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给《平凡的世界》退稿的编辑,后来真诚反思:小说不适合那个年代

 知道. 2023-01-22 发布于山西
文章图片1

梵高的画是在梵高死后才开始值钱的。

《平凡的世界》也不是一开始就风靡全国的。

作为一部描写西北故事的小说,它曾经在接触杂志时开出三大条件,不答应不允刊登。

也曾被杂志社的青年编辑随手退稿,几年之内陆续刊登完全本,反响始终平平。

就算获得了茅盾文学奖,一样没有人为它的价值买单,往年动辄上万的招待费用,到路遥这届时,他甚至拿不出去北京的路费。

为什么《平凡的世界》在当代好评如潮,可在更艰苦的上世纪却被嫌弃敷衍,短短几十年,是什么造就了这本书的命途多舛。

是时代错了?还是书不值得。

是附加的“死亡效应”,还是明珠蒙尘终见天日?

一切都要从最开始说起。

文章图片2

周昌义,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

上世纪的大学生,凤毛麟角,能考上四川大学的,更是人中翘楚。周昌义就是这样一个从小学习成绩优异,有多年文章发表经验,毕业后顺利进入这一行的青年才俊。

当时的杂志《当代》,和另外三本杂志一起,并列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四大杂志。

《当代》凭借其稳定的销量和强劲的综合实力,在文学界拥有很大话语权,可以说,《当代》是当时的大作家托付作品的平台,也是渴望成长的小作家估量实力的天平,两个维度的作者,《当代》都应付得来,也都能经营好。

当然,为了保持这样高质量的卓然地位,《当代》在中国设有不同的分区,由负责人审阅定夺本区内的所有稿件。

而那一年恰好被分到西北区的人,就是周昌义。

文章图片3

未见其人,惴惴不安。

周昌义觉得自己实在是不配。

他太清楚自己在编辑这个行业只是个新人了,而当时的路遥却不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作家。远在《平凡的世界》发表之前,路遥就已经凭借《人生》等中短篇小说获得全国奖项。

当时的周昌义忖度着是没有资格去对接路遥这样的作家,可偏偏杂志社交给他的任务就是去对接路遥。

令周昌义更没有想到的是,这样的安排并不是杂志社决定的,而是路遥本人提出的。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文章图片4

路遥

了解过后才知道,原来是曲高和寡。

路遥想找到一个真正懂这本书的编辑。

据路遥本人的意思说,现在杂志社的编辑很多都出身城市,从小家境优渥、教育良好,没怎么去过农村,更别说可以设身处地的去体会穷苦人民的真实生活和精神世界。

所以相对于现在杂志社的其他编辑而言,他其实更倾向于和周昌义合作。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平凡的世界》一书中,主人公是有一段在煤矿中度过的生活经历,而周昌义本人更是出生在煤矿大省,从小到大,经历过真实的煤矿生活,所以他能懂路遥笔下描写的世界。

文章图片5

《当代》上世纪版本

听完以上2个原因,周昌义对比了一下自己和其他同事,似乎自己确实是更符合要求一些,于是整理好需要的东西,开始正式的去接触路遥的新作。

见到路遥以前,周昌义和朋友简单了解了一下路遥的情况。他之前猜想过,路遥生活得很苦,但没有想到是那么的穷苦。

讲一个很真实的例子,穷到连内裤都没了,这不是一句俗语。

之前的路遥,每次见客时都只有一条外面的裤子可以穿。所以每每有人来,都得在被子里面先把裤子穿好,才可以下床迎接客人。

文章图片6

路遥

这么贫困的家庭,又是艰难的读书上进,作品可以获得全国第一届中篇小说奖。这样一些词汇构造出了一个完整的路遥,让周昌义没有见到路遥时,就对这个人和他最新的作品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周昌义曾在刚接到这个任务时说了,对于路遥,挺,轮不到他,毁,更轮不到他。

可谁能想到,最后毁了路遥的,恰恰就是他。

满心期待,可味同嚼蜡。

周昌义和路遥在陕西作家协会的办公室里见了一面,简单说了几句话,后来拿着路遥的手稿回到了招待所,打算痛痛快快欣赏路遥的作品。

可没想到还没有读多久他就已经看不下去了。

整部作品的故事结构和逻辑没有什么问题,可是故事的节奏太慢了,内容又没有什么新意,情节起伏也没有什么值得期待的地方,在编辑眼里,这不过就是一本很普通的小说而已。

这种质量的作品,《当代》是不会发表的。

周昌义看着眼前厚厚的手稿,又想起来了路遥提出的几个条件。

“第一,全文一期发表。第二,头条。第三,大号字体。”

文章图片7

路遥

如果平凡的世界和路遥之前的作品相比,能够正常发挥,或者说有进步的话,那他提出的这3个条件根本不成问题。可现在的情况是,他的这个最新的作品根本够不到《当代》的发表标准。

这不禁又让周昌义想到了文学界的潜规则。

很多已经出了名的作家在寄送作品的时候,会跟杂志社提许多苛刻的要求。其实未必是他们真的对作品有信心或者说只有满足了条件才可以同意发表文章,而恰恰是他们对这本作品没有信心,等于提前给了编辑一个台阶。

如果可以发表的话,条件可以再谈。如果作品不值得发表的话,编辑退稿的时候,就可以凭借自己曾经开出的苛刻条件为理由,委婉的表达要退稿的意思。

文章图片8

路遥

因为自己的架子大、条件苛刻,然后被退稿这是态度问题,可如果因为作品内容不过关被退稿的话,就是能力问题了。

身着一袭青衫的文人,风骨是有的,虚荣也是有的。

周昌义觉得路遥开出的条件可能也是给他的台阶。

既然这份手稿不值得发表,而路遥又提前给他提供了退稿的理由,于是周昌义就坡下驴,以不能满足发表要求为由,拒绝了《平凡的世界》。

这是他对这本书的第一次否认。

抛开这次事件不谈,我们可以了解一下周昌义对于文学作品的一些态度和原则。

文章图片9

路遥

他曾经讲过小说的“三可”。

第一,可读。

周昌义坚定地认为,小说是给人看的,要能读得下去。作者得一字一句地读下去,读完了才能有后续的感想,才能真真正正的去评价这本小说的好坏、内容甚至意义。

如果读都读不完,那这本书纵有划时代的意义,又能有几个人知道呢?如果都没有几个人能看完的话,那它这个意义还算得上意义吗?

第二,可感。

这个可感就是说能让人感动的意思,能让读者共情。读者感动了,说明作家他自己有人性通人情,能写出能可感小说的人,才算是迈了文学的门槛。

文章图片10

路遥

第三,可思。

前两步如果能完成的话,小说的基本任务就算完成了。读者能看完一本书,并且为里面的情节人物哭过、恨过、气过、悔过,他们就不后悔在这本书上付出的时间和金钱了。这个时候就开始进入小说的第3个阶段——思考。

周昌义曾说,小说的思想不一定是作家写出来的,更可能是读者琢磨出来的。读者不琢磨作家的思想归零,什么都没有。如果一本书,它拥有10万个读者,10万个人能够琢磨出的思想内涵,一定会超越这个作家一个人的所思所想。

这个思考得是复杂的、深刻的、有内涵的,读者的思考不能是直线的,不能是顺着人情道理一口气到底的。他们要纠结、要不解、要恼恨,要觉得这个情节发展合乎逻辑却依旧让人抓心挠肝。

思考得越多,回味也就越多。

能够真正做到这3点的小说,才算是一本好小说。

文章图片11

路遥

结合周昌义的3个审稿原则,再回顾一下他对《平凡的世界》最开始的印象。

我们不难看出,这本书是从第一步就卡住了。

关键是,它几乎不是卡在了周昌义一个人这里,整个《当代》,都没有人认可它。

周昌义因为妻子怀孕生子,刚好可以回北京一趟。他回到北京跟总部说起这件事的时候,总部的编辑对他有了一个很严肃的提醒,但是却没有斥责他的眼光。

总部的意思是,路遥这么有名的作家,怎么能被你一个小编辑给退了呢?

你得让总部去退。

周昌义这个时候才恍然大悟。

自己因为生活经历得到了路遥的肯定,所以可以审他的稿子,但是如果在自己这里就把稿子给退回去的话,会让路遥没有面子。

但他也听出来了杂志社对他眼光的肯定。

稿子是肯定要退的,水平确实是不合格的。

这一句话出来,本来还在忐忑自作主张的周昌义,彻底松了一口气。

在之后的很多年里面,《平凡的世界》这本书的遭遇证实了当时的周昌义以及《当代》杂志都没有做错。

文章图片12

路遥

这本书不可能被一期发表完。

他分了好几个不同的杂志社去发表,并且发表时间断断续续,而且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发表时间越晚的杂志社,综合实力越差,影响力越小。

这说明路遥为了让自己的作品面世,在不停地降低底线。

1990年评选1991年3月9日颁发的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得者就是《平凡的世界》。

这是史上评价最低的一届茅盾文学奖,但同时评选的其他作品确实没有一部能比得上平凡的世界。

文章图片13

路遥

也许是那几年文坛不景气,改革开放后的新潮思想从沿海吹到内陆再到内陆作家的笔下落地生根,还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

也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茅盾文学奖自有他评判的分量和依据。所以当年的泛泛之作,在几十年之后,一样可以大放光彩。

往年茅盾文学奖获奖时,或者说是文坛的其他重要奖项获奖,需要作家本人到北京领奖时。作家从全国各地到北京的一应资费,都会有人承担,最高可达几十万。

可这一届,却无人投资。

据说路遥为了领奖,还是和朋友借了钱才去得了北京的。

何其悲凉心酸。

文章图片14

路遥

周昌义变成一个成熟的编辑之后,人已中年,他曾认真反思过当年对《平凡的世界》的看法。

还是后悔了。

周昌义说,当时的陕西地处西北,并不能算是经济文化中心,远离改革开放前沿。所以陕西的文学作品需要创新,不行;需要讲现代,也不行;想要给读者思想启蒙,更不行。

那些年,陕西文坛面对新知识新信息新思想都感到很自卑。上世纪80年代中期是现代主义自卑的时代,而陕西恰恰又是最重要的阵地。

在这样的年代里,路遥刚刚完稿,结果惨遭退稿,对他的确很残忍。

可如果让周昌义回到那个年代去选的话他一样会做出退稿的决定。

文章图片15

周昌义

文学作品的发展和时代发展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当时的中国需要的是创新潮流的理念,是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迅速多变的文学节奏和文学内涵。

《平凡的世界》朴实厚重、回味悠长,但是并不适合那个时代。

1992年11月27日凌晨,路遥因肝病去世。

听说路遥去世的前几年心事重重,周昌义总觉得和平凡的世界境遇不佳不无关系。

周昌义20年过去以后,重新读《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才发现这本书并不难看,当年是需要思想解放,需要启蒙式的文学,但是20年过去以后,文学界的价值标准早已不同了。

文章图片16

周昌义

20年后的作者可以平等地讲故事, 20年后的读者也有心情心平气和的去感受人物的命运。

《平凡的世界》生不逢时。

周昌义曾在文章中写道,作为编辑,他退掉了茅盾文学奖,退掉了传世经典是错误,怎么开脱也没用。

当年的他是个心浮气躁的毛头小伙儿,对作品如饥似渴。

现在老了,知道细嚼慢咽了,慢慢咀嚼间才能品味出《平凡的世界》的个中韵味。

《平凡的世界》开始火的时候,是以广播的方式走进千家万户的。但是一本小说,它的影响力归根到底还是要看它的阅读量。

在路遥逝世以前,平凡的世界的销量只能说一般。

等路遥过世以后,这本书才开始火爆,被千千万万读者所追捧,甚至奉为圭臬。

但这个时候刺耳的声音又出现了。

这本书的火爆是因为路遥的去世增加了死亡效应。

这本书的热销,是因为路遥有了很多朋友推荐想办法。

可根据周昌义本人写出的文章证明了根本不是这样的。

路遥的性格决定了他不会有太多的朋友。所以,这本书的畅销并不是依靠路遥的朋友圈,而是这本书本身就有力量、有价值。

文章图片17

路遥《平凡的世界》

一部成书于上世纪,20年后火爆全国的作品,怎么可能没有内涵和深度呢?

周昌义在文章结尾,斩钉截铁地强调:“我只是作为一个见证人,讲述一部经典名著在文坛的命运。我们再重复一次故事的要点,一部经典名著作家呕心沥血成稿之后,被一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伙没看完就草率退稿,然后在文坛边缘颠沛流离。”

“好不容易获得茅盾文学奖,还被传说是活动的结果,好不容易畅销,又被认为是死亡效应。等到他终于被文学史认可,作家本人早在黄泉路上了。”

周昌义为《平凡的世界》这本书的愤愤不平,都来源于他对曾经决定的悔恨。他的回忆越详细、叙述越悲凉,我们才更明白,当初那个陕西作家,是怎样辛苦写完了故事,顶着名气和压力一次次投稿、一次次碰壁,然后带着遗憾,溘然长逝。

让人怎能不伤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