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穿越回秦汉时期的岭南地区,我们能吃到什么?有酒有肉,蔬果不愁

 思明居士 2023-01-19 发布于河北

“王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

这一句话道出了饮食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

饮食是满足人基本生理需求的必需品,是人类精神发展的催化剂。

同样,人类文明的进步也会在饮食文化中表现出来。

秦汉时期,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等条件,岭南人的饮食资源极为丰富。

其农作物品类繁多,渔猎资源也应有尽有。

甚至还发展出独特的酒水和饮品。

文章图片1

更重要的是,从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饮食文化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人文和自然的有机结合,也能感受到浓缩着的地域文化。

自然与人文,完善岭南的“味道”

彼时,岭南地区地处我国南端。

也就是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区。

岭南,背靠“五岭”,北面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向南又面朝大海,分布着一些平原和三角洲。

因此,该地水网密布,土地肥沃。

而且岭南大多数地方都长夏无冬,日照充足,降水丰沛。

文章图片2

如此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岭南人的食物资源极为丰富。

不论是飞禽走兽,还是海鲜鱼虾,都上得了他们的餐桌。

虽然自然环境让岭南地区的饮食文化有了发展的先机。

但是只有这一方面是远远不够的。

就像人要用两条腿走路一样,岭南地区发展饮食文化,还需要一个条件。

即政治环境,也就是人文。

《史记》中说:“楚越之地,地广人稀”。

这当中“楚越”就是就是岭南。

因为南岭的阻挡,让岭南地区较少受到中原地区战乱的波及。

因此造就了一段相对稳定平和的生活环境。

文章图片3

但险要的地势阻挡了战火的同时,也阻挡了发展的机会。

岭南地区山高树密,地形复杂,行走十分艰难。

这不仅导致该地人烟稀少,也极大地阻碍了南北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时间一长,岭南地区有了许多不同于中原人的风俗习惯。

甚至一些古籍中还称生活在岭南地区的人为“南蛮”。

《楚辞》中记载“南蛮”的形象为“雕题黑齿”。

《伍子胥》中写道,他们都“断发纹身”。

因为有这些偏见和刻板印象,岭南地区“蛮荒之地”的标签算是贴牢了。

也正因如此,这样的物产丰富的地方竟被中原王朝当作流放之地,成为落魄官员的“冷宫”。

大名鼎鼎的苏轼曾经就因为“讥讽先朝”被流放岭南。

文章图片4

不过也正因此,陆陆续续有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不同的饮食文化。

“地利”、“人和”这两个条件终于顺利结合。

人口的迁徙带来的是社会文化的交融。

这也大大丰富了岭南地区的粮食作物种类。

秦以前,岭南的农作物多是水稻。

北方人到来之后,才出现了不少旱地作物,如小麦、粟、黍、大豆等。

从此,岭南地区的饮食结构得以逐渐丰富。

汉武帝时期,迁徙到岭南地区的中原人数量依旧不减。

他们带着不同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定居于此。

文章图片5

秦时,五谷和生产技术虽然已经由北入南,但是传播范围还不广。

其作物依旧以稻为主,农业活动也较为原始。

到了汉朝,北方的旱地作物才逐渐成为岭南地区重要的粮食。

《汉书·地理志》记载岭南地区“男子耕农”。

这说明彼时岭南地区的农耕模式已经与北方十分接近。

当然,除了农耕作物的完善,还有像水果这样的经济类作物,以及肉类这样副食也在不断发展。

遍地是宝,资源丰富

岭南地区因为气候温暖,降水充足,所以果树得到了优越的生长条件。

也因此,岭南地区的水果种类繁多,是有名的水果之乡。

文章图片6

关于水果的种类,我们可以在典籍中找到记载。

汉代的《异物志》中就记录了当时岭南果树的品种有荔枝、柑橘、甘蔗、橄榄等。

在这之中,汉武帝极其喜爱荔枝,并形容它“实白如肪,甘而多汁”。

而后,他更是将岭南的荔枝设为进贡汉廷的贡品。

《后汉书》中写到:“十里一置,五里一侯,奔腾险阻,死者继路。”

因为荔枝从树上摘下后,若是不能在短时间内食用,其中的水分就会流失,会影响到口感。

为了确保荔枝送到汉武帝面前时依旧鲜美多汁,所以运输人员必须快马加鞭。

途中甚至还会累倒驿马,累死运输者。

文章图片7

即便如此,荔枝的可口还让武帝产生了在北方建“扶荔宫”的想法。

然而,荔枝只能适应岭南的气候环境,移植到北方的荔枝无一生还。

不过这也从侧面应证了荔枝和岭南的独特性。

唐朝诗人杜牧为此写下:“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唐明皇和贵妃的爱情史诗也因这首诗变得更为动人。

前面提到的,被贬岭南的苏轼也曾写下一首《食荔枝》来赞叹这种水果。

他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除荔枝外,岭南的甘蔗也是一绝。

公元403年,成书于汉代的《南方草木状》中就已经详细记载了甘蔗的食用功能和加工方法。

文章图片8

书中写道甘蔗可以“断而食之”或“笮取其汁”,口感甜而脆,“味似蒲萄”。

除此之外,还可以将甘蔗制作成蔗糖,来增加食物的风味。

也正是甘蔗的种植与制糖的发明,为“北咸南甜”这种饮食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我国是一个以农业种植为主的国家。

肉食在饮食生活中所占的比例一直较小。

但是岭南是个例外。

在正式纳入中原版图之前,岭南一带食蛇之风盛行,甚至还有食鼠的习俗。

文章图片9

正是因为当时生产水平较低,岭南人只能“靠山吃山”。

他们充分利用从大自然中可能得到的一切食材,主张“能蠕动者皆取食”,并将它们转变成一道道美味端上餐桌。

起初,这种饮食风气在中原人眼中是很难接受的。

但当一道道珍馐摆上桌,又有几人能抵得住诱惑呢?

《汉书·地理志》中记载,岭南人常“食鱼稻”。

岭南地处南方沿海地区,有发达的水系,所以河鲜、海鲜资源丰富。

因此,鱼、虾、贝也是当地民众最主要的肉食来源。

文章图片10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南迁的中原人提高了当地的捕鱼技术。

《桂海虞衡志》中就记载了汉代发明的鸬鹚捕鱼法。

此外,被纳入中原版图后,岭南的家畜饲养业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考古队在广州发现了西汉南越王王宫署遗址。

而后,众人在挖掘出的烹饪器皿中发现了大量的动物骸骨.

其中包括鱼、蛙、家猪、龟、鸡、牛等丰富多彩的种类。

这便是岭南人饮食结构中有肉类存在的明显证据。

文章图片11

岭南美食远不止满足了人基本的生理需求,渐渐还发展到和精神层面相连。

酒水、饮品的出现可以证明这一点。

食足,则情趣起

在中国古代,不少文人墨客都曾饮酒赋诗。

盛唐诗人李白就酷爱饮酒。

为此,他还写到:“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可见,其将酒看作是连接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桥梁。

文章图片12

但只有在政治安定、国家强盛、生活有物质保障的时代,酒才得以承担起开发人精神世界的任务。

因为产酒最基本的前提是剩余的生产资料。

秦汉时期,尤其是两汉,岭南地区农业的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粮食产量逐步增加,为酿酒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除了粮食之外,岭南的佳果也是酿酒的原材料。

西汉时期的《林邑记》中对果酒有过记载:“林邑山杨梅,其大如杯碗,青时极酸,味如崖蜜,以酿酒,号梅香酌。”

由此可见,早在西汉时期,岭南地区就已有了酿造果酒的技术。

并且,当时果酒还是一种十分贵重的饮品,只用来招待雅客。

几位友人相坐于林间,品酒畅聊,好不快活。

文章图片13

情理之中,岭南地区盛产各类瓜果,果汁自然也就成为岭南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其既能作日常水分的补充,也可作休闲饮品。

常见的果汁有甘蔗汁、椰汁,而且这两种果汁的风味各不相同。

《南方草木状》中说甘蔗“味似葡萄”。

宋代的范成大在品尝过椰汁后赞其“味美如牛乳”。

如此来看,苏轼说的“不辞长作岭南人”不无道理。

结语

岭南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粤菜是如今岭南饮食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分支,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四大菜系之首。

今天粤菜的繁荣,正是建立在对岭南饮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上的。

所以,历史中的每一个部分都值得我们去领略,然后在其基础上取精华,才能有机会获得新的成就。

参考文献

《汉书·地理志》

《异物志》

《史记》

《后汉书》

《南方草木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