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提醒】针石子丹道语录完全版

 耐心是金 2023-01-20 发布于广东
问:“调和铅汞不终朝”之方法如何,请略示之。曰:“心平气和”,是为“调和铅汞”,即“人心若与天心合,颠倒阴阳只片时”,佛家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君如自信,自能日异而月不同也。

修道之士,无挂无碍,天君泰然,于道方有入处。

“师弟互观三年,然后拜门。”此古仙之垂范也。

道之根源,不外神炁,神炁合一,补完乾体,则化精、化神、还虚,著著向上矣。

腹有丹母,无形无象,非他人可见,有阖有辟,惟自己知之。

“行住坐卧,不离这个。”古人谓参禅无剪指甲之功夫,其不可须臾或离如此。

吕祖云:“世人认假不认真,难授长生上品经。”上圣高真,犹有此叹,况吾辈乎?“曲高和寡”,无怪其然也!

上圣高真,一旦道成,纵六通具足,亦必秘而不显。无已,乃于尸解或飞升前最后一刹那间,稍示端倪而已。道如未成,纵内真外应,而有先知,亦当“讳莫如深”,故老子谓“先识者道之会而愚之首。”则古圣垂戒严矣。

破体以后,无论修上一关或下二关之功夫,皆以立命为首务。

天心一著,万圣所同。不明这个,不必谈道,不必学道。用女鼎之仇兆鳌先生,亦云女鼎亦无非成就这个而已。

黄元吉之长处,略谙天心。但无整套功夫。外阳勃举,即行采取之说,其短处与伍柳正同。然阐发玄关诸点,则又伍柳之所无也。

何谓天心?曰:邵子曰:“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玄酒味方淡,大音声正希,吾言若不信,更请问庖牺。”正统道书,凡点眼处,皆言天心,但较密耳。

白紫清《修仙辨惑论》云:“但能凝然静定,念中无念,功夫纯粹,打成一片,终日默默,如鸡抱卵,则神归气复,自然见玄关一窍。”此乃修上一关盖下二关之法也。然修此法者,必须上根利器或未破童贞。又必须“行住坐卧,不离这个”庶不致于真性走漏也。

问:黄元吉《道德经精义》云:“学者下手之初,别无他信,惟一心端坐,万念俱捐,垂帘观炤,心之下,肾之上,仿佛有个虚无窟子,神神相照,息息常归,任其一往一来,但以神气二者凝固中宫,不倾刻间,神气打成一片矣。”此为绝妙之下手功夫否?曰:不尽然。

修士破体,添油接命,采取外药,究以“归伏法”为胜也。

何谓“黄庭”?曰:有死黄庭,有活黄庭,不可执于心下脐上也。

筑基功夫,有身心之别。一念不生,心之筑基完成。一息不息,身之筑基完成。息无,则命根永固,《圭旨》言之甚详。言不漏精为筑基者,末矣!

末后还虚功夫,佛家亦言之不详。

《钟吕传道集》,所言驳杂,未可尽信。

《乐育堂语录》,虽非精醇之书,然超过伍柳远甚。

《性命圭旨》,理论诀法,泄漏无遗,而其故加乱辞,以迷人目,意在启人三思,且恐过泄获谴,但即拾其糟粕而力行之,亦不次于伍柳也。

片念不生,犹是死水,必于虚空打个翻身,方是真龙。

活子现,真铅生,但有壬癸之分,一得永得,乃月圆后之境界也。

上品丹法,以神入于虚无中,不著着,不著空,空色两忘,久之浑然融化,连“虚无”二字,亦用不着。此乃修上一关盖下二关之法也,君不妨试之。

黄元吉乃宋末之高真。世传《乐育堂语录》及《道德经讲义》,恐系伪托,不然,何至如此庞杂?《道德经讲义》,虽则差胜,就文字似稍圆融,然说理仍不深湛、纯粹也。

问:性中有命,命中有性,何以又有“独修一物”之论乎?曰:此二语系指先天性命而言,先天,一可兼两,“独修”,指后天而言,后天性命判然有别。如取阳举之阳,或“思虑之神”而修之,即所谓“独修一物”也。又有以后天呼吸之息,配思虑之神者,亦然。

意兴索然,切不可坐。强按母鸡,焉能抱卵?不坐而常以“太虚”为炉鼎,功不唐捐。

自由出版社印行朱云阳《参同契阐幽》卷上四四页炼已立基章,乃下手诀也。卷中十二页起,坎离交媾章,乃小还丹全工也。二十三页起,乾坤交媾章,乃大还丹全工也。卷下一页鼎炉妙用章及十一页火候全功章,将移炉换鼎,神丹诀法,泄尽无遗。《悟真篇》绝句六十四首,亦将全工逐步指出。无奈世人不用心精参,反怪祖师不肯明言,冤哉!《性命圭旨》言九节功夫,尤为详明。请并读之,当知余言之不谬也。

凡息不停,真息不见,人心不死,道心不生。

炼精化气,了命也,炼气化神,了性也,炼神还虚,性命俱了也。炼虚合道,虚空粉碎,无无亦无也。于是金丹之能事毕矣。

参究丹经贵得大意,不可泥象执文,老死句下。

从古以来,不知元精即是元气,致演出许多旁门,惜夫。

坎离交,小还也。见活子,得真种,功夫纯熟,心身不漏,澄湛至于极处,然后正子见,乾坤交,脉住气停,一点落黄庭,日日如斯,即孟子所谓“睟面盎背”。充实之谓美也。炼气化神者,即婴儿长大,移炉换鼎,迁居上田,所谓“大而化之谓圣”也。炼神还虚,炼虚合道者,即“圣而不可知之谓神”也。儒道息息相通,步步相合,岂强同哉!

打倒睡魔,彻夜不眠,非专修者不可行,非万缘放下不可行。吾师徐抱一先生,打倒睡魔二十余年。吾闻其语矣!吾见其人矣!

问:“得其一,万事毕”,一者,即“先天一炁”乎?曰:然。

小还丹交在无极之乡,大还丹交在昆仑之顶。

李涵虚《三车秘旨》所言“钻杳冥”之法,四十以内人可以行之,年老修士,不用“归伏法”补完身体,则不易见功也。

年迈修士,宜多做适当之动工也。

东势石角有一老修士,姓王名信任,途遇明代仙真蔡(疑为徐)义,同在新竹下车,寓一旅馆,王欲与之同室,徐执不可。晚窥徐静坐时金光蔽体,不可逼视。徐旋临王家,授以至道。嗣后王之造诣,不得而知,但悉其年龄已九十三岁,不戴老花眼镜,犹能看曩昔石印小字之道书云。此乃道友某君所报导。信耶?否耶?姑识于此,以广异闻焉。针石子曰:宜若可信然,他日有缘,当参访以证实之也。

窃观修道之士,初学著效,辄生胜心,多不肯虚怀若谷,遍参诸方。古人谓“一分胜心障十分道”。信然!

吾国道门甚多,除邪伪不可学外,余则任习一门,勤而行之,皆可却病延年。苟欲成真作圣,则惟有“不二法门”而已。

南宗用女鼎者,究极仍须清静。不过彼辈逢山开路,过水搭桥,或较简捷,然其修法,绝非普通人所得而实践者。乃知清静独修,始为道中之正统也。

闻之师云:伍柳丹法,未解天心,可以延年,难以入圣。余细参《伍柳仙宗》十余次,良然!傥邃于禅者,个中妙理,则尤易契悟也

“玄关一窍最深幽,静里行持动里收”修士如知此窍,则一生精神,庶不唐捐也。

凡心依凡息,易结幻丹。

知解愈多,愈足障道,不识“之无”之士,听一句,行一句。如遇明师,进步较知识分子为速,故曰:“知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

古人千里访明师,万里求真诀。张紫阳云:“饶君智慧过颜闵,不遇明师莫强猜。”西山会真记云:“务学不如务求师”。千古圣真,如此叮嘱,岂可忽哉!

吸日精,易动凡火,吸月华,易起淫心。余亲试结果,不敢不为同道告。

“赤水玄珠,得于罔象”,玄窍可传而不可传,不可传而可传。非理透事明者,虽得诀,亦不知其可贵也。

龙门派共有十八家,伍柳虽是龙门派,其诀与邱祖异。古人于道极密,往往以一言半句,令弟子自参。参透者固得,不透者,执指为月,每多以讹传讹。伍柳出自曹还阳,曹自谓师事李清庵。伍柳仙宗,引有李曹之诗。李诗高妙,曹诗卑下。或者曹在李门,参理未透,悟诀未明,故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姑识于此,以俟高明。

“先天一炁,从虚无中来。”然虚空无内外,误以为从身外来,而向外追求则执著矣。

访师得诀以后,尚须精参丹经,以资印证。盖修之与学,不可偏废。若道理不彻,一味苦修,则难免误入歧途,甚或致病也。

火有八两,水无半斤,水火不济,往往有腹内发热,衣裤被焦之弊。故修士于真火发生之际,不可不讲求“既济”之道也。

有为之法,不止守窍。无为之法,虽无桩系马,及至真息流行,仍须调燮。调燮非有为乎?古真云:“无为岂出为中,无得岂居得外”,盖恐人老死句下也。

有孙教鸾之开关法,有张三丰之开关法,有天机自动之开关法,修士不妨互证之。

采取日精、月华,亦当注意时间、火候。先时,过时,皆不可采。又有餐霞一法,其效尤大,惟霞不易遇耳。

张紫阳《悟真篇》前序,否定二曜之光。余曾用此功,补后天有效果,但亦有妨碍。恐系余之作法尚有问题,然终不可恃此为先天大道。故《悟真篇》云:“劳形接引皆非道,服气餐霞总是狂。”

不得外药,何来真命?“外药”既非日精月华,又非取自“彼家”及药石,果何物乎?请君参之。

丹田发热,乃坐功进境,尚不得指为“阳生”也。

道德三千六百门,要以《参同契》、《悟真篇》为正宗。朱云阳《悟真阐幽》云:“对坎离二物而言,身中凡精凡气总属凡铅。对先天一炁而言,坎离二气,亦属凡铅。直到二物会合,始产真铅,真铅即金丹。”又云:“有作有为以了命,无作无为以了性。若劳形接引,索诸身内,服气餐霞,索诸身外,正如穷子觅珠,怖头狂走,云道弥远。”此数语,修士尤当细参。

目有奇光,耳有奇音,亦是功夫过程,施祖肩吾有“灵乡曲”即咏此也。

道理未彻,焉能明道,先哲云:“未有神仙不读书”也。

佛家各宗,亦多有守窍者,不过密而不言耳。

《参同》、《悟真》,为道家主要经典,不可以其难读而不读。至论注解,则以朱云阳之阐幽为最优。

白紫清云:“人若不为心所累,眼前便是大罗天。”一心清静,而不知道之妙谛,则天予不取,唐丧家珍,惜哉!惜哉!

无为功夫,亦当知元神内凝交感之道也。

南充李玉峰坠崖无恙,不足为奇,道成以后,岂独坠崖无恙而已哉!吾友黄金博亦尝坠崖无损。故玉峰之事,余深信之。

南充林渐逵行功十余年,诸病顿廖,百体谐和,以余观之,此乃阖辟生,百脉开,上下与天地同源矣。

阳有二义:有指伍柳宗所传阳举之阳,有正统派所指“先天一炁,自虚无中来”之阳,何去何从,请自择之。

或谓修道无须守窍,或谓守窍并无定式。圭旨云:“若人不明窍而言修,犹人未能立而言行。”则窍似非守不可。不过守窍,有童贞与破体之不同,有为无为之各异。又或行动有碍,暂置此窍而守他窍以调体者。足见守窍当视情境而定,不可执一也。

橐籥开,则百体固,何畏漏精哉?

顿渐二法,出自禅宗,而有“见性”、“悟理”之区别,修上一关盖下二关,仿佛似顿,而究非顿,修下二关透上一关,仿佛是渐,而究非渐,均重在“性”,道门则上下二关,皆性命兼顾也。

阴阳双修,可以救老残,固也,无如太难,“屋破修容易,药枯生不难,但知归伏法,金宝积如山。”此清静之补法也,何不参之。

目亮身轻,并不奇异,深于静修者,岂止如此而已哉!

“男不宽衣,女不解带”云云,余在道门,阅人甚多,虽闻其语,未见其人,止有“存疑”而已。

《参同契》为丹经之祖。三卷中均有大声疾呼,辟旁门一篇。卷下“三五并为一兮,都集归一所。”朱云阳注云:“三五为一,乃从上圣师,心心相印,如科条之不可违。”又曰:“只此一是实,余二即非真。”可见正路只有一条。旁门虽有小效,终不能成真作圣,不可因获小效,而误性命大事也。

东派陆潜虚云:“内炼既熟,然后可以采药,行一时半刻之功。”又《河车论》云:“循环灌注,气满三田,气冲关透,内炼方熟。”今之讲双修者,不讲本身内炼,故多失败。

南宗最重炼剑,贵乎伸缩自如。专讲“马阴藏相”,未免落于伍柳窠臼。

先命后性,先性后命,皆不若性命双修。

“一灵独存”,若不在太虚中翻过筋斗,仍是后天识神。

《参同契》云:“内以养己,安静虚无,原本隐明,内照形躯。”内照是否内视?请君参之。

有云:“白虎难降者。”乃过来人语,功夫发动,有此景象,有些痛苦。如果慧剑犀利,意志坚强,一敲竹而龟自回,否则,虎降不下,为患极大,应请高明指点。

仙佛于世无求,道果既圆,神通具足,而讳言“通”。惟游食江湖,伪装道流之辈,或得一二小魔术,藉以惑世牟利,自诩为仙。此辈余遇见甚多,斥破不少,修士切莫信从。

虽得先天窍,仍须注意后天窍,不可偏废也。

刘悟元教人学道,须穷理十年,并参访真师,讲明诀法,然后下手,故《玉皇心印经》曰:“诵持万遍,妙理自明。”白紫清云:“事师数十年,末后始得全诀而起修。”今人每得妄师一言,不穷理读书,即欲了道,世间有此易事乎?

何谓“仙”?在佛必得“正觉”,在道门必得“天心”,否则,虽如《楞严经》所指寿万千岁之仙,亦报尽还堕,阳神从何而出乎?

火候种类甚多:有辨药老嫩之火候,有进火退符之火候,有沐浴之火候,有温养之火候,有活子之火候,有正子之火候,必须辩明,方好下手。

古真云;“务学不如务求师。”吕祖云:“不因师指,此事难知。”张紫阳云:“饶君智慧过颜闵,不遇明师莫强猜。”千古圣真,未有无师而自通者。某先生“不求师”之说,不敢苟同。

凡人毛孔呼吸,无时不通,不过细微难觉耳。毛孔如不呼吸,则汗腺已闭,必然生病。而以毛孔呼吸为极则,乃日本人与因是子所言。盖彼等实不通道,不过恣为臆说以骇俗耳。要知内阖辟开,则入水不溺,入火不焚,土埋不死,百病俱消,更无论矣。然则毛孔呼吸为极则之说,殆难成立也。

“夜间三点寅时静坐,效果最大。”此洵“过来人”语也。

修士宜时时训练“入定”,善哉此论也。

精神能集中,则可以治病矣。

曾闻一师云:采女阴以补己阳者,即延年五百岁,终难免夫雷劫。朱云阳谓此等人死化粪蛆,大较死亡为惨。果报如此,修士不可不警惕也。

不对境炼心而心不动,性命功夫终不可恃。北派之乞食炼心,烟花队里炼心,乃为最著者。炼心至自己认为纯熟,还须老师多方考验,果八风不动,方许入室。今人但将炼心视为“口头禅”,心病既不自医,有人说破,反咎直言。噫!此岂道器哉!

言之匪艰,行之维艰,八风不动,世有几人?

凡息停止,仍不得谓之先天,必须尸居龙现,方可谓之先天。

“见景不著”,极是。

“金花开汞药,玉蒂长铅枝,坎离不曾闲,乾坤经几时?”则坎离交,岂止一次而已哉!

元精妙难睹,不在见闻边。

好涉迷信以惊世骇俗者,必非仙学之正宗也。云游子此论,可谓“春秋之笔,正气凛然”。

成败关头,本不止此,不过“口诀”其最要耳。

救老残用“彼家”,勿论矣。清修亦有救老残之归伏法在。收效甚速,但不绝俗离尘,成道亦难。余以此因循自误,谨掬诚以告中年以上之修士,苟欲成道,必须断然专修。

“人之一身,本具阴阳二性,尽可栽接,无待外求。南宗攻击北派,谓孤修不能成道者,谬矣。”云游子此言,可谓“名论不磨”。

吐纳之种类甚多,某君所言似非上乘。

修士宜睡足八小时,初学则然,久后还须打倒睡魔。

云游子评论伍柳之弱点三则,余以为尚属病之小焉者,其大病首在未摸著帝释鼻孔。

云游子评论《楞严经》,可谓“独具只眼”。

云游子谓:“日用功夫,宜刻刻收心静定,忘其念相,且闲适,超脱,不可紧张,执著。”善哉言乎!

阳光三现,乃伍柳语。

玄关乃圣凡分界处,然明此不易,刘悟元谓穷理十年,或者识此。的然明此者何人?吾愿柱香拜倒以迎。

黄元吉所著诸书,多似是而非,宜若最便初学,然细核之,误人实甚。云游子拈出与陈虚白比,未免韩非与老子同传。

初学调体调心,方便法门甚多。但进程至某一阶段,欲窥真际,则非“不二法门”不可。

阳举非阳生,参遍玄门,竟少知者。而林一民先生一口道出,可谓晦暝日月,空谷足音。惟所云真正一阳未复,采一次即足,似未合“一粒复一粒,从微而至著”之旨,尚待商榷也。

有相皆幻,极是。

“著意头头错,无为又落空。”勿忘勿助最妙。

古仙云:“一处不到一处迷。”其中“进步自知”者,必全部诀法了然方可,否则,师心自用,危矣。

凌晨寅时静坐,效果一时可抵四五时,《圭旨》亦如此云云。

“前三三,后三三,收拾起,一担担。”禅宗亦有此段公案。

禅宗于收视返听,用功极力,不过不轻言耳。

《庄子》一书寓言多,诀法少,初学阅之,等于丈六金刚,摸不着头脑。

《六祖坛经》,实较《唱道真言》为胜。

《灵宝毕法》,已为陈泥丸《罗浮呤》所斥破,此书似未尽善。

友人云:“《性命圭旨》,言初功颇显,何得云初功皆秘”?

凡属破体,无论老少,皆应补完乾体,然后言修。中少年补易,老年补难。还源复命,不独南宗为然。

前后三三,为重要之七窍,而窍不止此。下手添油接命之窍,临炉尤不可忽。

修道有正法助法,如不彻底了然,最易本末倒置。

“心斋坐忘”,确乃修道之要著。但作用未究,亦难结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