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射虎迷人

 新用户8926AVU2 2023-01-18 发布于北京

北京许多地名都是东西(或南北)遥遥相对的。如东单牌楼、西单牌楼,前门、后门等,不胜枚举。一些商肆往往也如此:东城有个享誉中外的东安市场,在西城就有一个与之相应的西安市场。但两者规模和性质却大不相同,后者只不过是一个小型的杂技场,同时也是一个集京华文士于一堂的莺嘤谜社所在地,这已是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事了。今天西安市场旧址已早辟为民居,迷社更是杳无音讯了。只留下一些当时人的文字,可供我们后人凭吊了。石继昌先生曾记录过一段小文,用以再现当时的盛况。

西安市场原在西四迤东的马市大街路北,占地约六七亩,北至小糖坊胡同口内。故老相传,其地在明清曾是鹌鹑市,宫廷太监喜养鹌鹑,每多聚集于此。西安市场之成为小型杂技场,当始于民国初年。市场呈长方形,东西窄,南北长,中间是空地,鼓书、杂技艺人在这里撂地演出。东西两边是平房,有四个茶馆:三个是书茶馆,每天午后有评书艺人献艺;另外一个在东边的最南端,字号是“欣蚨来”,莺嘤谜社就设在这里。

欣蚨来茶馆地方不大,三间门脸,设备简单,星期一至星期六,京剧票友清唱,星期日午后为谜社会友之期。谜社成员大都旧学湛深,如于非厂、张郁庭、韩振轩、关振生诸先生,或长于艺术,或工于词章,不论经史名句,诗词曲语,小说回目,谚语方言,均烂熟于胸,猜谜时应付裕如。当时北京谜语分南北二派:南派谜面字数不限,北派谜面规定必须为七字。剧作家翁偶虹先生是硕果仅存的谜社健将,翁先生曾告南北派谜各例,兹录出以供欣赏。

南派谜例

而一转移间便能活筋畅脉 打一字 血

此谜的谜面是中医古籍中的一句话。“而”字上边的一横移到下边,成了“血”字。血之功用,在于活筋畅脉。此谜制作颇见巧思。

北派谜例

托着羊肉喂靛颏 打《聊斋志异》目一 叶生

此谜通俗质朴,可以考知五十年前北京市肆风俗。按当时北京的羊肉铺(时称羊肉床子)卖肉,均用荷叶包装,买者以手托之,故“托着羊肉”扣“叶”字;“靛颏”为鸟名,喂养者饲以生肉,故“喂靛颏”扣“生”字,合之则为“叶生”。肉铺以荷叶包羊肉,在今天是难以见到了。

可惜石先生所载的确有限,看之颇不过瘾。恰好我手头还有陈迹先生所记载的《迷坛》一文,以供同好者探寻。

谜语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东汉末孔融创兴了“离合体”,拿四言体的诗,隐括一字地形和义,或囫囵地来形容,或拆开来描写。这是和《汉书》里东方朔与郭舍人“射覆”分不开的。“射覆”是藏起一个东西,而令对方猜测它是什么。但有个条件,就是不许直接说明,而从各方面旁敲侧击地来断定。为美感起见,多采用了带韵的语言。也有通俗语的,北齐高祖与臣下射覆箭饼,载于史籍,就是一个例子。

宋、元、明的时候,《玉荷隐语》、《群珠集》一类专门研究的书籍出现了,可是内容过于晦涩,而范围狭窄,并且没有全面的格式,一般难以通行。可能在这期间,广大民众需要的谜语格式,就开始酝酿成长了。

到了清代,谜语在士大夫阶层更加流行。著名小说《红楼梦》关于谜语部分写了两段:一是薛宝琴的十首怀古诗,二是荣宁两府上元,贾政猜灯虎。又《品花宝鉴》里,记载着: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猜“俩”字。都可以看出清代谜语的盛行,虽然是贵族的消遣品,而内容本质已然是“语言”和“文字”兼容并包的样式。北京的谜语活动,在清末并没有成型组织,到了民初,民众方面比较活动频繁了,于是季节的猜谜活动开始出现。

所谓季节的活动,即是在长夏至秋凉这一段暑季里,居京的知识分子,在每日或定期日的傍晚上灯时候,选择附近街巷适宜地点,悬挂“壁灯”。壁灯一般用半透明纸糊于横式长方型木框表面,中燃蜡烛(后有用小煤油灯者),事先预备的谜条,贴在其上,附近及过往喜好的人,围观而猜,借以忘暑。夜深即散,叫做“打灯虎”。如遇有对心思的壁灯,往往不惜远道群约而往,射中谜条既多,窘迫悬者穷于应付,以资笑乐。因此有了“打虎队”之称。大概“灯虎”和“打虎队”两者都是取材于《史记》李广在北平射虎的故事罢。前人有咏这 活动情况的竹枝词,颇为逼真,附记于此,以供参考。词云:“处处商灯万象开,谈龙射虎亦奇才。斯文扇荡无停歇,岁月须愁风雨来。”

在这期间还出现了两个高级的组织——谜坛:

菊社 地址北城辛寺胡同,主持人李菊侪(画家)。

惜红簃 地址宣外南半截胡同,主持人韩绍蘅(致仕翰林)。

两社标榜的都是“以文会友”。而它的作风结合个人经济情况,仍照清末的排场,设在本人住宅。菊社我随长辈参加过,壁灯(不仅有纸制的,也有用玻璃的)有街门、屏门的分别,入内还有廊灯,满悬谜条(内有奖条,所奖不外笔、墨、纸、砚所谓文房四宝。亦有特奖,不外绫、罗、绸、缎各项尺头)。来人不必相识,能进入街、屏两门(即射谜得中)便有人邀入观看廊灯,如再射中主要谜条一二,主人即下阶迎谈,邀至中堂献茗请教,设筵相待。惜红簃则略带诗社性质,知名人士常借此聚会。主人好客,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未免太奢侈了。

民国八年(1919年)后,通过“五四”潮流,社会教育和一般知识,顺应进化,有所提高,上列情况很少遇见了。又缘于季节谜灯的活动,不足以满足人们需要,有所谓定期刊物出现,胪列于下:

《春声》 地址宝钞胡同,编辑发行人于幻荪;

《云龙雾豹》 地址宣外南半截,编辑发行人韩振轩;

《秋影》 地址东厂胡同,发行人唐雅民,编辑人冯耀华;

《神州菁华录》 地址五老胡同,编辑发行人董奉先;

《国华》 地址东四十二条,编辑发行人赵宪文。

上项刊物俱系七日刊,石印十八裁纸,每期六张,内容分为谜语、诗钟两项。其刊行先后以《春声》为最早,始于民国九年(1920年),《国华》最晚,在民国十年(1921年)。然寿命最长,无过民国十一年(1922年)者。于此期间,最令人注意的,即韩振轩编印《隐语集成》一书,分期石印,底稿凡十数万言,解释古今谜格,至为详尽。韩振轩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亡殁,此书不知已完成否?民国十三(1924年)北京《益世报》副刊《雨丝风片录》记载了这件事:

振轩名英麟,绍蘅太史之哲嗣也。太史与张味鲈诸公好为隐语,振轩承家学,以神童称。都门隐语向以北派为宗……振轩始倡风雅于城南,著隐语集成暨小琅嬛仙馆谜语数种……卒年才二十耳……

北派谜面习惯取七个字,整齐一致;南派长短任其自然不加限制。又南派词句都要转一转文,北派只是多取京话,不拘文俗。前列各刊物《春声》、《云龙雾豹》都偏于南,《秋影》、《神州菁华录》、《国华》则南北兼收。到了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华北局势紧张,除谜刊业已消沉十多年外,街头的壁灯至此也完全消失了。

以后谜语转入茶社。一般爱好谜语的变为轻装简从,携带“壁子”(把谜条贴在木夹纸摺子上用以悬谜的一种工具),白天在茶社里悬挂,向座客征求“打虎”。

至解放前,谜语在北京始终起伏不定地活动着,但其内容因受着统治阶级的影响,只是在僻奥的典故和琐细的家常事里打圈子。直到解放后,谜语才活跃在各种节日的晚会上。人们通过猜谜活动,增长智慧,丰富知识,猜谜成了一种健康有益的娱乐活动,受到群众的欢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