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的中华文化救世论,曾给不少欧洲人带去希望

 经史博物馆 2021-07-20

 辜鸿铭,一个可以载入世界文化史的怪杰。你也许不同意他的一些观点,认为如此迂腐;但他的另外一些观点,又常能让你大吃一惊,让你感到如此超前如此深刻!        ——张建安

《先生辜鸿铭》编导:我们知道,辜鸿铭是“生在南洋,学在西洋”,请谈一谈辜鸿铭的家庭背景。

张建安:辜鸿铭的祖籍在福建厦门,他出生在马来半岛西北侧的槟榔屿。在他出生的时候,他家已有四世在南洋生活,成为当地地位高、财力丰厚的大族。他的父亲叫辜紫云,母亲是一位葡萄牙女子,辜紫云对儿子的告诫是:“无论你走到哪里,无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你都不要忘记,你是中国人。”

辜鸿铭的父亲在英国苏格兰人布朗先生的橡胶园担任总管,深得布朗先生的信任。布朗先生非常喜欢幼年时就十分聪明的辜鸿铭,将其认作义子。布朗先生虽然是一位巨富,但他有一种浓厚的文化情结和悔恨。因为布朗的父亲期望他做一个世界上著名的学者,他却没有做到。因此他其实是把他父亲和他的希望寄托到了义子辜鸿铭身上,要让辜鸿铭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学者,给东西方文化建筑一座最伟大的桥梁。

 编导:辜鸿铭13岁时便跟随义父到英国,他到英国后的生活怎么样?作为一个中国人,他是以怎样的姿态面对英国人呢?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吗?

张建安:当时,辜鸿铭跟随义父到英国苏格兰首府爱丁堡接受系统、正规的西洋教育。他去的时候头上留着小辫子,成为周围一些英国小孩嘲弄的对象,追着喊“猪尾巴”。这对他的内心是有伤害的。有人甚至把他当成女孩,所以他很快就剪了辫子。

到欧洲以后,他主要是去学习的。他的义父为他创造了非常好的学习条件,并为他作出一生的规划,就是先让他背诵《浮士德》,学好德语,教他数理化,在德国上大学学科学。然后再送他去英国学文学、史学、哲学以及社会学。学成之后,最后送他回中国,让他把中国的经典著作背得熟熟的,学深学透。然后,将中国学术思想与欧洲学术思想融会贯通,得出正确的结论,给人类指出一条光明的大道,让人能过人的生活。

事实上,辜鸿铭也正是沿着这条路走的。他先在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土木工程,接着又到英国爱丁堡大学,跟随著名的人文学者卡莱尔学习,终身受其影响。卡莱尔是19世纪英国杰出的思想家、预言家、史学家,强烈谴责资本主义社会弊端和文明缺陷。辜鸿铭在爱丁堡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之后,又去巴黎大学学习法学和政治学。

还值得一提的是,辜鸿铭13岁到德国后,他的义父一开始就用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让辜鸿铭读书,这个特殊的方法就是背诵。比如说,辜鸿铭学德语,在他一点都不懂的时候,他的义父就让他一句一句地跟着背歌德的名著《浮士德》。辜鸿铭说我不懂呀,他的义父就说,不懂正好,就是要这样背,你如懂了,心就杂了,反而不好背了。这是抓住了小孩记忆力好的特点来教学的一种方法,中国古代的教学也有用这种方法教孩子背诵四书五经的。等辜鸿铭将《浮士德》背诵过以后,他的德语也就快学好了。背诵完《浮士德》以后,布朗先生又自己教辜鸿铭数学,并请来自己的好朋友教辜鸿铭物理和化学,那位好朋友家中有科学实验室,辜鸿铭的数理化也学得很好。

编导:1880年,与马建忠的一次谈话,改变了辜鸿铭的人生方向。他们见面后的情形如何?为什么他能影响辜鸿铭?

张建安:他当时在新加坡担任公职,见面后虚心向马建忠请教,马建忠向他讲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和源远流长,讲述中国文化垂数千年而不衰,就在于有真正的人文主义精神,这些话让辜鸿铭听得如醉如痴。马建忠还说,要想做个中国人,了解中国文化,就该到中国的土地上。当下正是国家用人之处,像你这样深通西洋学术文物的人,在这不中不洋的地方做什么。他们连续进行了三日长谈,辜鸿铭在谈话之后,马上辞去职务,找机会回中国。

编导:1909年,辜鸿铭出版了《清流传》,请讲一下清流传的主要内容和在国内外的影响。

张建安:1910年,辜鸿铭在上海出版了他的英文著作《中国牛津运动故事》,中文译名《清流传》。这本书出版以后,很快就供不应求了。于是在1912年4月出版了第二版。第二版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加了三篇文章。他讲述的是在张之洞等人领导下的晚清学者,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对付迎面而来的欧洲人,对付欧洲强大现代物质文明的破坏性力量,为中国文明事业而奋战、并与西方文化做殊死斗争的很长的故事,辜鸿铭认为,他在讲述中国的牛津运动,因为他认为清流党的奋斗与英国红衣主教纽曼博士所领导的牛津运动一样,也是反对自由主义、反对现代欧洲的进步、新知观念的,而最后却归于失败。但辜鸿铭又表明,他很可能是这个队伍中唯一还对他们的事业将取得最后胜利坚信不疑的人,他坚信中国文明之美,会战胜现在欧洲的进步与新知观念。与此同时,旅居青岛的德国传教士、汉学家卫礼贤根据此书与《尊王篇》编译的《为中国反对欧洲观念而辩护:批判论文》在德国出版,在欧洲特别是德国产生很大的影响,成为古廷根大学还有其他一些大学哲学系的必读参考书。

编导:我在一些资料上看到,辜鸿铭获得了13个博士学位,这种说法准确吗?辜鸿铭曾被清政府赐予“文科进士”称号。他对这个头衔是否看重?

张建安:有人说他获得了13个博士学位,懂得9种语言。我觉得他懂得九种语言是没什么问题,但获得13个博士学位,就不确切了。

他是在1910年被清政府赐予文科进士的,一共有4名,辜鸿铭排列第二。他当然很看重。但也有美中不足之处,因为严复被排在他的前面,所以他就愤愤不平地说:“严复不过把人家的的东西翻译一下而已,有什么创建?有什么贡献?”其实,严复是把西方的翻译成中文,而他则是首位把中国经典翻译成西文的人,各有各的贡献。而对中国人而言,当然是严复的贡献大。

编导:辜鸿铭翻译的四书五经取得了怎样的成果?这对中国文化的对外输出有什么意义?

张建安:他翻译了《论语》、《大学》、《中庸》。成为当时西方少有的翻译中国经典的畅销图书。

编导:1915年,辜鸿铭的《春秋大义》,即有名的《中国人的精神》出版。这本书中主要讲了那些内容?在书中,他是如何评价中国人的性格的?

张建安:用辜鸿铭的话概括,就是试图阐明中国人的精神,并揭示中国文明的价值。他说:“在真正的中国型的人之中,你能发现一种温和平静、稳重节制、从容练达的品质。”就是一种温文尔雅的性格。是有礼、有义。忠诚不二。

 编导:辜鸿铭为何要写《春秋大义》?该书出版后,是否产生了辜鸿铭所期望的作用?这本书在当时的国际上有怎样的影响?

张建安:目的就是为了向欧洲人证明中国文明的价值,说明研究中国人、中国书籍和文学,即研究中国文明,不仅仅是汉学家的事情,而且它将能够带给西方人真正的福音,解决当时西方世界所面临的难以摆脱的厄运,从而把欧洲文明从毁灭的边缘拯救出来。

1916年,《春秋大义》德文版出版。当时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到1918年)期间, 1914年的马恩河战役使德军速战计划破产,到1916年时,人们渴望尽快结束战争,但处在悲观而不知道方向的状态中。辜鸿铭洞见了战争的根源,就是英国的群氓崇拜和德意志的强权崇拜,这些导致了暴力、仇恨、德国军国主义乃至可怕的战争。他认为:要想制止这场战争、挽救欧洲文明,对于欧洲人来说,中国的良民宗教将是一种受益无穷的新宗教,那种追求和谐、讲究礼义的和平的力量,那种推崇人之初性本善、尊崇君子的中国文明的精华,可以把欧洲从战乱和无助中拯救出来。

辜鸿铭的这本书,给当时很多的欧洲人带去了希望和光明,所以很是畅销。所以辜鸿铭在西方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大学里用他的书做教材。而在民间,还有辜鸿铭俱乐部。

 编导:辜鸿铭为什么被称为“辜疯子”?他在北大教书时是否受到学生喜欢?与同时期的文人学者等关系如何?

张建安:在很多西方人眼中,他被视为圣哲。而在中国,他只是一个怪人,是一个疯子。人们不理解他。同时期的文人学者要么把他看作过时的古董,要么把他当作复辟论的靶子,他拖着长辫子,用正宗的外国语讲着英文诗。采取冷眼旁观的态度。对陈独秀等人的攻击,他不置一词。而对梁漱溟写《吾曹不出如苍生何》,他却认为梁漱溟是有心人。

编导:留辫子,穿旧服,纳妾,推崇缠足,辜鸿铭为何会有这些看似离经叛道的行为?

张建安:由于为清王朝及慈禧辩护,辜鸿铭成为顽固、守旧的代名词。辜鸿铭则这样解释:“许多外人笑我痴心,忠于清室。但我忠于清室,非仅忠于吾家世受皇恩之王室——乃忠于中国之政教,即系忠于中国之文明。”

编导:我在一些资料上看到,曾与他多次通信的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在临终之际说:“我的这一切,皆属不足道也。余以为最有价值者,当为复中国人(指辜鸿铭)某一书也。”这个说法是否可信?

张建安:首先,托尔斯泰确实和辜鸿铭通过信,而且是长信,并以公开的方式发表在德国和法国报纸上,足见托尔斯泰对此信的重视。这封信后来被收入到《托尔斯泰集》卷七十六中。其次,说托尔斯泰临终前认为自己最有价值的就是这封信,这个说法的可靠性不好判断,但我觉得,这其实并不重要,我们知道托尔斯泰重视这封信就足够了。

编导:辜鸿铭晚年的心境如何?他的后代情况如何?

张建安:辜鸿铭晚年的心境是非常孤独或者非常孤傲的,虽然在演讲时仍滔滔不绝,但内心里应该有一种深深的隐痛。他对自己的学问和见识坚定不移,并深信中国文化能够拯救世界,认为自己的学问对人类文化有着不可抹掉的价值。他在日本演讲时说:“诸位大概不了解,在中国我是不为我的同胞重视的。至于我是什么样的人,由于他们持有错误的看法,都很轻视我。即使是在革命以前,中国也没有重用我。”“他们不仅认为我是非常保守的,而且使非常反动的。说我辜鸿铭是旧中国的人物。”“或许我是过高地估价了自己,我认为对新事物的了解,我确实比孙逸仙、顾维钧等人要深刻一些。”

他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儿子辜守庸,日本夫人贞子所出,倍受辜鸿铭溺爱。用守庸自己的话说,是过了一辈子公子哥儿的生活。成婚后,育有四男二女。长子辜能以解放后到台湾卖文为生。1957年,辜鸿铭百岁冥诞时,辜能以组织力量出版辜鸿铭的著作。次子辜营商解放后留在北京。女儿珍东、娜娃是淑姑所生的两位千金。这两位小姐不仅聪颖明慧,学得多国语言,而且也继承了乃父的性格,骄傲、清高。辜鸿铭去世后,我知道的是,其中一个女儿在苏州削发为尼。

 中国人的精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