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德勒系列导读(三):阿德勒理论的核心观点2

 新用户15472188 2023-01-27 发布于广东

今天小稀把阿德勒理论剩余的核心观点给大家介绍清楚,如果对前面两个导读的内容有疑惑的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提出。

本次内容涉及的是<A Primer of Adlerian Psychology>的第二章剩余部分:

六、Social-field Theory(社会场论)

  • (P20)Not all problems are social problems, for some are genuinely within the province of the individual; but all problems are capable of becoming social problems.

阿德勒理论非常重视社会的作用,但也不是无理地认为所有的问题都是属于社会上的问题,他承认存在着真正的个人问题,但是他主张所有的问题都有发展为社会问题的潜能。

文中举到了一个有趣的例子:比如我们的脚痛,这很明显是个人问题,但是它很容易便可以成为社会问题——只需要哀嚎和抱怨,要求特殊的服务。也就是当我因个人原因而失败时,必须要有人来拉我一把,否则我将持续保持失败。

阿德勒认为我们不能脱离社会关系去看待一个人的心理活动(We cannot comprehend the psychic activities without at the same time understanding those social relationships),即人是社会的人,我们必须要去观察他们的社会关系。

同时,阿德勒反对给他人分类(classification)和贴标签(labeling),这样做的后果非常严重——人与人之间的误解将无法消失(will never be free from misunderstandings that will arise between him and the person.)著名心理学家卡尼曼在其“前景理论”当中提到代表性启发法和易得性启发法,归根结底采用这种分类和标签的方式是为了方便做出选择,同时可以更好与群体保持一致,但后果可想而知。人类在适应环境中得到了一个关键能力——灵活性(Flexibility)。Krausz认为,那些适应不良的特征很多都是来源于灵活性的缺失。

总而言之,阿德勒对治疗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认为一个治疗师不能够仅仅精通心理学,还应该了解对个体产生影响的文学(Literature)、神话(myths)、宗教(religion)、种族(ethnicity)、历史(history)等都有所了解。

七、Striving for Superiority(寻求优越)

其实阿德勒在提出优越感之前曾用了很多其他的名词,比如真实的人(a real man)、追求权力的愿望(a will to power)、自尊(Self-esteem)、完美(Perfection)等,最后确定使用了优越感来描述。

  • (P22)The material of life has been constantly bent on reaching a plus from a minus situation.(p.97)

阿德勒认为组成我们的生活便是不断用正向状态来取代负向状态的过程,即追求优越感的过程。阿德勒将优越感置于很高的地位,他指出每个人的最终虚构目标是为了带给他优越感。(The final, fictional goal is a goal that the person perceives as bringing him or her that superiority.)

而这优越感的指向又与每个人社会兴趣(social interest)的程度有关,如果一个人对社会共同体非常感兴趣,那么他努力的方向将指向其生活的社会面,表现为关怀(caring)、同情(compassion)、社会合作(social cooperation)、对共同体的贡献(contribution to the common welfare);相反如果一个人对社会共同体没有兴趣,那么他追求优越感的努力将会指向自己,并且以牺牲周围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

  • (P23)Sometimes, the price one pays to get to the perceived plus (i.e., superiority), may be a 'real' (i.e., concrete) minus.

也许在短期内我们可能受到了损失(minus),但是长期来看也许会有所提升(plus)。比如我们为了有一套自己的房子,牺牲了自己的时间去挣钱;或者说我们为了获得一个学位,花费了大量的金钱和时间。这些例子都可以体现,追求优越感并不是一味的提升,可能会以短期的损失来换取长期的提升

八、Idiographic Orientation(特质取向)

  • (P23)Adlerians tend to emphasize the idiographic nature of individuals, that is, the particulars of the specific person.

阿德勒学派学者重视个体的特征属性,也就是每个人都是具体的、特殊的个体,只有了解他们的现象学特质才能够更好了解一个人。个体心理学将研究的人看作是“人”,而不是一系列的标志、症状或者是神经症。如果我们使用标签或者分类学来进行治疗,会将我们限定在某一个有限的范围内而无法很好地形容作为个体的病人。

九、Psychology of Use(使用的心理学)

  • (P24)Adler(1929c)stressed that 'it is not what one has inherited that is important, but what one does with his inheritance' (p. 37).

阿德勒强调我们身上的遗传特质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一个人如何使用这些遗传特质。我们会发现在日本阿德勒学者岸见一郎的作品《被讨厌的勇气》当中提到:“重要的不是被寄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所以我们需要的不是更换而是更新,要清楚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你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

为什么明知道是自己选择了不幸却无法改变?正是因为我们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为轻松。我们总是很难脱离舒适圈,因为改变代表着不确定性与不安全性,没有人知道改变的结果究竟是什么。

即使是两个遭受了同样损伤的个体,他们最终的结果也是不同的:一个人也许会堕落,依靠他人度过一生(消极的);另一个也许会选择寻找其他机会来改变现状(积极的)。他们在这些情境下所采取的态度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The stances they take toward their situation can be crucial determinants.

  • (P24)Three areas of special interest with reference to the assumption of psychology of use are memory, emotions, and cognitive processes.

三种与使用的心理学有关的假说:记忆(memory)、情感(emotion)、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

首先,阿德勒认为我们记住的是那些在我们回忆(recollection)中非常重要的独特心理倾向(specific psychic tendency)。也就是说,记忆会受到我们自己所设置的目标的影响并被它所利用。

其次,阿德勒将情绪分为分离性情感(disjunctive emotions)和连接性情感(conjunctive emotions)。同样,阿德勒也认为情绪也是作为一个工具,为目标所利用。在其作品《理解人性》当中,阿德勒认为愤怒、悲伤、误用情绪、厌恶、焦虑与恐惧都属于分离性情感,而快乐、同情和谦逊则属于连接性情感。

以愤怒为例,愤怒是力争权力和统治的名副其实的象征,其目的是迅速而有力地将横贯在愤怒者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障碍都消除掉;而快乐是一种连接性的态度,就好比伸向同伴的一只手,将温暖从一个人身上辐射到另一个人身上,可以弥合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最后,阿德勒区分了两个概念:常识(common sense)和私人逻辑(private sense/private intelligence)。常识指的是我们有能力用共同的语言与他人交流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包括两个特点:第一,我们是自愿拥护这个常识的;第二,这个常识可能是被虚构出来的(比如纸币);私人逻辑由三个部分组成:直接目标(immediate goals)、隐藏的原因(hidden reasons)以及生活风格目标(life style goals)。

其中生活风格目标属于长期目标,而且存在于潜意识当中,个体无法清晰地表述出来,它是作为一种虚构的、终极的目标而存在的;直接目标是短期的、可以达到的目标;而隐藏的原因是我们对自己行为的解释。

十、Acting 'As If'(仿佛法)

  • (P26)According to Vaihinger, people construct 'fictions' that help move them through life. These fictions are like lines drawn on a map. They do not exist in reality, but they provide useful guidelines for navigating.

阿德勒的理论除了受到现象学的影响,还受到了费英格“仿佛哲学”的影响。费英格认为人们会建构一系列虚构(fiction)来帮助更好地处理现实问题,比如“人人生而平等”这样的概念。

费英格所谓的虚构是一种辅助性的构念,与观念(idea)相似,包含潜意识里的概念,即使它们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他指出主观的就是虚构的(fictional)。

在此基础上,阿德勒指出所有的问题都是观念上的问题(Everything is a matter of opinion),在之后提出了其理论的核心:虚构的终极目标。阿德勒认为,一个人的心理生活之所以能得到发展,主要得助于虚构终极目标,目的性统合知觉所造成的持续张力,迫使心智应运而生这样一个特定的目标,而个体所有的心智力量、感官功能、经验、愿望、恐惧、缺点和长处等,都统合在这一目标之下。

十一、Self-fulfilling Prophecy(自证预言)

  • (P27)This is a natural outgrowth of the tendency to act 'as if.' As Festinger (1957) attempted to establish, if given a discrepancy between what we believe and what 'is,' cognitive dissonance occurs. We tend to stick to our beliefs.

自证预言是仿佛法的产物,费汀斯格(认知失调理论提出者)认为,当一个人所坚信的与事物本身之间出现矛盾时,我们会产生一种认知失调,但是我们依旧会趋向于坚持自己的信念。

比如我认为这是一个自相残杀的时代,那么我在看到这个社会发生的事情时会倾向于关注那些冷酷的、残忍的事件,而有选择地对相反的事件视而不见,最后得出结论“这是一个自相残杀的时代。”

十二、Optimism(乐观的心理学)

  • (P27)Adler's system is much more optimistic. People can, and do, change. They can, and do,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themselves and are quite capable of working cooperatively for the greater good.

阿德勒的理论与弗洛伊德的理论不同,他的理论更为乐观。他认为,人们可以做、能够做也能够发生改变,可以为自己所做的事负责,也有能力与他人合作创造更大的利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