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区史

 李平东方明珠 2023-01-28 发布于上海

第一节   村镇民房

据《侯氏家乘》所记,区境北部木樨侯家宅形成于南宋初年。稍后,出现管弄。至元代,出现仇家巷、庄家弄、观巷等村落,至明代,居民集居地有所发展,形成刘家宅、三徐浜、李家阁、杨家园、陈家宅、大李家宅等。清代形成的村宅更多,在吴淞江北岸,有陈家渡、方家宅、季家厍、赵家花园、大俞家弄、诸家油车、汪家井、童家桥、新桥头、南石村、龙潭、念八图宅等;吴淞江南岸有叶家宅、陈家桥、蔡家宅、七家村、小沙里、草鞋浜等。村宅民房多为砖木或草竹结构平房,间有少量阁楼。

区西北部的真如镇历史悠久。自元代延祜七年(1320年)该地迁来真如寺后,寺前逐步形成集市,明代中叶成镇,镇上有寺前街、南北大街等10多条街巷,民房大多为砖木结构平房,间有小部分2层楼房,上层居住,下层作店铺。富贵人家有大客厅,铺地坪砖,2进或3进,有仪门、反轩,雕花凿字。颇有特色的建筑宅第有:式训瞠,系清道光举人张鼎生所建,堂宇轩敞,前有厢房,后有大厅;抱素堂,为清康熙年间李嘉猷宅居;燕贻堂,清末李本霖所建,堂后有水池、竹园,颇显古雅;双桂堂,为清代陆正旧居,堂前有2棵粗大的桂树;凝远堂,为清代王渊旧居,有房屋3埭,中埭为大厅,有门轩,四周广植果、木、花、竹,门、柱、梁均雕有图案。

真如老街曾屡遭战祸,民国13年(1924年)齐、卢军阀之战,民国21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民国26年八一三抗日战争均遭不同程度的破坏,许多街衢民房被焚于战火。抗日战争胜利后,人口逐渐增多,住房陆续添建,除沿街有少数砖木结构2层楼房外,多为平房及用毛毡、竹笆搭建的简易棚屋。

第二节  里弄住宅

19世纪末,公共租界扩展到境内吴淞江以南地区后,中外资本家利用吴淞江水运之便,纷纷开设工厂,并建造了一些不同结构的里弄住宅供职员、工人居住。一些房屋营造商也应时而生,乘机购地建造住宅出售或出租。里弄住宅分为新、旧式2种类型。

一、旧式里弄

旧式里弄于20世纪初开始陆续建造,有4种情况。

一是由民族资本家出资建造。如:阜丰面粉厂建造的阜丰里、同兴纱厂建造的同兴工房、溥益纱厂建造的溥益里、申新纱厂建造的申新里和申九里、崇信纱厂建造的崇信工房和永盛坊、统益纱厂建造的统益里和统益东里、鼎鑫纱厂建造的内、外工房等。

二是由日商建造。如内外棉财团所建养成里、南孚里、江畔里及“九里工房”等。以“九里工房”为代表:

三是由房产经营商建造。其中潘守仁开设的洽盛地产公司建造较多,从民国9年(1920年)开始,先后在劳勃生路(今长寿路)一带多处购地建房出售,主要有致和里、光裕坊、鸿寿坊、胶州村等。另外还有新仁营造厂业主何氏建造的泰来坊,房产商吴氏建造的裕庆里,蔡氏兄弟建造的三余坊和合利坊等,都为较好的石库门住宅。由于吴淞江南岸土地紧张,随后房产经营商又在北岸造了一些结构较差的里弄住宅。如:吉祥里、中山里、悦祥里等。四是由政府出资建造。民国24年8月,上海市政府在中山路(今中山北路2035弄)建造平民村,为砖木结构平房342间,建筑面积7524平方米。

旧式里弄(也称老式里弄)的各类式样较多,结构好差悬殊。区境自20世纪初到解放前夕所建各类旧式里弄共163处,建筑面积约41.15万平方米,其中石库门住宅约9. 76万平方米。在吴淞江南,有2. 26万平方米左右设计标准较高,均为房产经营商建造。弄内间距较宽,室内开间大,楼层高,有的还建有东、西厢房,有晒台、灶间,接有自来水。而全区里弄住宅中75%结构质量较差。以九里工房为典型,两排房屋之间仅2米左右。许多住房转卖频繁,产权变化大,房东为出租牟利,便在结构简陋的住房内搭建二层阁、三层阁,连亭子间、灶披间也租给劳动人民居住。二层阁楼内成日不见阳光,高度不足1米,居民只能睡在地板上,进出无法直腰。居民大多在室内烧煤炉,在门口烧行灶,弄内设公共自来水,流量很小,用水排队。区内所有的旧式里弄住房都没有卫生设施,居民用马桶。

二、新式里弄

民国9年,日商内外棉财团在澳门路660弄内建造职员高级住宅(抗日战争胜利后改为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第二宿舍),为砖木结构2层日式楼房,分A,B,C,D,E5种不同类型规格,有厨房及卫生设备,分给不同身份的高、中级职员居住。占地4. 9万平方米,共38幢,建筑面积3.21万平方米。A,B,C,D4种房屋,于民国34年接上管道煤气。

民国19年由公平洋行业主在戈登路建造光明村(今江宁路1000号内),有砖木结构2层楼房10幢,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

民国21年由吴记营造厂业主在普陀路216弄建造滋丰坊,有砖木结构2层楼房2幢,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

民国24年由营造商王氏在劳勃生路(今长寿路)160弄建造养和村,有砖木结构2层楼房8幢,建筑面积约2300平方米。

民国25年金城银行从北平(今北京)迁来上海后,由股东出资在槟榔路(今安远路188弄)建造金城里,有砖木结构3层楼9幢,2层楼1幢,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为解放前区境内唯一的3层楼住宅。

民国26年由溥益纱厂业主徐氏在戈登路建造集贤村(今江宁路1023弄),有砖木结构2层楼住宅2幢,建筑面积1940平方米。

这6处新式里弄住宅总建筑面积约52740平方米。建筑式样美观,设计标准高,布局合理,卫生、厨房等设备齐全,室内高大宽敞,弄堂较阔,环境幽静。

第三节  棚户简屋

近代以来,随着工业发展,大批苏北、安徽、山东等地的劳动人民来沪谋生,因无处栖身,就在工厂附近的荒地、废墟、垃圾场上及吴淞江两岸和其他河沟旁搭建草屋、芦棚居住。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棚户区。朱家湾、潭子湾、潘家湾、药水弄一带尤为集中,成为全市闻名的“三湾一弄”棚户区。

药水弄位于吴淞江小沙渡西南,旧称石灰窑。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英商将制造三酸的江苏药水厂迁至境内,后地名遂改称药水弄。二三十年代中,大批从苏北等地流入的破产农民在南、中、西部及低洼的浜塘两岸搭建棚户居住,抗日战争初期,闸北、虹口一带大批难民纷纷迁入弄内,从而居民倍增,地域日益扩大,成为全市较大的棚户区之一,至解放前夕,住有3000多户、近1. 5万人。住宅除少数为砖瓦平房外,大部分是草棚、简屋及矮小的“滚地龙”。所谓“滚地龙”,就是把几根毛竹片弯成弓形,插入地里作架子,盖上芦席搭成窝棚,没有窗,挂个草帘当门,矮得要弯腰才能进出。弄内没有水电设施,没有下水道,到处是垃圾、臭水坑,病疫时常发生,居住条件极差。

潭子湾与潘家湾东邻闸北,与公共租界仅吴淞江一水之隔。20世纪初期,陆续兴建一批工厂,由于水陆交通方便,居民渐增。抗日战争时期,曾遭侵华日军轰炸,不少民房毁于炮火。后来陆续添建,住房密集,间有许多里弄、小街巷,形成范围较大的2个棚户简屋区。

朱家湾位于潭子湾以西,二三十年代,由于沪西工业发展,来此定居的劳动人民,在中山北路两侧搭建许多棚户简屋,形成大片集居点。朱家湾前浜的一条街坊(今光新路南段)逐渐成为兴盛的集市。40年代中,其周围又出现平民后村、福新里、民主里、南北王家宅、太A巷、江淮村等棚户居民点,统称为朱家湾地区。这一带也成了全市较大的棚户区之一。

除“三湾一弄’棚户区外,区境内还有不少棚户集聚点。东新村与药水弄隔河相望,原为农田和芦苇丛生、乱坟遍野的滩地,仅有一个不到20户的“小辛庄”。吴淞江岸边曾有一石灰窑,故当地又称江北石灰窑。自20世纪初至30年代,大批来沪谋生者在此搭建茅棚简屋居住,形成较大的棚户区。在境东北坟滩墓地旁也搭建了不少棚屋,成了死人与活人同处的陋巷狭弄,被称为“阴阳街”。由于人口不断增多,东新村地境越扩越大,先后出现光复里、合德里、安全里、安徽弄、圣工里等棚户集聚点,同东北部的朱家湾棚户区连成一片。东新村棚户区面积约16万平方米,解放前夕有居民1800多户,1万多人。

另外在沙洪浜、林家港、陆家宅后村及大洋桥一带亦先后形成新的棚户区,沪杭铁路和中山北路两侧更是连成一片。民国33年真如车站扩大后,在其周围也出现许多棚户并形成居民点。后来,有些居民逐步将原搭建的棚屋改建成砖木简屋住房。

抗日战争前后,朱家湾一带的虬江两岸,有些从苏北高邮、兴化、泰兴等地摇着木船来沪谋生的船民,搭建棚屋栖身。不少已破损的脂艏船(一种以芦席作蓬的小木船)被拖上岸继续住人,有的几代人蜷缩在前后舱内。

民国35年后,区境内沿吴淞江的造币厂桥、信大里、潘家湾支路河岸两侧,有从事地货等经营的船民小贩,在此搭建“水上阁楼”,即一半埋在岸边,另一半靠毛竹支撑,悬空架在水面上的棚屋,这种“水上人家”仅这一带就有346户,每逢大雨,浜内污水泛滥浸入屋内,插在浜里的毛竹经浸蚀腐烂下陷,常使阁楼向浜内倾斜,乃至倒入浜中。

第四节  花园住宅

20世纪20年代前后,市内不少达官富商,觅地于真如,以其地处僻静而又交通尚便,营造花园住宅,主要有:祖师堂街朱明球别墅,铁路高级职员梁云建的梁家花园住宅,营造商陆凤素别业,广生行老板林慰南建的花园别墅,银行家张颂周建的花园别墅,还有南阳宅梁海涛别业、张君劢别业、杨家桥杨杏堤别业、张世禄别业、王克仁别业,后任汪伪上海市公用局长的叶雪松所建的别墅,广东人范肖之建造的别墅“范庄”等,以上住宅大都毁于八一三战火。其中叶雪松的别墅雪园,后为真如中学校舍。民国7年(1918年),日商株式会社在戈登路(今江宁路)澳门路口建造日式砖木结构花园住宅5幢,建筑面积约1300平方米,现仍为住宅。

民国12年,暨南大学的前身暨南学校从南京迁至真如杨家桥附近,在建造9南新村学生宿舍的同时,建造了10余幢独立式洋房,租给教员及家属居住,该房大部于民国26年八一三事变时被毁。

民国22年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在校园旁建大夏新村,有12幢砖木结构2层楼西式住宅。抗日战争初期,部分毁于战火,另有部分经修复后已作为大学图书馆用房。

20世纪20年代前后,上海颜料大王薛宝成、叉袋角粪大王朱如山,在今新会路25号(新会中学内)都建有结构好、花园大的私人住宅。长寿路1138号由怡和洋行老板建有英国式花园洋房1幢270. 5平方米,花园面积约有1200平方米,今为普陀区长寿路第一幼儿园所用。江宁路1017号利群医院内科门诊用房、曹杨路区体委办公楼原来都是花园式住宅。今上海第一棉纺织厂、达丰棉纺织厂、第三纺织机械厂厂区内,昔时也建有花园住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