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戏改”当事人谈“戏改”】黄梅戏“戏改”工作与黄梅戏起源——郑立松先生访谈录

 芸芸斋 2023-01-23 发布于浙江

 【栏目语】  

口述文献因为细节丰满、过程详细、态度鲜明而令人着迷、引人入胜。它能让我们发现更多有意思的关联,引导我们走进历史的深处。很多领域诸如生成史、心灵史、关系史乃至生态史的还原工作,仅在文本文献中很难搜寻到更多有效的信息,相反,这类历史大多保留在当事人的记忆中。不过,目前口述文献的收集虽已积累了一定的成果,但其在戏曲史研究中的使用率相对较低,它们所具有的史料价值尚未被充分发掘。很大原因在于部分研究者对上列领域缺少关注。这也导致了另一个问题:专题口述文献相对缺失。

近期,本刊将推出“'戏改’当事人谈'戏改’”的专栏,编辑发表一组“十七年”时期戏曲改革运动参与者的回忆文章。他们围绕“戏改”贡献自己各方面的回忆。这些当事人有些已经去世,他们的口述无疑是非常宝贵的资料。本刊发表相关访谈的目的就是要呼吁更多的研究者重视口述史法在戏曲史研究中的运用,并循此打开当代戏曲史研究的新格局。

——黄静枫

【导语】

和鲍世远先生文工团出身不同,郑立松先生是由文化管理部门的办事员成为一名“戏改”干部的。郑老为黄梅戏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倾注了巨大的心力,家喻户晓的《打猪草》《夫妻观灯》就是由他执笔整理的。在访谈中,郑老介绍了自己的日常工作以及安徽省在“戏改”上的重要举措,尤其详细介绍了1952年安徽省举办“暑期艺人训练班”的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在当时接受训练改造的不只有旧艺人,还有“戏改”干部、政工团人员。对于这两类人员,改造的目标也不尽相同。解放初期,各省都举行过类似的“培训班”“训练班”“研究班”,这是新政权集中大规模“改人”的重要举措,也是“戏改”研究中有待深入挖掘的领域。这些“训练班”的基本思路、具体开展方式、相关依托、实际成效都需要更细致地梳理与更客观地评价。

                                               —— 黄静枫


  黄梅戏“戏改”工作与黄梅戏起源

采访对象为郑立松先生,采访者为江爱华博士。

一、问(江爱华博士,下同):1951年5月5日政务院根据“推陈出新”方针,结合一年多在各地开展戏曲改革工作的经验教训,颁布了《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明确提出了“三改”的内容,即改人、改制、改戏。1952 年安徽省政府文化事业管理局成立不久,就于暑期在合肥办了全省艺人训练班,学习内容是改人、改戏、改制,历时47天。您是这个队的副队长兼临时团支部书记,请您谈谈当时安徽的“戏改”中有关改人工作是如何展开的?

Image
郑立松先生年轻时的照片
Image
曹禺先生为郑立松先生题字(1982年)
答:(郑立松先生,下同):说到老戏改,从1949年的10月份到1950年的10月份,我在皖北行政公署文教处文化科当办事员,领导看我是个高中毕业生,便安排我去搞“戏改”工作[1]。“戏改”工作的第一步以中央(那时候叫行政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的文件为准则,吃透文件精神,带着任务到合肥新民剧院去看戏,剧院排演的所有的戏都要看,如京剧、合肥的“小倒戏”(又名倒七戏、倒八戏)等等,那时新民大剧院还没有黄梅调。看戏之后要写材料向领导汇报,根据“百花齐放”的方针,我对这个戏有什么看法?这个戏是优秀的还是一般性的?有没有封建糟粕?1952年皖南行署跟皖北行署合并,建立起安徽省人民政府,而后成立了文化事业管理局,那时我在文化事业管理局艺术处当科员,不是办事员,实行工级制,行政二十级。“戏改”工作的第二步,以省会所在地的民间剧种作为改革重点,成立剧团,我们出价五千至一万元的价钱把合肥新民剧院接受过来了,把倒七、倒八戏改名庐剧,剧团改名为安徽省庐剧实验剧团。
Image
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
1952年安徽省政府文化事业管理局成立不久,于当年7月22日暑期在合肥举办“安徽省暑期艺人训练班”,集中全省戏曲、曲艺艺人365人,包括文化局干部和政工团一些人员在内,共计500多人。我是该队的副队长兼临时团支部书记,黄梅戏老艺人和中青年演员丁永泉、王剑锋、吴理树、张云风、潘景俐、严凤英、王少舫、田玉莲、锯诗贵等参加了这个训练班,严凤英、潘璟琍、王少舫出演了黄梅戏《游春》《蓝桥会》等,我在艺人训练班当队长,该队有三个剧种,即越剧、拉魂腔(拉魂腔后来改成了四洲戏)、黄梅戏。戏改干部和艺人同住,“三同三合”,同吃同住同学习,另外特别强调,艺人的改造学习是属于学习班的,艺人的思想改造是转变观点问题,很多的戏改干部、知识分子,他们是改变立场问题,提的很明确:一个是改变立场,一个是改变观点。艺人在旧社会感染了很多不良的影响,要求他们彻底改变旧社会不好的生活作风,这就把艺人的政治地位提高了,他们也不再是“戏子”而是人民演员了,这样他们就十分积极,经过这样的学习后,第一个任务,就是组织到华东演出[2]。

二、问:“戏改”工作的第二项任务是“改戏”,京剧、昆曲因为“封建糟粕”太多,许多传统剧剧目被禁演,而黄梅戏却乘着“戏改”的东风迅速崛起,推出《天仙配》《女驸马》《打猪草》《夫妻观灯》等经典剧目,请谈谈您是怎样改编黄梅戏小戏《夫妻观灯》(原名《闹花灯》)的?

Image
50年代初严凤英、丁紫臣演出的《打猪草》
答:我们去合肥开会,就在回安庆的火车上谈一下《夫妻观灯》的改编,跟丁紫臣[3]他们商量,《夫妻观灯》中原来的主角名字不叫王小六,叫玩油头,名字听起来好像不务正业,我把他改名为王小六了,“我家住在大桥头,取名叫做王小六。去年看灯我为首,今年看灯又是我带头。不觉来到自家门口,叫声老婆开门喏”,开头加了六句唱,自报家门,就这样改的。老本中的灯,这个灯、那个灯太多了,我就写了三四个灯,三四个唱段,其余都不写了。最后在这个戏的中间插了一段,也就是唱了一段突然停下来,夫妻两个人想回家了,王小六老婆讲“家去,家去,你看那个人光对我看着,不看了,家去家去,不看了”,这样改写就是把原来的热闹停下来了。最后一转身,嘿,那个灯又来了,这样王小六又拉着他老婆去看灯了,同时还呵斥看他老婆的人,“你看灯就看灯,你看我老婆算什么回事”?所以这个戏,就这么一点转折,特别的带劲。这个刹车特别带劲,改编最成功的一点也就是这个地方。
Image
严凤英、王少舫演出黄梅戏《夫妻观灯》剧照
三、问:“戏改”工作的第三个任务是“改制”,废除旧的戏曲班社,建立新型的戏曲剧团,请您谈谈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是怎样建立的?是怎样开展演出的?

答:艺人暑假训练班的学习中,这时候大家才发现了黄梅戏,当时我就向宣传部长桂宁西汇报,说中央已经批准倒七戏成立实验剧团了,是国有剧团,结果省委书记曾希圣发话,要在合肥建立一个黄梅戏剧团,他说我们地方上给钱,不要中央的钱,按照曾希圣的要求组建了安徽省黄梅剧团。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建立之后,1953年6月,我们是第一个跟外边联欢的,跟波兰的马佐尔夫歌舞剧团联欢,在南京大礼堂演出。当时波兰的马佐尔夫歌舞剧团被斯大林誉之为“东欧之花”。它要到安徽来,到南京来访问演出,消息一出来,江苏省委书记柯庆施打电话要求安徽黄梅剧团来联欢,他说“我们没有什么好的跟他联欢,你——黄梅戏,来跟它联欢”,我接到上级委派下来的任务,连夜把安庆的这些演员,包括王少舫、严凤英等年轻演员召集了起来,临时成立一个“演出剧团”,我当团长,陆洪非、王兆乾负责宣传。演出的剧目就是《夫妻观灯》《打猪草》《天仙配》等。报幕怎么报?第一个,“仙女配农民的故事”,当时翻译得很好,演出之后他们很开心。开完联欢会以后,南京秦淮河的一个剧团邀请我们公演,我们在秦淮河公演了。

Image
严凤英、王少舫主演的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剧照
四、问:黄梅戏的起源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且安徽和湖北两地争鸣不已,请您谈一下黄梅戏的起源。
答:我们在东至[4]的洪坊,发现一个清朝末代秀才姚克容。他抄了一个戏联,这个戏联是这么写的,“颂德歌应抒白雪,登高调不唱黄梅”,黄梅的名字就是这么出来了。这个时间是清咸丰丙辰六年,就是1856年,端阳节(即端午节)的那一天唱戏,戏台柱子上写的对联[5]。

也就是说那个时候,黄梅戏已经有名称了。我们对有黄梅调名称的时间,推来推去只有一百多年,不到两百年。

这一副对联,是一个不可否定的存在,那个秀才保留得很好,他专门收集各种类型的对联。所以我们目前编的黄梅戏历史中有关黄梅戏名称的由来,我个人觉得说的有点牵强,经不起推敲,他们地域观点太重。从宿松到黄梅只有20多公里,宿松到安庆有100多公里,这里是三角地带,江西、湖北、安庆的三角地带。这个戏在湖北和江西都叫采茶戏,在我们安庆叫黄梅调。也就是说这些地区都在流行这么一个东西,但是安庆人很敏感,安庆把江西、湖北的东西也都带过来了,重整为黄梅调,不叫黄梅戏,以后才慢慢的改成了黄梅戏。结果反过来,湖北也不叫采茶(采茶调)了,也叫黄梅戏了。湖北的知名学者桂遇秋,跟我的关系很好,有一次开会遇见桂遇秋,他讲“我们湖北丢了一个剧种,安徽增加几个剧团,为什么?我们把这个剧种就叫做采茶,我们是在采茶的基础上进行改革的,现在把采茶丢掉了,把黄梅戏请回去”。所以他讲得深刻得很,湖北丢了一个剧种,安徽因为有黄梅调(戏)增加了一些剧团。

参考文献:
[1]“戏改”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戏曲发展进程中常用的词汇,是贯彻落实当时政务院颁布的《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文件精神的简称。本文中的“戏改”特指依据此文件而开展的戏曲改革工作。
[2]郑立松先生保存着第一次到华东演出时的集体合影。参见丁秋菊《从5个到51个,黄梅戏剧团30年的发展奇迹》《黄梅戏艺术》2009年第4期,第31-32页。
[3]黄梅戏老艺人丁永泉之子。
[4]东至县,现隶属安徽省池州市。
[5]郑立松先生有当时的笔记本记录了相关具体内容。

采访者:江爱华,女,安徽怀宁人,安庆师范大学黄梅剧艺术学院二级编剧,艺术博士。王艳霞,女,山东淄博人,安庆师范大学黄梅剧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原载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4月第41卷第2期

作者简介


Image

郑立松(1930—)安徽怀宁人。黄梅戏二级编剧。曾在皖北行署文教处、安徽省文化事业管理局、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工作。新中国第一代“戏改”干部,后任安庆市黄梅戏研究所副所长、安徽省剧协理事、安徽省黄梅戏研究会干事、安庆市七、八届政协委员。为黄梅戏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和研究做了大量工作,执笔整理了《打猪草》《夫妻观灯》《蓝桥会》送绫罗》等。曾担任《中国戏曲志.安徽卷》编委。



Image

END

Image
Image

上海戏剧学院现代戏曲研究中心是上海戏剧学院下设的校级学术研究机构,于2020年4月24日批准成立。中心以上海戏剧学院一批学有专长的青年学者为骨干,以20世纪以来的戏曲传承、发展、变革为研究对象,以期为戏曲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上戏智慧。著名学者叶长海教授为中心题名。


Image
(按姓氏拼音为序)
【名誉顾问】: 郭汉城 时白林
【顾问】: 龚和德 季国平 吕效平 马也 孟繁树 汪人元 姚金成  叶长海  张大新 郑传寅 朱恒夫
【研究人员】:丁盛 郭红军 黄静枫 李声凤 李世涛 李伟 芦昂 施旭升 孙红侠 韦玺 伊天夫 赵建新 张炼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