁纳呆;痰在经络,则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痰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影响。痰浊为病,外及体表,内达脏腑,又因常于它病邪相并恋于的脏器,致其津液代谢障碍引发一系列的病理产物,其中尤以津液代谢直接相关的脾、肺、肾三脏,功能失调而攸关。

对于痰证症状,清代何梦瑶在其著作《医碥》中对周身18处部位痰之表现进行了生动、详尽的描述,如:“痰在身,则习习如卧芒刺,如虫行,或走注疼痛,或燥痒,搔之则瘾疹随……痰在二便,癃闭秘结,遗同米泔,粪后鱼冻,妇人月水不通”。除此之外,还注重辨五脏之痰,他指出风痰属肝,热痰属心,湿痰属脾,气痰属肺,寒痰属肾。

在治法上,寒痰宜温,热痰宜清,温痰宜燥,郁痰宜开,燥痰宜润,风痰宜祛风化痰,结痰宜理气开结化痰,虚痰宜扶正化痰,食积痰宜消食导痰,关键是均需随证辨别虚实而治之。喻昌言“治痰先治其气”,临证治痰注重辨痰之寒热虚实,并制定了医法三条与药禁十条,以督促医者勿犯虚虚实实之戒。

文章图片3

根据痰证的性质可分为湿痰、热痰、燥痰、寒痰、风痰等。湿痰证主要选用燥湿化痰的半夏、天南星、橘红与健脾渗湿的茯苓、白术等为主要药物组方;热痰证主要选用清热化痰的胆南星、瓜萎、浙贝母、前胡与清热的黄芩、黄连、栀子等为主要药物组方;燥痰证主要选用润肺化痰的川贝母、瓜蒌仁与生津润燥的天花粉等为主要药物组方;寒痰证主要选用温化寒痰的干姜、细辛、半夏、白芥子等为主要药物组方;风痰证常用祛风痰的半夏、天南星、白附子与熄风止痉的天麻、僵蚕等为主要药物组方。由于半夏为化痰要药,多种痰证均可选用 (燥痰证除外)。

——李中梓说:“脾为生痰之源,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

燥湿化痰:湿痰咳嗽,痰多色白,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困倦者,用二陈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所致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或惊悸不宁者,用温胆汤 (即二陈汤加枳实、竹茹) ;痰涎壅盛,胸膈痞塞,肝风挟痰,头痛眩晕,甚或痰厥者,用导痰汤(即二陈汤加枳实、南星) ;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用涤痰汤;脾胃气虚兼有痰湿,纳呆脘闷,恶心呕吐,咳嗽白痰者,用六君子汤;嗳气腹胀者,加木香、砂仁;肺肾亏虚,湿痰内盛者,六君子汤加当归、熟地 (即金水六君子汤) 。

——俞根初说:“秋深初凉, 西风肃杀, 感之者多病风燥, 此属燥凉, 较严冬风寒为轻;若久晴无雨, 秋阳以曝, 感之者多病温燥, 此属燥热。较暮春风温为重。”

润燥化痰:外感凉燥,微恶风寒无汗,咳嗽痰稀者,用杏苏散。温燥伤肺,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干鼻燥者,用清燥救肺汤。温燥伤肺,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干鼻燥者,用清燥救肺汤。肺中燥热,咯痰不爽,涩而难出,咽喉干燥等,用贝母瓜蒌散。燥伤肺胃之阴,咽干口渴,干咳少痰者,用沙参麦冬汤;咳逆上气,咳吐涎沫者,用麦门冬汤。肺肾阴虚,咳痰带血,咽喉燥痛,舌红少苔脉细数者,用百合固金汤。

——汪昂云:“气有余则为火,液有余则为痰,故治痰者必先降其火,治火者必先顺其气也。”

清热化痰:火热内郁, 炼液为痰。其热痰证多见咳嗽痰黄, 黏稠难咯, 舌红苔黄腻, 脉滑数等。痰热内结,咳嗽痰黄,咯之不爽,胸膈痞满者,用清气化痰丸。痰热互结,胸脘痞闷,按之则痛,或咳痰黄稠者,用小陷胸汤。实热顽痰,癫狂惊悸,或怔忡昏迷,或咳喘痰稠,或胸脘痞闷,或眩晕耳鸣等,用滚痰丸。瘰疬、痰核者,用消瘰丸 (玄参、牡蛎、贝母)。

文章图片4

——张景岳说:“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由乎脾肾。”

温化寒痰:脾肾阳虚或肺寒留饮, 寒湿内盛则生痰饮。肺寒痰饮,咳嗽痰多,清稀色白,胸满气喘者,用苓甘五味姜辛汤。痰壅气滞,咳嗽喘逆,痰多胸痞,用三子养亲汤。

——张景岳说:“有寒盛而受风者, 身必无汗则多咳嗽, 以阴邪闭郁皮毛也;有热盛而受风者, 身必多汗恶风而咳嗽, 以阳邪开泄肌腠也。”

治风化痰:风痰为病,亦有内外之分,外风生痰,多由外感风邪,肺失宣降,聚液生痰。恶心,咳嗽,流涕,或微有恶寒发热,咳嗽咽痒等,方用止嗽散。眩晕头痛,胸闷呕恶,或耳鸣,或昏厥,苔白腻,脉弦滑等,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