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穴位敷贴治疗高血压病

 文香阁 2023-01-28 发布于河北

图片
01
【明医小传】
图片

殷之放(1950—),男,主任医师,医学硕士。19837月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中医系,1988年获医学硕士。长期从事中医针灸领域的医疗(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师从沪上名医金舒白和陈汉平教授,擅长治疗高血压病、中风、头痛、精神障碍和颈腰椎病等疑难杂症,在针灸临床方面造诣颇深。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撰写论文在第一届国际中西医结合防治老年病及疑难病研讨会上获得金奖(德国,199912月)。

图片
02
【绝技揭秘】
图片

一、 技术渊源

高血压病属中医“头痛”“眩晕”等范畴,其分型多见肝阳上亢、肝肾阴虚和痰湿内阻,主要病机为肝肾阴阳失调。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有头痛眩晕、心悸失眠、腰酸肢软等,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其中,原发性高血压占高血压患者的95%以上。
长期的高血压可以成为多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并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功能,最终可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当前,控制原发性高血压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非药物疗法,二是药物疗法。
非药物疗法主要包括中医学中的传统疗法,如针灸、推拿等,以及改变生活方式,如控制饮食和食盐的摄入、降低体重、加强体育锻炼、戒烟限酒等。针灸、推拿以其操作简便、疗效确切、毒副反应而具独特优势,已经越来越受到医生和患者的关注。

二、 适应病证

适合肝阳上亢型、肝肾阴虚型、痰湿内阻型高血压病。适宜1级高血压病,可改善临床症状、降血压,同时可以降血脂和改善血流动力学。

三、 操作方法

外用膏药方由益肾养肝、活血通络的吴茱萸、钩藤、天麻、菊花、川芎、夏枯草中药混合后研成细末,根据《中国药典》方法炮制后,置干燥处备用。

取仰卧位,治疗时将神阙穴、涌泉穴常规消毒,取药末510g放在穴位上,使药物贴稳,再用香桂活血膏或纱布和胶布固定,每星期敷药2次,治疗10次观察疗效。
一般患者经过510次治疗后,头痛、眩晕、心悸、乏力、四肢麻木等症状减轻或消失,血压明显下降并逐步稳定。其中部分伴有高脂血症的患者,血脂大多降低,同时还有较好的减肥作用。穴位敷贴对病程较短的早中期高血压患者疗效好,对严重的高血压病也能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

四、 理论阐述

《理瀹骈文》讲:“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神阙穴位于脐正中,与诸经百脉相通。脐处于这个正中位置,与任督带脉相连接,又与冲脉相交会,任、督、冲合称为“一源三歧”,神阙是任脉的要穴,任脉为阴脉之海,总任一身之阴经。《灵枢·经脉》中就有“足阳明下挟脐”“足太阳筋结于脐”“手太阴之筋下系于脐”“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少阴之筋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其(督脉)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等记载。可见,脐是与诸经密切相关的重要部位。故药敷神阙穴可调和阴阳,达阴平阳秘,又可通过静脉的作用,使药物直达病所。

西医学认为,脐位于腹部前正中线上,从剑突至耻骨联合线的中点。因为脐在胚胎发育中为腹壁的最后闭合处,所以脐部皮肤深部没有皮下脂肪层,表皮角质层较薄,有致密的结缔组织,脐中央部呈瘢痕化,脐部动脉壁具有特殊结构。脐部的屏障功能最弱,敏感度高,渗透力强,渗透性快,易于药物穿透、弥散和吸收,不经口服,就不会被消化液部分破坏,使血内保持全部有效成分,充分发挥其药力,故降压疗效明显。
《黄帝内经》曰:“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意思是说: 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穴,在人体足底穴位,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为全身腧穴的最下部,乃是肾经的首穴。敷贴涌泉穴,能振奋肾气,引导肾经虚火及上身浊气下降,有利于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还可促进机体新陈代谢。
通过间接作用即药物对机体特定腧穴的刺激,以及药物的直接作用,当药物敷贴神阙、涌泉穴位后,通过渗透作用,透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发挥药物“归经”和功能效应,调整阴阳平衡,使上亢之阳得以平降,虚损之阴得以调补,循环往复,阴阳贯通,从而达到止晕宁神、降低血压的目的。
现代研究证明,药物从体外作用于人体穴位,该穴位的组织结构、皮肤、神经、血管、淋巴等均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穴位贴药,还可能通过刺激穴位,以及药物的吸收、代谢,对机体的有关物理化学感受器产生影响,直接反射性地调整大脑皮层和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从而达到防治的目的。药物敷贴避免了药物在消化道的破坏,同时也避免了肝脏首过效应和药物对胃肠的刺激。
穴位敷贴疗法既有穴位刺激效应,又能通过经络发挥明显的药理作用,穴位敷贴在改善临床症状、降压、降血脂和改善血流动力学方面均有一定的疗效。在改善症状和降血脂方面,穴位敷贴具有降压效果好、维持时间长、不良反应少等特点,且能保护脑心肾等重要脏器,同时又有与针刺相似的疗效,是不宜多服降压药或久服不能耐受者的可取疗法。
临床观察结果表明,穴位敷贴的降压作用主要也是通过降低细小动脉的外周阻力实现的,但不能排除大中动脉顺应性增加的可能性。

五、 注意事项

穴位敷贴主要适用于原发性高血压病,对其他原因引起的高血压效果不佳。其方法简便,降压效果既快又好,未见不良反应,是体弱多病、不宜多服降压药或久服不能耐受者的可试之法。

另外,在接受治疗期间,应避免精神刺激和情绪波动,多吃蔬菜、水果,提倡低盐、低脂肪饮食,戒烟酒和其他刺激性食物,同时力求劳逸结合,保证足够的睡眠,并适当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如果血压较高,还可同时配合其他方法治疗,以提高疗效。

六、 典型医案

图片
患者:李某,男,53岁。

初诊时间:199212月上旬。

主诉:高血压8年,血压经常在160/100mmHg左右。

病史摘要:眩晕头痛,上肢麻木,夜寐多梦,大便干燥,舌苔薄黄,脉弦而细。

西医诊断:高血压病。

中医诊断:眩晕。

辨证:肝阳上亢,肝肾阴阳失调。

治则:平肝潜阳,调和脏腑。

治法:选用吴茱萸、钩藤、天麻、菊花、川芎、夏枯草中药,混合后研成细末备用,将神阙和涌泉穴常规消毒,取药膏敷穴位,以桑皮纸和橡皮膏固定,每星期敷贴2次。

效果:治疗10次后,患者眩晕头痛、肢麻乏力、寐少梦多、便秘等症状均有减轻或消失,血压下降至140/90mmHg左右,测试心血流图和脉象等指标也有明显改善,血压随访2个月保持稳定。

按: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且发病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本病属中医的“眩晕”“头痛”“肝风”等范畴。此为肝阳上亢,肝肾阴阳失调所致,治拟平肝潜阳,调和脏腑。选用吴茱萸、钩藤、天麻、菊花、川芎、夏枯草中药制成膏药,敷贴神阙、涌泉穴,透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发挥药物功效,调整阴阳平衡,使上亢之阳得以平降,虚损之阴得以调补,循环往复,阴阳贯通,从而达到止晕宁神、降低血压的目的。



图片
03
【临床体悟】
图片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对心、脑、肾等重要器官都会产生损害。中医将其纳入“头痛”“眩晕”等范围,认为是肝肾阴阳失调所致。根据中医理论和经络学说,运用辨证和辨病相结合的方法,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选用益肾养肝、活血通络的吴茱萸、钩藤、天麻、菊花、川芎、夏枯草中药,此药可入肝肾之经,能养肝益肾、活血通络,具有调和气血运行、改善新陈代谢的作用;精选出有降压之效的中药,敷贴在诸经百脉相通的神阙穴(即脐中)和涌泉穴,以调和阴阳而达阴平阳秘。同时,通过经脉的作用,使药物直至患病的部位,达到防治高血压病和脑血管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殷之放.针刺治疗高血压病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1994129):5253.
2]殷之放,汪司右.中药穴位敷贴治疗高血压[J.上海针灸杂志,1995145):200201.
3]殷之放,汪司右.针刺与穴位敷贴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比较[J.上海针灸杂志,2000195):910.
4]殷之放,汪司右,肖达.项针疗法治疗高血压病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2215):1011.
5]殷之放,汪司右.针刺加穴位贴敷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病临床初探[J.上海针灸杂志,20052412):1617.
6]殷之放.穴位贴药能治高血压[J.医药与保健,20047):9.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