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间的秩序》——如何用科学来解释佛学?

 时宝官 2023-01-19 发布于河北

这是继《七堂极简物理课》畅销40国之后的全新创作。

也许从一个谢耳朵式的科学家成功转型网红KOL,这种感觉吸引住了作者。

在这本书后作者又接连创作了《现实不似你所见》和《极简科学起源课》。而《时间的秩序》一书被《时代周刊》评为2018年十大非虚构好书。

超级英雄“奇异博士”的扮演者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倾情推荐(也许是读了此书后,才让奇异博士对时间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文章图片2

读书不是为了死记住知识,读书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优越感和存在感。

读书是为了融会贯通,读书是为了形成一套自己的价值体系,读书是为了将知识沉淀,经过岁月的洗礼,变成智慧,从更高地维度去审视自己,审视世界。

《时间的秩序》的读书笔记已经由Adeline Yu写过一遍,出于好奇,我也买来读了读,如拨云见日一般触及心灵。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正好在听得到的课程《熊逸佛学50讲》。从中不难发现,佛学与时间的解释有着相通之处。

文章图片3

如果从科学的角度来思考佛学,也许量子力学是一个不错的角度。

所以我想另辟蹊径,从时间的角度出发,尝试解释佛学的奥秘。

文章图片4

缘起性空——引力场,缘起性空可以说是佛学的主旨思想。缘起性空可以分为缘起性空两个部分。

首先我们来看缘起。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世界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当我们描述一件事的时候,是不是潜意识的在按照回顾过去,关注当下,展望未来的逻辑顺序来展开。

文章图片5

这里就涉及了两个问题:

第一,我们默认时间的发展是线性的,即过去、现在和未来。

第二,我们默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或者说物体。

文章图片6

那么,事实是这样的吗?作者对这两个问题在书中都给出了答案。

第一,时间并不是客观存在的。

与其说我们生活在时间之中,不如说我们生活在时间之内。为什么说时间并不是客观存在的呢?

经科学的实验已经证明,海拔高的地方和海拔低的地方时间流逝的速度不同,运动的速度快慢也会使得时间流逝的速度不同。

文章图片7

既然时间在不同的条件下流逝的都不一致,那么时间当然就不是客观存在的(想永葆青春的小伙伴请注意了,在海边多运动,是防止时间流逝的简单方法)。

如果把时空比作一个“场”,我们其实生活在这个“场”之内。

这就是广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这个场就叫做“引力场”。所以时间不是线性的,也不存在过去、当下和未来。

文章图片8

作者在书中也举例证明为什么不存在当下。比如你打电话给银河系外的一个朋友。

你举起电话,当电话接通时,电话线的那头已经过去了几年。

对方的当下,和你的当下,就不是一个当下,那么当下自然就不存在。

如果时间不是线性的,那是什么样的呢?作者在书中给出了答案:锥形

文章图片9

我们并不生活在同一个时空下,时间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就是一个锥形。

当下就是位于中央的那一个点而已,转瞬即逝,根本不存在。

按照这个理论,所谓“活在当下”的毒鸡汤也根本不对,当你说当下的时候,“当下”已过,所以根本不存在当下。

了解了这些基本知识后,我们再来看缘起。按照佛学的解释,缘起缘灭构成了世界的本质,这与时间无关。

文章图片10

在书中,作者也有这样的表达:在没有时间的世界里,思考世界的最佳方式应该基于变化,而非不变,不是存在,而是生成。

这种变化就是缘起缘灭。当水蒸气聚集起来时,这就是缘起,我们就看到了云。

当一阵风刮来时,云散开,这就是缘灭。一块坚硬无比的石头,也会风化成尘埃。

世界是由事件,而非物体构成。观察世界的方式是基于变化,而不是不变。这就是缘起缘灭的理论依据。

文章图片11
文章图片12

我们再来看性空。所谓性,可以理解为抽象的概念。而空,就是指世界上本没有概念,而是人类主动赋予的。

空可以理解成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比如云存在吗?云不存在,云不过是一堆水蒸气的聚合体而已。

人存在吗?不存在,人不过是五脏六腑的聚合体而已。

所以佛学中经常说:看山不是山,就是这个道理。

文章图片13

按作者的理论解释,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不过是基本粒子:原子、质子、电子、夸克等的聚合体而已。

这些微粒可以组成一块石头,可以组成一朵云,自然也可以组成一个人。

抛弃人类主观赋予事物的概念,就是性空。一堆微观粒子而已,何谈概念。

文章图片14

接下来,我们来看佛学所说的四大法印:一切事物皆无常(诸行无常); 一切情绪皆苦(诸漏皆苦);一切事物皆无自性(诸法无我);涅槃超越概念(涅槃寂静)。

所谓四大法印,就是验证诸法真理的标准。

  • 诸行无常——缘起

这一点,我们在缘起一部分中有过解释。这里不加赘述,作者在书中有一段原文更能说明问题:

文章图片15
  • 诸法无我——性空

无我的问题可以用性空的理论来解释。我,不过是一堆基本微观粒子的聚合体而已。你,也是如此。

不仅无我,也无你,无他。这就是佛学中所说的无差别心的理论来源(都是一堆粒子,大家都一样)。

作者在书中引用了公元1世纪的佛经《那先比丘经》中,那先比丘回答弥兰陀王的问题,否认了他作为实体的存在。

文章图片16

他们之间简要的对话如下:

文章图片17

这一点让我想到了《佛学为什么是真的》一书中作者所举的例子。

当他冥想被窗外的电锯声所干扰时,他就想:电锯不过是电机、塑料、扳手组成的一个“非实体”的东西。

这么一想,顿时让他心静了下来。“有”和“无”的问题,在佛学界争论了很长时间。

这个问题让我想到了那只著名的猫——薛定谔的猫

文章图片18

猫的问题和“我”的问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是猫活着是有,猫死了是无,那么猫就是在一个既有又无的状态。

“我”的问题同样如此,这一点我们在《佛学为什么是真的》读书笔记中提到:

文章图片19

这与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有着相类似的原理。

当你观察他时,他才会存在(有),而当你不观察他时,他就以一个概率的形式存在(无)。

我们看西方的价值观都在强调“我”,“我是谁”这个问题也是许多好莱坞大片的主旋律。

故事的发展通常是主人公陷入迷茫的状态(不知道自己是谁),经历过一系列的故事(探索自己是谁),最终发现自己到底是谁。

文章图片20

这的确很鼓舞人心。但是这不过是缘木求鱼。执迷于探究自己是谁,只会陷入无限的矛盾之中。

因为每个场景下的你,都是你,又不是你。这样的寻找,又有什么意义呢?

文章图片21
  • 诸漏皆苦

为什么诸漏皆苦?这还是与缘起的理论有关。只要有缘起,就会有缘灭。

从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来说,人都是“趋利避害”的,或者说理论上同等效用的快乐和悲伤带来的效果是不同的,后者远远大于前者。

我们能够轻松的应对缘起,但是却无法从容的应对缘灭。

缘灭的结果自然就带来痛苦,而万事万物都会经历缘灭的过程,这就是为何诸漏皆苦。

文章图片22

作者在原文中也有所提及:

文章图片23

当然也是我们痛苦的来源。

佛陀把这点总结为几句箴言,成千上万人都把这作为他们生活的基础。

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怨憎会是苦,爱别离是苦,求不得是苦。

这些都是苦,因为我们必须失去我们所拥有的以及所爱的。因为一切生起的必然灭去。

文章图片24

使我们受苦的不在过去或者未来,它就在那儿,现在,在我们的记忆里,在我们的期待里。

我们渴望永恒,我们忍受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因时间而受苦。时间即苦。

  • 涅槃寂静——摆脱时间的轮回

行文至此,我们来总结一下佛学与科学(时间)的联系。

诸行无常,是因为世界的本质是事件,是变化,而变化是没有规律的,所以无常。

诸法无我,是因为我不过是一堆微观粒子的组成,或者是一种既有又无的状态,所以无我。

诸漏皆苦,是因为缘起就注定要缘灭,而缘灭的结果注定影响人的情绪,所以皆苦。

文章图片25

而在四法印中,涅槃寂静我一直无法理解。直到这本书作者提出了“时间锥形”的概念。

所谓涅槃寂静,就是摆脱时间的轮回。我们在缘起空中提及了每个人所处的时空都不一样。

而当引力波经过时,这些光锥就会从右向左一起振动,就像风吹麦穗一样。

这些圆锥的结构甚至可以这样总是朝向未来前进,一个人却可以回到时空中的同一点,如下图:

文章图片26

以这种方式,朝向未来的连续轨迹返回最初的事件,也就是起点。

这就是在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下的“轮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