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园今昔与造景方法 ![]() 一、豫园今昔 豫园原是明代一座私人园林, 已有四百多年历史。 园主人四川布政使潘允端 从1559年起, 在宅西的菜地上着手建园 经过断续二十八年的苦心经营 终成了豫园。 “豫”有“平安”, “愉悦老亲”的意思。 据清乾隆四十九年《西园记》 占地约70余亩。 ![]()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 豫园第一次衰败, 明末清初几度易主, 园中亭台倾毁过半。 乾隆二十五年 富商士绅重建楼台, 再造山林,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重建完工, 交由城隍庙管理再现辉煌。 豫园三遭兵燹: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 英军驻扎豫园,烧杀抢掠, 豫园“风光如洗,泉石无色”; 咸丰五年(1855年) 清兵血洗小刀会豫园指挥部, 豫园一片瓦砾; 咸丰十年(1860年) 英法联军驻军豫园, 园林幽趣荡然泯灭。 八一三抗战 香雪堂被日军焚毁, 堂前除玉玲珑外, 仅剩一片空地。 解放后经五年修复和重建, 1959年建九狮轩、玉华堂, 1961年9月15日对外开放。 1974年古戏台移入园内, 1978年后豫园多次修缮。 1986-1988年建浣云假山 积玉假山、“寰中大快”照壁、 环龙桥、“引玉”圆洞门, 三曲板桥、积玉水廊。 2003年建涵碧楼、听涛阁。 二、豫园的造景方法 豫园始建时由园艺名家 张南阳设计和叠山; 主持豫园修复重建的 是著名的古建筑园林艺术学家 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 豫园占地仅30余亩, 设计精巧,布局细腻, 清幽秀丽,玲珑剔透, 具小中见大的特点。 ![]() 叠山置石, 遍布豫园各处, 千姿百态的造型, 极富诗情画意。 ![]() 豫园有黄石大假山 浣云假山、肖形假山、 还有楼山、池山、 群置、散置的壁山 与墙角镶隅。 ![]() 水是园林之魂, 园林的活力。 于是, 豫园有了三个大池、 四个小池、 三条小溪。 ![]() 湖石或黄石堆叠成 豫园的厅、堂、轩、 馆、楼、阁、榭、亭、 廊等建筑样式齐全, 竟达36幢之多。 建筑色彩淡雅,层次丰富。 屋顶是黑的,墙壁是白的, 砖墙是灰的, 门窗柱子挂落是栗色的…… 豫园的建筑是自由式的, 屋顶的组合多变, 高扬的飞檐翘角千变万化, 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 增添了活泼与和文化趣味。 结构风格奇巧, 富于绘画意趣, 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 仰山堂的翘角竟多达28个。 豫园是廊的博物馆, 直廊、曲廊、复廊、 沿墙廊、空廊、回廊、 楼廊、爬山廊, 涉水廊……样样齐全。 造型式样丰富变化, 成为园中美景。 园林的景墙、曲廊、复廊 通常镶嵌形式各异的漏窗, 用来透漏窗外蒙胧的景色。 有了精美漏窗的白色景墙 不再单调,变得美不胜收。 采取不同角度交错布置 景墙、洞门、漏窗, 在洞门、漏窗后布置 花木、石峰等景物, 犹如画框中的图画小品。 洞门、漏窗在空间处理中 最显自然生动, 在强烈的阳光下 会出现多样的光影变化, 形成空间渗透及空间的流动, 达到园中有景、景中有景、 移步换景的作用。 豫园有三个大水池 辅以小池、溪流、水谷 波光潋滟 清澈宁静深幽… ![]() 三、景区的分隔 豫园景区的传统分区为 西部、东部、内园三部分。 我以为按区内园林的风格, 将景区分为北、中、南三区 更为合理妥切。 北区、南区以叠山置石见长, 中区以理水为主。 北部景区基本是属于修缮,恢复原来面目。 北部景区的建筑有:三穗堂、仰山堂、卷雨楼、大假山、游廊、萃秀堂、亦舫、鱼乐榭、复廊、两宜轩、万花楼、点春堂、打唱台、快楼、延爽阁、藏宝楼、学圃、古井亭、和煦堂、静宜轩、听鹂亭及游廊、复廊、曲廊。 我对古典园林感兴趣原于2015年初我去城隍庙游玩,偶然去了豫园,那是我第一次去豫园,感觉豫园不错。后来又去了几次拍摄了不少照片,又找来陈从周教授的《园说》等有关于园林书籍研读,2015年底至2016年初我制作了九集豫园微信。那是我初次接触古典园林,写作豫园微信是我学习认识古典园林的过程。2017年改写时增加了《豫园的建筑》内容。几年来,我游览观赏了不少著名的古典园林,并创作不少园林微信。这次改版主要着重版面修改,内容变化不大。 (一)豫园今昔与造景手法 (二)豫园的建筑 (三)豫园的叠山置石 (四)豫园的水景 (五)豫园的廊 (六)豫园的景墙 (七)豫园的洞门 (八)豫园的漏窗 (九)豫园的屋顶与屋脊 (十)豫园的砖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