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念世界:人类对世界“源头”的追寻

 a_123 2023-01-24 发布于河北
文章图片1

观点/理念世界 主笔/张文举 责编/张文举

这是理念世界系列课程学习的第1篇文章

文章图片2

写在前面

一个人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张一鸣说是“认知”

只有追寻到世界的“源头”,才能从根基上拓宽“认知”

本文共计5013字

阅读时长约5min

文章图片3
文章图片4

人类的这个认知水平,可以用一楼二楼三楼四楼来做了一个隐喻。

一楼,是感性思维。

用我们的感官来接触外部的事物,形成经验。

二楼,是理性思维。

经验里边的信息量总是在不停地爆炸当中,把它抽象化为一些理性的思维模型就是理性思维。

三楼,是哲科思维。

它起始于古希腊,今天全世界的科学工商业文明,都是建立在在这种思维模型之上。

哲科思维特征和理性思维的特征,他们的区别是:理性思维是关注的的内容,哲科思维关注的是结构。

在所有的结构里边,最重要的一个结构,叫做第一性原理。第一性原理是任何系统得以形成的那个原起点,所以它在系统之外。第一性原理加上演绎法,就可以推出整个系统的内容出来。

四楼是觉醒意识。

是一种超越心智,超越思想的状态,他的用智状态叫做灵感流淌。不是用思想,而是灵感经由我流淌出来的那样一个很美好的状态。

一楼、二楼、三楼、四楼其实是一种不断攀升的认知升级之旅。

从一楼到二楼,是启程。 对应的课程是“第二曲线”

从二楼到三楼,是跃升。 对应的课程是“第一性原理”

从三楼到四楼,是顿悟。 对应的课程是“理念世界”

从四楼回到一楼,是归来。 对应的课程是“英雄归来”

文章图片5

本文整理的内容是从三楼到四楼“顿悟”过程的课程,对应的课程“理念世界”。

这门课所面临的主题都是一些特别大思考,比如:

世界是什么?

我是谁?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人生使命是什么?

这些主题很显然都非常大。

而且回顾整个世界过去几千年,那些顶级的思想家、哲学家、宗教学家人士都在回答这些问题。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问题背后有一个规律,那就是这些问题都是在追寻“源头”。

正对应了海德格尔一句名言:人现在被连根拔起,无家可归成为一种世界命运。

当然,这里的家不是指的是我们家庭的那个家,这个根也不是我们眼前可见的那个根,它指的是一种源头。

这句话就像是一种人生状态的隐喻。

就像我们每个人耗着耗着,就把自己耗成了只有1%的电量了,这个时候的头等大事,就是跟源头连接,解决电量消耗的问题。

为什么那些先贤们都在追寻源头,源头有什么用呢?

源头会对我们有三个帮助:

第一,笃定感。

人生经常会遇到一些十字路口的选择,当往左走的时候,想着右边的好。选了右边的时候,又想着左边的好。

这个动态飘摇的过程,会从心里边有一个特别难受的状态。源头可以在极其困难状态,让人们有对自己对命运那种相信的笃定感。

第二,可以重建人生的意义。

意义不能来自于你所做的事情本身,它必须超越你所在的世界,才能赋予你这个世界意义。

所以真正的赋予我们意义的那种方式是跟源头连接。

第三,创造力。

努力是不可能让我们有创造力的,头悬梁锥刺股的勤奋也不会产生创造力。

只有极度松弛下来,创造力就会经由我们流淌出来。

这是“源头”可以带给我们的帮助。

文章图片6

理念世界

文章图片7

理念世界可以分成三大乐章。

第一乐章:寻源。

分为两个章节,第一节是理念世界,第二节是觉醒意识。

当找寻到源头之后,要考虑的就是“怎么和源头连接?”

第二乐章是:连接。

分为两种连接方式,第一种叫临在当下,第二种叫寂静之美;

临在当下是从时间的维度切入,寂静之美是从空间的维度去切入。

第三乐章是:创造。

回到人间来创造一件美好作品,这就是我们的使命召唤。

文章图片8

首先进到第一乐章的第一节:理念世界。

其实这几千年以来,有两大千古未解的难题。

第一个难题是认识世界。

第二个难题是认识自己。

先看认识世界。

认识世界有两种解题的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从科学的视角来看:我们所生存于其中的这个世界本身是什么?

第二种方式是从哲学的视角来看:世界得以形成之前的那个源头世界是什么?

首先,从科学的角度看一下这个世界是什么?

我们今天的世界观基本属于科学的世界观的范畴,而科学的鼻祖,可以说是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把世界的本质称为“本体”,也就是世界的背后还有一个真实存在的本体,而我们所处的现象世界,只不过是本体的投射而已。

在这个基础上,亚里士多德把他老师柏拉图的本体论转化成实体论。

所以世界的本源就在这个世界的事物当中,这个世界的事物当中就能找到世界的本源。

然后再把世界的本质分成两类。

第一类是事物的质料。也就是说搞清楚事物是由什么组成的。

第二类是形式。质料会生生灭灭,但事物之间的生存关系是永远不变的,这种关系就是形式。

所以,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分成了质料论和形式轮两大类。

在质料论里边古希腊哲学家提出,如果你想了解这个世界是什么?先要了解世界的最小组成单元是什么。

所以他们提出著名的原子论,沿着古希腊哲学家原子论的指导,近代科学家一点一点的找到世界的最小单元,到今天为止,找到最小的单元是电子和夸克。

在形式论里边,另外一撮哲学家追踪这个世界的形式是什么?按照这一脉的思路,认为世界是由一些不变的理念所决定的,现象世界只不过是由理念呈现而已。

顺着这个思路延展,只要了解了世界的理念是什么,世界的实质自然搞清楚了。

在这种理念论的指导之下,很多物理学家,科学家都在追寻万物治理统一场论,希望找出某一个终极方程,这一个终极方程能够把整个宇宙解释出来。

但是,科学家的追踪这两脉思路,最后都追到了某个边界,无法再往前去走。

在质料论中,原子论追踪最小单元遇到了海森堡提出测不准原理。当对亚原子粒子的位置的信息了解的越准确,他运动的信息就会一点都不能了解;如果对它的速度,对它的动量的信息了解的越准确,它的位置将永远无法了解。

所以通过原子论这一脉思路,来追踪这个世界,在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中被判了死刑。

在形式论中,原本以为人类可以通过理性了解这个世界,用一个至简方程,做为了解整个宇宙的钥匙,又遇到歌德尔提出不完备性定理,说的是任何理性系统,在他之外都有一个信息一个东西,跟他不能包容。

也就是说,任何理性系统不能把所有的现象和信息全部包容进去,必然有一个东西和它不相容,那如果我想把它包容进来,原有的理性系统崩溃。

既然这样,就不可能拈出至简方程,也就没有了解宇宙的钥匙,所以,歌德尔把人类通过理性来认识这个世界又判了死刑。

等于质料论这一脉思路被量子力学判了死刑,而形式论这一脉被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判了死刑。

科学界两条认识世界的路线,都走到了自己的边界。

康德认为,人类的理性只能认识现象界。

物自体是什么,我们永远不知道,提出了著名的“物自体不可知”。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要了解这个世界是什么,用人的理性去追踪,是不可能知道的。

就像人类制定的那6000条基础的定理定律,其实,也都是主观思维模型而已,先为世界建一个模型,在这个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研究。

对于世界的描述性信息,都是再对模型描述,而不是这个世界本身。

人类对几乎所有重大问题,由于科学界质料论和形式轮的研究都被判了死刑,在人类对所有的重大问题,都是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它真正的道理是什么,我们永远不知道。

就像奇点一样,而整个宇宙的起源建立在奇点之上,而奇点是什么?今天以人类的智慧无法回答。

再比如相对论说的光速不变,任何物体包括信息的运动速度都不能超过光速。

但是为什么光速不变,到现在为止人类也不知道,只是把它当做一个前提来接受下来。

再比如能量,所有的物质本质上都是能量,以及我们熟悉的熵增定律,但是没人知道能量是怎么来的,熵为什么只能增不能减也没人知道。

意识是怎么产生的人类也不知道。

当我们身处在这个世界之中,是根本不可能了解清楚这个世界是什么的,如果身处在一个系统之内,是无法了解清楚这个系统是什么的,就像水里的鱼,只有跳出水面回望,才知道自己原来在水里。

所以,要想了解世界,就需要跳出系统之外、系统之先,才能探知它的真相。

这种情况下,有且仅有一个办法,用第一性原理的方式,把系统的元前提找出来,就能知道系统本身是什么。

而第一性原理本身就是在系统之外,在系统之先,它是系统的决定性的力量。

如果这个结构是正确的话,如果我们想了解世界是什么,想在这个世界的系统里边了解世界是什么,将永远不可能知道答案的。

此时,有且仅有一个路径,你来了解世界的源头是什么。

找到世界这个系统得以形成第一性原理是什么,才能了解这个世界是什么。

所以,这道题真正的解题思路必须转到哲学上来,找到这个世界的源头是什么。

科学研究和哲学研究都在研究“存在”

但这两种存在研究的路径不一样。

科学研究的存在是现象世界存在,哲学研究的存在叫本体存在

本体不是世界,而是世界的源头,本体研究的存在,不是指的现象世界的存在,而是存在之先是什么。

存在这个词,在科学界、哲学界、宗教界,都是头等重要的一个词汇。

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存在就是我眼睛看到的东西,就是我们眼见为实的现象世界。

但2000多年以前的古希腊哲人,他们认为眼睛所看到的一切都是流变的假象,而真正的真相是世界背后的本体,那个本体是眼睛看不到的,但是它一定存在,而且它决定着眼睛可见的这个现象世界。

对于存在论、本体论的这个研究,最后的集大成者,是柏拉图。

他也可以说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后来的哲学家就讲这样一句话。“2000多年的欧洲哲学史,都是对柏拉图哲学的注脚而已”,可见柏拉图的地位会有多高。

柏拉图提出一个非常有趣的洞穴假设,他说,其实人类所看到的所有的知识,都是有一些光在墙壁上的投影而已,真正的光,真正的知识,真正的真理,是在洞穴之外,它用太阳作为真理的隐喻。

柏拉图认为我们这个现象世界,以及对现象世界所有的知识都是投影,真正的世界,以及真正真理都在这个洞穴之外。

洞穴之外那个世界是源头世界,他生出了这个世界出来,洞穴之内是投影,是现象世界。

洞穴之外,才是真正的本体世界,而柏拉图把本体世界给了一个词汇,叫理念世界。

从柏拉图的角度看,理念世界就是本体世界,是柏拉图对它的定义。

他为什么用理念来形容本体世界呢?

可以感受到,他认为本体世界是某种精神性的,虽然包含着物质,但它是精神性的这样一种源头的一种存在。

如果想了解世界是什么?当然应该了解,理念世界是什么?源头世界是什么?

如果柏拉图提出理念世界,那理念世界是一个隐喻还是真实的存在呢?

柏拉图坚定地说,理念,世界是真实的、独立的实体的存在。

而且不依赖于他者而存在,他自己就是那种绝对源头性的存在,他把理念称为相,一面是精神性的,一面又是实体,是一种精神性的实体。

那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有什么关系呢?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决定现象世界。

理念世界就是现象世界背后不变的本体,理念世界就是本体世界。

它的这个结构对于我们猛然一听,会觉得很震惊,很难理解。

假如从柏拉图的体系跳开一下,把它跟另外几个轴心期的先贤比较一下,会发现它们有惊人的相似性。

在公元前几百年,大概有500年左右的时间里边,到今天为止,出现了很多先贤巨星。

包括老子、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耶稣、乔达摩这些人。

这些先贤讲的内容、描述的方式、用的词可能都不一样,但他们的结构却惊人的相似。

比如老子,一个中国古代思想家里边建立了自己根源性世界观的那个人。

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我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文章图片9

这里的“道”是属于这个世界的,还是在这个世界之先的?

老子会说这个世界的那个源头,他称之为“道”,这个世界的描述跟柏拉图理念世界的描述的结构几乎一模一样。

而且老子提出“道”这个概念比柏拉图的理念世界这个概念更加精简。

再跟耶稣比较一下,耶稣认为宇宙有双重实像,我们所有看到、听到、摸到甚至想得到的世界,都属于这个世界。

文章图片10

他只是实像的一半而已,另外一半它称为天国。在圣经里面也有一个很有趣的隐喻,“窄门”隐喻,门宽的,路也大的,去的人也多的那是死亡。门是窄的,也是小的,找的人也是少的那是通往永生。

耶稣的“窄门”这个隐喻,跟柏拉图洞穴那个隐喻,他们相似度也是令人震惊。

最后,把柏拉图的两个世界这个理论结构再通过一幅图看下。

文章图片11

这一幅画,叫雅典学院。里面有很多璀璨的巨星,中间的两个人物一个是柏拉图,一个是亚里士多德。他们的手势非常有趣,柏拉图用手指着天,仿佛在说亚里士多德同学,这个世界的本体是理念世界,不在这个世界。

然后亚里斯多德双手往地下来射。柏拉图老师我爱你,但我更爱真理,这个世界的本体其实就是实体啊,也许,恰恰是从这个手势开始,亚里士多德开启了科学质料形式科学两大脉络,而哲学的那个高度,还是在柏拉图这个地方,两个世界那个地方留在那里。

文章图片12
文章图片1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