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豫园(一)豫园今昔与造景方法

 李平东方明珠 2023-01-21 发布于上海

豫园今昔与造景方法


图片

 一、豫园今昔
 二、豫园的造景方法
 三、景区的分隔

图片


豫园位于上海老城厢,
北靠福佑路,
东临安仁街,
东南与上海老城城隍庙毗邻,
是江南古典园林,
占地三十余亩。
图片

一、豫园今昔


豫园原是明代一座私人园林,

已有四百多年历史。

园主人四川布政使潘允端

从1559年起,

在宅西的菜地上着手建园

经过断续二十八年的苦心经营

终成了豫园。

“豫”有“平安”,

“愉悦老亲”的意思。

据清乾隆四十九年《西园记》

占地约70余亩。

图片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

豫园第一次衰败,

明末清初几度易主,

园中亭台倾毁过半。

乾隆二十五年

富商士绅重建楼台,

再造山林,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重建完工,

交由城隍庙管理再现辉煌。

图片

 

豫园三遭兵燹: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

英军驻扎豫园,烧杀抢掠,

豫园“风光如洗,泉石无色”;

咸丰五年(1855年)

清兵血洗小刀会豫园指挥部,

豫园一片瓦砾;

咸丰十年(1860年)

英法联军驻军豫园,

园林幽趣荡然泯灭。

图片

乾隆嘉庆年间,
21个商业行会集资重建。

图片

八一三抗战

香雪堂被日军焚毁,

堂前除玉玲珑外,

仅剩一片空地。

图片


解放后经五年修复和重建,

1959年建九狮轩、玉华堂,

1961年9月15日对外开放。

1974年古戏台移入园内,

1978年后豫园多次修缮。

1986-1988年建浣云假山

积玉假山、“寰中大快照壁、

环龙桥、“引玉”圆洞门,

三曲板桥、积玉水廊。

2003年建涵碧楼、听涛阁。

图片


图片


从此,
豫园满布亭台楼阁,
曲径游廊相绕,
奇峰异石兀立,
池沼溪流花树古木相映,
规模恢宏,
景色旖旎,
奇秀甲江南。

图片

二、豫园的造景方法

豫园始建时由园艺名家

张南阳设计和叠山;

主持豫园修复重建的

是著名的古建筑园林艺术学家

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


图片

 

豫园占地仅30余亩,

设计精巧,布局细腻,

清幽秀丽,玲珑剔透,

小中见大的特点。


图片

豫园的风景是立体的画,
凝固的诗,无声的音乐。
是充满诗情画意
生机盎然的城市山林。

图片

豫园的建造者大量运用了
“曲、引、借、障、
隔、框、漏、添”等
多种造景艺术手法,
凿池堆山,营造亭榭,
种花植木,组织空间,
形成曲折多变、小中见大、
虚实相间、移步换景的效果。

图片

图片
 

叠山置石,

遍布豫园各处,

千姿百态的造型,

极富诗情画意。

图片

豫园有黄石大假山

浣云假山肖形假山

还有楼山、池山、

群置、散置的壁山

与墙角镶隅。

图片 

水是园林之魂,

园林的活力。

于是,

豫园有了三个大池、

四个小池、

三条小溪。

图片

湖石或黄石堆叠成

峰、峦、谷、洞、飞梁、
栈道、山径、峭壁等,
营造出种种山石景象。

图片

豫园的厅、堂、轩、

馆、楼、阁、榭、亭、

廊等建筑样式齐全,

竟达36幢之多。

建筑色彩淡雅,层次丰富。

屋顶是黑的,墙壁是白的,

砖墙是灰的,

门窗柱子挂落是栗色的……

图片


豫园的建筑
不拘泥于形制,
布局自由灵活,
装修细致精巧,
显得柔和轻盈素雅。
花间隐榭,水际安亭,
把自然风光纳入建筑空间,
把建筑注入山水之中。

图片


图片

豫园的建筑是自由式的,

屋顶的组合多变,

高扬的飞檐翘角千变万化,

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

增添了活泼与和文化趣味。

结构风格奇巧,

富于绘画意趣,

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

仰山堂的翘角竟多达28个。

图片


图片

龙吻脊饰、脊兽的形状,
堆塑人物的多样,
屋脊的纹样…
极为精致丰富
是豫园的特色之一。

图片


图片

豫园是廊的博物馆,

直廊、曲廊、复廊

沿墙廊、空廊回廊、

楼廊、爬山廊,

涉水廊……样样齐全。

造型式样丰富变化,

成为园中美景。


图片


图片

五条巨龙,
形态各异,呼之欲出
活灵活现地
蜿蜒于粉墙之上。

图片

景墙用于划分园林空间,
增加景区层次,
寄托游人意韵。

图片

图片


园林的景墙、曲廊、复廊

通常镶嵌形式各异的漏窗,

用来透漏窗外蒙胧的景色。

有了精美漏窗的白色景墙

不再单调,变得美不胜收。


图片


采取不同角度交错布置

景墙、洞门、漏窗,

在洞门、漏窗后布置

花木、石峰等景物,

犹如画框中的图画小品。

图片


图片

洞门、漏窗在空间处理中

最显自然生动,

在强烈的阳光下

会出现多样的光影变化,

形成空间渗透及空间的流动,

达到园中有景、景中有景、

移步换景的作用。

图片

豫园有三个大水池

辅以小池、溪流、水谷

波光潋滟

清澈宁静深幽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岸置山石、亭榭、长廊、
汀步、矶石、墙洞和小桥。
分而不乱,聚而不死,
分聚穿插,相辅相成,
视线开阔,倒影生辉,
水景悠悠,情趣怡然。

图片


有动有静营造出江河、
湖泊、溪涧、飞瀑
的生动景观。

图片


三、景区的分隔


豫园景区的传统区为

西部、东部、内园三部分。

我以为按区内园林的风格,

将景区分为北、中、南三区

更为合理妥切。

北区、南区以叠山置石见长,

中区以理水为主。

图片

北部景区

北部景区基本是属于修缮,恢复原来面目。

北部景区的建筑有:三穗堂、仰山堂、卷雨楼、大假山、游廊、萃秀堂、亦舫、鱼乐榭、复廊、两宜轩、万花楼、点春堂、打唱台、快楼、延爽阁、藏宝楼、学圃、古井亭、和煦堂、静宜轩、听鹂亭及游廊、复廊、曲廊。

图片

中部景区

中部景区因破坏极其严重,基本上属于重建,挖池叠山,建屋造景。
中部景区的建筑有:九狮轩、会景楼、玉华堂、流畅亭、得月楼、藏书楼、老君殿、听涛阁、涵碧楼及积玉水廊、环龙桥、寰中大快照壁。

图片

南部景区(內 园)
南部景区是在原来的內园的基础上修缮和移建古戏台等景点。內园原是康熙四十八年始建的城隍庙庙园,占地仅2.19亩,园內景色幽雅,小中见大,是保存较好的清代的独立小园。
南部景区的建筑有:静观厅、观涛楼,凤凰亭、洞天福、可以观、别有天、耸翠亭、船舫、延清楼、还云楼、古戏台。

图片

我对古典园林感兴趣原于2015年初我去城隍庙游玩,偶然去了豫园,那是我第一次去豫园,感觉豫园不错。后来又去了几次拍摄了不少照片,又找来陈从周教授的《园说》等有关于园林书籍研读,2015年底至2016年初我制作了九集豫园微信。那是我初次接触古典园林,写作豫园微信是我学习认识古典园林的过程。2017年改写时增加了《豫园的建筑》内容。几年来,我游览观赏了不少著名的古典园林,并创作不少园林微信。这次改版主要着重版面修改,内容变化不大。


(一)豫园今昔与造景手法

(二)豫园的建筑

(三)豫园的叠山置石

(四)豫园的水景

(五)豫园的廊

(六)豫园的景墙

(七)豫园的洞

(八)豫园的漏窗

(九)豫园的屋顶与屋脊

(十)豫园的砖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