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的组织与业务匹配吗?OBF工具来帮忙

 blackhappy 2023-01-25 发布于陕西
文章图片1

在企业中,组织与业务不匹配的情况经常发生,经常是业务发生变化了,组织阵型没跟上,组织与业务经常发生脱节、错位、遗漏等问题,即使是华为、阿里也不能避免。阿里云就存在组织与业务严重不匹配的情况(详见《从云业务看,华为阿里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华为徐直军也坦陈以前法务等部门存在80%职能缺失的问题,相信很多企业也存在类似问题。组织与业务不匹配,轻则企业效率低下,重则企业崩溃破产,管理者们不可不察。

那么,怎么来判断组织与业务是否匹配呢?有没有什么方法和工具,能帮助我们判断呢?本文提出一个OBF工具及其方法论,供大家参考。

1、从PMF到OBF

网景创始人Marc Andreessen 创造了“产品市场匹配”的概念(Product Market Fit, 简称PMF),用以衡量产品/市场契合度。受此启发,在组织领域,也可以创造一个组织/业务匹配的概念(Organization Business Fit,简称OBF),用以衡量组织/业务契合度。

文章图片2

Dan Olsen将产品市场匹配描述为一个金字塔:从客户群及其未得到满足的需求开始。顶部是与您的产品价值主张、功能和用户体验 (UX) 相关的项目。

文章图片3

相应地,组织与业务的匹配也有一个金字塔:

文章图片4

2、组织与业务的两重匹配

金字塔最下层是业务,一般业务按客户群/产品/区域/渠道等划分,例如2B、2C业务。业务可以进一步细分,以更加精确地对应组织。例如2B业务下,再按区域维度进行细分。业务之上是业务流。业务流从我方视角看去,是客户体验之旅,从客户视角看去,是其内部的采购流程,例如2B客户的业务流:

文章图片5

金字塔来到此处,就出现了第一次匹配(OBF1):组织内部的流程必须和客户的业务流相匹配,例如下图LTC流程和客户采购之旅的匹配:

文章图片6

那么,如何判断是否匹配呢?

1、首先从匹配结果判断:流程和业务流匹配得好不好,反映在流程绩效的结果上。结果可以从四个维度进行衡量:快速、正确、便宜和容易(方便)。可以根据这四个维度分别建立指标和评价标准,由流程的客户打分,并和外部平均水平、目标竞争对手水平、公司战略要求水平等进行比较,得到流程绩效结果。

文章图片7

从流程绩效的结果,就可以得出OBF1的水平定位,如上图所示。通常做到这一步即可,但如果精益求精,还可进一步深入到流程和业务流的匹配过程中,进行评估。

2、其次从匹配过程判断:对照业务流的每个环节,从客户需求和我方赢单的角度,仔细审视我方流程,看流程中的步骤是否完善,流转是否合理,权限是否足够等。例如业务流中“项目立项”这一环节,对应的LTC流程中加入了“标前引导”这一步骤,很多水平差的公司不会理解,因为它们通常是被动等待,等客户发出标书再去投标。而高明的公司则是主动出击,进行标前引导,通过专家讲解、邀请论坛等各种方式影响客户,引导制订对自己有利的招标条件。所以,一般有经验的销售,看看标书,就知道哪家会中标,这就是“标前引导”环节设计的缘由。这一步,实际是流程优化或重新设计,由流程部门或者流程Owner牵头进行,采用的方法有ECRS/BPR等,其输出结果通常不会形成打分评价,而是直接针对不匹配的问题点等进行修正。

流程确认无误之后,接下来,是流程与传统意义上的组织(岗位/结构)的匹配(OBF2)。在早期,流程和组织是强耦合的,组织中的岗位直接列入流程中,后来发现组织/岗位一调整,流程就得跟着调整,工作量太大,于是就用角色替换了岗位,和组织实现了解耦。

文章图片8

其中,角色和岗位的链接关系是“授权”,角色授权是指将“角色”执行某项业务的权力通过授权条件授予给特定的“岗位”。在此基础上,引入职责元素,可以构建一个完整的从流程到组织的关系模型。见下图:

文章图片9

按照上述模型匹配后,就可以通过流程导出《岗位手册》,将业务职责落实到每个岗位,岗位职责再归集为部门职责。这一点,华为已经做到,每次在撰写JD时,直接通过流程导出,而不像别的公司,还要HR手动撰写。这种方式确定的职责十分明确,从根本上解决了踢皮球、扯皮现象。

有了这样一个基础后,我们就可以来考察流程和组织结构的匹配度OBF2。OBF2也分两个层面:

层面1:角色和岗位层面的匹配,考察它们是否实现了充分的匹配,没有错漏:

文章图片10

如果已经实现了流程和组织的IT化,上述异常情况非常容易发现,有异常则说明存在不匹配情况,异常越多越不匹配。此外,性质冲突的角色匹配到同一个岗位,例如会计兼出纳,也是异常情况,这个可以用“专用角色”的方式避免,一个岗位只能对应一个专用角色。

扩大一下,部门职责和流程的匹配也可以通过这个过程进行考察,因为部门职责是岗位职责的集合,和流程对照,就可从中查漏补缺,发现不匹配的情况。

也许有人说,岗位能不能胜任角色,也是匹配要考虑的因素,这属于软性能力范畴,本文关注的是硬结构,暂不讨论。

层面2:流程和结构层面的匹配:是否实现了承接对应,严丝合缝,没有错位:

文章图片11

华为徐直军的经验是:组织必须支撑业务和流程,所有组织要么必须工作在主流程中,要么就必须工作在支撑流程中为客户创造价值,否则就是多余的组织。组织不能跨在两段流程上,不要把组织承载的流程是这边一段,那边一段,要么就一段,要么就两段,不要搞成一边一段。每个职能组织都要对E2E结果负责,而不是段到段,各组织之间不是接力赛,而是类似足球赛,共同参与项目,通过项目组的跨职能组织的运作,一起执行主业务流,以实现业务目标。

同样地,此处仍有人会说,组织是否有能力推动流程高效运转,也是匹配性要考虑的一个方面。我们同样说,这属于软性能力范畴,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上述两个层面的匹配过程,都可以设定指标进行评价。例如角色和岗位的匹配,如果有关键角色没有岗位承接,或者冗余的岗位比例过高,那么匹配度就会很低,甚至可以直接判定为不合格。在匹配过程中,随时发现问题,随时提出解决方案。

3、OBF应用举例

具体的应用,我们举一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例子:阿里云。其介绍可以参考36氪和我的文章。

我们首先看OBF1:流程与业务的匹配。

阿里云以前主要是面向互联网客户,现在市场转变为政企客户,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文章图片12

但是阿里云没有建立与政企客户匹配的流程,因为阿里体系一直不太重视流程,且之前面向互联网客户销售云服务比较简单,没有什么流程。现在,阿里云还是依靠各个销售自行发挥,不像华为已经建立了完善的LTC流程。所以在OBF1这块,阿里的得分可能不及格。

再来看OBF2,即使阿里云声称有隐性的流程,可是从36氪的报道来看,这个流程和组织的匹配不是那么好,仅以销售阶段为例:

  • 线索阶段:阿里依靠的是销售人员单点联系,很多角色是缺位的,而华为是普遍客户关系,从上到下全体出动,和客户建立方方面面的关系网,角色是完整而立体的。
  • 机会点阶段:阿里销售要呼唤后方产品、技术去客户那里讲方案,根本无法做到,因为前后方是割裂的,后方没有责任和动力支援前方,即使产品、技术人员去了客户那里,也不是想着影响客户,有个P8去和政府谈合作,但他看着像来视察工作,指着政府的系统说,这不如阿里,那不如阿里,搞得政府非常不爽。而华为已经形成了成熟的铁三角运作,前方呼唤后方炮火非常容易,做成了单,后方也可以分到相应利益,因此非常有动力支援前方。因此,这个阶段,阿里云的角色也是缺位的。
  • 合同执行阶段:执行阶段还需要销售、解决方案、交付三方通力合作,特别是交付在前两个阶段就应该参与,但是阿里没有这样的流程,导致交付过程经常出问题。而华为在此阶段,仍然是铁三角通力合作,配合非常顺畅,客户感到十分省心。

整个OBF2阶段,如果华为是5分的话,阿里云最多2分,差距十分巨大。

综合来看,阿里云的组织与业务严重不匹配,特别是政企业务。阿里云如果不迅速调整组织体系,恐怕在竞争中会越来越弱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