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殷之放(1950—),男,主任医师,医学硕士。1983年7月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中医系,1988年获医学硕士。长期从事中医针灸领域的医疗(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师从沪上名医金舒白和陈汉平教授,擅长治疗高血压病、中风、头痛、精神障碍和颈腰椎病等疑难杂症,在针灸临床方面造诣颇深。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撰写论文在第一届国际中西医结合防治老年病及疑难病研讨会上获得金奖(德国,1999年12月)。 ![]() ![]() 一、 技术渊源 高血压病属中医“头痛”“眩晕”等范畴,其分型多见肝阳上亢、肝肾阴虚和痰湿内阻,主要病机为肝肾阴阳失调。 二、 适应病证 适合肝阳上亢型、肝肾阴虚型、痰湿内阻型高血压病。适宜1级高血压病,可改善临床症状、降血压,同时可以降血脂和改善血流动力学。 三、 操作方法 外用膏药方由益肾养肝、活血通络的吴茱萸、钩藤、天麻、菊花、川芎、夏枯草中药混合后研成细末,根据《中国药典》方法炮制后,置干燥处备用。 四、 理论阐述 《理瀹骈文》讲:“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神阙穴位于脐正中,与诸经百脉相通。脐处于这个正中位置,与任督带脉相连接,又与冲脉相交会,任、督、冲合称为“一源三歧”,神阙是任脉的要穴,任脉为阴脉之海,总任一身之阴经。《灵枢·经脉》中就有“足阳明下挟脐”“足太阳筋结于脐”“手太阴之筋下系于脐”“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少阴之筋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其(督脉)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等记载。可见,脐是与诸经密切相关的重要部位。故药敷神阙穴可调和阴阳,达阴平阳秘,又可通过静脉的作用,使药物直达病所。 五、 注意事项 穴位敷贴主要适用于原发性高血压病,对其他原因引起的高血压效果不佳。其方法简便,降压效果既快又好,未见不良反应,是体弱多病、不宜多服降压药或久服不能耐受者的可试之法。 六、 典型医案 ![]() 初诊时间:1992年12月上旬。 主诉:高血压8年,血压经常在160/100mmHg左右。 病史摘要:眩晕头痛,上肢麻木,夜寐多梦,大便干燥,舌苔薄黄,脉弦而细。 西医诊断:高血压病。 中医诊断:眩晕。 辨证:肝阳上亢,肝肾阴阳失调。 治则:平肝潜阳,调和脏腑。 治法:选用吴茱萸、钩藤、天麻、菊花、川芎、夏枯草中药,混合后研成细末备用,将神阙和涌泉穴常规消毒,取药膏敷穴位,以桑皮纸和橡皮膏固定,每星期敷贴2次。 效果:治疗10次后,患者眩晕头痛、肢麻乏力、寐少梦多、便秘等症状均有减轻或消失,血压下降至140/90mmHg左右,测试心血流图和脉象等指标也有明显改善,血压随访2个月保持稳定。 按: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且发病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本病属中医的“眩晕”“头痛”“肝风”等范畴。此为肝阳上亢,肝肾阴阳失调所致,治拟平肝潜阳,调和脏腑。选用吴茱萸、钩藤、天麻、菊花、川芎、夏枯草中药制成膏药,敷贴神阙、涌泉穴,透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发挥药物功效,调整阴阳平衡,使上亢之阳得以平降,虚损之阴得以调补,循环往复,阴阳贯通,从而达到止晕宁神、降低血压的目的。 ![]() ![]()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对心、脑、肾等重要器官都会产生损害。中医将其纳入“头痛”“眩晕”等范围,认为是肝肾阴阳失调所致。根据中医理论和经络学说,运用辨证和辨病相结合的方法,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选用益肾养肝、活血通络的吴茱萸、钩藤、天麻、菊花、川芎、夏枯草中药,此药可入肝肾之经,能养肝益肾、活血通络,具有调和气血运行、改善新陈代谢的作用;精选出有降压之效的中药,敷贴在诸经百脉相通的神阙穴(即脐中)和涌泉穴,以调和阴阳而达阴平阳秘。同时,通过经脉的作用,使药物直至患病的部位,达到防治高血压病和脑血管病的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