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台湾的农业发展史上,深度剖析明清时期流民渡台与台湾农业开发

 思明居士 2023-01-24 发布于河北
文章图片1

文/博古说

编辑/博古说

文章图片2

前言

明清时期,大陆移民大批涌入台湾,使得两岸关系从远古时期就更加紧密了。从荷兰占领台湾开始,就开始了对流民的占领,到了清朝,才达到了顶峰。

汉族的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文化,被流民渡台引入台湾。它对台湾的农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对台湾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并加快了台湾与大陆的一体化进程,使得台湾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文章图片3

明清时期,在东南沿海尤其是福建一带,大量的流民渡台,造成台湾农业劳动力的大量增加,对台湾的农业发展有很大的贡献,其影响也最大。台湾是南部其它地方发展最迟的地区,但也是汉人比率最高、汉化最迅速的地区。

文章图片4

本文通过从台湾的经济发展上,深度剖析明清时期流民渡台与台湾农业开发

流民与流民之别

自古以来,就有流民。流民,也就是流动的农民,通常是指失去了土地,或者由于自然灾害而流落到其他地方的农民。

特别是那些因为失去土地而失去家园的农民;由于饥馑或战乱而被放逐的农夫;为了生计四处乞讨的农夫;由于自然经济的瓦解以及现代化的城市吸引力,农民们为了生计,在城市中盲目地涌入都市。从历史上讲,农民的流动很频繁。

文章图片5

葛剑雄认为,外来人口具有两类基本特征:一是生存移民,二是发展移民“所谓的求生型移民,指的是迁移到别的地方,以求生存。这些外来人口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外来人口的压力,如自然灾害,战争,土地矛盾,人口压力等”。

文章图片6

根据以上界定,本文认为这种生存型移民属于“流民”,其特征是农民自发的、被动的迁移,而迁移只是为了生存的需求;此外,那些自愿迁徙却盲目追随的人,也要归类为难民。

明、清两代内陆移民中,有一类较为特别的移民,例如1661年郑成功夺回台湾时,带来的数十万士兵,以及后来跟随郑经赴台的文武百官,都是什么样的移民?

李祖基相信,郑氏大军在清军的夹击下,有全军覆没的风险,郑氏之所以要渡海复台,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寻找一个安全的、休养生息的地方

文章图片7

所以在本质上,它还是一种生存型的移民。但是,笔者认为,移居军队的人并不是纯粹的农民,而是专业的士兵和文官,他们的特征是有组织地、被动地迁移,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所以他们不是难民。

文章图片8

而对于那些因为被外来人口利益所吸引而寻求更好的生活条件的农民,他们就属于发展型,他们的特征是积极的、有明确的迁移目的,也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发展目的。

流民渡台的驱动力

明清时期流民渡台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

闽南地区在明清时期经常发生水旱、瘟疫、台风等自然灾害。据《晋江县志·祥异志》所述,从崇祯四年到清朝嘉庆二十一年间,在185年间,全县共遭受了84次自然灾害,平均每两年就有一次。

文章图片9

自明朝永乐五年到宣统三年,漳州南靖县500余年间,共发生了130余次旱涝蝗蝗瘟疫地震,平均每四年一次。《南靖县志》记载:

“清顺五年,饥荒。”七年,饥饿;十二月二十六日,寅卯二时,大地震动。十一年,十二年,都饿死了。“康熙7年6月18日,洪水泛滥。四十年,四十一年,一年又一年的干旱。四十九年,旱灾,饥荒……同年4月27日,洪水泛滥;“雍正二年八月初八,大旱,四年五月,大旱,百姓多采些草木,以作食物。五年八月份的洪水,八年七月份的洪水。九年八月,洪水肆虐,田地被毁。”

乾隆时期,南靖县的天灾更为严重,全县共有19次洪水、1次大地震,连年断粮歉收,人民生活困难。南靖大饥荒(1796年)。

文章图片10

崇祯年间,闽南大旱,造成饥荒,福建总督熊文灿和郑芝龙商量,动员了几万名沿海灾民到台去,要求他们“三两银子,三人一头牛”

《石狮蔡氏族谱》中说,康熙四十二年,因大旱,庄稼歉收,蔡氏迁居台湾洋坑,回籍随妻,并将一群亲朋好友迁往台湾耕种。连续不断的天灾使农民倾家荡产,农民们无家可归,被迫离开家乡,四处奔波,许多人移居到台湾,与大陆隔海相望。

文章图片11

顺治三年1646,清军入闽,郑成功以金、厦为中心,举兵反清。闽一带,是郑、清两国军队长期争斗的重要战场,无数无辜百姓在战争中遭受摧残,伤亡惨重。

文章图片12

永宁《鳌城迁清溪张姓家谱》中记载:“战火纷飞,连年不绝。虏剿义、义剿虏、城中阴磷、无路可走。被掳为寇,被正义所杀。”郑成功在顺治九年的时候,率领军队围攻漳州,几个月后:

“不让他们进攻,而是用长条将他们包围起来,让他们的粮食都被他们抢走,城中兵尽括乡中的富贵人家和平民,百姓吃饱喝足,直到女人们聚集在一起,吃掉他们的血肉,不管是树根、木叶、水草、纸和皮,一碗粥就是四个金币。从四月到十月,城中已有十七八人死亡。”

文章图片13

卢若腾、徐孚远等人在战争中写下了人们在战争中的悲惨命运:“师与寇,劫掠一次又一次。一扫无衣谷内,又是一只鸡、一只猪。纵然烧掉房屋,也不能摧毁篱笆。俘虏男男女女,索取赎金。”“兵将以人为食,以村庄为食。”

连年的战争,给闽地的社会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害,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害。许多人为逃避战乱,逃往台湾。1646年之后,台湾地区又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

文章图片14

中村孝志在《荷领时代之台湾农业及其奖励》中写道:“1648年,由于国内持续不断的内战,造成了严重的饥荒,中国中国人在台湾突然增至两万,并且全部以农作为生。”

1660年,荷兰学者在其《台湾旅行记》中记道:“中国人,因经常与清朝交战,被清朝流放到台湾,被迫向荷兰东印度公司进贡。他们勤劳,善于耕作。”

荷兰末代台湾总督揆一的《被遗误之台湾》也有相似的记录:事实上,很多中国人因战乱而迁居台湾,在台湾建立殖民地,人口约25000人,妇女儿童除外。

文章图片15

赋税增加了台湾农民的负担,也是大陆难民移居台湾的一个主要推动力。

全祖王在《鲒垮亭内集》中记载:“初,闽人在成功的时代,既有官赋,也有偷盗,以避免抢劫。贼人乘虚而入,日以祸乱,而百姓供亿,也是困难重重”。

郑军的粮草供给,是以武力强制征用,以严厉的手段,“有钱的要钱,有钱的人要钱,穷的人要老婆,要茶的人要吃的苦。”有些村子仗着自己的危险,不肯接受粮饷,郑军便以暴力镇压,整村“剿杀无遗”,无论男女老少。负担过重的农夫,都搬到台湾去躲避。

文章图片16

台湾清领政权的建立,使流民渡台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那时,东南沿海的省份,土地贫瘠,土地贫瘠。由于土地兼并的风潮,很多人被迫漂洋过海,到国外谋生。

但台湾的土地贫瘠、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一年之人,比中原人多几倍”,而且赋税负担比大陆要轻,与大陆的距离也更近。对于东南海岸的居民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因此,台湾出现了许多沿海居民为了生计蜂拥而至的情况。

文章图片17

顺治十八年(1661),从辽东到广东,在海上三十里的地方竖起一块石头,以“界有深壑,分属内外”;并且规定了时间,命令民众迁移到界内,并且“派兵防守,谁敢越界,就杀谁。”闽浙、粤三地的迁移是最严格的,形势也是最严峻的。这是最可怕的。

《台湾外记》记载:

“当时的边卫,最有权势:贿赂之人,不过问;但凡有睚眦者,都会被拉出去,斩杀。官府不追究,百姓蒙受冤屈。人们失去了工作,哭喊着;乡下的流浪汉,实在是太可怜了!背夫、弃子、父亲、妻子。老稚埋在深谷,白骨在旷野”。

文章图片18

《玉山林氏宗谱》记载:“迨顺治辛丑,海州被迁,我家因是四面八方,无人庇护”;“迁徙的那一天,房屋被摧毁,荒村的炉火冰凉。亲者,四海为家;年老之人,死于深谷。”

文章图片19

《华夷变态》中记载:“因为迁移的人,大多都是无业游民,而沿海的人,则是靠着海边的生活。移民之后,他们无家可归,没有工作,所以许多人都饿死了,或者成为了流浪汉。所以许多人不顾禁令,偷偷逃到了锦舍(也就是郑经)。

移民台的流民,有直接从海上过来的,也有不少是先逃到金门和厦门,等到金厦沦陷,才搬到台。

台湾移民的大多数都是福建及邻近的沿海地区的农民。《台湾之历史》中说:一六六四年至六七三年……福建人迁居台湾,其中有为满洲逃亡的明人,也有为战乱中失去家产而来台湾谋生的民众。

文章图片20

迁界导致沿海居民背井离乡,家破人亡,很多人为了生存,被迫冒险,过海人台,成为台湾移民的高潮。

发展渡台移民对台湾的影响

台湾在明、清两代,土地面积大,人力资源贫乏,是中国国土上的一片未开发的处女地。其后几百年的移民浪潮,对台湾的农业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以台南为核心的西海岸地区,是渡台移民发展最早的地区。大批难民蜂拥而至,向北方和北方的荒野进发。经过长时间的艰苦工作,难民们很快就将原本的荒原变成了肥沃的土地,“烟火连天,开垦荒原,丰饶之地”

到19世纪初期,北部平原、南部的下浊水溪、东部的葛玛兰平原、花莲港、中南部的埔里社盆地都已经被开发。

文章图片21

荷兰于1624年于台南建立了热兰遮,使其成为荷兰殖民台湾的中心。1636年以后,台南一带流民增多,清王朝刚刚夺回台湾,其统治范围仅限于“府治(今天台南市)百里,凤山(高雄)、诸罗(嘉义),都是一片毒瘴之地,使其他地方的人都不敢踏足,移民之多,也就是斗六门。”

到了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已渐至彰化,大肚溪以北。自此,流民渐多,日南、后垅、竹堑(今新竹)、南嵌,皆有”。竹堑县也由原来的“狐狸窝”变为“极目良田”。

先驱者们披荆斩棘,以史无前例的坚韧不拔,把这片烟雾之地变成了罗布、良田、美丽宅院的聚居地。“台人,都是安居乐业。几年之内,可获百万亩良田,增赋税,增粮,沿海诸省,都得皇恩。”

文章图片22

在开垦的过程中,政府、地主、流民三者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

通过对流民人力资源、地主财力资源和政府合法资源的综合,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政府征用的土地征用;二是地主出钱、流民出力的开垦方法;三是难民自发组织的开垦活动。这些不同的组织形态,在台湾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推动作用。

大量的土地开发,为台湾的农业、经济迅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台湾多雨、暖和、肥沃的土地,再加上来自内陆的移民,为台湾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动力。

文章图片23

例如康熙时期,施氏家族由泉州和晋江迁往台,先是经商,后又迁往彰化(当时称为半道,隶诸罗县),开垦、兴修水利,引浊水、溪水灌溉二水,流入鹿港。

当时彰化十三堡半,有八堡都是由施家的水圳所灌溉,故名施厝圳或八堡圳,至今仍是彰化县的一项重大水利事业。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得台湾的食品产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连横《台湾通史》记载,台湾“上田一甲子,收谷百石九百斤,中七十石六百三十斤,下四十石三百六十斤”。台湾人少,所以一年的收成,可以维持四五年的产量。

台湾的经济发展离不开粮食的丰产。由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台湾的粮食(尤其是稻米、蔗糖)大量向内陆输出,这对台湾的航运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两岸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这对清廷的禁令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迫使清廷改弦易辙,使两岸关系更加紧密。

文章图片24

清领期间大批流民入台,促进了汉族与土著的融合。贸易是两国的第一次交往。

土著用剩下的鹿皮和来自内陆的商人们交换布料,盐,瓷器,铁器等。生产活动是增进两国人民关系的重要场所。由于大陆先进的农业技术,土著人对此很感兴趣,他们也学着汉人的样子“买农具”,土著与汉族的交往越来越多,与汉族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而由于清廷严禁携带家人,流民在台的婚姻很难,最后只能嫁给土著妇女。

汉族先进的文化、生产技术和生活习惯已进入土著的生活。从铁器、农具、牛耕、灌溉,到居住、饮食、服饰、器皿、婚丧习俗,逐渐被当地人所接受,推动了土著和土著的融合,使他们很快从原始的部落文明中解脱出来,并在一定程度上赶上甚至超越了整个大陆。

文化融合使台湾与内陆的关系更加紧密,台湾也逐渐融入中国的农业、文化和经济之中。

文章图片25

在深人开发、人口持续增长、经济持续发展的今天,台湾已经从一个贫瘠的小岛,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文章图片26

清廷以为台湾地处偏远,难以治理,曾欲墟其地,使台湾民众迁入内陆。

施琅在信中提出抗议,他不但从台湾的重要地理位置,也从当时的经济情况来看,台湾的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农桑结合,渔盐繁盛,台湾到处都是茂盛的树木,到处都是竹子。硫磺藤蔓,糖醋,鹿皮,应有尽有,是富庶之地,也是危险之地。”

文章图片27

清廷应施琅的意见,决定在1684年继续保持台湾,并于1684年“设一府、三郡,属福建。”福日台湾,台湾郭亦日。北日诸罗,南日凤山。台湾从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结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难民与移民是不同的,他们是弱势群体,他们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而是为了传播自己的农业文明,他们中的许多人是被逼着来台湾的,也有一些是盲目追随的。

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农耕和放牧,不想回到掠夺经济的年代,过着像土著人一样的生活。

尽管移民是被迫的,也是盲目的,但几百年来,台湾的移民一直在进行,特别是在清朝的时候,更是掀起了几次移民的热潮,最后,他们把农业技术传给了台湾,让他们的人口结构和文化传统,与大陆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文章图片28

历史上,流民、军事移民、发展移民和台湾土著移民一起开拓台湾,在资本、劳动力、农业技术、农业文化、自由贸易等领域,使得台湾农业发展已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历史经验来看,在目前的情况下,两岸的农业交流和合作不应受到贸易保护。台湾的农业发展较内陆发达,有自己的特点,比如育种、花卉、莲雾、柳橙、高山铁观音、小品种大米、农业服务业等。

台湾可以在这些优势工业、特色农产品方面提供政策支持,两国的优势农业可以更多地进行开放的交流与合作,台湾则可以把重点放在发展特色农产品,并向大陆输出,达到共赢共赢的局面。

文章图片29

参考文献:

大陆移民渡台的原因与类型[J]. 李祖基. 台湾研究集刊. 2004(03)

晚清以前大陆农业科技向台湾地区传播的演进[J]. 丁振强.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3)

明清之际的移民与台湾开发[J]. 陈一平. 南京化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4)

中国古代流民综观[J]. 池子华. 历史教学. 1999(0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