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的东单大地(下)

 新用户8926AVU2 2023-01-18 发布于北京

(接上文)

再有就是本钱问题。摊子再小也得有三块五块的本钱,没这三块五块钱就摆不了摊。借债是摆摊人的常事。在旧社会,摊贩们一般是借印子钱。债主给个小折子,上边写好日子,债主每天来收钱,在当天的日子上盖个章,章满了债也还清了。问题是当时印子钱利息高,最高达到30%到40%,放账当天就扣当天的利息,借10元实际只能拿到9.60元。摊贩们每天先打完印子钱,才能说买粮买柴。夏天就怕连阴雨,冬天就怕风雪天。当时有个歌谣说:“阎王账,印子钱,就怕赶上连阴天!”我父亲摆摊多年,。一再告诫我们:“一定要省吃俭用,不借债,少赊账,借了钱就如套上枷板,一辈子也还不清!”

摊贩们的出头日

日本投降后,失业的人很多,在东单大地摆摊的多是这些人。解放后东单大地的摊贩人员起了很大变化:一是解放后各行各业得到恢复和发展,一部分解放前失业摆摊的人回了原单位,一部分年轻摊贩经介绍或考试到了国营工厂、商店当了工人;一是增加了不少新摊贩,他们有的是北京大宅门的老爷、少爷,有的在旧社会当过县长、局长、师长,还有少数资本家,由于害怕“共产”,解散了工厂或关闭了商店,也来摆摊。这些人认为解放了,得靠劳动吃饭了,总在家里呆着不行,干别的又不会,只好出来摆个推。他们摊上的货物多是自己家里的东西。他们在东单大地只是暂时栖身,后来就陆续离开了摊贩队伍。

北平解放后不久,人民政府就把东单大地的旧货市管理起来,在东单、东长安街路南划定了摊位。建立了摊贩管理处,并改名为东单市场(人们仍然叫东单大地)。这时东单大地的范围是:由东单广场南墙东犄角往西到台基厂口(基本上就是现在对外贸易部那个地方)这块地方。由北往南划了五条街,由西往东划了十条横路。由于地基东宽西窄,所以在东头第一条街的外边又划了一条街,叫一支街。一条街都是饮食业。

解放后的东单大地,西头比东头热闹,临东长安街的叫一街,由一街往南是二、三、四、五街并排排列,以一二街业务最好。在解放后的三年经济恢复时期,摊贩们的积极性很高,销售额成倍增长。原来的地摊(在地上铺上纸或布)不见了,很多摊贩不但有了案子,还搭起棚子,有的还盖起了小屋。这时摊贩多了,行业也多了,新添了照相业、棉布业、缝纫业、新旧医疗器械业、新旧五金工具业、租书业等等。还有小手工业设摊出卖自己的产品。摊贩们编成小组、大组,组织了摊贩联合会。摊贩管理处和摊贩联合会,大力宣传明码标价,整顿经营中的说假话、要谎的不正之风,教育广大摊贩要照章纳税,使营业逐步走上正轨。

管理处还办起了政治学习班、文化学习班和扫盲班。旧社会,摊贩们让人打过来骂过去,根本不被当人看;新社会,摊贩们彻底翻了身,学了文化,懂了很多革命道理。本钱少的。国家银行还给予贷款,积极扶植。1950年北京市召开第一届人民代表会议时,也有摊贩代表参加。在旧社会被轰得到处乱跑的摊贩,居然管理起国家大事来!

随者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东单大地一天天繁来起来。全市摊贩不断迁来东单大地,摊贩人数骤增到一千三四百人,销货额和资金积累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摊贩们的生活也都有了提高,东单大地成了全市的一个商品供应市场。

东单大地的搬迁

1951年,国家对外贸易部需占用东单大地这块地方。北京市政府遂决定迁移东单大地市场。经市工商管理局会同市场摊贩管理处和摊贩联合会研究协商,最后决定在东四隆福寺庙会基地修建一个永久性的商场。当时估算建筑费约需四十亿元(旧币)。经各方商定:国家对外贸易部出20亿元,工商管理局投资10亿元,下余10亿元由东单大地的摊贩自筹。自筹的办法是,按货摊大小和资金多少认购迁建股(每股5000元旧币)。当时除自行车市迁往天桥市场外,其余90%的摊贩都认购了迁建股(1953年国家将迁建股全部退还)。因外贸部急需施工,东单大地的摊贩提前于1951年8月迁出大地,临时在灯市口大街、王府大街和猪市大街设摊营业近四个月。隆福寺庙会工程于1951年底基本竣工,正式命名为东四人民市场。各摊贩立即迁入市场,于1952年元旦正式开幕营业。东单大地的历史至此结束。

东四人民市场是解放后国家在北京修建的第一个市场,主要建筑为四个大棚,前两棚为方形,后两棚为长方形,全是黄松木料人字梁铁枷板,前两棚柱高8米,人字梁最高处离地15米,瓦棱铅板为顶,四个棚的总面积为5728平米。在解放初期,这样大的建筑是颇为壮观的。据当时工商管理局搞修建的同志讲,建筑大棚所用的黄花松大柱子都是东北林场献给中央的礼物,铅板也是进口的。1954年修了门窗,1955年打了水泥地面。

东四人民市场开张营业时,共有一干一百多户,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东单大地的摊贩,约九百多户;二是原隆福寺庙会的摊贩,约一百户;三是自德胜门晓市迁来的自行车零件和胶胎业,约一百户。后来,东华门大街的罐头行和冰鞋业迁来数十户,朝内大街也迁来几十户。当时每个摊位是六尺长三尺宽,摊位前面自已搭案子,后面有木板格子(木板是由工商管理局支援,市场迁建委员会统一制作的),每个摊位装有一个电灯。大部分摊贩是一户一个摊位,极少数大户占有一个半或两个摊位。原东单大地的摊贩管理处和摊贩联合会同时迁入东四人民市场。因市场内有卫生保洁、供电等事务性工作,又建立了场务委员会。后来市场摊联会与东四区摊联会合并,叫东四区摊贩联合会,并设有办公室,配备了专职干部。

市场的前两个大棚每棚各有五条街,两棚中间一条街,共十一条街,每条街编成三个小组一个大组;后两个大棚四条街编成十二个小组四个大组;货棚外面的饮食、茶水、山货业编成四个小组一个大组。全市场共编四十九个小组十六个大组。

东四人民市场建立后的一大特点,就是同行业摊贩集中摆设。过去所有市场行业的摆设都是自然的插花式。集中摆设后,一方面便利了顾客选购商品,一方面又为以后的社会主义改造打下了基础。“三反”、“五反”运动后,各国营公司从货源上照顾摊贩,银行又给摊贩贷款,各户营业额不断上升。1953年国家发行公债,摊贩们都能踊跃认购,到1956年合营时,有的最多认购公债1000元,一般认购数为三四百元左右。1955年在三大改造高潮中,东四人民市场的摊贩们积极响应党的“按行业组织起来”的号召,实行联购联销。这样资金集中,摊位集中,人员集中。摊贩们还民主选举了组长,订立了章程,走上了集体化的道路。

此后,摊贩也由利润收入改为工资收入(摊贩本人每月工资35元,协助操作人即家属,每人每月15元)。市场按行业先后组织了百货、搪瓷陶瓷、布鞋皮鞋、唱机唱片、西药、布匹服装、针织、袜子、帽子、童装、旧书、玩具、文化用品、五金工具、眼镜钟表、特艺杂项、电料、无线电、旧皮箱、西餐具、干鲜果品、饮食小吃、自行车零件等三十几个联购联销组。国家对私营商业是按行归口,所以每个组都由它的主营公司领导。1956年初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时,国家考虑到市场商业集中,摊贩业已集体经营,影响面大,让市场摊贩们以联营组名义参加了公私合营行列。1958年,市场实行了统一管理,由区商业局直接领导,按商品种类分为六个商品部。

1962年又修建了前场,拆除了原隆福寺山门,盖起了一幢幢大楼,使东四人民市场初建时的面貌全然改观。现在,东四人民市场已成为北京市第一商业局直属的四大商场之一(其它三家为百货大楼、东风市场和西单商场),有一千七百多名职工,近七千平方米的营业面积。经营品种在两万种以上,内分十个商品部。目前在市场工作的青年人,对市场的起源以及当初的面貌,怕是知道的不多了。

东单大地原有的摊贩人员,现在不少人已经年老退休了。他们在几经沧桑的东单大地上,饱经忧患,每当回忆起过去,都有一种隔世之感。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趁我们这些老年人还在的时候,把东单大地的历史如实地记录下来。它作为一份历史的研究资料,或许是有用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