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悸而烦”与“烦而悸”,大有不同

 一得斋主人 2023-01-27 发布于山西

70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课前思考:

1.本条讲的是什么病?

2.“心中悸而烦”,为什么倍芍药?

70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吴谦注:“伤寒二三日,未经汗下,即心悸而烦,必其人中气素虚,虽有表证,亦不可汗之。盖心悸阳已微,心烦阴已弱,故以小建中汤先建其中,兼调荣卫也”。上条的心悸是误下之后出现的症状,本条心悸是未经汗下就出现的症状,吴谦先生认为心悸是阳气衰微所致,心烦是阴气虚弱所致。虚人不可发汗,所以用“小建中汤先建其中,兼调荣卫”。

注家大多从建中的角度解读小建中汤,很少有人从调和营卫的角度分析。毕竟这是个“伤寒”证,太阳相当于两国边境,心相当于首都,国家元首。伤寒相当于外族大兵压境,但没有打进来,心慌心悸心烦相当于京畿震动,人心惶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匆忙应战,肯定失败。首先要作战争动员,统一思想,一致对外,准备战争物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物资充足后,一战而胜。《谢映庐医案》中有一则医案,既讲了虚人发汗致死的后果,又讲了小建中汤调和营卫,汗出而愈的效果:“辛卯冬月,有同道长子患伤寒病,畏寒头痛,发热无汗,屡服发散,汗不能出,热不能止,变疼而逝。其次子旋得此病,连进发表,皮肤干涩,发热愈炽,同道骇怖请观。告余曰:明是寒邪伤营,见证俱属外感,奈何汗之不应,又岂死症耶?余曰:辨证虽真,未能相体故耳。郎君关弦尺迟,面白露筋,乃中气虚而血不足,故寒邪外感,非滋其血液,何能作汗。汗既不出,热何由解?宜与当归建中汤。同道又欲减除饴糖,余曰:建中之用,妙义正在于此,且糖乃米谷所造,所谓汗生于谷也。如法啜之,果微汗热退而安”,医案中谢映庐先生用小建中汤“微汗热退而安”,说明小建中汤表里双解,既能补虚,又能祛邪。尤在泾曰:“欲求阴阳之和者,必求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深得仲师学术之精髓。

“心中悸而烦”,临床上,这种患者大多不会认为自己是感冒,直接去医院作心电图检查,医生也好,患者也好,都会从心脏病的角度分析。但是,如果详细询问病史,有受寒的诱因,只不过没有打喷嚏、流鼻涕,恶寒身痛,没有往感冒的方向考虑。在《伤寒论》中,“而”是强调的意思,而字后面的症状重于前面的症状,汗出而喘是喘严重,喘而汗出是汗出严重。同理,“悸而烦”是烦严重,“烦而悸”是悸严重。第216条:“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同样是心烦与心悸,病在太阳,不可发汗。病在少阳,也不可发汗,原因是“胃不和”,柯琴曰:“胃燥是谵语之根”,谵语也好,心烦、心悸也好,都与阳明胃腑有关。用小柴胡汤和之,“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心烦、心悸得愈。明白了小建中汤、小柴胡汤治在中焦,再看第229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就会明白,虽然前后用了小建中汤、小柴胡汤,但不是拿病人试药,而是沿着中焦这条中轴线辨证施治。

“小建中汤主之”,小建中汤的“建”是斗建,古人以十二地支指示方位,子是北方,午是南方,卯是东方,酉是西方。《伤寒例·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中有详细记录,二十四气中,节有十二,中气有十二,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六气为一时,四时为一年。所谓“冬至十一月中指子”,是指农历十一月中气那天半夜子时,北斗星斗柄指向北方子的方位,称为建子之月,也称为月建。在自然界而言,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在人体而言,斗柄就是心,就是大脑,建中就是大脑指挥全身气血指向中焦,资助中焦。《灵枢·营卫生会》:“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上焦”,中焦虚则“悸而烦”,小建中汤建立中焦,化生营气。卫出于上焦,黄芪建中侧重于卫气。

《医宗金鉴》方解:“是方也,即桂枝汤倍芍药加胶饴也。名曰小建中者,谓小小建立中气也。盖中气虽虚,表尚未和,不敢大补,故仍以桂枝和营卫,倍芍药加胶饴,调建中州,而不啜稀粥温覆令汗者,其意重在心悸中虚,而不在伤寒之表也。中州建立,营卫自和,津液可生,汗出乃解,悸烦可除矣。呕家不可用,谓凡病呕者不可用,恐甜助呕也”。吴谦先生认为,小建中汤是以桂枝汤为底方,倍芍药加饴糖而成方。桂枝汤可以调和营卫,倍芍药加胶饴,可以调建中州。不啜稀粥温覆令汗注意是考虑到本方重心在心悸,不在伤寒表证。中焦建立,营卫自和,津液自生而汗自出,汗出是津液恢复,营气恢复的象征,如同五苓散汗出是三焦通畅的象征,心悸也好,心烦也好,自愈。吴谦先生还提到一个小建中汤证的禁忌症,“甘能助呕”,小建中汤中的炙甘草、大枣、饴糖,都是味甘之品,甘味药其性粘滞,助湿生痰,有呕哕症状的患者不能用小建中汤,经常腹胀的中满证患者也不能用小建中汤。

饴糖味甘,五行合脾土。“心中悸而烦”却不补心之气血,而是补脾之气血,体现了中医治病必求于本和虚则补其母的思想。脾胃为水谷气血之海,五脏六腑精气之源泉,补脾胃就是补气血之本。《难经·七十五难》:“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心五行属火,脾五行属土,火能生土,心是脾之母,脾是心之子,所以补脾就是补子,能令心母实。“心中悸而烦”属于子盗母气,脾是个纨绔子弟,不上班,不赚钱,没钱了就去跟母亲心要,久而久之,母亲心也没钱了,为了儿子拼命挣钱,心跳加速就会心悸,一肚子怨气无处发泄就会心烦。直接补心母是可以的,但只要儿子脾还来要钱,永远补不起来。只有让儿子脾富裕了,不跟心母要钱了,心母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除了甘缓的炙甘草,还要用甘甜的饴糖。为了防止饴糖滋腻,倍芍药以疏脾土。

现在饴糖不好买,有些药店不准备,很多人从淘宝上购买,又怕质量有问题,怕买到假货,所以干脆不用,或让医生换一味药代替。我认为可以用蜂蜜代替,《名医别录》:“胶饴:味甘,微温。主补虚乏,止渴,去血”。《神农本草经》里面没有胶饴,但是有石蜜:“味甘平。主心腹邪气,诸惊痫痓,安五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武都一代出土的汉简方大多用蜂蜜,可能到汉代以后才有了用米、麦、粟等粮食发酵糖化的饴糖。《灵枢·决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熬饴糖的过程模仿了中焦取汁,化气而赤,所以可以补血。经方大师姜景佐讲过一个不用饴糖的小建中汤医案:“昔吴兄凝轩患腹中痛,就医久治不愈。自检方书,得小建中汤,乐其能治腹痛,即照录原方,用白芍至六钱,桂枝至三钱。自以为药量仅及古人什之一,轻甚,且未用饴糖。服后,腹中痛随除,惟反觉其处若空洞无物,重按更适”,说明桂枝加芍药汤虽可治腹痛,但补虚还是要靠饴糖。芍药量大会产生副作用,有些人会腹泻,生姜换成干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