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矛盾论》的精髓

 图书 馆员 2023-01-30 发布于内蒙古

一文了解《矛盾论》的精髓

《矛盾论》是毛选的精髓,是教员分析事物的主要思想工具。
01 矛盾的定义
矛盾学说是马哲的精华,矛盾这一概念是矛盾学说的基础。
那么什么是矛盾?
大家肯定会说:矛盾,即对立统一。
是的,这就是我们教科书的经典说法。
简洁,玄乎,朗朗上口,适合装逼,但谁也不知道有什么用。
因为这种抽象、简略的定义直接导致了理论和现实的脱节,导致我们成了教条主义者,不懂如何去活用这门哲学,当然这也是哲学的尴尬之处—不接地气,于是哲学在人们心中几乎成了玄学。
举个例子,比如生死、阴阳、福祸、好坏、美丑。它们存在矛盾吗?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吗?很明显是的。
但如果问你:张三上班这件事存在矛盾吗?
估计你可能会一脸懵逼,然后自我怀疑,到底存在还是不存在呢?
主席说过,不论是简单的运动形式,或复杂的运动形式,不论是客观现象,或思想现象,矛盾是普遍地存在着。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亦即,矛盾具有普遍性。
所以正确答案是存在。
这就让人摸不着头脑了,你说什么都存在矛盾,那我怎么找不着呢?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完整的定义:
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重点词语: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关系。
因此,当我们说上班这件事存在矛盾时,更完整的说法应该是上班这件事的内部以及上班这件事和外部其他一些事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
这就是主席所讲的,分析是事物,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分析矛盾,就是分析其中的关系。
既然要分析的是关系,那就得先考察关系所连结的双方或多方是谁,这是分析矛盾的第一步。
第一步对了,也就是方向对了,才有可能成功的去解决矛盾。假如第一步错了,等于方向错了,再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
所以说,分类是个基本问题,这一点在毛选体现的淋漓尽致,最著名的就是开篇那句“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02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具有普遍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存在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无时不在,无时不有。
分析事物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
为了进一步的讲清楚矛盾的概念,我们继续沿着张三上班的故事讲下去。
先说说张三的基本信息。
张三,山东人,独子,单身,毕业后入职了深圳马老板创办的互联网公司,从事技术岗位,朝九晚五,月薪10K,年终奖若干,年假若干。
那么现在我们来分析,上班这件事的内部是什么?它有哪些内涵?或者说它由什么组成?它有哪些特征或者属性?以上四个问题,实际上是一致的。
稍加思索,我们就可以把上班这件事的内部属性划分出来:马老板、工资(职级)、工作环境、工作时长、休假假期、个人发展前景等等。
接下来,我们对公司内部的属性一一进行矛盾分析。
马老板和工资存在矛盾吗?存在。
张三希望工资是高高的,但马老板希望工资是低低的,这就是矛盾。
那么马老板与其他属性存在矛盾吗?当然也存在。
事实上,上述这些属性,两两之间都是矛盾着的。
比如工作环境和工资矛盾吗?当然也是矛盾着的。
那么这些矛盾体现在哪里呢?我们再来看看张三。
比如,张三入职后和大多数同事坐在一起,共享一个大办公室,虽然是格子间,但空调冰箱零食一应俱全,现在的他对这个环境很满意。
至于工资呢,刚步入社会的他,一个月有10K,班级群里一聊天,发现比其他刚入职的同学还多上1K,虚荣心也满足了,这样看来,这两者并不存在矛盾。
可是,我们设想,将来的某一天,假如张三升为技术总监,成为公司的技术支柱,一个月拿50K的时候,马老板还是让他和其他一般技术人员坐在一个办公室里,那么张三还会满意吗?他可能会想:让我一个技术总监和技术菜鸟坐在一起,怎么显示我的权威呢?
看,这时候矛盾就很明显了,当然工资和工作环境的矛盾往往和职位相互关联,因而这也可以说是间接矛盾,次要矛盾。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矛盾是到这个时候才发生的吗?
如果这样认为,那就陷入形而上学的观点,这正是主席在《矛盾论》里批判的,所谓德波林学派的观点,也就是认为矛盾不是一开始就在过程中出现,须待过程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出现。
实际上,自张三进入这个公司,所有矛盾就都存在了,只是有些矛盾,是一进入公司就激化的了,诸如公司和工资,有些矛盾则是缓和的,诸如工资和工作环境。
随着事物的发展,过程的变化,以及外部条件变化等等因素,原先激化的矛盾可能缓和了,原先缓和的矛盾可能就激化了。
更进一步的讲,由于世间万物都在一定的时空中绝对运动着,存在着普遍的联系,因而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的种子,只是使得矛盾明显激化的条件不同。
现在,对上班这件事的内部,我们已经有了充分的分析,接下来,我们要考察上班的外部是什么?有什么同它相联系着?
也就是说上班与其他事物之间的那些关系。
我们假定,至少还有其他四个方面:娱乐、睡眠、家庭、感情。
这些都是人之常情,不可或缺的生理需求,尤其是感情方面,作为单身狗的张三自然是要恋爱结婚的。可是由于人的精力、时间是有限的,那么这些方面彼此之间,以及这些方面和工作之间,显然就构成了矛盾关系。
至此,我们已经对工作这件事进行了初步的矛盾分析,弄明白了工作内部以及外部包含哪些方面,以及他们之间可能的矛盾关系。
这就是矛盾分析的第一步。
03 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具有特殊性。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
事物的同一矛盾在不同时空下也有不同特点。
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具有力量的不平衡性。
所以具体矛盾要具体分析。
接下来,我们继续沿着张三的故事,来谈谈矛盾的特殊性,就是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问题。
对刚出校园的张三而言,搞钱,在深圳站稳脚跟是近期的目标。那么很显然,我们会说,上班是张三的主要矛盾。
因为矛盾是对立统一的,那么和上班对立统一的另一个对象是什么呢?
很显然,就是娱乐、睡眠、家庭、爱情这些方面。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工作与生活之间的矛盾。
上面我们说了,张三除了搞钱外,其它最想做的就是搞个媳妇。
那这时候就很清晰了,我们说张三的主要矛盾是上班,实际上是只说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完整的表述应当是,张三的主要矛盾是上班和搞媳妇这个对立统一体。在这其中,上班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搞媳妇是主要矛盾的次要方面。
其他矛盾,诸如上班和娱乐休闲的矛盾,上班和睡眠的矛盾等等,就沦为次要的矛盾,在这些次要的矛盾中,也分别存在了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那么,我们可以清晰的预见,对于刚入职的新人来说,花费张三大部分精力的,应当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就是上班搞钱,而搞媳妇相对来说就花费了少部分精力,当然其它矛盾也依次存在这样的精力分配问题,总之是主要矛盾大于次要矛盾,主要方面大于次要方面。
但前面我们已经有提到了,当事物发展了,过程变化了,外部条件变化了,有些矛盾会激化,有些会缓和。实际上也就是说,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会随着时间、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地位的转化,原来次要的可能上升为主要的,原来主要的也可能下降为次要的。
比如说,对于刚进公司的张三,我们可以假设,他并不掌握什么让公司离不开他的技能,那么,很显然,马老板就是上班搞钱这个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张三可以选择努力工作,或者逢迎拍马,或两者兼之,来提高自己的工资,实现搞钱的目的,当然也可以通过离职要挟马老板加薪来实现加薪目的,但作为一个新人来说,显然不能选择后者,所以离职加薪只能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但假如张三工作十分努力,逐渐成为公司技术部门的支柱,现在我们再来看上班搞钱这一矛盾,这时候谁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呢?
显然,对于一家以技术为主的民营企业来说,如果老板还不给张三涨工资,跳槽是再所难免的,公司在技术上会面临灭顶之灾,破产不过是时间问题,因此,我们可以说,随着技术的提升,离职加薪这一方面变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加班熬夜、逢迎拍马就可以下降位次要方面,也就是说张三已经开始掌握了矛盾的主动权,可以不用再被迫透支自己。
另一方面,张三有足够的实力获得足够的薪水后,也获得了自由空间和时间,于是搞媳妇的事情就提上了日程,原先矛盾的次要方面,于是逐渐升为某个人生阶段的主要方面,而张三的成就激发了他内心更大的欲望,原先次要的矛盾,也就是公司和个人发展的前景逐步上升为主要矛盾。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矛盾的特殊性具有阶段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也就是说各个事物具体的矛盾以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其特点。

04 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具有同一性。
矛盾对立而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共同处于一个整体。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接下来我们谈谈对立统一中的“统一”,也就是矛盾的同一性。
我们提到,当张三刚进公司时,上班和工资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它之所以成为主要矛盾,是因为此时的张三需要搞钱,在深圳站稳脚跟,但是我们似乎忘掉了一个更基本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它们会成为矛盾?也就是这个矛盾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存在的?
经过简单的思索,我们不难发现,至少有这样两个前提:
1.张三自愿出卖体力脑力,心甘情愿被压榨。
2.公司效益好,老板有钱发工资。
现在我们试想,张三离职了,这个矛盾还存在吗?或者公司流年不利,破产了,解散了,这个矛盾还存在吗?显然都不存在了。
这也正是矛盾同一性的第一层含义:矛盾着的对立面互相依存,互为存在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当中。
主席在《矛盾论》举了很多例子,比如“没有地主,就没有佃农;没有佃农,也就没有地主。没有资产阶级,就没有无产阶级;没有无产阶级,也就没有资产阶级。没有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就没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没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也就没有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
矛盾同一性还有另一层含义:矛盾着的对立面互相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这层含义与我们前面提到的矛盾的转化问题一致。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因而也是矛盾的特殊性。
上文提到,张三努力奋斗,逐渐成为技术支柱,此时他涨工资的诉求成为上班和工资矛盾的主要方面,老板不得不妥协,实现了对立面地位的转化。这种转化之所以能发生,就是因为对立面之间本来就包含和渗透着对方的因素,存在着互相转化的趋势,公司的收入原本就包含着张三所贡献的那部分。当张三的贡献变得足够大了,矛盾双方的地位便发生了转化。
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也是这么一个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道理。
05 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具有斗争性。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分离。
谈完矛盾的同一性,我们再来谈谈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斗争性的含义是指矛盾着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反对的趋势。
只要是矛盾,它们双方就是斗争着的,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对抗只是斗争的一种形式,也是最激烈的形式,但绝不是唯一的形式,斗争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比如,国共之间的谈判,印度圣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等等,其实都是针对矛盾某一种斗争形式。
那么张三是怎么斗争的呢?
他采取的就是温和方法,通过提升自己的能力,来实现矛盾双方地位的转化。
现在我们假设,马老板是个无赖,拖欠张三的工资,导致他吃不饱,穿不暖,饿的是面黄肌瘦,双腿打颤,这时候,他不相信老板能够良心发现,主动发工资,毅然将老板告上法庭,这时候矛盾双方的斗争就逐渐白热化了,采取的形式也更激烈了。
更极端的情况下,老板用钱收买了法官,官商勾结,沆瀣一气,法院拒绝帮助张三,这时候走投无路的张三一狠心,决定绑架老板,不但要拿回自己的工资,还要狠狠敲诈他一笔,这时候斗争的形式就演变为矛盾双方激烈的对抗了。
可见,同一矛盾在不同条件下的斗争形式都是变化的,更遑论不同矛盾。因此,在涉及具体矛盾斗争形式的分析时,要进行客观的研究,不能够将某种矛盾的斗争形式套用在所有其他矛盾上。
06 矛盾之间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或者说统一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矛盾的斗争性或者说对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只要是矛盾,就既有同一,又有对立,我们要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在自己没有察觉的情况下,过分偏向对立或同一,造成思维的片面性。
什么情况下我们常常只看到斗争性呢?在理解那些明显对立着的概念时,诸如阴阳、生死、好坏、城市和农村,生产和消费,自由与专制,民主与集中,韬光养晦与主动出击、内向与外向,慈祥与严厉、感性与理性、理想与现实等等,我们很容易只看到他们的对立性,而忽略它们的同一性。
以自由和专制为例,西方的宣传给我们造成了一种它们是绝对对立的刻板印象,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它们依然是同一的,是相互贯通,相互转化的。
我们设想,将一群人放在隔世的孤岛上,告诉他们,他们已经绝对自由,可以为所欲为,不受道德法律的约束了,你觉得最后会是怎么样一个局面?实际上这时候人已经退化成野生动物了,弱肉强食,最后形成的一定是绝对的、血淋淋的专制,反应在我们的社会中,追求绝对自由就是所谓的民粹主义,民粹主义带来的只有破坏,留下的只有一地鸡毛;相反的,绝对的专制可能存在吗?在一段时间内是可能的,但在专制独裁达到顶峰的时候,恰恰就是个人自由解放的黎明。
什么情况下我们常常只看到同一性呢?评价事物或群体的时候。诸如在某个中国游客破坏外国旅游景点的新闻下,常有这样的评价:去国外旅游的游客们都是低素质的没教养的。这就是典型的只见同一,不见对立,不见差异的思维,其背后的本质是:因为群体具有共同的特质(都是游客),就不做细致考察地把群体中部分人的行为(部分人的低素质)也无依据的放大为整个群体的共同特质,如果这部分人已经占据整个群体的百分之八九十,我们这样说倒也无可厚非,但是事实上,新闻媒体所播报的,要么是我们想看见的(例:各种新奇的、小概率的事件),要么是媒体想让我们看见的(例:新闻联播),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特点就是往往只报道局部的或者小部分人的行为,如果我们在理解时不经考虑就把小部分人的行为放大成群体的共同特征,那就忽视了差异、对立的存在。
总体来说,中国人的思维大抵上还是更容易只见对立不见同一。因为我们国家经历的极端专制统治远比西方长,在封建社会里,阶级间的对立是显著而残酷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持统治地位,更是不遗余力的宣传阶级的秩序是凝固的,是不可贯通的。
“君权神授”,“天不变,道亦不变”,尽管在乱世当中,也会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但从整个历史进程中,顺从,认命,否认转化的可能性,仍是主要的方面。尽管现今我们经过了马列主义的洗礼,但是毕竟也才短短几十年,这几千年养成的精神毒瘤,并不是那么容易消解。
把同一和斗争割裂开来,只看到同一,或只看到斗争,都是片面的,都是形而上学的。要达到思维的全面性,就应该时刻提醒自己,矛盾是既同一又对立的。
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才能实现思维的全面性。实现思维的全面性是为了什么呢?自然是为了更好的认识世界。而作为一门实践哲学,认识世界,是为了更好的改造世界。
07 矛盾的解决方法
那么如何解决矛盾改造世界呢?
当我们提到矛盾的解决方法时,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应该是,一方克服另一方,双方的地位发生转化,进而形成新的矛盾统一体,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解决途径,但绝不是唯一的途径。
为什么我们很容易自然而然想到这种方法呢?这其实要从矛盾在不同文化背景当中的定义谈起。相信大家都知道自相矛盾的故事,该故事出自《韩非子》,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这个故事当中的矛盾是马哲当中的矛盾吗?不是的,这其实是一种逻辑矛盾,指的是人们思维过程中由于违反形式逻辑规则造成的思维误区,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对矛盾的定义,而正是此种错误观念造成了大众对于哲学的误解,以为这是玄学。
矛盾的解决方法有很多种,一方消灭一方,双方同归于尽,双方融合成新事物……,等等,不计其数。
但上述思路都是从斗争性或者同一性的单一角度来考虑的,那么能不能从既同一又对立的角度来考虑呢?
实际上是可以的,那就是要使得矛盾双方协同运动,共同推进事物发展,一言蔽之,就是要使得矛盾和谐。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往往就在实现矛盾协调的功力上,如何在具体情况下,具体的分析问题,进而让矛盾某一方占据主导。这种功力,除了在实践中学习外,还应当广泛阅读,尤其是读史,学习前人在某些情境下,是如何处理矛盾的。
此外,大到组织、国家其实与人相同。我党治国理政中“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亦是同样思路,人与人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等,总之,社会各矛盾之间应当和谐,共同发展,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方面占据主要地位,而不是讲求某一方克服某一方,某一方一家独大。
最后做个总结,解决矛盾的唯一方法其实就是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至于怎么去做,一者需要对矛盾理论了然于胸,二者就是不断实践,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读后感范文一

最近拜读了毛泽东的《矛盾论》,不禁为其的深刻论述所折服。
《矛盾论》是毛泽东同志在1937年写的。主要是为了克服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今天,对我们学习唯物辩证法有很大的帮助。该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大量具体而生动的例子全面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并且在许多方面发挥发展了马克思和列宁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成功的分析和解决了中国革命过程中许多的复杂矛盾。
毛泽东的这篇着作,在7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指导着我们的实践。他永恒的生命力所在,是它系统的论述了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基本的法则,发挥了列宁关于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实质和核心的思想,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实践的正确的认识论。毛泽东同志写作矛盾论时,是为了使党和人民从思想上认识到教条主义的错误,从实践中认识到辩证法在认识世界中的巨大威力。
矛盾是由相互对立的双方所构成的统一体。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方面各有其特点,这又构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以构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无所不在。毛泽东同志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革命导师成果的基础上,科学地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并适用之,开辟一条新道路,引导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
事物的矛盾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只有通过分析具体事物的矛盾,分析在具体事物中体现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联结,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着重分析了矛盾的特殊性,分析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联系,提出了共性和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的重要论断,为解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做出了卓越贡献。矛盾及矛盾运动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上,是有重要意义的。十九世纪后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劳资关系有所缓和。第二国际内部有人提出,资本主义能够通过逐步调整和平的进入社会主义。其实,这只是矛盾没有激化的状态,矛盾仍然存在并发展。后来资本主义的发展即证明了这一点。但是,矛盾的普遍性只能是通过各种具体事物的矛盾表现出来,而具体事物的具体的矛盾表现形式,就是矛盾的特殊性,亦即矛盾的相对性、个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实际也就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个别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通过个别来表征。个别由于其有别于一般的特性而获得其个别意义。“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认识到矛盾的特殊性,对于我们从事科学研究也很有帮助。
同时,认识到矛盾的特殊性,也是唯物论的一个表现。只有通过唯物论的观点看待矛盾,才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克服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同时,对矛盾的特殊性,不仅要全面的,深入的看待矛盾,还要对矛盾的各阶段的特点及其各方面认真考察。
以中国革命的实践来看,中国革命的成功是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大的历史趋势下发生的,这是矛盾的普遍性。而中国革命在资本主义没有大的发展的情况下就取得了胜利,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矛盾问题的精髓,表现在:首先,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其次,把握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关键。再次,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贯穿于对立统一的全部内容之中,是深刻理解和正确应用对立统一规律的钥匙。矛盾双方又同一又斗争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同一性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双方共处在一个统一体中,一方的存在是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失去一方,他方即不存在。一切矛盾着的事物和矛盾着的概念,都是因一定的条件,一面互相对立,一面又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倾向。对立面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相对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矛盾双方互相排斥,对立的斗争性是不受条件限制的。它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阶段,贯穿于整个过程的始终。而矛盾的同一性则必定要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条件的改变则促成矛盾的转化,没有一定的条件则矛盾双方不能共存也不能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毛泽东同志在文章中着重分析了矛盾形式有对抗性和非对抗性的区别。对抗性的矛盾发展到终点,必然要用外部冲突的方法来解决;而非对抗性的矛盾则主要经过调整内部关系,建立和谐与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正确分析和判断矛盾的具体性质对于指导革命实践至为重要。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它不仅是客观世界的规律,而且也是认识的规律。
如今,世界在变,世界在发展,但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用矛盾分析方法对待一切却永远是充满生命力的,特别是对于青年一代,更具有指导意义。
世界有缺陷、不完美,就会造成冲突,形成矛盾;人生有缺撼、不完美,就造成人生的各种问题的冲突,形成人生矛盾。世界上矛盾无处不有,人生中矛盾无时不在。人生矛盾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存在于人生的每个方面。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等一切人生关系中,无不存在着矛盾冲突。
青年一代的我们,正处在热情如火的时期,面对的矛盾更是复杂与多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对待问题,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特别是在理想人生和现实人生、情感与理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这些方面,更应注意,更应要求我们用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分析方法去对待。在理想人生和现实人生方面,应正确认识到理想人生必须植根于现实人生之中,同时又要用理想人生来指导推动现实人生的实践活动。在人生这一普遍性创造自己人生的特殊性。
《矛盾论》读后感范文
最早用斗争一词作为辩证法范畴的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他曾把斗争称为“万物之父”,但辩证法在古希腊还不是成熟的理论,黑格尔是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的。”人,可黑格尔很少用斗争一词作为辩证法的范畴使用,马克思、恩格斯也是如此,列宁是比较多地用斗争一词用来表示矛盾的对立面,但他明确地告诉我们不能将日常用语的斗争与辩证法的斗争混为一谈,所以有时他特意把斗争一词加上引号。我想这些辩证法的大师们可能谁也没有想到后人会把斗争一词提到辩证法的最高原则的程度,甚至可以用斗争一词来取代对立统一的地位。在日常用语里斗争一词往往与矛盾、对立统一的内涵量相等,所以用斗争一词表示辩证法是很方便的。讲这么多是想证明斗争一词在斗争哲学里有着特殊的地位,斗争可以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成了事物存在的最高原则,斗争成了最终的目的,甚至成了生活的乐趣。但无论人们怎样理解和误解斗争一词,在辩证法里(包括斗争哲学)斗争一词仅应该是用来表示矛盾的一个方面即对立面的。
这样我们完全可以说对立面的斗争就是对立面的对立。就像具体同一的同一是抽象的同一一样,具体的对立的对立也是一种抽象的对立。
绝对
在辩证法中绝对一词是有着明确的含义的,他与抽象是一个东西。黑格尔曾明确地表示;
“绝对一词除了常指抽象外而言外,没有别的意义。譬如绝对空间,绝对时间,其实不过指抽象空间,抽象时间。”②② 黑格尔《小逻辑》 第248页 商务印书馆 1982年版
所以当我们说绝对对立时,实际是指抽象对立,凡是抽象的都不是具体的,都是无规定的,无条件的,列宁讲的对立面的斗争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就是指这种抽象的对立或对立面的对立。
条件
毛泽东把事物存在的外因称之为条件,而把内因称之为根据。那么有条件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斗争性中的条件转载自百分网http://www.oh100.com,请保留此标记是指什么呢?如果把条件当内因看,根据就成了条件,根据本身是同一性和对立性的统一,把同一性做同一性的条件是同意循环,没有意义。如果把条件作为外因看,外因就成了矛盾或对立统一本身的条件,即外因既是同一的条件也是对立的条件,这样的条件怎么会是矛盾的一个方面同一性或斗争性的条件呢!所以单就矛盾的一个方面讲什么有无条件是没有意义的。
在明晰了上述概念以后,现在就来简述一下同一性、对立面的统一、斗争和对立面的斗争的辨证关系。
首先同一性和对立面的统一是辩证法两种同一概念,同一性一般的是表示抽象的或绝对同一,而对立面的同一则表示相对的具体的同一即对立统一。划分抽象同一和具体同一,是黑格尔与形而上学的知性同一及谢林的绝对抽象同一分歧的一个关键,黑格尔认为凡是存在的同一都是具体的同一,抽象同一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抽象同一与具体同一的区别在于:具体同一是含有差别的同一,而抽象同一是抽掉了事物差别的同一。这种抽象同一对我们的分析十分重要,但他决不会独立存在。如果我们没有规定的只是讲同一,这就是抽象的同一,抽象的同一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具体同一是这种抽象同一的具体化,这时的同一已是某一对立面的同一,已不是泛泛的同一,这种同一已经有了具体内容,如生与死的对立同一,这时的同一已经有了具体内容即生命,同一性是生命,对立面是生死。凡对立面的统一,同一性和对立面都是有具体内容的,如上面的同一性是生命,对立面是生死。这就是为什么对立面的统一是相对的是无条件的原因。当我们只是讲同一性时,这时的同一性还没有具体的内容,仅是抽象的同一,所以它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具体的)对立面的同一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而(抽象的)同一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此乃辩证法的基本常识,列宁说的是:对立面的同一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而斗争哲学说家则将其扭曲成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现在我们再来看对立面和对立面的对立(斗争)是绝对的。这个问题与同一性的问题具有同样的性质。
对立面本身是相对的,用不着思辩的理解就能做到,凡是对立面必然是两方面,如上下、多少、生死等等;其存在也必然是有条件的和具体的,它的条件就是同一性,如生死的条件即同一性是生命,无生命存在也就无所谓生死。所以对立面这个范畴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和有条件的存在。
我们再来看对立面的对立(斗争)。对立面的斗争明显的是指对立面的对立,这种对立的对立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对立(指对立面的斗争)已经由具体的、有条件的对立转化成了抽象的无条件的对立,斗争哲学家没有理解对立面的斗争指的不是具体的对立面,而是对立面的对立面即是抽象的对立。列宁此处讲的绝对的对立就是这种抽象的对立,但斗争哲学家却将这种抽象的对立误解成了具体的对立,并将绝对与对立面联在一块,得出了绝对的无条件的对立这一斗争哲学的基本原则。但这是对辩证法的践踏,是对列宁的曲解,是辩证法没有贯彻到底的表现。绝对中有相对,相对里有绝对,列宁此处就是论证这一辨证关系。抽象的同一性本是绝对的,但在具体的对立同一时却变成了相对的;对立面本身是相对的,但对立面的对立或抽象对立却是绝对的。由于斗争哲学家没有理解绝对相对的这一辨证关系,从列宁的话里得出了反列宁的结论使辩证法蜕化成了斗争哲学。其实列宁在讲了上述话以后,可能预见到有人要歪曲他的话,马上就做了一个补充说明,如果人们在引用列宁这句容易被误解的话的时候,仔细看看列宁在说了上述话后的补充说明,并理解了说明的真实含义,斗争哲学可能就不会这么固执了。列宁是这样补充说明的
矛盾论读书笔记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法则。”毛泽东在其著作《矛盾论》的开头这样写道。那么,具体该怎样来认识矛盾法则呢?毛泽东认为我们要了解以下几个问题: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两种宇宙观
一种是形而上学,是唯心论的宇宙观,就是以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如果有变化,也是数量的增减或者是场所的变更,而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主要来自于事物的外部因素而非内部因素。因此,该观点不能解释质的多样性,不能解释质变现象(教条主义者即持此种观点)。
另一种是唯物辩证法,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其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该观点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而一种事物与其他事物的联系和影响是事物发展的次要原因。单纯的外因只能引起事物的机械运动,即数量的增减、范围的大小,不能说明事物何以有性质上的千差万别及其相互变化。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与所有的事物之中,矛盾的存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有两方面意义: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二是,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
不同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不一样,都带有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一种矛盾区别于其它矛盾的根据,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当中。不同质的矛盾必须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决,正如列宁所说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事物的认识过程有两个:从特殊到一般(认识阶段),再从一般到特殊(应用阶段),这两个过程循环往复就是对事物的认识不断扩展、不断提高的过程。
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要做到客观、全面(矛盾的双方都要研究)和深入。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其矛盾的特殊性会有所改变,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的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研究,才能提出解决矛盾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且只有一种是主要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抓住主要矛盾。而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必有一个是主要方面,主要由它决定着矛盾的发展方向。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转化推动了事物性质的变化,只有准确地找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及其与次要方面的差别,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规律很好地把握。
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有两层含义:一是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他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斗争性是指矛盾中两方面的决定因素绝对是相互斗争、相互转化的。有条件的相对统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一切形式。有些矛盾只有当矛盾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出现对抗(如3月29日发生在河南中牟县的施工纠纷辇人致死事故是矛盾升级后的结果),有些矛盾则是由对抗性质转变为非对抗性质(如在民事纠纷过程中双方通过谈判和解)。
矛盾论读书笔记1000字

《矛盾论》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它是作者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 。原是1937年7~8月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所讲的《辩证法唯物论》的第三章第一节。于1952年暂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再版时移入第一卷。该书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发挥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矛盾论》这篇哲学论文,是毛泽东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作为那个时代的思想指导,它不仅帮助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走向胜利,在现今社会仍是不可多得的精神向导,具有无可替代的现实意义。这里,我着重以我个人生活经验观之。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开篇之句,便是告诉我们,在研究这个法则时,会涉及广泛的方面以及诸多哲学问题。这正说明了毛主席的严谨:哲学论不可能随随便便几句话便能阐述清楚的,必须综合事物的各个方面来全面看待。随后毛主席从对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矛盾的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以及斗争在矛盾中的地位这些问题的讨论最终很好的阐释了矛盾论。这其中有很多话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当着我们研究一定事物的时候,应当去发现这两方面及其互相联结,发现一事物内部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两方面及其互相联结,发现一事物和它以外的许多事物的互相联结。”不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普遍地原因或普遍地根据,但是,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也就无从辨别事物,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特殊性,其内部也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而我们研究事物总是由认识个别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同时相互联结,即统一辩证的看待这些矛盾,然后才有可能更进一步地进行概括工作,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矛盾促成事物的发展,矛盾也同时为我们研究事物提供了方向。
其次,认识事物需要研究工作。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而且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而研究问题时,“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人们需要如实地反映这些情况,而不只是片面地或表面地去看它们,认识事物的互相联系,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须在其联络上、在其总体上去看,而且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
再次,矛盾通常是分主次的,而且主次并非是绝对的。“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只有一种主要的矛盾起着领导的作用。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并且“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转化着,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因此,研究任何过程中首先要捉住其主矛盾,这样一切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万千的人们,不懂得这种方法,结果如堕烟海,也就找不到解决矛盾的方法。
总的来说,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差异就是矛盾,无可避免。原定的计划与未知的偶然相矛盾,远大的理想和无情的现实相矛盾,繁忙的都市生活节奏和碧溪垂钓、静赏夕照的闲情也相矛盾。由《矛盾论》而引发联想,则知生活之中无处不存在着矛盾,绝对的平和与纯净只是理解上的片面与偏差,存在于理想国度之中。

譬如进入大学之前总是心存侥幸,以为熬过高考之后世界或便该是一片阳光灿烂,前程无忧,然而行至今日也不过如此,仍然需要在各种矛盾之中排解调和以求平稳生存。学业愈重与之对立的对闲适生活的渴望也愈重,一方消失后另一方也对应消减。是以甫入大学,时有空虚之感,而又不得不继续鞭策自己,在压力之中寻求动力。

人也是如此。人性之中的善与恶是一对手拉着手旋转的对立统一体,互相吸引又互相排斥。不同的只是在各人的成长过程中,一部分人将心底里的恶念转化为善,由行为思想上加以引导,而成为善人。然而成为善人的人心中也不会没有一念之恶,他们一生将之压制并幽闭在内心的某个角落,缩至无限小,但依然存在。另一部分人则放纵心灵中的各种欲望,违背道德与公理,成为与良善之人相反相成的阴暗面。 上下、左右、乾坤、阴阳,社会与人生都是由这种两极对立所组成,人总在试图转化矛盾当中吸取经验与教训,获得成长,并将矛盾长久地持续下去,直止死亡。因为有对生的憧憬与向往,才有对死的虚枉的恐惧。
矛与盾,其实不可分割。矛盾的一方推动另一方前进,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正因为有了诸般念想,人性因而渐趋复杂成熟。换而言之,了解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也有助于更清楚地认识世界与生活,对各种矛盾作出正确的判断,采取效的方法,将矛盾之差异的级别化减到最小程度,化解对抗,使生活与思想在矛盾之中螺旋前进。
矛盾论的读书笔记

我在写这篇读后感前,仔细地读了《矛盾论》几次,虽然对其中的理论只能理解部分,但是依然觉得毛泽东的这片文章的深深的哲理性,还有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革命状况下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今读来,也能透过深入浅出的文字悟懂一些做人处事的道理。

《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阐述这以下四个基本问题:(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2)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3)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4)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文章提到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而且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这点我是十分赞同的。以下就对这两点说一下自己的观点。
古语有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自然界有矛盾,人类社会更有矛盾。人不可能脱离矛盾而生存,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人必须生活在矛盾当中。也就是所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过程的始终,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文章中说“生命也是存在于物体和过程本身中的不断地自行产生并自行解决的矛盾;这一矛盾停止,生命亦即停止,于是死就到来”,这观点很正确,但值得关注的是,这矛盾结束了,另外的矛盾又产生了,因为同化、异化的矛盾运动停止了,仍然存在着物理的、化学的矛盾运动。所以,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由矛盾个体组成的社会乃至整个宇宙都存在矛盾。
基于矛盾的普遍性,我们必须学会怎样对待矛盾的普遍性,从而使我们在发展的道路上少碰钉子。
矛盾论读书笔记范文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本文主要阐述的问题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一两种宇宙观
列宁说:“对于发展所持的两种基本的观点是:(一)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二)认为发展是对立的统一。
1、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这种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这种增减和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于外力的推动。
他们认为一种事物永远只能反复地产生为同样的事物,而不能变化为另一种不同的事物。在形而上学家看来,资本主义的剥削,资本主义的竞争,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人主义思想等,就是在古代的奴隶社会里,甚至在原始社会里,都可以找得出来,而且会要永远不变地存在下去。说到社会发展的原因,他们就用社会外部的地理、气候等条件去说明。他们简单地从事物外部去找发展的原因,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因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因此他们不能解释事物的质的多样性,不能解释一种质变为他种质的现象。这种思想,在欧洲,在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是机械唯物论,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则有庸俗进化论,在中国,则有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的思想。
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著和互相影响著。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单纯的外部原因只能引起事物的机械的运动,即范围的大小,数量的增减,不能说明事物何以有性质上的千差万别及其互相变化。事实上,即使是外力推动的机械运动,也要通过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植物和动物的单纯的增长,数量的发展,主要的也是由于内部矛盾所引起的。同样,社会的发展,主要地不是由于外因而是由于内因。许多国家在差不多一样的地理和气候的条件下,它们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非常之大。同一个国家吧,在地理和气候并没有变化的条件下,社会的变化却是很大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鸡蛋因得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鸡子,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
二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列宁对于对立统一法则所下的定义,说它就是“承认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含有互相矛盾、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趋向”。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
矛盾是简单的运动形式(例如机械性的运动)的基础,更是复杂的运动形式的基础。
三矛盾的特殊性
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特殊性。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著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所有这些物质的运动形式,都是互相依存的,又是本质上互相区别的。每一物质的运动形式所具有的特殊的本质,为它自己的特殊的矛盾所规定。这种情形,不但在自然界中存在著,在社会现象和思想现象中也是同样地存在著。
每一种社会形式和思想形式,都有它的特殊的矛盾和特殊的本质。如果不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普遍的原因或普遍的根据;但是,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的原因,或特殊的根据,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
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1、所谓主观性,就是不知道客观地看问题,也就是不知道用唯物的观点去看问题。2、所谓片面性,就是不知道全面地去看问题。3、表面性,是对矛盾总体和矛盾各方的特点都不去看,否认深入事物里面精细地研究矛盾特点的必要,仅仅站在那里远远地望一望,粗枝大叶地看到一点矛盾的形相,就想动手去解决矛盾(答复问题,解决纠纷,处理工作)。这样的做法,没有不出乱子的。
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及其为此根本矛盾所规定的过程的本质,非到过程完结之日,是不会消灭的;但事物发展的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的阶段,情形又往往互相区别。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须在其联结上、在其总体上去看,而且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
由此看来,不论研究何种矛盾的特殊性----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个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以及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研究所有这些矛盾的特性,都不能带主观随意性,都必须对它们实行具体的分析。离开具体的分析,就不能认识任何矛盾的特性。我们必须时刻记住列宁的话:对于具体的事物作具体的分析。
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发展的无限性,所以,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而在另一一定场合则变为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为特殊性的东西,而在另一一定场合则为普遍性。
由于特殊的事物是和普遍的事物联结的,由于每一个事物内部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即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所以,当著我们研究一定事物的时候,就应当去发现这两方面及其互相联结,发现一事物内部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两方面及其互相联结,发现一事物和它以外的许多事物的互相联结。
马克思和恩格斯,同样地列宁和斯大林,他们对于应用辩证法到客观现象的研究的时候,总是指导人们不要带上任何的主观随意性,而必须从客观的实际运动所包含的具体的条件,去看出这些现象中的具体的矛盾、矛盾各方面的具体的地位以及矛盾的具体的相互联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其共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即是思想。这是共通的道理,它是共性,它是绝对性。然而这种共性,即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无个性即无共性。假如除去一切个性,还有什么共性呢?因为矛盾的各各特殊,所以造成了个性。一切个性都是有条件地暂时地存在的,所以是相对的。
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四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著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
不能把过程中所有的矛盾平均看待,必须把它们区别为主要的和次要的两类,著重于捉住主要的矛盾。矛盾著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然而这种情形不是固定的,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转化著,事物的性质也就随著起变化。在矛盾发展的一定过程或一定阶段上,主要方面属于甲方,非主要方面则属于乙方;到了另一发展阶段或另一发展过程时,就互易其位置,这是依靠事物发展中矛盾双方斗争的力量的增减程度来决定的。由此可见,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了变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著起变化。
有些人觉得有些矛盾并不是这样。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是主要的;理论和实践的矛盾,实践是主要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经济基础是主要的;它们的地位并不互相转化。这是机械唯物论的见解,不是辩证唯物论的见解。诚然,生产力、实践、经济基础,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不是唯物论者。然而,生产关系、理论、上层建筑这些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这也是必须承认的。当著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更就起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因为我们承认总的历史发展中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是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但是同时又承认而且必须承认精神的东西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在研究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如果不研究过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这两种情形,也就是说不研究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那就将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具体地懂得矛盾的情况,因而也就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或特殊性,都是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世界上没有绝对地平衡发展的东西。同时,这种具体的矛盾状况,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在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正是表现出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力量。
五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说的是如下两种情形: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著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著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著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就是所谓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要在一定的必要的条件之下。缺乏一定的必要的条件,就没有任何的同一性。
一切过程都有始有终,一切过程都转化为它们的对立物。一切过程的常住性是相对的,但是一种过程转化为他种过程的这种变动性则是绝对的。
无论什么事物的运动都采取两种状态,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两种状态的运动都是由事物内部包含的两个矛盾著的因素互相斗争所引起的。当著事物的运动在第一种状态的时候,它只有数量上的变化,没有性质的变化,所以显出好似静止的面貌。当著事物的运动在第二种状态的时候,它已由第一种状态中的数量的变化达到了某一个最高点,引起统一物的分解,发生了性质的变化,所以显出显著地变化的面貌。事物总不断地是由第一种状态转化为第二种状态,而矛盾的斗争则存在于两种状态中,并经过第二种状态而达到矛盾的解决。所以说,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而对立的互相排除的斗争则是绝对的。
条件性,即是说在一定的条件之下,矛盾的东西能够统一起来,又能够互相转化;无此一定条件,就不能成为矛盾,不能共居,也不能转化。由于一定的条件才构成了矛盾的同一性,所以说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这里我们又说,矛盾的斗争贯穿于过程的始终,并使一过程向著他过程转化,矛盾的斗争无所不在,所以说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在同一性中存在著斗争性,在特殊性中存在著普遍性,在个性中存在著共性。拿列宁的话来说,叫做“在相对的东西里有著绝对的东西”。
六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
矛盾和斗争是普遍的、绝对的,但是解决矛盾的方法,即斗争的形式,则因矛盾的性质不同而不相同。有些矛盾具有公开的对抗性,有些矛盾则不是这样。根据事物的具体发展,有些矛盾是由原来还非对抗性的,而发展成为对抗性的;也有些矛盾则由原来是对抗性的,而发展成为非对抗性的。
列宁说:“对抗和矛盾断然不同。在社会主义下,对抗消灭了,矛盾存在著。”这就是说,对抗只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它的一切形式。
七结 论
1、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
2、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看来,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
3、矛盾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
4、矛盾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和非主要的区别;
5、矛盾的斗争是不断的,不管在他们共居的时候,或者在他们互相转化的时候,都有斗争的存在,尤其是在他们互相转化的时候,斗争的表现更为显著,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当著我们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的各种不同的斗争形式的区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