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代修志名家黄淳

 栎阳钓晚 2023-01-29 发布于贵州
黄淳是明代新会文豪,一个传奇人物。他纂修的明万历《新会县志》当然不能为自己立传,但清康熙《广东通志》、光绪《广州府志》,以及康熙、乾隆、道光《新会县志》,《新会乡土志》等都有黄淳传。光绪广府志“黄淳传”断句标点如下(释文见后):

黄淳,字鸣谷。登隆庆元年丁卯乡举、万历八年庚辰进士。授宁海令,下车新方孝孺祠堂,以崇教化。会有履亩之役,躬巡阡陌,吏胥不敢奸。时府盐捕有螫民为奸利者,淳置之法,主者忌之。淳素工画,纵笔作树、石、危峰,出寻常蹊径之外。当道闻而索之,淳应曰:“罢邑救过不遑,遑及画哉!”竟以此得罪。谢病归三十余年,辟洞鸣山,构定帆亭,咏歌其中。闾里饥,辄白当事发赈。尝筑外城,邑人赖之。晚年自称“六柳先生”。与举人李以龙修县志。所著有《鸣山集》《厓山志》《李杜或问》诸书。寿八十五。

从登仕途到归隐

黄淳出生于明嘉靖十四年乙未(1535年),原字奇伯,后更字叔化;原名黄享,后避同名而更名黄淳。黄淳走科举路线,先在广府学为廪生,于隆庆元年(1567年)丁卯科考中举人,时年32岁。13年后荣登进士榜,已到45岁了。据《明清历科进士题名碑录》,黄淳是万历八年(1580年)庚辰科“赐同进士出身第三甲”,“广东广州府新会县军籍”。

经在吏部工作实习后,他被选调到浙江省台州府宁海县任县令。《宁海县志·秩官志》记载黄淳任知县时间是万历九年(1581年,辛巳年),下一任孙桴是万历十二年甲申(1584年)。

他下车伊始,就主持新修葺当地名人、忠臣方孝孺(“正学先生”)的祠堂,以崇尚政教风化(“教化”)作为第一要务。族谱又说他修复方孝孺墓,此为误传,墓在今南京雨花台区而不在宁海县,万历十三年(1585年)方孝孺平反后,是汤显祖找寻到原墓重修。

他很勤政,适逢有实地丈量田亩的差事,他亲自到田间,因而办事的小吏不敢奸伪作假。其时又发现,有奸民勾结台州府负责稽查缉拿贩卖私盐罪犯的部门(“盐捕”)违法谋利,他按法律作出严肃处理,但也因此而被上级主管顾忌。黄淳擅长于作画,尤其画树、石、山别具一格,上级掌权者知道后索画,黄淳回复说,这个县衰弱(“罢邑”)到要等着挽救恢复,还顾不过来(“救过不遑”),哪有时间和闲情作画呢?又因此得罪了人。他的书生意气在官场碰壁了,干脆托病辞职(“谢病”),其时任职仅3年,年龄还未到50岁。

黄淳画作《幽径访友图》(资料图片)

回新会县后,开始了30多年的名士人生,在县城象山下开辟个“鸣山洞”,建了个“定帆亭”,研究学问,与文人唱和于其中。邻近居民有饥荒,他总是说服当权者赈灾。倡议改筑会城外城,也有赖于他的望德。晚年,他仰慕“五柳先生”陶渊明,自称为“六柳先生”,过归隐生活。他除与举人李以龙修县志外,还著有《鸣山集》《厓山志》《李杜或问》等。终年85岁。

又据其他志书记载,归隐期间他还议建茶坑能(nái,粤音泥)子山的凌云塔,又与文友在圭峰山玉台寺灵溪旁的琼华洞(中有潄玉池)创办“漱玉诗社”。他成为当时仕宦和儒者(“搢绅”)的领袖,文化颇有建树,当时县中的很多碑刻文字,多出于他手。

补缺重修《厓山志》

宋元崖门海战是发生在新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南宋王朝最终覆亡于厓山。《厓山志》编修始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白沙弟子、番禺人张诩与门徒搜集资料,编辑而成。

厓山志(林福杰摄)

至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丁未年),黄淳展读后,惋惜太简略,于是在前人张诩等所撰《厓山志》的基础上,“辑补缺遗”,搜录忠节事迹,编撰成《厓山志》五卷本,图一卷。(黄淳《重修厓山新志·叙》:“乃展旧志,惜其太略,辑补缺遗,一时忠节,搜录存附。”)到清代道光十六年(1836年),本邑秀才赵允闲等重修,再增补两卷,补充人物传、文天祥《指南录》、碑记及后世文人学士游厓吊古的诗赋,成为七卷本。目前能读到最早的《厓山志》版本,是黄淳五卷本,有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刻本。虽有清人后续,但原志保留了相对独立性。

《厓山志》以事件为记述主体,是一部专志,这种“事件志”的编修体例,在旧志中是甚为罕见的,具有方志研究价值。

《厓山志》可看作是一部纪录宋元兴亡的专史,其反映崖门海战这一历史事件的资料如此详尽、全面,是其他文献不可比拟的。它为后人深入研究、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提供翔实材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

编者在《厓山志》中极力“崇奖忠烈”,褒扬传统的忠义节烈观,彰显君臣大义和忠君爱国思想,体现了正统思想和史观。

纂修万历《新会县志》

明万历三十七年己酉(1609年),黄淳其时已是74岁高龄,受知县王命璇之邀,与孝廉(对举人的称呼)李以龙具体纂修《新会县志》,教谕赖采,训导于大猷、孔灏参与编纂。

明万历《新会县志》序

此前有过3部《新会县志》,一是弘治元年(1488年)名人李承箕修、萧廷相纂;二是嘉靖八年(1529年)知县张文凤续编,邑士容翘等续成,继任知县陈豪嘱黄佐订正的十八卷本;三是相传为民间许炯纂修的《新会县志》二卷。以上3种县志至今已全无踪影,而明万历《新会县志》成为现存最早的新会县志,也是明代遗存唯一的一部新会县志。

明万历《新会县志》七卷,是在官修前二志的基础上修成,嘉靖志的全部内容均收入其中,义例也仍按旧志,又增补了嘉靖丙申(1488年)至万历己酉(1609年)间120多年的史事,《职官》后来补记至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此,弥足珍贵,是今江门、新会、开平、鹤山极为重要的地方历史文献。清代修纂的《新会县志》,如康熙县志、乾隆县志等,多有引录,如“水国”、旧食货志略等。

遗下诗文想见风采

黄淳留下2部方志成为一生最大贡献,此外,也留存下一些诗文,可想见其风采(笔者已抄到16首诗)。清《新会乡土志》黄淳传说,其时“邑中碑版文字,多出其手”,今天从地方文献中,仍可找到部分文字:

明万历县志卷六有《知政桥记》,卷三有《三贤祠记》,康熙县志转录。该志卷七“艺文”录有奏疏一篇。又“圭峰山”条后说“黄淳有记”。

康熙县志“艺文志”收录他的《上神宗皇帝书》和3首诗歌:《古台吟》《庚戌三日即事》《戊辰归来》。戊辰是1568年,即他中举的翌年。

黄淳《上神宗皇帝书》

康熙年间的新会诗萃大成《冈州遗稿》,收黄淳诗共6首:《戊辰归来》《古台吟》《醉卧玉台禅房》《闲居杂兴》(三首)。

黄淳诗作《戊辰归来》等

乾隆县志“艺文志”录了《醉卧玉台禅房》《闲居杂兴》(三首)。

道光县志卷四录《知政桥记》,卷七录《龙兴寺重修记》,卷十二录《封君象泉莫公行状》《重修岳伯祠记》。

黄淳所建的“定帆亭”成为当时邑中名胜,被记入县志、府志,中书曾士鉴在此亭题书“不作风波于世上,别有天地非人间”,很多游客也作了诗。亭今不存。

生活县城的水边人

黄淳是新会哪里人?道光县志卷六“选举”记“马尾街人”。此街后取谐音,改雅名为“华美街”,在会城象山下。黄淳纂万历县志“象山”条:“山之左曰'鸣山’,有壮哉亭、陈子三大字亭,下为三广公祠;祠右有梁以蘅墓、黄砻金牛洞、黄淳定帆亭;亭下有鸣山洞、鸣山祠。”鸣山洞、鸣山祠地属华美街。这里是他后半生归隐的地方。

据此,康熙县志“黄淳传”说是邑城人,并将“号鸣谷”错为“字鸣谷”。华美街接高第街,因此《冈州遗稿》说他是“高第街人”。但以后乾隆县志、道光县志,以及乡土志的“黄淳传”都说是“水边人”,因为他老家在潮居都水边村(在今罗坑镇岭源村内)。

黄淳是广东居政黄氏十三世孙,黄氏族谱皆记“水边人”。

在水边村旧有钓鱼台“鲈窝阁”,在渡头下浐涌北,溪多鲈鱼,是当年新会知县袁奎与黄淳同钓鱼的地方,后被人置为名胜古迹,记入清道光县志。

作者 | 林福杰

来源 | 相约新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