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助成果 | 我国学者在早期肝癌影像诊断特异性纳米对比剂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科研小料君 2023-01-17 发布于河北
图片

图 肝细胞特异性MnFe2O4-EOB-PEG纳米对比剂开发及磁共振肝胆成像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82150301)等资助下,西北大学樊海明教授团队研发了一种新型、高灵敏度的肝细胞特异性纳米对比剂,研究成果以“一种增强磁共振肝胆成像的肝细胞特异性纳米颗粒(A Hepatocyte-targeting Nanoparticle for Enhanced Hepatobiliar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为题,于2022年12月19日在线发表于《自然·生物医学工程》(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杂志。

肝癌包括原发性肝癌及胆管癌等是全球最常见的、高致命性肝脏恶性肿瘤。肝癌是目前唯一可通过影像进行临床诊断的恶性肿瘤,而增强磁共振肝胆成像被认为是目前最灵敏的肝癌影像诊断手段。但是,目前临床应用的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钆塞酸二钠(Gd-EOB-DTPA)的信号增强低、特异性和亲和力不足,导致其对小于1 cm的早期肝癌微小病灶难以定性检出,无法满足肝癌早期影像诊断的临床需求。

针对上述难题,樊海明教授团队在前期医用磁性纳米材料研究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新型肝细胞特异性的准顺磁超小锰铁氧体纳米对比剂(MnFe2O4-EOB-PEG)。该对比剂通过与SLC39A14 和OATP1两种受体高效结合,特异性靶向肝细胞,实现了早期肝癌微小病灶的精准影像检出(图)。研究结果表明,所设计的MnFe2O4-EOB-PEG纳米对比剂的T1弛豫效能较临床Gd-EOB-DTPA提高了2倍,有效提升了成像灵敏度。大动物磁共振肝胆成像结果表明,MnFe2O4-EOB-PEG的肝对比度较临床Gd-EOB-DTPA提高5.8倍,可清晰分辨0.5毫米的肝管;肝实质显像耗时也从15分钟压缩到5分钟,显著提高了影像检查效率。肝癌成像结果显示,MnFe2O4-EOB-PEG对于微小肝癌病灶(< 0.5厘米)的检出率可达92%。此外,该对比剂在猴胆梗阻模型上可清晰显示梗阻位置与梗阻程度,有望用于无创胆管成像。初步完成临床前小动物和大动物安全性评价,结果均显示MnFe2O4-EOB-PEG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可通过肝、肾快速清除,7天残留率小于1%,具有较好的临床转化潜力。

该研究不仅为肝癌早期发现提供了新的影像诊断工具,也为高特异性影像对比剂的设计提供了新策略。

论文链接:

https://www./articles/s41551-022-00975-2。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网

免责声明:本号所载内容、图片来源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仅交流之目的,不存在任何商业行为。对转载、分享、陈述、观点保持中立,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即刻删除妥善处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