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72年何香凝临终前恳请不火化遗体,周总理含泪特批:不烧,不烧

 舒溪河畔 2023-03-17 发布于安徽


1972年9月1日,一代爱国志士何香凝女士在北京病逝。周总理、邓颖超、朱德、叶剑英,宋庆龄等人皆奔赴追悼会现场,因何女士的离去悲痛万分。

在坎坷崎岖的革命征途中,每逢国难,何香凝女士总会伸出援助之手,高举“救国”大旗,一路披荆斩棘,为新中国开辟康庄大道。

何香凝

因此,何香凝女士和一众共产主义战士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弥留之际,何香凝紧握周总理的手,用尽最后一丝力气请求道:

“请不要将我火化,我有心愿未了。”

周总理噙满泪水,点头答应:“我明白,不烧,你放心。”

何香凝女士穷极一生的心愿是什么呢?她为何要恳请不将遗体火化呢?周总理又为何会答应特批?

愿作鸳鸯不羡仙 ,革命伉俪救家国

何香凝生于香港的富庶之家,父亲是颇具声望的大富商。自19世纪初,粤地对外商业交流的发展生生不息,形成了开放自由的社会风气。

何香凝自幼耳濡目染,对封建糟粕弃如敝屣,追求进步的新思想。香港虽说是开放之地,但时值清朝统治,封建礼教依然是避无可避的枷锁。

对于一位大家闺秀而言,缠足是成为“淑女”的必修课,何母不顾何香凝的个人意愿,执意给女儿缠了脚。

谁知小何香凝忍着剧痛,又把缠好的裹脚布偷偷剪开。如此反复,见女儿心意已决,何母也不再强迫,只好听之任之。

这是何香凝打响“反封建”的第一炮,一双自由的大脚成为了她的勋章。

然而,在封建礼教的荼毒之下,因为一双大脚,何香凝始终待字闺中,无人上门提亲,何家因为出了个“大脚姑娘”,一时深陷非议之中。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是缘起于这双自由的大脚,何香凝结识了今生挚爱——廖仲恺。

廖仲恺生于美国旧金山,后进入香港皇仁书院读书。因拥有海外经历,他深知西方诸国对“缠足”这种反人性的行为透露着鄙夷,一个文明的国家不该拥护如此陋习。

因此,“不娶裹脚媳妇”是廖家的家训,正因如此,何香凝的出现宛若天作之合。

何父正为女儿的婚事犯难,听说廖仲恺想找“大脚媳妇”的意向,连忙张罗着撮合。

廖仲恺

正好郎家有情,妾家有意,如此,1897年,两位追求自由和进步的年轻人喜结连理。婚后,何香凝便搬到夫家居住。

因女子身份,何香凝在家中只念了几年私塾,就没失去了读书的机会,但她聪颖好学,求知若渴,经常趴在窗外偷听先生教书。

廖仲恺得知妻子好学,就教她读书写字,作画作诗。在学习的过程中,何香凝的画技让廖仲恺眼前一亮。

他敏锐地觉察到了妻子的绘画天赋,遂引荐岭南画家伍懿庄为其传授绘画知识。何香凝日后能成为中国颇具声望的画家,廖仲恺功不可没。

廖仲恺、何香凝一家

夫妻俩虽关起门来过了段神仙眷侣般的日子,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廖仲恺环视清廷统治下的中国,满目苍夷,腐败落后,决心投身振国运动。

想要振国,先要自身强大,当时,日本的“明治维新”是公认的国家革新之典范,众多文人志士纷纷东渡日本,学习知识和兴国应验,廖仲恺也正有此意。

何香凝决定助丈夫一臂之力,变卖珠宝首饰支持丈夫赴日留学。

1902年,廖仲恺先行一步,翌年,何香凝紧随其后,也前往日本进修美术。

秋瑾

在日期间,廖何夫妇结识了大批爱国志士,如胡汉民,苏曼殊,秋瑾等人,进步青年们聚集在一处,碰撞出“反清反封建”的革命思想火花。

1903年9月夜,在一次聚会上,何香凝见到了传闻中的风云人物——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救国思想演说,每个字都震撼着何香凝的心灵,几天后,廖仲恺何香凝夫妇专门前往孙中山的寓所拜访。

孙中山热情地接待了夫妻二人,并详述了民主革命思想,这是何香凝第一次听闻关于“民主”的概念,这正是她所憧憬的世界。

于是,她暗下决心誓要追随孙中山先生共赴救国之路。

赴日留学的这段时光,是何香凝青春燃烧的岁月,有丈夫陪伴在侧,有孙中山先生引领前行,未来是光明的,中国革新是充满希望的。

然而,革命之路总是弥漫着血雨腥风,前方等待她的将是什么呢?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905年,孙中山正积极筹备中国同盟会。因在公共场合商议多有不便,于是何香凝积极配合,提议将自家作为开会场所。

为了安全考量,还需解雇女佣人,何香凝也欣然同意。此后,她的寓所便成为革命党的秘密联络站,没有女佣人,她就是女佣人。

何香凝

每当革命友人们来家中议事,她总是亲自下厨,招待周全之余,还更兼心思缜密,将门口的鞋子收起来,以免去日本警察的起疑。

总之,凡是对革命有益之事,凡是能改变中国现状之事,她都投入极大的热情。

1905年8月20日,由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正式成立,何香凝成为首批入会的功臣。

入盟以后,何香凝的思想高度得到了飞升,从前尚且抱有“逃离封建,独善其身”的想法,现如今,她满脑子想的都是实现民主,创造人人平等自由的新中国。

同盟会合照

1916年3月,袁世凯称帝失败,之后,廖何夫妇先后回到广东,助力革命工作。

期间,孙中山先生经历了数次难关,其中最险的当属陈炯明叛乱。然而,在廖何夫妇等革命志士的携手下,关关难过关关过,革命的火种生生不息,愈烧愈旺。

直到1925年初,孙中山先生病重,何香凝闻讯后,即刻动身前往北平侍疾。

孙中山先生于她,亦师亦友,早已结下深厚的革命情谊。

3月11日,缠绵病榻数月的孙中山已到了弥留之际,即使气若游丝,孙中山仍吃力地喃喃道:“廖夫人,我感谢你......”

何香凝早已泣不成声:

“我没什么本事,但先生的苦心我是知道的,我必誓死拥护先生的主张,至于孙夫人,我也会尽心爱护!”

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留下未尽的革命事业,与世长辞。

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按捺已久的狼子野心终于藏不住了,率先违背“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视民族团结于不顾,谋划反叛,试图自立为王。

而坚决拥护孙中山政策的廖何夫妇,无疑是坚硬的“绊脚石”,于是,一场暗杀悄然而至。

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何香凝夫妻俩前往国民党中央部开会,二人挽手拾阶而上。

刹那间,一梭子弹从何香凝的头顶呼啸而过,等她缓过神来,丈夫廖仲恺胸口染血,已在怀中咽气。

事发后,蒋介石等国民党右派故作关心,扬言要彻查到底,其实只是装腔作势。

反而是周恩来为首的共产党领导人给予何香凝实质性的关心,并对廖仲恺这位爱国志士感到由衷的惋惜。

经此巨变,何香凝对国民党右派那虚伪自私的嘴脸深感厌弃,她把“精神不死”四个大字贴在家门口,势必要与一切破坏国家团结的势力斗争到底。

孙先生走了,丈夫也走了,此后,何香凝暗下决心,即使孤军奋战,也决不放弃,一定要继承孙中山的遗志,继承丈夫的报国壮志,替他们看到一个全新的中国。

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为一己私利,制造“中山舰事件”,以“莫须有”的罪名对苏联和共产党发难。

何香凝闻讯,气势汹汹跑去指着蒋介石的鼻子一通责骂,就此看清了蒋介石反动的本质,料定此人必将背叛革命。从此她对国民党心灰意冷,渐渐减少与国民党的联系。

就连蒋介石主动邀请何香凝,做他与宋美龄的证婚人,也遭到何香凝一口回绝。

1928年2月1日,国民党中央召开二届四中全会,为使国民党当局回到孙中山三大政策的正规上来,何香凝踌躇再三,还是参加了会议。

会上,何香凝义正言辞道:

“农工占我国人口的十之八九,如农工之苦一日不解除,则革命一日无成功之望,故我党对于扶助农工一事,为目前刻不容缓之要事。”

然而,何香凝一片赤诚的救国呼声并未被重视,国民党当局依然继续背离孙中山的三大政策。

同年12月,在国民党中央的一次会议上,何香凝心死,正式宣布与国民党划清界限:

“你们执迷不悟,坚持反苏反共,我既无力阻止,只能拒绝与尔等同流合污,我宣布辞去国民党的一切职务。”

此后,她不拿国民党一分钱的补贴,隐居巴黎避世,期间寄情绘画,创作出大量惊世佳作,靠卖画过着安贫乐道的生活。

何香凝本以为自己将平淡地了却余生,可随着外敌来犯,国土硝烟四起,中华民族迎来了最危险的关头,何香凝又做出了怎样的抉择呢?

何香凝画作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1931年9月,何香凝像往常一样读报,突然瞪大双目:“日帝国主义侵略东三省,国家危急。”

何香凝顿时怒火中烧,决定回国,共救国难。

此时,何香凝因高超的画技在巴黎已小有名气,有不少拥护者,很多在法同胞劝她三思,何必放弃现在安定的生活,何香凝闻言怒斥道:

“你们打算什么时候回国?你们知道祖国现在的处境吗?敌人已经打到家里了,你们都不着急吗?我对你们感到失望。”

何香凝画作

1931年11月,何香凝远渡重洋,踏上祖国的土地。此后,她将全副心思投入救国事业,一日不得停歇。

1935年8月,中共发表了“八一宣言”,号召团结一致,停止内战,共同抗日。

何香凝激动不己,率先响应号召,立即联系宋庆龄等20多位名人志士,身先士卒,为全国之表率。

翌年,中共发表全国抗日通电,意在逼蒋抗日,何香凝完全赞成这一主张,和共产党战士们统一战线,加入斗争行列。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全面抗战正式打响。何香凝恨不能提枪上战场,于是致力于救护慰劳工作。

宋庆龄与何香凝

此时,何香凝的身体已然抱恙,大不如从前,可为了培养救护人才,她强撑病体,在上海举办了妇女救护训练班。

两个月内,培养了2000余名专业的医护人才,并将她们分派到各地后方医院和部队。这一举动解决了战场医疗人手匮乏的燃眉之急,对抗日作战提供了莫大的帮助。

何香凝更具未雨绸缪之思慧,当第一阵秋风吹起之际,转眼寒冬将至,何香凝立刻考虑到前线战士的御寒问题。

事不宜迟,她立即着手向妇女界发起缝棉衣运动,短短一个月,取得了惊人的50万件棉衣的成果,战士们的冬衣有了着落。

1938年1月初,因日伪活动猖獗,何香凝被迫离开上海,回到香港暂居。饶是如此,她依然将救国运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此时,她以年逾六旬,且体弱多病,但将全部的心血,都献给了呼吁海外同胞支持抗战的工作。

何香凝因画成名,且德行端正,在海外享有一定的声誉,老一辈的华侨对她的号召一呼百应。

有的把现金,医药,通讯设备悉数捐出;有的捐献食品,罐头,瓶装水;有的侨胞自己过得也很清苦,但得知国难后,即使把自己身上穿的棉衣脱下,也要捐给何香凝尽绵薄之力......

何香凝含泪收下募捐,又亲自组织包装,运输,确保其如期运送到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这才放下心来。

这些物资漂洋过海,来到了共产党战士的手中,战士们吃饱穿暖,这才打了一场场漂亮的胜仗!

为了感谢何香凝对革命做出的巨大贡献,1938年8月,中共中央派邓颖超专程到香港看望何香凝,她的所作所为,共产党感恩在心。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又挑起了内战,何香凝再次出手,多次帮助共产党击退内敌,旗帜鲜明地表明立场,数次公开致电蒋介石:

“立即颁布永久停战之令,与民休息。”

邓颖超与何香凝

“与民休息”四个字发自何香凝的肺腑,遥想孙中山先生的救国之初心,何尝不是“与民休息”。

随着人民解放军一路势如破竹,百战百胜,中国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1949年10月1日,何香凝受中共中央的邀请,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她热泪盈眶,仰望天空,喃喃道:

“孙先生,仲恺,我终于看到了新中国的诞生。”

直到1972盛夏,94岁高龄的何香凝重病住院,周总理得知后,立刻来医院探病。

何香凝自知时日无多,吃力地抓紧周总理的手,含泪请求道:

“总理啊,我不行了,只有一个请求,不要火化,我要仲恺葬在一起,请政府批准。”

周总理安慰道:“放心,不烧,不烧,我们都明白!”

1972年9月1日,何香凝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在北京病逝。

周总理遵照何女士的遗愿,专门成立一个小组,负责安排妥当何香凝女士与廖仲恺先生的合葬事宜。

47年过去了,为革命奉献一生的何香凝女士,终于和丈夫团聚了。

致敬廖何夫妇,致敬漫漫救国征途中,所有前赴后继的爱国志士们,人固有一死,但您们永垂不朽,万古长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