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2年何香凝去世前提特别要求,周总理:我代表党中央、毛主席同意

 龙泉清溪 2023-01-26 发布于山东

1972年,新中国著名革命家何香凝已经进入生命中的最后阶段,这时周总理前去看望。

看到总理来了,何香凝挣扎着坐了起来,然后给周总理说出了她的最后遗愿。

然而众人在听完何香凝的遗愿后不由得大吃一惊,因为这与毛主席等人的倡导不一样,谁都没想到一向开明的何香凝竟然会提出这种要求。

不过在听到何香凝这个要求后,周总理却面不改色,表示自己代表党中央、毛主席接受了她的要求。

那么,何香凝提出的要求具体是什么?她又有怎样的革命经历?她的要求又将如何实现?

要解开这些,还要从头开始讲起。

一、伟人倡导

中国古人一直崇尚“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中国古人去世后一直都保持着土葬的传统。

但毛主席从节俭的角度出发,认为人去世后该实行火葬,在料理任弼时的后事时,毛主席提出:任弼时同志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很大,应该对其厚葬,这是很必要的。

但人死后如果土葬,那是不是有点浪费了?在党内,特别是领导干部们,我们还是要进行火葬好,这是一种节俭的丧葬方式!

一次在杭州视察工作时,毛主席看着大大小小的坟头屹立在田间,耽误农民耕种土地,毛主席深深地说了一句,死人和活人争地不好啊!在随后的几年里,毛主席也多次提出火葬的重要性。

在毛主席的争取下,1956年,党中央提出了一份关于火化的倡议书,毛主席第一个报了名,要求自己去世后火化,随后100多位中央同志也签了名。

后来毛主席又诙谐地向医生吴旭君说:我吃的鱼儿很多,我死后火化,请把我的骨灰撒到长江里喂鱼,这样我就可以给鱼儿“赔不是”了,我生前吃它们,死后让它们吃我,这样养肥了可以为人民服务,这就是定律。

但吴旭君却不支持毛主席火葬的做法,这时毛主席有些严厉的说,我主张火葬,在协议上我也已经签过名了!

所以在当时,国家领导人的普遍选择就是死后火葬,然而在生命中的最后阶段,何香凝却做了相悖的选择。

1970年,92岁的何香凝患了肺炎,又不慎跌倒,年迈的她被送到了医院进行治疗。

经过了周恩来等人的关切、再加上医院的尽力抢救,何香凝的病情才算稳定。

可在1972年,老人病情就又加重,这次生病与以往不同,医疗人员明白何香凝的生命走到了最后阶段。

得知消息后,周总理第一时间去看望何香凝,此时何香凝躺在床上,呼吸困难,不停地咳嗽,可当看到周总理后,何香凝挣扎地坐了起来,说自己死后能不能不火化?想把遗体送到南京,和仲恺合葬。

听到老人的要求,家属们都大吃一惊,因为当时毛主席和党中央正在积极提倡火葬,而周恩来也是这一政策的倡导者,所以众人一致认为,何香凝是在“为难”周总理,结果也将不言而喻。

可周总理却没有表达反对,他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我代表毛主席,代表党中央答应的你的请求,你就放心吧!

听到了总理的答复,何香凝老人如释重负,此生此世,她已经了无牵挂,不久后,何香凝去世,在另一个世界和丈夫“相会”!

后来,工作人员问为什么周总理会答应她的请求,这毕竟和国家倡导的不一样,周总理做了如下答复:“何老太太一生都在为革命事业而奔走,有巨大贡献,她的要求应该得到满足。”

最终党中央充分尊重了何香凝老人的遗愿,没有将其火化,而是将她和丈夫埋葬在一起,何香凝老人能像此殊荣还是归结于她和丈夫的经历。

二、意外结合

1878年6月,何香凝出生在一个富庶人家,是何家的第九个孩子,是家里的“小妹”,由于何父交友甚广,家庭风气较为开明,何父对何香凝很喜爱。

但当何香凝提出要上学后,何父还是犹豫了,因为毕竟当时还是充斥着“男尊女卑”的思想,但何父很疼爱何香凝,最终答应了她的要求,只不过教育方式和哥哥们略微不同。

何香凝的哥哥们可以天天坐在学堂里读书,她却在白天学习画画、晚上读书,不懂之处,她不能直接问,而是在第二天早上哥哥们上课时,让贴身丫鬟拿着书本问。

即使这样,何香凝还是凭借着惊人的毅力、决心完成了教育,她不仅是大家闺秀,更是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和文学进步女青年,这为她以后接受新思想,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础。

读过书之后,何香凝也知道了母辈人裹小脚是摧残人性的行为,于是每当母亲和其他亲戚给她裹脚,她就偷偷用剪刀剪开,经过几十次的斗争后,她的父母都拿她没有办法,任由她留着“大脚”。

就在何香凝走上自由的道路时,她未来丈夫廖仲恺的生活过得艰难得多。

廖仲恺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一个华人家庭中,在白人至上的美国社会中,廖仲恺在成长中饱受歧视和欺凌。

16岁时廖仲恺的父亲因病去世,廖家从此走向了没落,年少的廖仲恺被迫离开美国,回到广东投奔亲戚。

此后的廖仲恺感慨地说,没有依托的人,就像离开树干的树叶,因为失去了营养的补给,很快就会焦枯而死。

不过穷小伙廖仲恺最终还是娶了大家闺秀何香凝,这听起来虽然不可思议,但分析之下仍然可能。

廖仲恺的父亲给廖家立了个规矩,那就是不能娶裹小脚的女孩,因为他们住在国外,这样会让人看不起,这一下就极大程度的缩小了选择范围。

不过崇尚自由的何香凝留下了大脚,这让她与廖仲恺接近成为了可能。

而且何香凝是广州的商贾大户,他们也想给自己找个“洋女婿”装点门面,阴差阳错之下,何香凝和廖仲恺仅用一年就结了婚。

在当时不少人看来,何香凝和廖仲恺的结合显得十分新颖,一个是“大脚”,一个是“洋女婿”,殊不知,这对伉俪日后对于中国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也留下了许多佳话。

三、革命伉俪

两人结婚的时候正是甲午中日战争结束、《马关条约》签订后不久,当时许多仁人志士都在反思,一个同样受过西方列强侵略的弹丸小国为何会发展如此之好,竟然最后能打败地大物博的晚清政府?

所以何香凝和廖仲恺很想去日本,学习他们的新政、变法手段,然而一天廖仲恺却悲痛的对何香凝说,国家有难,我们岂能坐视?我想东渡留学,但苦于没有经费,不能成行啊!

何香凝接口便说,我可以卖陪嫁,帮你凑学习的经费。何香凝说到做到,很快就把所有陪嫁卖了,还添上了之前存的一些私房钱,这才最终凑足了两人留学日本的学费。

何香凝卖嫁妆的行为引起了娘家人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新婚不久就卖家当不吉利,除此之外,他们还十分反感廖仲恺,认为他对家庭没有责任感,甚至需要女人来养活。

不过何香凝却很有想法,也相信丈夫的能力,她完全不理会娘家人的埋怨,1902年,何香凝和丈夫一起开启了海外留学的生涯。

当时在海外留学的中国女青年不足10人,何香凝就是其中之一,在异国他乡,她不断地吸取着新思想、新知识,更激发了她爱国忧民的情怀。

在日本,何香凝两人面临着选择,是加入康有为、梁启超的“保皇立宪派”,还是加入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派?

当时不少人选择加入康有为、梁启超的“保皇派”,但思索之后,何香凝两人并没有随大流,而是加入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等地权”的民主革命派。

1903年9月,两人来到日本横滨,加入了孙中山开办的青山军事学校,在一次聚会上,两人听到了孙中山先生的演讲,虽然简短,但却给两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数天后,何香凝和廖仲恺专程拜访孙中山,根据何香凝的回忆,孙中山举止很亲切,并十分热情的招待了他们,并和他们谈起了革命的道理,

几人的讨论范围从太平天国,到中法战争、再到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等,最后何香凝和廖仲恺被孙中山的革命知识深深折服,他们也深深意识到,晚清政府无法拯救中国,只有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民主独立政府,才能让中国“重生”。

此后,何香凝和廖仲恺多次拜访孙中山,聆听教诲,孙中山的思想深深地烙在他们的脑海中,让他们受益终身。

孙中山也对两人寄予了厚望,就这样他们成为了中国同盟会的骨干成员,何香凝成为了同盟会第一个女成员。

在日本留学期间,何香凝学习过美术专业,革命旗帜以及起义军使用的军旗等多数都是何香凝亲自设计,制作的。

在护国运动、护法运动还有北伐时期,何香凝夫妇积极参与,成为了国内著名的革命人士,何香凝还开设医院,给人民免费治病送药,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

当时有句话叫做,人人不识何香凝,但处处有何香凝,人人都知何香凝,大概意思是大家都不知道何香凝的模样,但大家都听过她的大名。

1925年就在何香凝夫妇正在广州为中国革命奔走相告之时,他们突然接到了噩耗-孙中山先生病重,命不久矣。

当时廖仲恺公务繁忙,无法抽身,何香凝只能一人去探望,她也成为了孙中山托孤的元老之一。

看着前辈病入膏肓、行将就木,何香凝流着眼泪向他承诺,先生革命的苦心,我是知道的,此后我必会拥护您的精神,您之前的一切主张,我也势必遵从!

何香凝言出必行,孙中山死后,国民党迅速形成两派,一派的代表人物是何香凝夫妇,他们继续遵循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另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蒋介石、汪精卫,他主张强权政治,搞个人独裁统治。

两派表面上看似平稳,实则暗流涌动,果不其然,在孙中山去世4个多月后,廖仲恺被人刺杀办公大楼前,举国哗然。

经过追查后,凶手陆续落网,经供认,他们的指使者就是蒋介石、汪精卫等人。

何香凝虽然万分悲痛,但她还是没有和蒋介石等人撕破脸,在一次讲话中她说道,我们既然下定决心搞革命,就不怕牺牲,现在我的丈夫被刺杀,我家损失虽然不小,但党内的损失更大,而且这(刺杀行为)是我们党的耻辱!

丈夫去世后,何香凝继续为革命事业奔走、付出,与蒋介石的关系也越来越差。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何香凝怒不可遏,直接找蒋介石理论,并再一次演讲中大骂蒋介石是“本党之败类,民族之蟊贼”,不久何香凝就辞去了所有职务,彻底与蒋介石分道扬镳。

何香凝毕竟是老革命,也是自己的前辈,蒋介石还想拉拢何香凝,于是趁着自己再婚为契机,缓和两人关系,让她做自己的证婚人,但被何香凝强硬拒绝,她留下了一句“羞于民贼同伍”之后,便远走法国。

虽然远离国内,但何香凝仍旧关心着国内的革命,在国民党内部,她仍有极高的威望。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遭到了日本的欺凌,何香凝重整旗鼓,回归革命,因为她牢记着“联俄联共辅助农工”的思想,促进我国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她对共产党十分钦佩,也给予了厚望。

在共产党人的眼里,何香凝是革命的老同志,也是一位好朋友,毛主席对她评价道,继承孙先生传统,奋斗不屈,是中华民族的典范!

四、共产党的朋友

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新中国,周总理、毛主席一直将何香凝作为可以讨论国家大事的好友。

追溯起来,周总理和何香凝夫妇在1920年前后就已经相识,那时候他们都是为了中国革命奔走的青年,相同的目标让他们成为好友。

周总理说,我已经和廖家是好几代的交情了,后来才知道廖仲恺的儿子是红军战士,女儿是周总理、邓颖超夫妇的干女儿,所以周总理和廖仲恺一家的关系非常亲密。

1925年,在廖仲恺被刺杀后,周总理前去探望,却被杀手盯上了,险遭毒手,最终他连续三天没有回家,甩开杀手,才化险为夷。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何香凝和周恩来夫妇经常一起开会,他们的友情有增无减。

在朝鲜战争爆发后,何香凝发挥特长,特意为解放军画画鼓鼓士气,之后她将画拿到了周总理面前,请他在上面题字。

周总理一生从不给人题字,但这次他破了例,他写下了一副对联,左联是“鹊报援朝胜利”,右联是“花贻抗美英雄”,横批“抗美援朝”!

周总理此次题字不是为了何香凝,而是为了广大的志愿军战士,希望他们早日打败美帝国主义,早日取得抗日援朝的胜利。

何香凝虽然不是共产党员,但她一直钦佩着共产党,1960年8月,在一次大会上,何香凝动情地说,孙中山先生一生的梦想不仅被实现了,还被超越了!

随后,何香凝说所以我们要走社会主义道路,要紧跟共产党的大旗!确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好,日新月异!

1972年5月,94岁的何香凝身体状况急转直下,身患肺炎等多种疾病,被送去医院抢救,病榻之上,她依然关心着国家大事。

周总理给予何香凝了无比深切的关怀,并多次去医院看她,一次何香凝忍着剧痛,挣扎着说,我和丈夫廖仲恺生前有生则同裳,死则同穴的约定,所以我死了以后能不能不火化?我想让孩子把我的遗体送到南京,和仲恺合葬......

周总理充分肯定了何香凝的历史贡献,并答应了她的请求。

1972年9月初,何香凝因医治无效,在北去世,享年94岁。

何香凝的追悼会在北京举行,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都出现在了追悼会上,他们给这位女英雄送上最后一行,表达了对她历史功绩的肯定。

同月6日,根据何香凝的遗愿,党中央将何香凝的灵柩送到南京与廖仲恺合葬,邓颖超等老同志抚柩而行,对这位女革命家予以了极大的尊重!

结语

何香凝虽然去世,但她留下的“吾人做革命事业,生死本置之度外”等名言至今被流传。

在漫长的革命历程中,何香凝等老一辈革命家以坚韧不拔的意志、自立自强的精神书写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编辑:十年

责编:t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