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咸传,满门风雅的午梦堂与大运河也有着不解之缘。 一 明朝末年,东南沿海地区屡遭倭寇的骚扰和侵犯。在抗倭斗争中,涌现了一大批保家卫国、英勇善战的民族英雄,叶可成就是其中之一。 叶可成(1517—1584,号文湖,叶绍袁叔祖父),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 叶可成任山阴知县时,倭寇常常骚扰江浙一带。叶可成带领当地军民用诱敌深入之计击退倭寇,颇有战绩,当地军民编成《平倭诗》赞颂,为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总督浙江、南直隶和福建等处兵务(抗倭总督)的胡宗宪赏识,设法将其调入抗倭指挥机构,胡宗宪称赞他“公之可大任也”。 吴江地处江南水乡,物阜民丰,是苏州的南大门,既是倭寇进犯苏州的必经之路,又是倭寇掠夺财物的目标。明嘉靖年间,吴江屡遭倭寇侵犯,百姓不堪其骚扰,倭害甚为严重。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杨芷任吴江知县,将老百姓组织起来建立抗倭部队,决心抗击倭寇,保一方平安。 盛墩位于吴江和平望之间,其东面紧靠京杭大运河,西面为唐家湖,地势十分险要,是扼制倭寇北上的咽喉之地。 在叶可成的谋划、杨芷的指挥下,抗倭军民预先在倭寇北上必经的运河、湖荡水底布下竹桩、木桩、尖锐的铁器,在平望官塘唐家湖袅腰桥北面建造一座敌楼,建成后的敌楼,基方一丈七尺,高一丈九尺,分上下两层。底层四周有栏杆环绕,楼门为铁铸大门,坚不可摧。上层四周有低矮的凹凸形城墙环绕,楼顶高悬书有“吞海楼”字样的匾额。建成后的吞海楼,集瞭望、指挥和防御于一体,是当时比较理想的军事设施。同时,吞海楼的雄伟壮观又与周围的湖光山色连为一体,成为平望古镇的又一景观。 在建造吞海楼的同时,平望镇北面的长老桥旁还建造了一座敌楼。这座敌楼在抗击倭寇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敌楼是明嘉靖年间吴江军民抗击倭寇的历史见证。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四月,倭寇纠集10艘战船和3000余人马,由浙江嘉兴北上进犯平望,并企图通过唐家湖血洗吴江城。当他们得意洋洋地进入唐家湖时,突然一声炮响,吞海楼上士兵万箭齐发,给倭寇一个措手不及,倭寇渡不了湖,只得向平望方向退兵。 倭寇在平望稍加停留,又抢了一些船只,沿运河向北气势汹汹而来。刚接近盛墩,就被堤坝挡住了去路。一个头目下令破坝,杨芷在吞海楼上看得明白,一声令下,楼台上红旗招展,鼓角齐鸣,炮火四起,唐家湖内水军齐出,箭如飞蝗,倭寇纷纷中箭落水身亡。倭寇想要掉转船头逃跑,已经来不及了,只见船底露出一个个窟窿,哗哗的河水涌进船舱。原来,杨芷早安排好一批水性好的士兵,携带工具潜在水底,战斗一打响,就在水底凿敌人的船,使敌船动弹不得,敌人只能束手就擒。 是役,共歼敌300余人,贼首徐海被迫自杀,取得了吴江抗倭史上著名的盛墩大捷。盛墩由此改名胜墩。 胜墩战役后,倭寇再没有也不敢侵犯吴江,胜墩抗倭保卫了人民的平安。 二 叶绍袁的一生,也和运河有着紧密联系。 1589年冬,丁忧期满的叶重弟偕怀孕的妻子,坐船沿运河北上,去京城候选。十一月,到达山东临清,妻子生产在即,叶重弟只得将妻子安顿在驿站,孤身北上。 十一月二十四日,叶绍袁生于山东临清,出生后三日,按当地风俗以艾草灸脐,不意火气攻中,通身雪白如玉(俗称水晶孩儿),幸得医治无碍。(笔者于2013年参加行走大运河的采风,在山东临清,曾试图寻找当时的驿站无果,又采访当地一些老人,问及是否还保持此习俗,得到的答复是不知道。) 明天启五年(1625),叶绍袁与堂弟叶绍颙坐船,沿着大运河一路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中三甲四十六名进士,因不愿行贿,不仅没有如愿高中状元,而且连参加进入翰林院考试的资格也没获得。但叶绍袁却愿意帮助一名贫困的黄姓书生,将他一路带到京城,又将他和其父亲的棺木,从京城一路带回江南。 1630年春,叶绍袁辞去官职,又沿着运河从北京回到分湖边的叶家埭,从此过着隐居的生活,使午梦堂的文学创作进入高潮。 1644年明朝灭亡,第二年的八月,叶绍袁率尚存的四个儿子离家流亡,经多次辗转,隐居于太湖的山中。1647年吴日生的抗清义师失败,叶绍袁在清兵的追捕名单中,已经无法继续居住,于是带着六子叶燮,出太湖,沿运河南下,投靠浙江平湖的外婆家,并在那儿隐居下来,直到去世。 三 叶绍袁四子叶世侗,明亡后曾加入立志做遗民的清初爱国诗社——惊隐诗社,该社又名“逃社”,清顺治七年(1650)成立,位于大运河边平望唐家湖的古风庄,入社成员先后近五十人,均是吴地一带的知名诗人学者,如顾炎武、归庄、陈忱等,该社并无严密的组织和统一的文学主张。所作诗歌在歌吟山水之中,带有浓厚的眷念故国之情和不满新朝之恨,多数作品感情激昂、格调明快。在社员潘柽章、吴炎等因明史案惨遭杀害后,社友相继离去,诗社遂于康熙三年(1664)解散。 后来,叶世侗隐居于杭州皋亭山读书,与七弟叶世倕一起因误食毒菌而死。 六子叶燮,明亡后隐居横山二十年,后于康熙九年(1670)举进士,十四年到运河边的苏北宝应任知县,任上,兴利除弊,平反冤案,兴修水利,恢复生产,为宝应历代称颂,其所作《宝应纪事杂诗》堪为“史诗”。罢官后再隐横山,所作《原诗》,被称为“开一代风气之作”。 2023-01-2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