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子》解析 之《权修》一

 政博 2023-01-28 发布于浙江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进入该节气,中国广大地区西北风开始成为常客,气温下降,逐渐降到0℃以下,但大地尚未过于寒冷,虽开降雪,但雪不大,故称小雪。此时阴气下降,阳气上升,而致天地不同,阴阳不交,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转入严冬。黄河以北地区会出现初雪,提醒人们该御寒保暖了。

1、原文:万乘之国,兵不可以无主,土地博大,野不可以无吏,百姓殷众,官不可以无长,操民之命,朝不可以无政。

图片

解析:国家有众多的民众,需要相应的军事力量来保卫,要有执掌军事权力的统帅,稳固国防。国家有广阔的土地,要用官员来治理,保证一方的安宁。国民众多,就需要有决策权的首长,保持政令统一。官员掌握着民众的生活,甚至生命,所以要为百姓制定政策,建立制度,操劳政务。所谓“权修”,就是政治的道德的修养,以民为本,利民利国。

军事是政治的保障,不可或缺。强大的军队就是强大的保障,是让民众安心,而不是对内的威慑。政治的道德核心是权力的修养,让权力和民心、顺民意,为民谋福、为民谋利。权力一旦与民心、民利分离,就成为民众的异己力量,成为与民争利的手段,就会形成剥夺民利的利益集团。如果权力成为利益集团的谋利手段,就与民心渐行渐远,不断受到民众的抗拒。必然导致社会紊乱,国势衰落。所以,对国家而言,权力修养是十分重要的,不可有一丝松懈。一切政权的崩塌,看似是一些重大事件造成的,其实是权力嬗变的结果。一些小事也可以成为爆发点,因为其背后是汹汹的民意。国家并不会因政权变化而消灭,而政权或亡于兵,或亡于乱,最终原因皆亡于政。其亡之途从“权修”不正开始。一切对权力的放纵都是不进行“权修”的表现。

图片

2、原文:地博而国贫者,野不辟也,民众而兵弱者,民无取也。故末产不禁,则野不辟。赏罚不信,则民无取。野不辟,民无取,外不可以应敌,内不可以固守,故曰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而求权之无轻,不可得也。

图片

解析:国土广博而贫穷,乃是因为不善用资源。人口众多而军事虚弱,乃是因为没有给人民带来利益。如果不禁止邪门歪道的获利方式,人们就不会去开发荒野;如果不兑现正当的承诺,人们就不会选择正道去努力。内忧外患就随之而来,一切力量都会名不副实,军队庞大而没有战斗力,权力强大而没有实际效果。因为他们都不会尽职尽责,也得不到百姓的拥戴,都成为外强中干的花架子。所谓的强权强军,都不过是内虚的掩饰。强权恰恰是危机的表现,而示强不过是为自己壮胆的手段而已。

民富则国强,民强则国盛。人民有了家业,有了自己的幸福生活和对未来的展望,就会不遗余力地保卫自己的成果,也就能够为国赴难。而政治的自大总是本末倒置,把国强当做民富的原因,好像是政治恩赐。然后就利用权力集聚民间财富,做一些显示强大的、炫耀性的大事。劳民伤财,虚耗公帑,而且愈演愈烈。当稍有不足的时候,就会聚敛更甚,直到无以为继。开始的时候,似乎并无大碍,有时还会获得一些喝彩。到积重难返的阶段,就表现出了政治疯狂。苛政四起,与民争利不择手段,甚至不计后果。这必然造成民生凋敝,导致民怨沸腾。一般的情况,政治不思改过,而更加采用威权以续残命。强弩之末,威权最盛,因为失去了民众主动的供奉,就只有巧取豪夺一策可用了。到民财枯竭之时,也就是大厦将倾之日。这就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内在逻辑。所以,政治的最大危机不是困难的形势,而是形成了走向衰败的趋势。一切后果都是因为“当初”,最后的绝望也是“悔不当初”。而“当初”如风,乃“生于草木之间,起于青萍之末”的。“权修”有始,不要到后来再检讨,那就嗜脐未及了。

图片

3、原文:地辟而国贫者,舟舆饰,台榭广也。赏罚信而兵弱者,轻用众,使民劳也。舟车饰,台榭广,则赋敛厚矣。轻用众,使民劳,则民力竭矣。赋敛厚,则下怨上矣。民力竭,则令不行矣。下怨上,令不行,而求敌之勿谋己,不可得也。

图片

解析:土地荒僻的穷国,往往爱好用华丽的外观装饰满足虚荣,喜欢用富丽堂皇的建筑装点门面,这也是其贫穷的原因。赏罚分明而军队战斗力不强的原因,就是爱轻易地劳师动众,干一些虚华无功的事情。装点门面会虚耗财力,必然赋税苛刻;劳师动众会虚耗民力,必然民力疲敝。赋税苛刻则民怨不息,民力疲敝则不听政令。这种情况正是敌对者的可乘之机,自然成为谋取的对象。当别人针对我们采取各种手段的时候,表明我们为他们提供了机会,应该自省其过,改过自新,而不是针锋相对,拥敌自重。切不可以把错误当原则,把弱势当道义。此为自毁之途。

强大的时候遇到弱敌,要善于掌握道义的高地,让天下信服。弱小的时候遇到强敌,关键在于抓住自强之机。敌我强弱之势的判断,主要在于知己知彼。所有的虚张声势最后都会在真实的较量中现出原形,所有的骄傲自大都会在失败中颜面尽失。应对强敌的自强,就是要凝聚内在的力量,团结民众共克时艰;准备迎敌的态度是解除束缚,让人民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创造财富,让国家力量后继不匮。而不是病急乱投医式的手足无措,也不是倾其所有式的赌博心理,更不是玉石俱焚的末日情绪。个人可以死相搏,国不可!个人可以把自身当赌注,国不可!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更需要自我克制的政治智慧,更需要自我牺牲的政治勇气。那些把国家前程当做政治筹码的行为,注定会带来灾难性的恶果。这就需要在紧要关头仍然不放弃“权修”的政治根本,用善政渡过难关。当政治获得民心的时候,敌人想要有所图谋,也是无机可乘的。我自岿然不动,敌人也就自乱阵脚了。

图片

4、原文:欲为天下者,必重用其国,欲为其国者,必重用其民,欲为其民者,必重尽其民力。无以畜之,则往而不可止也;无以牧之,则处而不可使也;远人至而不去,则有以畜之也。民众而可一,则有以牧之也。见其可也,喜之有征。见其不可也,恶之有刑。赏罚信于其所见,虽其所不见,其敢为之乎?见其可也,喜之无征;见其不可也,恶之无刑;赏罚不信于其所见,而求其所不见之为之化,不可得也。厚爱利,足以亲之。明智礼,足以教之。上身服以先之。审度量以闲之。乡置师以说道之,然后申之以宪令,劝之以庆赏,振之以刑罚,故百姓皆说为善,则暴乱之行无由至矣。

图片

解析:要想在天下范围有所作为的,必须建设富强的国家;要建设富强国家,就要让人民有所成就;要让人民有所成就,就要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所以,人尽其才是基础。人尽其才是每一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机会和成果,而不是少数人的所谓成功。不能藏富于民,财富就必然外流;不能善待民众,就必然没有人为国分忧;没有吸引力,就会失去后续的动力。国家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包容天下。可以通过惩恶扬善教化民众,让人们看到善恶的结果,感受到正义的存在,而不是虚与委蛇的说教和缺乏信誉的宣扬。言传和身教要结合起来,更要在政刑典章中表示出来,在行政司法中落实下去,让劝善惩恶的规则成为社会的维护者,就必然营造出良好的社会秩序和淳朴的社会风气。国安民宁,可以为天下矣。

对国家而言,关键不是宣称什么,而是施行什么和怎样施行。好的政策得不到落实就和没有一样,甚至会产生言而无信的负面效应。法律不仅要在内容上表现正义,更要在司法实践中兑现正义。对民众而言,应该是教育在先,规则随之;庆赏为主,刑罚佐之。这是“权修”的重要方面。这种中国的法律观念,与西方有根本的不同。用西方的标准,中国古代法律中最重要的“庆赏”部分被排除到法律之外,剩下的就只有“刑罚”了,然后就可以尽情地进行批判。这就如同把人的上半身和下半身分开,然后对下半身进行无情地批判一样,是一种用割裂文化的方式,让其不具备任何合理性的“阴谋”。现代人对古代的批判大多数都是采用了这种方式,把道德和法律对立起来,把抑恶与扬善分割开来,如此等等,就相当于把阴阳分开一样,是对中国文化的阉割。可悲的是,这种观念竟然还被当做主流思想,通行天下。

图片

5、原文:地之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无穷,以有时与有倦,养无穷之君,而度量不生于其间,则上下相疾也。是以臣有杀其君,子有杀其父者矣。故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

图片

解析:民财和民力在丰富也是有限的,而君主的欲望可以是无穷的。当君主(以国家的名义)欲壑难填的时候,人民就会对其产生怨恨。怨恨是以下犯上的原因,更深层的原因是被逼迫太甚。国家财政取之于民,要“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要不伤害百姓的生活,不加剧百姓的劳作,不影响百姓的发展。如果因为穷奢极欲而造成百姓的民不聊生,就难免要引发造反了。此为政治的“养生”之道。

政治要有节俭之德,不能浪费民众的财富,也不能横征暴敛,集聚财富。政治要有仁爱之德,要为民谋利,还要与民休息。政治要有自制之德,节制欲望,节制功利,节制名誉。政治要有谦让之德,不自居天下之能,不自领天下之功,不自诩天下之道。“权修”要全面,而且要细致,方为善政之基,贤政之纲。其用大矣。

图片
图片

喜欢就点关注吧!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