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观止》真武汤

 卓尼中医院华华 2023-01-28 发布于甘肃

《经方观止》真武汤

《伤寒论》

【原文】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伤寒论:316)

真武汤方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白术二两 生姜三两(切)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

【功效配伍】

真武汤温阳利水。方中附子辛热,补命门之火,壮肾中之阳,能温阳散寒利水;茯苓、白术健脾制水,渗利小便;生姜辛散,助附子温里阳,散水气;芍药酸苦微寒,既能敛阴和营血,又能兼制附子刚燥之性,并能舒缓筋脉挛急,养血通脉。诸药相合,温肾阳以化气利水,培脾土以制水。吴仪洛《成方切用》云: “真武北方之神,一龟一蛇,司水火者也,肾命象之,此方济火而利水,故以名焉。”

上五味药,水煮,去滓,温服,一日三次。

【方证论治辨析】

真武汤治少阴病,阳虚水泛证。症见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为少阴肾阳亏虚,不能主水,水寒内盛,则水气泛溢周身。阳虚寒凝,水湿浸渍,脾运失职,则腹中疼痛,便溏下利;肾阳虚,膀胱不能气化而出,浊阴不泻,则小便不利;阳虚寒盛,水气不化,水无去路,与阴寒之气相搏,泛溢肌腠,浸渍肢体,则四肢沉重疼痛,甚至周身浮肿。治宜温阳利水,方用真武汤。

肾阳亏虚,肾不主水,关门不利,水邪内停,气机升降出入失常,可见诸多或然症,治疗用真武汤加减化裁。若水寒犯肺咳嗽,加干姜、细辛温肺以散寒水,加五味子收敛肺气;小便利则不需利水,故去茯苓;若阴盛阳衰而下利甚,去阴柔苦泄之芍药,加干姜以温里散寒;水寒犯肺而呕,加重生姜用量,以和胃降逆止呕,方后谓“去附子”似有不妥,因附子为方中主药,去之与本证无益。

【原文】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1],振振欲擗地[2]者,真武汤主之。(伤寒论:82)

注释:

[1]身 动:谓身体筋肉不由自主地跳动。 瞤(shùn,音舜),肌肉掣动。

[2]振振欲擗地:谓身体震颤,站立不稳而摇摇欲仆倒之状。

真武汤治太阳病过汗伤阳,阳虚水泛证。症见太阳病发汗后,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

太阳病在表,发汗为正治法。若阳虚外感而发汗,或发汗太过,必重伤少阴心肾之阳气,导致阳虚水泛的少阴变证。其人汗后仍发热,为虚阳外越,非太阳表证之发热;心下悸为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水气内停,上凌于心;头眩为水气上干,蒙闭清窍,清阳不能上濡头目;身瞤动,振振欲擗地,为阳虚不能温养经脉肌肉,而水寒反浸渍经脉筋肉所致。《素问·生气通天论》云: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故治宜温阳利水,方用真武汤。

【用方思路】

真武汤是温阳利水的主方,凡心肾阳虚、脾肾阳虚等阳虚水泛证,皆可应用。临证治疗水肿,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等;兼心悸者加桂枝、防己、葶苈子等;兼血瘀者加蒲黄、泽兰、益母草、桃仁等;水肿甚者与五苓散合方化裁。临床用于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衰竭、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合并心衰、慢性胃肠炎、结肠易激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羊水过多症等疾病。

【医案举例】

(1)方略医案:

刘姓子,暑月患病,痰气上壅,充塞咽喉,口鼻出血,目闭不开,声如鼾睡。闵君文思延余诊治。六脉沉细微弱,四肢厥冷。余曰: “此阴寒直中之症。寒客太阴,则痰蔽胸膈,神识昏迷;寒客少阴,阴火上冲,凝结喉间,颈筋粗大,逼血上溢。急宜真武汤大剂煎成冷饮,收龙雷之火,归其窟宅,厥疾可瘳。”其父疑此方不合时令,未敢遽服。余大声呼曰: “救此逆症,如拯焚济溺,刻不容缓,若再踌躇,恐无及矣。余在此坐待,以壮君之胆。”督令灌之,一剂甦,三剂愈。[方略.尚友堂医案.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3:45.]

(2)唐声庵医案:

魏某,男,59岁,城关水果店营业员,于1963年7月诊治。患者初病时,因头面及下肢午后浮肿,服西药治疗月余,未见疗效,改用中药治疗2个月左右,仍未见效,病日增重,而来就诊。现症:全身除胸部及手心未肿之外,均浮肿,按之凹陷不起,小便稀少,饮食不进,口虽渴但不饮,神倦体重,着衣被而不暖,面色灰暗无华,舌苔黑而滑润,舌质红色娇艳,脉浮大无根。此乃真阳衰极,土不制水所致。拟方:炮附子60g(先煎50分钟,下同),白术24g,白芍24g,茯苓24g,潞党参60g,玉桂6g,炙甘草24g,生姜30g(先煎出味)。水煎3次,头煎1次顿服,第2、第3煎不论次数,频频饮服,1日尽1剂。

上药连进3剂,浮肿已消退十之六七,查其苔已不黑,脉不浮而反沉,此乃虚焰渐衰,正气渐复之佳象。上方附片、党参、玉桂、生姜量减半,续服4剂而愈。[唐声庵.真武汤临床应用点滴经验.中医杂志,1965,(7):39.]

(3)郭子光医案:

黄某,男,62岁,和尚。1994年1月9日初诊。病史:患者存在先天性心脏病,心房间隔缺损,未做手术治疗,继后又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频发室性早搏,因心功能不全发生浮肿,多次住院治疗。现症:全身浮肿,下肢肿甚而厥冷,按之如泥,心悸、气短殊甚,不能行走,甚至无力完成洗脸、穿鞋等劳作,胸闷胀作痛,咳嗽痰少,头晕,自汗出,不欲食,腹中痞满,小便少。察其面色苍暗,精神萎靡,唇甲青紫,语声低而断续,舌质紫暗苔薄白腻,脉呈屋漏之象。辨证:阳衰阴盛,寒凝血脉,气虚欲脱,病险。治以温阳益气为主,兼利水活血。方用真武汤合生脉散加味。制附片20g,茯苓20g,白术20g,白芍15g,生姜20g,红参15g,五味子12g,麦冬20g,黄芪60g,桂枝15g,丹参20g。服4剂,嘱低盐饮食。

1994年1月14日复诊:浮肿尽消,只足踝部尚有轻度浮肿,能下床在室内行走,小便量增加,诸症缓解,舌质紫苔薄白润,脉缓细沉而结代,参伍不调,未见屋漏之象。是气阳回复、阴寒消退之征,上方减黄芪为40g,茯苓、白术各为15g,继续与服。治疗观察2个多月,浮肿两次反复,加重黄芪至60~80g,茯苓、白术各20g,则尿量增多,浮肿又消退。惟脉象结代而参伍不调,始终如故,表明病根未除。

按语:虾游脉与屋漏脉,皆因心力衰竭时心排血量严重不足,几乎未能激起外周血管搏动所致。从中医宏观辨证观察,虽然两者都是气阳虚极,瘀血浊水阻滞所致,但虾游脉多有阴盛格阳,虚阳外越的表现,而屋漏脉则是阴寒凝结比较突出。在治疗上,两者都以大力温阳气为主,不过前者注重“通阳”以除格拒,后者注重“散寒”以解凝结,略有不同而已。

[郭子光.心律失常的凭脉辨治.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10.]

拓展阅读:《伤寒论方医案集》

真武汤

(1)伤寒兼泻

帅某,年近二十,江西星子县人。感冒寒邪,发为伤寒,时当七月,前医妄认为伤寒为伤暑,误投以三物汤,加黄连、石膏、大黄一剂,即大泄不止。始焉四肢厥冷,腰疼少腹痛,继则连连大泄,遍身尽冷,呼吸几似绝然。两手脉寸关全无,唯尺脉按至骨尚有一毛之延,据其父母及妻所述从前之病情,与服凉药后之态度,以脉合参,盖少阴伤寒也。伤寒论曰:少阴从水化而为寒。该医生反认为是热症,投以凉泻之品,是既寒又盖其寒,犹人已落井而再投以石也,反致遍身厥冷而大泻,脉几欲绝者,不亦宜乎。今幸尺脉未绝,犹木之尚有本也,然亦危而险矣。应用真武汤加味:黑附12克,黑姜3克,茯苓4.5克,焦白术4.5克,白芍2.4克,吴茱萸3克。前方煎服一剂,人即苏而遍身俱热,脉亦稍见,又减却姜附一半再服。病愈后,服附桂地黄汤4剂,月余复原。(《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2)阳虚水肿(慢性肾炎)

1975年我在陕西省彬县韩家公社老虎沟轻院农场任场医,当时刘某之妻,久患慢性肾炎,全身浮肿一年多。开始面部浮肿,继则肿至全身腰疼尿少,头眩,四肢无力。水肿时轻时重,近二个月来浮肿较甚,头晕、心悸、畏寒肢冷、腰困膝软、神疲乏力、纳差,小便少,大便正常,不能从事劳动。患者体胖,面色白,面浮肢肿,特别是下肢踝骨处按之凹陷不起,舌体胖大,色淡红有白苔,脉沉细无力,诊为阳虚水泛。根据《伤寒论》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应用真武汤:制附子(先煎1小时)30克,茯苓30克,白术18克,白芍30克,生姜30克,3剂。服药后尿量增加,肿势稍退,恶心减轻,饭量增加。继服6剂,浮肿基本消失,头晕、心悸等症亦有好转。原方加车前子、益母草各15克,又服10剂而愈,患者可参加生产队的农业劳动。追访一年,未见复发。

(3)阳虚水邪犯肺(痰喘)

王某,女,61岁。患者素有慢性咳喘病史,逢寒发作。时值秋末冬初,其病发作,喘急抬肩,动则喘息更甚。伴有咳嗽,吐痰色白,稀薄量多,形瘦神惫,时而汗出。观其面微有绛肿,舌苔薄白,脉沉弱无力。投二陈(汤)、青龙(小青龙汤),皆不收效,后服白果定喘汤,但只能缓解,不能根除,停服病仍作,百医无效。余诊之曰:“此乃肾中真阳不足,水寒射肺也。痰生于饮,治痰必驱其饮也。”处方:真武汤重用茯苓60克,加干姜6克,细辛2.4克。服一剂见效,二剂病大减。复诊:咳喘已平,吐白痰仍多,纳食不佳。用前方加五味子6克、白术9克,三剂而痊愈。(《哈尔滨中医》1965年2期53页)

(4)阳虚汗出

申某,久病之后,体气已虚,不慎风寒,又染外感,只宜培补剂中佐少许表药,殊不能视同日常表证治之。前医竟用麻黄汤发汗,因之大汗不止,头晕目眩,筋惕肉瞤,振振欲仆地,小便难,肢微拘急,呈状甚危。余见其人神志尚清明,脉现细微,汗淋漓未休,此由峻发之后,卫气不固,津液大伤,肾气亏竭而小便难,血不营筋而肢拘急,阳虚则水气泛逆,冲激于上,故振振而眩仆,是纯一阳虚之真武汤证,为水逆之重者。若不如是辨认,泛用漏汗之桂枝加附子汤,虽能回阳而不镇水;如用苓桂术甘汤,虽然镇水而不回阳,皆属本证前阶段轻者浅者言之。至阳虚水逆之本证,则以真武汤为适合,且应大其量以进:附子15克,白术、白芍各12克,茯苓24克,生姜15克,并用五倍子研末醋拌成饼敷贴脐孔,布条捆扎,又用温粉扑身。连进二剂,汗渐止,再三剂,不特汗全收,即眩晕拘急尿难诸候,亦均消失。后用归芍六君子汤加补骨脂、巴戟、干姜调理培补。(赵守真.治验回忆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36)

(5)水气凌心(惊悸)

卞某,女,32岁,浙江省平阳县渡龙公社人。素体阳虚,去冬因失火受惊,心肾之阳益扰,致水邪无制,始觉心中愦愦若失,继则脐下悸动,气上冲胸,心中振振不安,恍惚惊悸,夜难入睡,形寒困倦,便溏纳减,时泛清水。于1962年3月9日来诊,审其面色苍白,脉微细,两尺尤甚,左寸略滑。此乃阳虚水气凌心证。拟真武汤加龙骨、牡蛎、桂枝镇之:生牡蛎、茯苓、生姜各15克,白术12克,附子、白芍、桂枝、龙骨各9克,水煎服,3剂而安。(《浙江中医杂志》1965年8期20~21页)

(6)阴寒腹痛

郭某,男,27岁,1960年8月11日就诊。忽然腹部剧痛,经服颠茄等止痛药无效。自述曾患阑尾炎,经治疗后痊愈,但近来仍常有疼痛,甚至昏厥,兼有心悸、头眩、肢重。诊其脉沉弦,小腹有积水声。认为肾阳亏损,阴寒作痛,与大剂真武汤,服后不久即痛止而安。(《福建中医药》1964年5期封底)

(7)呃逆

患者为高龄男性,患打嗝,声悠长,由丹田而出,3~5声即止,经1小时复呃,余无它病。以真武汤去生姜加人参9克、五味子3克、细辛1.5克、干姜3克,煎服。5剂而愈。(《辽宁医学杂志》1959年4期45~48页)

(8)失音

女性患者,45岁。因感冒而口燥咽干、喉痛喑哑,继用抗生素、针灸及中药治疗3月余无效。且症状较前加重。舌苔白,脉沉细,诊为阳虚水泛之失音。用真武汤加味(熟附子1.8克,桂枝30克,白术9克,白芍9克,茯苓30克,生姜9克,甘草9克)。服两剂后,症状改善;上方附子及桂枝分别加大至24克和45克,连服2剂后,症状大减,声音明显好转;原方再进2剂,能大声说话及歌唱;原方再加大用量(附子30克,桂枝60克,白术18克,白芍15克,茯苓30克,生姜9克,甘草9克),服2剂后,诸症均消失。用补中益气汤加附子、桂枝以善其后。(《中医教学》1976年1期70页)按:失音总不越乎肺肾,有虚实之分,本例素体阳虚,外感诱发,数月不愈,已属虚证。阳虚水泛,故用真武汤加味,收到良好效果。

(9)慢性肠炎

患者,女性,53岁,1965年11月就诊。已服中药达三年以上。素体胃肠功能弱,易腹泻,易疲劳,消瘦,贫血。血压110/0mmHg。投予参苓白术散,日2次,每服2克,虽稍有好转,但不见大效,患者感到更加疲劳。服药近一年时间,但总感到方证不合。故从1966年10月起,改为真武汤散剂(炮附子0.2克),日2次,每服2克,效果与前方显著不同,患者感到体力有增,腹泻停止,体重增加3kg,现仍在继续服药。实践证明,此病正是真武汤的适应证。(《汉方治疗百话摘编》)

(10)腹水

男性患者,病已半年,腹水明显,脐突,咳嗽,呼吸促迫,舌苔微白而滑,脉沉伏而迟,诊为阴水。治以温阳利水,并镇咳止嗽。方用真武汤加五味子、细辛、干姜。药后尿量大增,至四诊时,腹水全消,精神、食欲如常,以金匮肾气丸善后调理,恢复工作。(《江苏中医》1959年4期第34页)

按:真武汤对阳虚水泛所致的水气侵脾、水气犯肺、水气凌心、水气入肝迫阳上越、夹浊下注等病均有显效。

(11)脾肾不足、卫外不固(成人硬肿病)

黄某,女,37岁。病期已四年,秋季起病,自觉项背部板紧感,逐渐加重,累及背、腰及上肩部,以致俯首、转肩、上举均受限制,无痒痛。自觉形寒、头昏、易疲乏、寐不酣。腹痛泻,日数次。检查发现项、背、腰与肩部皮肤肿胀、发硬、捏之不起皱,毛孔正常,未见有萎缩及色素改变。上肢平举不能过肩,并有牵引感。舌淡润、苔薄,脉沉细。

拟用真武汤加味:熟附片9克,杭白芍12克,炒白术9克,胡芦巴12克,茯苓9克,煨干姜3克,川桂枝9克,青陈皮各4.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二诊,服药8剂,自觉皮肤松软些,寐转安,大便溏薄,日2~3次。自觉形寒,舌淡润,苔薄,脉沉细。再投上方加补骨脂12克,生山楂15克。

三诊,又服用7剂后,上肢高举已能过肩,项部牵引感已明显好转,头昏消失,大便成形,日1~2次,项背部皮肤松软,已能捏起细小皱纹,苔脉同上。拟用上方再加白芥子10克。

四诊,又服用4剂,共服药19剂,诸症好转,上肢活动已比较自如,皮肤硬肿多已消退,皮肤已变软,皮肤表面纹理明显,捻之无多大阻力,且转起皱,苔脉如上。对此用熟附子9克,杭白菊9克,干姜4.5克,川桂枝9克,云茯苓9克,炒白芥子10克,生薏苡仁15克,胡芦巴12克,嘱患者续用,以巩固疗效。

千家妙方(下册).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2.172-173)

按:真武汤原治少阴病水气不能蒸化、小便不利、下利和太阳病汗出亡阳、水气内动的心悸,身瞤动等证。其病因病机为脾肾阳虚、水气为患。故凡由此而引起的感冒、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心病、风心病、心力衰竭、慢性胃肠炎、肝炎、肝硬化,各种贫血、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癫痫、脑震荡后遗症、慢性痢疾、慢性结肠炎、胃下垂、神经官能症、休克、疝气、脉管炎、月经不调、带下、鼻窦炎、慢性咽喉炎、疖肿、胸水、腹水、肠结核、梅尼埃综合征等,只要对症,都能治疗,有关这方面的报道很多。

(成冬生主编.经方临证撮要.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372-385)

(12)阳痿(性神经衰弱)

1975年,我在彬县韩家公社老虎沟轻院农场任场医时,有一个木匠,经常为半山区的农民做木器,吃住皆在农民的窑洞中,最近因头晕目眩,去卫生院看,血压正常,卫生院大夫说是神经官能症,给了些维生素吃,没有效果,求我医治。症状为眩晕,疲乏无力,面色苍白,腹胀纳呆,小便不利,舌淡无华,苔薄而白,脉象沉弱。我认为是脾肾阳虚,宜温补脾肾,应用《伤寒论》真武汤方加减:附子6克,白芍、茯苓、白术各9克,肉桂、党参各6克,菟丝子、仙茅、巴戟天各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服药3剂后,头已不晕,阳痿症状也大有好转,患者很高兴,要我以治阳痿为主再开点药,我说头已不晕就不必服汤药了,以免性欲过旺。嘱他服五子补肾丸(原名为五子衍宗丸,“文革”中改名)以巩固疗效。

(13)寒湿阻络(风湿性关节炎)

1972年我在北京轻工业学院时,有一女学生周某,因外感发热,咽喉痛,被医院诊断为风湿热,肌注青霉素治疗两周后,咽喉不再痛,但双下肢却疼痛不止,活动不自如,去医院检查,血沉40mm/h,抗“O”1000单位,又被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用解热镇痛药治疗,效果明显,要求吃中药。查体:双下肢发凉,腿痛遇冷加剧,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应用《伤寒论》真武汤加减:制附子、白术、白芍、茯苓各9克,干姜3克,海风藤、鸡血藤、木瓜、桑寄生各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服药1周后,疼痛明显减轻,双腿已能正常活动。又服药3周,腿已不痛,去医院化验,血沉15mm/h,抗“O”400单位,均已正常。毕业后分配到天津郊区一个化工厂工作。一年后我出差到天津,曾去看她,她告诉我,此病未再复发。

按:急性风湿病为A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发,该菌的菌体及分泌物有高度抗原性,刺激患者机体产生抗体,形成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该物沉积于关节时,即形成关节炎。但患者体质不同病情不同,有湿热型、瘀血型,须辨证施治方能取得疗效。本例为寒湿型,故用真武汤加减有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