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样的繁华,一样的寂寞

 太阳鸟阅读吧 2023-01-18 发布于浙江

先生之风,是否远去

蔡校长一进北大校门就和往常校长不一样。

那天,校役们在校门口排队迎接,他到来时,众校役恭恭敬敬向他行礼。蔡元培见了居然也脱下礼帽,规规矩矩地向校役们鞠了一躬。这个举动出乎意料,因为历任校长从来 没有正眼瞧过校役。

虽然, 蔡元培25岁中进士并点翰林,翰林大学生代表着封建王朝一个文人所能达到的最高荣誉。但翰林出生的蔡元培的思想非但不守旧,还很前卫。他用人“不问这个人有没有辫子,只看他有没有学问”,这种学问至上的择师理念让北大成为学者和求学者的天堂。

蔡元培敢大胆启用年轻人,并打破背景和学历的窠臼,不拘一格求人才,24岁的仅有中学学历的梁簌溟凭借一篇《究元决疑论》就登上了北大的讲堂。这在现在,那是匪夷所思的。当时北大教授的平均年龄只有30来岁,而这时的本大本科学生的平均年龄为24岁,真所谓不拘一格使用人才。   

由于蔡元培采取了“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北大既有激进的陈独秀、李大钊,也有好古守旧的黄侃与刘师培;既有西装革履的胡适,也有拖着辫子 辜鸿铭。一时间,北大成了诸多学者名流的栖息地,也成了各种思想和文化大碰撞的温床。

蔡元培来北大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走路上班,后来有人送了他一辆马车,他便每天令人驾着马车风尘仆仆去上班,直到几年后大家还可以看到了他仍然由这匹力不从心的老马拉着去上班,那个时候,北大的有些北大的教授早已经开起了洋汽车。那年头教师的工资很高,甚至让那些公务员们都羡慕嫉妒恨。 

蔡元培曾经说过: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

  看看我们现在教师的处境和待遇,我们就知道国家重视教育之路,依然还是任重道远。

蔡元培自己饱读诗书,也鼓励学生们自由阅读各种新旧书籍,并须写下读书札记,每日呈缴,他亲自批改。还每月命题作文一篇,也经常叫几个学生到自己的卧室里谈话,或者问问题,或者自述读书心得,或对时事感想。学生们对他皆是心悦口服。

在蔡元培的努力下,师生的精力都集中到研究学问,校内经常举行演讲会、辩论会,思考和谈论之风渐长,师生变得活跃,打麻将、吃花酒的越来越少,研究学问和关心国家大事的越来越多,北大这才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

194035日,蔡元培因疾在香港去世,举国为之哀悼,临终前他留下了最后的遗言:学术救国!道德救国!

闻之听之,不禁让今人嘘唏不已。一样的繁华,一样的寂寞,在历史和现实的搏击中,如今的北大是否依然能够担当得起老校长的这个遗愿?或者经常跑到学校检查的领导们是否能停一停、听一听蔡校长的声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