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混血怪人辜鸿铭

 乘风而来plus 2018-03-30

来源: 《大连晚报》  2009.12.12

 

    13岁到欧洲接受西洋教育,可谓全盘西化的学者,却是一副灰白小辫、长袍马褂。辜鸿铭很有名的一句话就是:“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一生获13个博士学位,精通9种外语。反对西方共和却热衷中国帝制,视妇女缠足为国粹、一夫多妻为天理。年过花甲,背诵6100多行的长诗《失乐园》一字未错。这就是狂儒、怪杰辜鸿铭。

    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20世纪初,西方流行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混血怪人辜鸿铭混血怪人辜鸿铭混血怪人辜鸿铭

                                       辜鸿铭的近照

 

 混血怪人辜鸿铭

 

辜鸿铭(前排右)、泰弋尔(前排左)、俆志摩(后排左二)

 

 混血怪人辜鸿铭

辜鸿铭和他的夫人们(中间一位是日本夫人吉田贞子)

 

    辜鸿铭原是混血儿,自称学识是用眼泪换来的

    辜鸿铭(1857~~1928)的先祖本姓陈,世代在福建厦门同安以捕鱼为生。后来有一支迁移到马来西亚。他的曾祖父辜礼欢,作为“当地最可敬之华人”,被初登马来半岛的英国人委任为地方的行政首脑。这位“头人”生有八男三女,其中有个儿子,乐得在槟榔屿的橡胶园里帮助英商布朗搞经营,颇受老板信任,遂成为密友,他就是辜鸿铭的父亲辜紫云,辜鸿铭的母亲是葡萄牙人。辜鸿铭乃辜紫云与葡萄牙母亲的次子,也称呼为汤生。

    汤生10岁那年,即1867年,他随义父布朗路上了苏格兰的土地,被送到当地一所著名的中学,受极严格的英国文学训练。

    据说,课余的时间,布朗就亲自教汤生学习德文。布朗要求他背诵歌德的长诗《浮士德》。半年多的工夫,汤生终于稀里糊涂地把一部《浮士德》大致背了下来。第二年布朗才开始给他讲解《浮士德》。

    学完《浮士德》,汤生又开始学莎士比亚的戏剧。大约不到一年,他已经把莎士比亚的37部戏剧都记熟了。

   汤生14岁时,学术造诣就已经非一般人所能比。他只用了短短四年的时间,不仅初步完成了义父拟定的家庭教学计划,而且基本上修完了所在中学的各门主要课程。布朗不禁暗自为养子的聪明而感到骄傲。汤生还在学校里初步掌握了拉丁文和希腊文,其他课程的成绩也都很出色。这一年,他以优秀的成绩完成了各种课程,被义父送到德国,不久考入莱比锡大学,获土木工程文凭。

    1872年春季,汤生回到苏格兰,正式进入英国古老的名牌大学——爱丁堡大学就读。他在这里的专修课程是英国文学,同时兼修拉丁文、希腊文、数学、形而上学、道德哲学、自然哲学等科目。在浩瀚的书海里,他倾听到了欧洲先贤们对中国文明表示的由衷赞赏。这成了他了解和认同祖国文明的兴奋剂,并由此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一生。

    1877年4月,汤生顺利获得了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这一年他仅20岁。而后又到牛津大学进修了一段时间,旋赴意大利、奥地利、德国等地游学。其间数年,他穿梭般求学于莱比锡、爱丁堡、伯明翰、柏林、巴黎等著名大学。其实当时汤生只22岁,即已遍学科学、文学、哲学,并熟谙各国语言,造诣绝非一般中国留学生可比。对此,汤生则自谓“吃不消”。晚年他曾对人说:“旁人只看见我学习得多,学习得快,他们不知道我是用眼泪换来的!”他是个记忆天才,连西方一些饱学之士,都畏惧与他交谈,因其所读之书,不仅有为那些学者未曾翻阅的,还有世间无法获得的孤本。曾师从辜鸿铭学英语的凌叔华,曾亲耳听过年过花甲的他背诵弥尔顿的那首6100多行的无韵长诗《失乐园》,居然一字没错!

    此时汤生的父母已先后过世,他决心遵从父亲“回到东方来,做个中国人”的遗命。布朗支持他重归东方,这位善良友好的英国绅士真诚相告,带他到欧洲求学的目的,是为了给他安上一副具有透视能力的西洋眼镜,会通中西,日后担起强化中国、教化欧美的重任。

 

    把中国的孔子之道推荐给西方人

    1885年前后,辜鸿铭在折回香港的船上,曾舌战几位肆意诋毁中国的洋鬼子,为同船的广州候补知府杨玉书所引为奇遇,乃向两广总督张之洞引荐。于是,他进入了晚清重臣张之洞幕府之中,被委为洋文案,办理邦交诸务。

    他回国初期虽然脱下西装革履,换上长袍马褂,但思想和行动上并不怎么保守,对洋务运动也颇支持。他订阅上百种世界各国报刊,凡闻外国有新发明及有关时事,必向张之洞逐句翔实解说,以作启迪之助,而张之洞每次“辄危坐安乐椅中倾听不倦”。

    他的国学是留欧回来改弦更张后自修补习的,时已进入“而立之年”。他在张之洞的引导下,一头扎进儒家经典,钻研六经子史。他把《康熙字典》作为初学的课本,因此所识汉字比一般国人还多。

    倘徉于西学和国学的海洋,辜鸿铭的平生主张及学说大旨,最终体现在他的《春秋大义》及英译《中庸》中。在他的文化思想中,最基本的观点,即可作为他的文化思想逻辑核心的,是对civilization(文明)的理解,这也是他执著于儒家文明的思想底蕴。

在辜鸿铭的学说里,世界上只有“中国文明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文明”,他的文化观念上的褊狭由此可见。

 

    主张男人应留辫纳妾,女人应缠脚吸鸦片

    面对勃然而兴的维新思潮,辜鸿铭不仅没有明显激进的思想表现,当张之洞让他筹办一份译介西学西政的报纸时,他竟断然拒绝。一些研究者指出,这可视为他从究心西学到彻底转变为一个地道的文化保守主义者的标志。

    他决心把中国文化这块西洋人不啃、也啃不动的骨头拾起来,教化西洋人。在他的儒家经典的翻译中,他积极为那些不谙中国文化的西方读者着想,帮助他们理解中国儒家经义,乃别出心裁地引用歌德、卡莱尔、爱默生、阿诺德和莎士比亚等西方著名作家和思想家的话,来注释其中的有关经文,并借此表达他对儒家经义的理解。据称,他每翻译—部中国典籍,一旦脱稿,欧美列国争相传译。

    在崇洋惧洋成风的年代,他始终高举崇尚中国“传统文明”的大旗。在《在德不在辫》一文中,他指出:“洋人绝不会因为我们割去发辫,穿上西装,就会对我们稍加尊敬的。我完全可以肯定,当我们中国人变成西化者洋鬼子时,欧美人只能对我们更加蔑视。事实上,只有当欧美人了解到真正的中国人,一种有着与他们截然不同却毫不逊色于他们文明的人民时,他们才会对我们有所尊重。”

    他主张男人应留辫纳妾,女人应缠脚吸鸦片。外国人问他“为什么中国人留辫子?”他如是答:“为什么外国人留胡子?”当外国佬谴责中国妇女缠足野蛮时,他必大加反击:“那么,你们西洋女子为何要束腰呢?”甚至以“壶一杯众”为一夫多妻争辩,看似振振有词,引来一时间的满堂喝彩,最终留下的是一段永恒的笑料。

    周作人在《北大感旧录》说:北大顶古怪的人物,恐怕众口一词的要推辜鸿铭了吧。他是福建闽南人,大概先代是华侨吧,所以他的母亲是西洋人,他生得一副深眼睛高鼻子的洋人相貌,头上一撮黄头毛,却编了一条小辫子,冬天穿枣红宁绸的大袖方马褂,上戴瓜皮小帽;不要说在民国十年前后的北京,就是在前清时代,马路上遇见这样一位小城市里的华装教士似的人物,大家也不免要睁大了眼睛看得出神的吧。”

 

    一张利嘴,几乎骂遍西方人

    辜鸿铭晚年入北京大学时,成为旧派学人中的代表人物。他的言论、举止以及他进入学术工作的状态无不引起周围人们的无限好奇和惊诧。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就说:“我请辜鸿铭,则因为他是一个学者、智者和贤者,而绝不是一个物议飞腾的怪物,更不是政治上极端保守的顽固派。”声誉之隆,实20世纪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唯一之宣传员。

    他的语言天才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其英文造诣,孙中山、林语堂皆推之为“中国第一”。对这位精通马太·安诺德、罗斯金、爱默生、歌德及席勒的专家,林语堂甚至认为自己“不配去接近”。曾做过清华大学校长的罗家伦说,在国外曾看见一本英文杂志里刊有辜鸿铭的一篇文章,所采用的体裁是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常用的问答传习体,“用字和造句的深划和巧妙,真是可以令人拍案叫绝”。

    他在中国的声望,远不如在西方来得隆重。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就曾写信向他请教,英国文豪毛姆认为辜鸿铭是一个“声高望重的哲学家”、“中国孔子学说的最大权威”。法国文豪罗曼.罗兰说:“辜鸿铭在欧洲是很著名的。”就著作在欧美的阅读范围和产生过的轰动效应而言,他当之无愧称得上是近代中国第一人,在他之后,隔上远远的距离或仅有林语堂有此殊荣。

    因为推崇辜鸿铭,欧美国家的报刊一而再、再而三地刊登他的文章,尽管它们不少是讽刺詈骂这些列强国家的。如说英格兰人傲慢,苏格兰、德国人自私,美国人粗俗,俄国人残暴……他一张利嘴,几乎骂遍所有西方人。

    他毕生不遗余力地从事中华文化输出工作,成为中国人中独立完整英译儒经的开拓者,成果斐然,极具世界效应。1913年,还被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者,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享此殊荣。虽然这年度的桂冠戴在了印度诗圣泰戈尔头上,但他在西方的声望一点也不逊色于泰戈尔。

这位“东学西渐”的第一人,由于过分钟情于中国文化,而一味排弃西方,使得他的思想学说又显得几分空疏,有时还像他的发辫一样,成为别样生活的装饰。再后来由于他的“怪论”终因缺乏学理依据,又无从考证,渐渐失去了最初“轰动街坊”的影响。

 

    摘自《伦敦诱惑》  作者  吴十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