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胆汤始载于《备急千金要方》,“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为安神方剂。 后始增入茯苓并扩大其主治范围,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景岳全书》均主治“气郁生涎”,开始转成治痰方剂。自《成方便读》主治“胆虚痰扰”,正式成为治疗痰浊的主方。 经陈言的化裁,将《备急千金要方》温胆汤原方,减少生姜用量,增入茯苓1味,后人又加入大枣,组成现今治痰浊的“温胆汤”。 温药3味:半夏、陈皮、生姜。 凉药1味:竹茹。 平药3味:茯苓、甘草、大枣。 总以辛温组方,寒热并用,辛苦兼施,酸甘相配;辛温而不热,清热而不寒,祛痰而不燥,健脾而不腻。 全方性平气和,由原方的温复胆气扩大为温顺胆气,和胃祛痰,清净胆腑。 由原方主治虚烦不得眠扩大为治痰浊证的主方,解除木郁土壅、痰浊内生证。 历代医家常用温胆汤,主要化裁有4首: 1.《严氏济生方》。 以温胆汤加胆南星、石菖蒲、党参,名“涤痰汤”,增强益气祛痰、化浊开窍之力,善治痰迷心窍证。 2.《证治准绳》。 以温胆汤加酸枣仁、熟地黄、人参、五味子,名“十味温胆汤”,增大补气养血宁神之力,善治心虚胆怯、气血不足、痰浊内生证。 3.《六因条辨》。 以温胆汤加黄连,名“黄连温胆汤”,加大清热之力,专治痰热内扰证。 4.《通俗伤寒论》。 以温胆汤加青蒿、黄芩、碧玉散,名“蒿芩清胆汤”,增加清胆利湿、和胃降逆之力,专治湿温、呕逆证。 现在的温胆汤! 近用“温胆汤”治痰浊化热证常能获效,要掌握6个主证。主证:苔腻,脉滑,头重,胸满,口黏,纳呆。 其中尤以苔腻为要,可以“一锤定音”,即所谓“但见苔腻一证便是,其余不必悉具”。 应用时还宜加减: 主药:竹茹清热祛痰。 辅药:茯苓、陈皮健脾祛痰,截断生痰之源。 佐使药:枳壳理气行滞,利于痰浊排除。 温胆汤仅用此4味为基础药。 欢迎关注行之医话微信公众号 方中半夏虽可化湿祛痰,但因其燥性,对于痰浊化热不宜使用;生姜虽能祛痰,但因其辛温,对痰浊化热也不宜用;炙甘草味甘,大枣滋腻,均不利于祛痰浊,故此4味均不用。 痰浊最易闭窍,为利于祛痰应伍透窍豁痰的石菖蒲,畅行气血的郁金,这样祛痰主方温胆汤就由竹茹、枳壳、茯苓、陈皮、石菖蒲、郁金6味药组成。 治疗尿毒症:加白花蛇舌草、王不留行、益母草、丹参、仙鹤草、生薏苡仁、泽兰。 温胆汤里面一共8味药,前面4味药必须用,竹茹、枳壳、茯苓、陈皮; 后面4味药半夏、生姜、大枣、甘草不用。 加石菖蒲、郁金,透窍、行气活血,又透又行,利于祛痰浊。温胆汤这6味药必须用,且分量固定,都是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