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代奇人辜鸿铭:会9门外语,13个博士学位傍身,却痴迷一夫多妻

 四季视野 2023-01-25 发布于北京

辜鸿铭,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意大利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民国时期是中国一个思想大爆发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出现了新思想与新文化的碰撞。在清王朝屡次战争失败之后,清朝也终于开始了缓慢而艰难的改革之路。要进行改革,就要学习西方现代化。

为了学习西方现代化,清朝每年公费派出了很多的留学生去外国留学,也就是历史上清朝所提出的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国策。这条国策的成功与否在是清朝能否维持的关键。

为了救国图存,很多中国的青年或是通过公费或是通过自费,踏上了去往国外的轮渡。这些留学生后来成为了晚清民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革命者和未来各个行业的创始人与奠基者。

晚清民国时期,其中占主流的是中国清朝晚期的留学生,他们以推崇“洋学”推动“新思想为己任。而这里面有一个人却标新立异,他与其他留学生不同,他出生于国外,先接受了国外的教育后来又到中国治学。

这个人叫辜鸿铭,他很多的言论有悖于当时的主流。但是他的才学却又十分渊博,被民国时期各路大咖所肯定,很难有人在知识辩论中能够辩倒他。

那么,辜鸿铭为什么被人称为“怪才”呢?他究竟有哪些地方奇怪?

出生异乡

造就一个人性格的,最重要的还是他所处的环境。

辜鸿铭为何成为后来的“怪才”,先要从他的出生开始说起。

那么辜鸿铭出生在哪里呢?

这就先要从他的家族说起,他的家族是“下南洋”的一代。

“下南洋”是中国内陆人去往东南亚求生的一种说法。

在中国王朝时代,南方一直保持着与东南亚的贸易的往来。明朝因为朝贡贸易的原因,导致官府对贸易进行了垄断,这就导致了走私会有巨大的利益。

利益催使之下,形成了国内与外国集团合作,形成了明朝嘉靖时期的东南寇乱。戚继光在朝廷的支持下平定倭乱之后,明朝隆庆开关,又继续开始与东南亚各国的贸易。

隆庆开关之后,有大量的内陆渔民开始与东南亚做生意,甚至有很多内陆人迁往东南亚生活。辜鸿铭的先祖就是在一定机会下,迁往东南亚,并在那里居住生活了下去。

辜鸿铭的先祖本姓“陈”,家族在闽南地区以捕鱼维生。陈家在当时是一个贫困家族,勤俭持家尚可能糊口度日。但到了辜鸿铭的先祖陈敦源这一代,陈敦源嗜酒如命,不事耕作。

等到他把家里仅剩的财产都挥霍而尽,导致最后无处谋生,面临着家毁人亡的窘境,再加上酒瘾复发,陈敦源便以偷盗抢劫为生。一次抢劫过程中,他把人打成重伤,遭到地方官府通缉。

他知道获罪后,便携带家人远渡到东南亚,最终来到了马来西亚的槟榔屿生活。

敦源来到马来西亚的时间要比英国占领东南亚诸国的时间还要早,那个时候东南亚的开发都还处于初始阶段,远远没有中原王朝先进。

陈敦源在马来西亚落户之后,日子一久便开始思念家乡故土。可因犯罪又不能回乡,故产生了忏悔之意,所以就索性改姓“辜”,“辜”字意思同“罪”,陈敦源以改姓来表达自己的忏悔。

随着“辜敦源”家族的不断发展,到了辜鸿铭曾祖父辜礼欢这一代,辜家已经在当地成为一个小势力。正在这个时候,英国崛起了,英国顺势占据了马六岛海峡这个重要的通道,为之后英国能够成为“日不落帝国”打下了基础。

英国来到马来西亚槟榔屿之后,由于控制的需要,选择了在当地有一定势力,而且不属于当地人的华人辜礼欢。

随着辜礼欢势力的增强,辜鸿铭的祖父辜龙池被提拔为吉达州的公职人员。并且还获得了拿督勋衔。到了辜鸿铭的父亲辜紫云时期,他颇受英国商人布朗的信任。英国商人布朗在槟榔屿经营着大片的橡胶园,辜紫云成为了英国商人的管家,收益颇丰。

辜紫云娶了当地一个富商家庭的孩子,他的妻子是葡萄牙与马来人混血。辜鸿铭是辜紫云的第二个孩子,英文名字叫汤生(TonSon)。可以说,他出生时条件便十分优渥。

辜鸿铭有着很强的语言天赋,其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的父亲与母亲都会多国语言。

辜紫云精通汉语、英语、马来语,而辜鸿铭的母亲精通葡萄牙语与英语。辜鸿铭有后来的语言天赋,其父母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

除了父母之外,对辜鸿铭影响最大的要数他的义父,他的义父也就是辜鸿铭父亲的老板—布朗(Brown)。辜鸿铭极早就表现出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所以得到了辜鸿铭父亲辜紫云老板布朗的喜爱。

布朗是一个富商,但是家族中对他的希望是让他做一个学者。只是布朗资质有限,在学问上很难提高。再加上布朗又没有孩子,所以布朗看到聪明的辜鸿铭就十分喜爱。

在一次布朗夫妇与辜紫云夫妇聚餐的时候,布朗即兴发挥,吟长诗一首。布朗觉得要考考辜鸿铭,就让辜鸿铭试着背一下前两句。

没想到,辜鸿铭竟然一口气把布朗即兴发挥的整整二十句诗,一句不落地背了出来。布朗见到孩子如此聪明,大为喜爱,于是当即收为义子。

海外求学

三年后,布朗觉得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已经教不了辜鸿铭了。于是,布朗把多达数千公顷的整座橡胶庄园交给了辜紫云夫妇打理,布朗带着年仅11岁的布朗去往英国求学。

布朗的妻子不明白为何布朗对这个孩子如此看重,甚至不惜舍弃数千亩的橡胶园。

布朗对自己的妻子说,我的庄园在一百年后一名不闻,但这个孩子在一百年后却会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世界奇才!妻子看到布朗如此喜爱这个孩子,并且视若己出并寄予厚望,所以,她也把辜鸿铭当做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对待。

在临别之际,辜鸿铭的父亲把他叫到身边,嘱咐他:“千万不要忘了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将来要回到中国,那是我们的故土。”

布朗把辜鸿铭先是带到了苏格兰,带他看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爱丁堡城。布朗还带着辜鸿铭看了爱丁堡的标志之一,司汤达纪念碑。司汤达是19世纪著名的法国作家,不过司汤达是他的笔名,他的真实姓名是玛利-亨利·贝尔。

他最有名的作品是经典小说《红与黑》与《帕尔马修道院》。布朗对辜鸿铭说:“希望有一天你也能成为像司汤达那样伟大的作家!”

布朗带着辜鸿铭游历了英国其他名胜之后,回到了布朗家的城堡中。他请了教师让辜鸿铭接受正统的英国贵族式的教育。布朗在外经商多年,不仅有钱,他在英国还有着贵族身份,与爱丁堡大学的校长是至交好友。

所以辜鸿铭跟着布朗,所受到的是非同一般的精英教育。

辜鸿铭聪明好学,再加上义父倾尽全力的培养,在辜鸿铭14岁那年,他就以高分考入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学习土木工程。

不光如此,布朗不仅要培养他的理科思维,对辜鸿铭的文学素养也十分看重。

布朗带着辜鸿铭吊唁歌德、黑格尔,在他们的墓碑前讲述他们的故事以及他们的文学作品。

辜鸿铭在欧洲游学多国后,由布朗安排他进入爱丁堡大学。布朗的至交好友是爱丁堡大学著名的校长、也是英国著名的作家、历史学家与社会批评家卡莱尔。

卡莱尔是一位资深的历史学家,他认为当时西方走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而真正能够走向光明大道的国家,会是现在看起来破败不堪、颓废的中国。

卡莱尔的思想对辜鸿铭的影响十分巨大,也正是因为先接受西方的精英教育,然后再回到中国治学,这才让辜鸿铭与民国时期绝大多数的民国大师的想法迥然不同。

就这样,辜鸿铭十几年间穿梭于爱丁堡、伯明翰、柏林、巴黎等十几所大学,不仅精通9门外语,还拿到了13个博士学位。

这个时候,辜鸿铭在欧洲学术界已经小有名气,都在传说一个黄皮肤的中国人,在西方竟然有着很高的学术成就,这在当时是一件很大的学术新闻。

回国治学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

中国人总有一种思乡的情愫,这来源于中国传统的文化。辜鸿铭十一岁就阔别父母,随着义父远渡重洋,来到欧洲求学。十几年间,未能回到家中一次。辜鸿铭在外一边学习文化知识外,一边思念家乡与父母。

他心心念念想着有一天能够学到真本事,荣归故里,回到父母身边,享受一下家庭的温暖。不过,命运没有给他这个机会,在他留学在外的时候,家中便传来噩耗,他的父母已经离世。

知道消息的辜鸿铭悲痛欲绝,打算尽快回到家中吊唁。布朗很了解辜鸿铭的心情,所以也支持他尽快回到家中。在临别之际,布朗向辜鸿铭提出建议,让他多去学习中国的文化知识。

布朗希望他能够学贯中西,能够为世界找出一条光明之路。辜鸿铭牢记布朗的建议,回国之后继续钻研中国传统经典名著,立志要成为一个学贯中西之人。

辜鸿铭回到家乡后,吊唁完父母后,他想起了父母的嘱托以及布朗先生对他的建议,在与亲人待了一段时间后,决定去往中国学习与深造,找寻中国以及世界未来的出路。

辜鸿铭回到中国的时间是1885年,时隔数代人,辜鸿铭终于回到了祖辈离去的故土。

当时的清朝是慈禧主政时期,慈禧重用左宗棠与李鸿章维持自己的势力,清王朝政坛正处在洋务运动之后的维新变法时期。辜鸿铭回国之后投靠在“香帅”张之洞门下,张之洞对他十分重视,任命他为“洋文案”。

辜鸿铭一边帮助张之洞处理着洋务事宜,一边精研着国学。他后来又在张之洞办的“自强学堂”里担任讲习, 成为了自学讲堂中的一代名师。他教授的课程形象生动又包含深意,他讲的每堂课都几乎座无虚席。

辜鸿铭在张之洞门下做“洋文案”二十多年,虽然被张之洞信任与重用,但由于辜鸿铭旅居国外,在国内并没考科举。所以一直到1908年,辜鸿铭只做到了外交部侍郎一职。

在清朝旧的体制之下,辜鸿铭没有接受传统的中国教育,再加上家中也无人在清朝做大官。辜鸿铭又不善于奉承与贿赂上级。仅仅靠做学问,在当时腐朽的清王朝很难做到大官。

辜鸿铭仕途不顺,但他的学问在这二十年中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这二十年他著书立说,开始形成自己的思想。

随着清王朝的衰落,辜鸿铭的仕途也走到了尽头。

1910年,清王朝倒台前夕,他眼看清朝已经无力回天,就辞去了清朝外交部的职务,去往上海南洋公学教书。次年清王朝倒台,他也就正式没有了清朝的公职。

1913年,他的作品跟泰戈尔一起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四年后他受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邀请,出任北京大学英国文学系教授。他在执教期间出版了《春秋大义》,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届的名望,他的著作在欧洲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后来张作霖当政时期,北方混战逐渐焦灼,北大学校也慢慢不能再安定学习,继续传承与发展兼容并包的思想。蔡元培因为国家衰败不堪,也放弃了继续治学的想法,辞去了北大校长的职务,紧接着辜鸿铭也一同辞职。

次年,辜鸿铭去往了日本讲学,时间长达三年。回国后,与张作霖不和,没有在北京履职。1928年张宗昌决定让辜鸿铭担任山东大学校长,但是辜鸿铭年事已高,再加上生病,最终在当年逝世,享年72岁。

辜鸿铭被称为“怪才”的原因

辜鸿铭一生治学,从小出生于异乡,后来去往欧洲求学。来到中国后在清朝任职,最后成为大学教授,他的一生的经历并不是很坎坷,但也并不光辉。

辜鸿铭是百年难遇的学霸,但是却一生不受重用,才学没有得到应有的施展。

辜鸿铭一生学贯中西,但流传到现在为止的辜鸿铭的形象却是一个“怪才”形象,那么辜鸿铭为何满腹经纶,学贯中西,没有大的作为,产生新的思想,却被人称之为“怪才”呢?

其主要原因还是归咎他的性格。

我们经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性格往往对于他以后的人生至关重要。

辜鸿铭的性格为什么成为后来的“怪”,其主要原因还是他成长的环境与其他人不同。

辜鸿铭从小在国外学习,周围的人都是欧洲贵族,只有他与众不同。

为一个与众不同的存在,他在学校里肯定倍受歧视,为了证明自己、不受冷眼与欺负,他只能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每当他受到嘲讽时,他便就可以用自己学到知识反向嘲讽。辜鸿铭经历多了这样的事情后,渐渐养成了一种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等到他回国的时候,在晚清民国时期与辜鸿铭一起在北大做学问的人,一般都是通过传统教育,再通过科举制度考试,然后再出国留学。

而辜鸿铭又与他们都不一样,辜鸿铭是先接受了西方的贵族教育,然后再回到中国接受中国的教育。这就让辜鸿铭又与其他人表现的十分的不同,所以他在与同时代的民国大师们对话时,就产生了很多有趣的“代沟”。

段子高手

辜鸿铭最为著名的段子就是他的“辫子理论”:

“我的辫子是有形的,诸位的辫子是无形的。”

辜鸿铭是民国时期少有的留辫子的文学大家。

他留辫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方面是他要追求标新立异和与众不同;另一个方面,是辜鸿铭要找自己的身份认同,他从国外读书回来,家在马来西亚,并非传统中国人。为了能够有一个身份的认同,他故意留了辫子。

辜鸿铭在外留学期间也被其他同学瞧不起,所以他才回国故意留起辫子,只是为了能够找到自己的身份认同。为了获得尊重,他疯狂学习,用知识来证明自己了不起。

辜鸿铭有一个段子很好的体现了他这一点,他曾经当着同学倒着看报纸,同学们都嘲笑他。

他马上反击那些讥笑他的那些同学,说这报纸的语言太简单,他反着看都能看懂,果然大声朗读起报纸内容,竟然一字不差。辜鸿铭的怪异性格就是这样养成的,由于国家衰落长期被周围人瞧不起,为了挽回尊严证明自己他除了疯狂学习,还会疯狂反击讥讽他的人。

有一次,在一个饭局上,辜鸿铭坐在一个美国女人旁边。

美国女人看到辜鸿铭一身中国老学究打扮,觉得他一定听不懂英文,为了取笑他,便学着蹩脚的英文问他要喝汤吗?(likesoup)辜鸿铭没有回答一笑而过。

美国女士自以为嘲笑了辜鸿铭,很得意,便也没有再搭理他。没想到,辜鸿铭在酒过三巡之后,用纯正的英国口音进行了自己的演讲,这个时候美国女士已经满脸通红。

演讲完毕后,辜鸿铭不忘回敬美国女士一句“喜欢我的演讲吗?”(likespeech)

这样的反转,让辜鸿铭觉得自己的自尊得到了满足。

辜鸿铭除了在反讽上找自尊之外,他还冒着当时社会舆论风险纳妾。

辜鸿铭有一妻一妾,妻子是中国人,而妾是日本人。当别人在问及他为什么要娶妾的时候,他拿茶壶与茶杯比喻男女。

说一个茶壶往往要配几个茶杯,谁见过一个茶杯配几个茶壶的?

如此支持“一夫多妻”的他,虽然当时过得自在,但按照真正辩论来说,这只是辜鸿铭偷换概念,很聪明的把问题绕了过去。

人生限制

辜鸿铭是一个有学问、有新思想的人,但他的新思想并没有冲破时代的局限。他主张传统儒家思想与现代思想结合其实最终是失败的,纵使他学贯中西、能言善辩,但最终他还是被自己的思想越缠越紧,最终困死在自己的思维局限之中。

一个被自己思想困住的人,为了维护自己失败的思想,也只能越来越选择偏激与极端。很多失败者,在一开始的时候只是错了一步,但再往后往往越走越远,越走越偏,到了最后已经没有其他的选择。

辜鸿铭先是学到了西方很多的知识,他内心并不能认同西方的思想与价值观。回国后又希望依靠于古老的儒家思想来开拓创新一条道路,这个选择在一开始就是错误的。

其实,从后来历史的发展来看,中国在当时需要的不是传统思想,也不是西方的君主立宪制,更不是美国的议会制,而是一条最新的路线。这条新路线,已经在当时北京大学图书馆里任职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图书管理员的脑海里成型。

新思想的出现是要突破旧思想的束缚,辜鸿铭纵使天纵奇才,究其一生也没有突破旧的思想。他只是在一个胡同里打转,也最终没能完成那一步的突破。

倒是让一个从来也没出过国门、出身于湘潭小地主家庭的穷小子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不得不说,历史是充满着偶然与变化,这也正是历史最有魅力的一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