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邮票上的今天 | 2月17日 《人民日报》转载《哥德巴赫猜想》

 天の岸 2023-01-29 发布于上海

1978年2月17日,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转载了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 

1999年11月1日,国家邮政局为纪念中国科学院建院50周年发行了1999—16《科技成果》特种邮票一套4枚,其中第3枚为“哥德巴赫猜想的最佳结果”,这就是陈景润最为世人所知的科学研究成果,邮票以蓝色为底,中心即陈景润侧面头像剪影,其内为他的《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论文手稿,上方即“陈式定理”公式,“哥德巴赫猜想”被誉为“世界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1742年6月7日,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在写给当时欧洲最著名的数学家欧拉的一封信中,提出两个大胆的猜想:一、任何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奇质数之和;二、任何不小于9的奇数,都是三个奇质数之和,这便是数学史上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显然,第二个猜想是第一个猜想的推沦。因此,只要证明第一个猜想即定理“1 1”就足够了,欧拉回信说,他深信这两个猜想都是正确的,但他当时还无法予以证明,从此以后,许多数学家都跃跃欲试,破解猜想的难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当1966年陈景润攻克了“1 2”后,人类距离“哥德巴赫猜想”的最后结果“1 1”,只有一步之遥。但直到今天,陈景润依然是这一项目的世界纪录保持者。

延伸阅读:

1933年5月22日,一代数学大师陈景润在福建省福州市诞生,195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曾短暂任中学教师,因口齿不清被退回厦大,任资料员并同时研究数论,1957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并在华罗庚教授指导下从事数论方面的研究。1966年发表《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 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而他所发表的成果也被称之为陈氏定理 。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其后陈景润又对上述定理作了改进,并于1979年初完成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将最小素数从原有的80推进到16,受到国际数学界好评,他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同时,他还对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科学实验、尖端技术、人类生活密切关系等问题也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留下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等著作。

陈景润中学时代听说了歌德巴赭猜想的故事,就深深地被它吸引,从此沉迷于数学的海洋,把攻克歌德巴赫猜想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从六十年代初开始,在复杂的环境中,在简陋的条件下,在人们的误解中,他执着地、艰难地在摘取“明珠”的险峰上攀登。经过十几年不懈努力,陈景润在这一领域终于取得丰硕成果,成为世界上距那颗“明珠”最近的人。 

陈景润的论文发表后,立刻在世界引起轰动,他的结论被称为“陈氏定理”,数学界将“陈氏定理”誉为这一领域的“光辉的顶点”。英国一个数学家给陈景润的信里说,“你移动了群山!” 

1978年2月17日,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转载了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一经《人民日报》转载,立即在全国引起轰动。党中央的机关报以这样大的篇幅和加编者按语的高规格,来宣传一位普通知识分子,在人们的记忆里,是不多见的。 不久,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陈景润作为年轻的代表之一坐在主席台上。 

资料照片:1978年3月的全国科学大会中,邓小平接见会议代表、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

陈景润作为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代表,成为一代中国青年的学习的榜样;陈景润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顽强精神,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各自的岗位上创造优异成绩,为国争光。1980年陈景润当选中科院物理学数学学部委员。1996年3月19日,陈景润在北京逝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