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形态构成1》阶段汇报(二)

 涤砚堂 2023-01-24 发布于江西

“家”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实在是太熟悉了,比如“回家”“家乡”“国家”,像“家祖”“家父”“家母”“家教”“家风”的说词又和我们的血亲、亲情、养育之恩,对祖先的敬仰和对父母的爱息息相关。家国情怀辈辈相传,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不仅如此,人们还可以从酒家、作家、儒家、道家等称呼中感受家的重要性。一句话,我们离不开“家”。

两个月来,师生因疫情守在家里,目睹了无数保家卫国的英雄们的感人事迹,对国家、生命、亲人、责任、担当有了更深的认识,从疫情中感受到“家国”的力量。因此艺设19级《形态构成1》课程,围绕主题“家”布置了五个子课题作业,下面展示的是课题三的部分优秀作品,让我们一起分享学生对“十年后家”的向往和热爱吧。

学生作品

图片

作者:申倍鸣

图片

作者:李嘉钰

图片

作者:杨璇

图片

作者:李响

图片

作者:汪清霞

图片

作者:岳金凤

图片

作者:胡慧颖

图片

作者:罗智鹏

图片

作者:谢昊辰

学生感想

 “形态构成”是设计的基本功,它能为人都打开一道通向设计师之路的门。它告诉我们,形体的“美”能像科学那样被系统的学习,用理论来总结;所有美的东西,那些习以为常的形态,都隐含着符合构成学的“潜规则”……

————申倍鸣

形态构成的每一个作品都包含了我在这特殊时期的真实感受。课程发挥我们的想象力,通过表达真情实感形成自己的设计思维,老师在专业知识上的巩固和指导夯实了我们的基本功。“创意给人生命和生趣”,愿疫情早日结束,因为未来仍在继续。

————李嘉钰

图片

学生笔记 Student notes

学科基础课程介绍

课程设计定位:在认知形态的基础上,理解基础元素在空间中的设计原理和策略,并利用多种媒介或技术探索艺术创作和设计的表达方式。旨在为培养“新艺科”创新型应用人才搭建“立体”的知识和思维结构基础。

课程能力目标:1、同构能力,2、抽象能力,3、转化能力,4、生成能力。学生从认知形态的结构和功能开始,学会将物理、事理、情理联系起来理解形态之间的同构关系,经分析、抽象,再进行艺术转化和作品生成。

课程模块结构:1.形态认知、2.平面色彩构成、3.立体材质构成、4.空间行为构成、5.动态交互构成五部分。

课程课题设计:以“家”为主课题下设5个子课题:1、《窗里、窗外》——视觉基础元素抽象训练,2、《家人的情绪》——视知觉训练,3、《十年后的家》——视觉形式语意训练,4、《变 动》——动态视觉设计训练,5、《趣 动》——动态视觉叙事训练。

耿丹国际设计学院位于北京顺义。专业有视传、环境、产品、数媒、动画、戏美。系国际艺术设计院校联盟CUMULUS成员。80%以上的教师曾海外学习,学院以市场为导向、尊重个性、注重前沿学科、专业融合和国际化发展。视传和环艺开设英文国际班和双学位项目。已与国际百所大学交流并与42所大学建立合作和师生交换。院长林子杰教授,学术主任肖勇教授。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