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户籍制度改革看鞅变法的伟大之处

 思明居士 2023-01-17 发布于河北

引言:

商鞅变法,是由战国名臣商鞅在秦国实行的一场变法运动。

史学界对于此次变法向来存在着诸多争议,有学者认为它的政策过于严苛,是导致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之一。

也有人认为它是富国强民之法,是整个战国时代最有效的集权手段之一。

而笔者认为,商鞅变法的伟大之处,并不仅仅在于它加强了中央集权,而是在于它为秦国构建了一整套完备的信息采集制度。

正因有这一制度做保证,秦国才能从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并且在战国后期的几场大战中取得关键性胜利。

文章图片1

变法背景:秦国积贫积弱,亟待改革

与靠战功获得分封的其余诸国不同,秦人先祖非子是靠着替周天子养马发家的。

《史记.秦本纪》记载,

于是孝王曰:“昔伯羿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姓祀,号曰嬴秦。

而非子靠牧马邑秦之后,又因随庄公血战戎狄而获封了西垂大夫。至周幽王一朝,申侯勾结戎狄入侵镐京,秦襄公又靠着勤王时作战勇猛,获封了岐山一带的封地。

但彼时的岐山早已被西戎部落占领,于是秦人为了夺回封地,又与戎狄血战百年,一直到秦穆公时期才平定战乱夺回了封地。

文章图片2

百年战乱使秦国在综合国力上远弱于山东六国。

而秦国在经历过四代乱政之后,到了秦孝公父亲秦献公一朝,又为了夺回被晋国魏氏(后来的魏国)军队抢占的河西之地而发动多次对外战役,导致国府被消耗一空,人民苦不堪言。

山东六国亦因秦国弱小而拒绝与秦国会盟。在这种情况下继位的秦孝公为了救亡图存,颁布了一道求贤令,卫鞅由此从魏入秦。

可以说,商鞅变法前的秦国从上至下都存在诸多问题。

对外国土沦丧,处于绝对劣势,被其余六国联手封锁于函谷关内。

对内,连年战乱致使秦国面面临着铜铁原料不足、成军人口大量减少等诸多问题,加之秦人生性旷达,好私斗,给官府的管理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而卫鞅在得到秦孝公委任之后,便开始着手以法令的形式逐一解决这些问题。

文章图片3

据《商君书》记载,卫鞅将法令分为了奖励军功、重本抑末、统一治权、移风易俗四个大方向,四个方向之下又有各个细化的法条,用以确保变法能落到实处。

其中的《去疆》《开塞》《弱民》等篇目旨在梳理内政禁绝死斗,是为了从内部加强秦国国力,可视作短期的发展举措。

而《境内》篇所提出的“军功爵”制度与对应的户籍管理制度,可以视作是战国时代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秦国对外统一六国的直接保障。

商鞅改革的户籍制度的优越性

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缺乏成体系的户籍管理制度,加之连年战乱,导致秦人大量逃往别国,战斗力大幅度流失,国府对于税收的管理亦较为松散,有心无力。

针对这些问题,商鞅在《商君书.境内》篇中要求国府详细登记“十三数”。

即多种关乎国家发展的数量,其中包括了境内府库的数量、青壮年男女的数量、老弱病残者的数量、军队军士的数量、说客纵横家的数量,国内商人的数量,牛马等牲畜的数量。

这“十三数”涵盖了从国家资产到生产材料,从老少国民到牛马牲畜、从军人到贩夫走卒的完整统计,范围广泛内容精细。

可以说,统治者一旦掌握了这些资料,便相当在战国时代掌握了国民的“大数据”,为日后的管理打下基础。

文章图片4

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首要便是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户籍管理制度。

商鞅因此要求各地方官员详细登记本地住户家中的人口、年龄、姓名、身高、财产、婚姻状况等情况,以便国府征收赋税,委派徭役,并给新法中的“连坐”制度打下基础。

与此同时,为了更进一步地加强秦国人口管理,商鞅还将登记后的户籍档案详细划分成了“新秦”与“故秦”,翻译一下便是外来居民与本地土著。

将二者进行区分,有利于国家对他们进行分工。

例如外来居民多为战争国流民或战俘,便不能使他们外出作战,而是压迫他们专心生产为秦国创造军资。

而本地土著居民便是可以委派上战场的士兵,内外结合,进一步促进秦国国力。

横向对比,秦国经商鞅变法之后,可以说是战国七雄中第一个把档案户籍管理与国运直接挂钩的国家。

文章图片5

经商鞅改革后的档案制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高效的数据采集制度,有此制度做支撑,一向被视作“虎狼之国”的秦国如虎添翼,在三代以迅速称霸天下。

商鞅户改革籍制度的目的

作为服务于封建集权的变法运动,商鞅改革户籍制度的主要目的有四点。

其一,加强中央集权。

首要便是利用完备的户籍制度掌握底层百姓的信息,便于统治者管理。

为了强化效果,商鞅在《商君书》中明确规定:“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即连坐制度)。

这一举措直接加强了中央政府对于地方的控制力,切切实实将统治落实到了每家每户

其二,推动农业发展,抑制人口流失。

新法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就是存在两个以上男丁的家庭必须分家,分家便意味着要独立从事生产。通过强制手段来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用一种另类的方法增加了秦国的劳动力。

文章图片6

除此之外,新法还规定在籍人民不得擅自移居。

利用户籍制度,将人民牢牢锁死在自己的出生地,使他们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专心耕种,这同样也是推动秦国农业的有利举措。

而以上两条法令实行,都离不开完备的户籍制度做保障。

其三,限制贵族特权。

变法规定,宗室子弟除了新建立军功人,其余“不得为属籍”。

这也就意味着一次对于贵族子弟们身份的再验证,有功者保留一定权利,无功者则会失去贵族成员的身份。

除此之外,新法还规定贵族子弟除了嫡长子以外,其余必须按照户籍来委派徭役,通过这些举措来限制贵族的特权,迫使他们走出高门大户,参与到劳动生产及对外作战中去。

文章图片7

其四,利用户籍档案增加税收。

通过对户籍制度的改革,统治者得以最大程度的获知国民信息,更好地将赋税摊派到每一个在籍民众身上,从而增加国府财政收入,这可以说是商鞅改革户籍制度的最根本目的。

与物产丰饶的六国相比,秦国地处偏远,物资匮乏,加之连年战争对于国库的消耗,财政赤字问题便成了商鞅面对的最棘手的问题。

而他则利用对户籍制度的改革将使得这一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从而使秦国在未来作战的过程中不至于总是面临断粮断饷的风险。

户籍制度改革对于秦国之后发展的影响

完备的户籍制度意味着完整而精确的信息采集,这在便于管理的同时,也为统治者梳理出了一本详细的“账册”

有了这一制度,国家有多少人口,其中有多少是成军,这些人一年能供给或消耗多少粮饷……都成为了统治者一眼能够看出的账目。

根据这本账目制定的战略比以往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而在秦国历经秦孝公的休养生息与秦惠文王的纵横结交之后,到了秦昭襄王一朝,秦王再次发动了大量对外扩张的战役,这一制度的优势亦随之彰显。

翻开史册我们可以发现,在秦昭襄王继位期间对外的大小数十场战役中,秦军鲜少战败,更绝无因缺兵断粮而撤军的事例。

这便是统治者依据面前的“账册”制定战略的好处:任何时候都能做到心中有底且进退有度。

文章图片8

以秦昭襄王时期秦赵长平之战为例。

在战争中,劳师远征的秦军之所以敢与本土作战的赵国打消耗战,便是根据人口及物资数量,算准了自己能打消耗的时长。

并在即将耗尽的时候迅速做出反应,使范睢以谣言推动赵国换将。

而在战争的最后阶段,秦昭襄王还能以户籍为依据,亲至河内,征召所有在籍的十五岁及以上男子参加战斗 ,这便是仰赖了商鞅变法后的秦国户籍制度。

总得来说,正是因为有了完备的户籍制度,才叫统治者得以推算出秦国的国家机器所能承受的上限在哪里。

从而确定某场战役该不该打,该怎样打——这真可以比作是战国时代的“大数据算法”了。

文章图片9

结语

总而言之,商鞅所推行的新法中固有不近人情之处,但它对于秦国乃至后世的正面影响亦是有目共睹的。

作为冷兵器时代的改革运动,商鞅变法的最伟大之处便在于它开创了中国古代依法治国的先河,而其所确立的诸多制度。

例如“重农抑商”“军功爵”和本文中写到的户籍制度亦为历朝历代所沿用,成为了后世统治者所遵循的治国准则。

参考文献

1、《商君书.境内》

2、《史记.秦本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