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车影行踪】“最15路”的打开方式......

 黄之中 2023-01-24 发布于上海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图片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图片

15路电车线作为上海电车家族中的“50后”,见证了不少历史性的时刻。比如市民熟知的万体馆、华山路人行地道等,引领着当时上海城建的先进水平;再如夜间通宵公交的首现,代表着当时城市管理的先进理念……从某种程度上看,15路非常契合上海工业城市的气质。下面就闲话少叙,一起进入“最15路”时刻。

上海第一座室内无柱体育馆

图片

建筑中的万体馆(网图)

上海体育馆位于漕溪北路1111号。因主馆可容纳1.8万名观众,故被民间习称为万体馆。万体馆1959年破土动工,一度在国民经济最困难时期停建。1972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续建,最终于1975年7月落成。万体馆场馆占地10.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78万平方米。拥有比赛馆、练习馆、运动员宾馆、机房、制冰车间、停车场、网球场等设施。主馆平面呈圆形,高33.2米,直径110米,比赛场地长42米,宽38米,净高22米。主馆屋顶由900多个钢球和9000多根钢管焊接成一个整体,馆内无一根柱子,成为上海第一座室内无柱的体育馆。场馆内电声设备齐全,功能完善,是举办国际、国内重大体育竞赛的重要场馆,也是举行大型文艺演出、全市性重大集会的重要场所。世界超级女子排球邀请赛、戴维斯杯网球赛,以及第五届全国运动会等世界及亚洲级重大国际、国内比赛均在此举行。1999年10月,万体馆在保留原体育馆功能的基础上改建成上海大舞台(该名称一般作为第二冠名)。不过,市民至今仍乐于称呼这里为“万体馆”。(张渊源)

图片

改建中的万体馆(张渊源 摄)

我国第一座室内田径训练场

图片

80年代上海风雨操场内景(网图)

1954年,国家体委决定在衡山路与宛平路口,与衡山宾馆(旧称“毕卡第”)毗邻的旷地投资建造上海市风雨操场,并于次年落成。这座操场是我国第一座室内田径训练场,建筑总面积4320平方米,有室内和室外两个训练场。1956年,在室内训练场安装了暖气设备。1980年代,上海市体委投资铺设了塑胶跑道。这种跑道铺面结构紧密、磨擦力大,弹性好,表面平坦,不透水,有利于运动员的训练。风雨操场建成初期,主要供中央田径训练班使用。1957年后,作为上海田径队训练基地。六七十年代,风雨操场同时也是上海群众业余文化娱乐活动中心场所之一,经常举办篮球、排球、羽毛球等各类比赛,以及一些国际性的体育赛事。1984年,风雨操场划归体育运动技术学院领导,成为技术学院的田径训练基地。1993年后,这里改建为上海国际网球中心。(张渊源)

上海最初的链式悬挂架空线

图片

华盛顿公寓门前的链挂架空(张渊源 摄)

1956年,根据市公用局提出的统一架空配件的要求,电车轨线所技术人员查阅国内外技术资料和样本,又从瑞士引进少量组成件样品,架设试验线路。通过实际试运行,在分析、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作出选择仿制方案,用链式和斜摆式两种弹性悬吊取代了硬性悬吊。在1959年12月新建15路无轨电车架空线时,首次在衡山路段使用了新型菱形链式悬挂,线网整齐美观。改造后的供电线网,降低了触线冲击和畸型磨损,减少了集电器(小辫子)的脱线事故,增大了线网杆距,节约了大量投资。直到今天,15路在衡山路段的架空线仍是一道风景。(张渊源)

上海第一条通宵公交线路

图片

2005年时的315路(刘祺 摄)

公交夜间通宵线路运营时间在正班车末班以后至头班行驶以前,一般为23:00至凌晨4:00左右,其线路大多数经过火车站、码头、工厂区、住宅区、医院等处,主要为满足这些地区市民的深夜出行,适应城市昼夜不停的各类活动的需要。1958年9月1日,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解决三班制生产工人(如钢铁、纺织等行业)深夜通勤问题,以及乘坐火车、轮船旅客通宵出行的需求,公交部门打破常规,在65路公共汽车(15路电车前身)线路上开辟了全市首条通宵线路,得到了市民的赞扬。在65路的带头下,到1959年,通宵服务的公交线路已陆续发展至24条。1970年代后期以来,为了适应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和满足生产、生活需要,夜宵线又逐渐增多,以提升服务能力。并对全市夜宵公交线网进行优化调整,增加班次,缩短车距,规定最大车距不得超过35分钟。1979年8月,将夜宵线番号规范在301—399号段内。1995年时统计,上海夜宵线有32条。到2019年时,夜宵线达到了41条。(张渊源)

上海首条过街人行地道

图片

静安寺华山路过街地道口(网图)

位于南京西路华山路交叉口的北侧的静安寺过街人行地道,东西向跨越华山路地下。这是上海第一条地下过街人行通道。地道始建于1983年,翌年2月竣工开放通行。整座地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总面积113.4平方米,总长27.05米,宽5.4米,净高2.7米。东西两侧进出口呈南北向,各长2.83米(东侧南口后来因建地铁2号线出入通道而永久封闭)。地道内两壁装饰有淡紫色线纹磨光大理石,顶部为水泥花纹墙。华山路地道建成通行后,使人车得到了分离,大大改善了静安寺闹市地段的交通拥挤状况。近年还在地道内壁上布置水族箱,穿行其间可领略观赏鱼悠然姿态,或可为行人解乏。(张渊源)

图片

静安寺华山路过街地道口(资料图)

上海曾经唯一的电车带客原地调头

新闸救火会路口(张渊源 摄)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正在调头的15路KGP型电车(陈寒松 摄)

2003年6月中旬,上海无轨电车系统发生了两件大事。为配合年事已高的西藏路桥拆除重建及有关部门以所谓“视觉污染”为由不允许新西藏路桥通行无轨电车,6月14日,有着近八十年历史的18路电车被迫永久改为汽车线路运营。6月17日,另一路途经西藏路桥的15路电车由上海体育场往北站方向临时改走河南路桥,反向则在天目东路浙江北路口实行原地调头后行驶浙江北路并由浙江路桥过苏州河。这处原地调头是当时上海无轨电车系统中第五处原地调头,另四处为22路在周家嘴路近军工路口以西原地调头、23路在忻康里康定路原地调头、24路在复兴东路近光启路口处原地调头及25路在军工路平凉路口原地调头,但仅有15路及22路为带客原地调头。2003年9月5日,22路调整延伸图们路后,15路这处就成为全市唯一的电车带客调头。由于浙江北路天目东路口路面较为宽阔,交管部门还特地为15路电车设置了专用的调头信号灯。该次临时改道措施本应于西藏路桥重建竣工后恢复,却因上海无轨电车系统的整体萎缩及苏州河东段仅剩河南路桥及浙江路桥仍有架空线网可供电车行驶过河而一直维持了长达十二年之久,直至2015年4月18日新款青年电车投入15路运营后才以脱线行驶的方式恢复西藏路桥原线。(陈寒松)

图片

参考资料

[1]上海公用事业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公用事业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1

[2]上海市公用事业管理局编:《上海公用事业(1840—1986)》,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

[3]上海市公共交通公司第三分公司原电车一场编史组编:《上海市公共交通公司电车一场卅三年来的发展简况1949—1982》,内部印行,1986.10

[4]上海市徐汇区志编纂委员会编:《徐汇区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12

[5]上海市徐汇区地名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市徐汇区地名志》,2010年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1

[6]上海市静安区志编纂委员会编:《静安区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12

[7]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编:《上海市静安区地名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9

[8]静安区文化志编纂委员会编:《静安区文化志》,内部发行,1994.6

[9]上海市闸北区志编纂委员会编:《闸北区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3

[10]上海市闸北区人民政府编:《上海市闸北区地名志》,上海:百家出版社,1989.8

[11]熊月之主编:《上海名人名事名物大观》,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

[12]网络资料

策划·排版

张渊源

撰文

陈寒松

张渊源

摄影

陈寒松

刘祺

张渊源

责编

徐曾祯

椒盐粒的自白

我们的公交系列作品都署名为“椒盐粒”。这个“椒盐”是“交研”的谐音,表明了我们做公交研究的决心。然而,我们只是一个小团队,所以称“粒”。可是小身材却有大味道。就像那地上的盐粒,在月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点亮行途。我们要做的正是那会发光的“小颗粒”。

来源:“上海门牌研究所”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