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杂病论》是六经辨证体系,那么,六经的实质和外延是什么?

 新用户06352u3S 2023-01-31 发布于江苏

六经辨证是始见于《伤寒论》,是张仲景结合《素问.热论》的基础上,根据伤寒病的传变特点,创立的六经辨证法。六经辨证不是脏腑经络的辨证,而是六经八纲辨证与辨方的统一。

六经辨证讲究的是辨脉证、別阴阳、明六经证、知寒热、辨方证。以阴阳为总纲,归纳出六腑为基础的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五脏为基础的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

六经辨证彰显出了三个病位:表、里、半表半里,及阴阳、寒热、虚实、的病性。

太阳病包括经证和腑证,为表阳,为寒水之经,本寒而标热,见有少阴之热化。太阳经证分太阳伤寒,太阳中风,太阳温病。太阳腑证分太阳蓄水证,太阳蓄血证。蓄水证为内邪不解,膀胱气分失司,水道通调不利,造成小腹胀满,小便不利,发热烦渴入水即吐,脉浮或浮数。蓄血证为外邪入里化热,热邪与瘀血相搏结于膀胱与少腹,出现少腹满胀疼痛,或小便不利,大便色黑,舌紫或有瘀瘢,脉沉涩或沉结。

阳明病是太阳病未愈,病邪逐渐亢盛入里,为里阳。两阳合明故为阳明,气化不从标也不从本,而从太阴中见到湿化。是阳气亢盛,邪从热化最盛的极期阶段的伤害。阳明腑症为,日哺潮热、手足汗出、脐腹胀痛、大便秘结、舌苔厚黄干燥、脉沉 实或滑。

少阳病为半表半里阳,本火标阳,中见风木厥阴。此时正邪相争,出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目眩、咽干、苔薄白、脉眩。

太阴病为三阳证治疗不当,损及脾阳,也可由内阳虚弱,风寒之邪直接入侵。故表阴,本湿而标阴,中见阳明燥化。脾虚不运,寒湿内停,或脾络不通,造成脾脏的虚、寒、湿。表现为腹满而吐,口不渴,食不进,四肢不温,苔白,脉沉缓而弱。

少阴病为里阴,为三阳阶段发汗过度,内伤夺阳。或吐泻不止,津脱阳亏。本热而标阴,中见太阳寒水之气化,心肾阳气衰微,阴寒内盛。可分少阴寒化证,表现为无热恶寒,下利清谷,四肢厥冷,脉细微。少阴热化证,表现为心烦不寐,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厥阴为半表半里阴,本气为风,标气为阴,中见少阳相火。可出现上热下寒证、厥热胜复证、下利吐秽症。

六经病是逐日演变而来表传里的病理变化。六经辨证确立后还要根据证型来辨方。如太阳病伤寒类证,喘而汗出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大热烦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六经的脏腑经络是是中医人体的整体慨念,在病变不同的时间段会发生传变。一经病症往往涉及到另外一个经,所以在六经辨证中出现合病、并病和传经病症候。

六经辨证根据证型选用特效药的加减法则,如:半夏止呕、茵陈退黄、乌头祛痹,逆气大加桂枝,里虚桂枝汤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等。

六经辨证在病因、病性、病位、病机、做了详细的阐述。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运用了八纲辨证,既可运用的外感病,又可用于各种杂症的辨证体系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