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文结尾实用处理方法举隅

 夏熔亮 2023-01-31 发布于江苏

课文结尾实用处理方法举隅

夏熔亮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课文结尾是课文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往往起着总结全文、呼应开头、深化主题、升华感情等作用。叶圣陶说:“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讳的却是真的完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对课文结尾的处理,要么不厌其烦地详尽讲解一通,要么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甚至干脆忽略不计而言他。处理方法陈旧,加之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然出现低效教学甚至无效教学。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高度重视课文结尾的处理,并总结出四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巧换人称,增强感情

《童年的朋友》选自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之一的《童年》。课文最后一节,在前文记叙、描写的基础上,集中抒情、议论,表达了“我”对外祖母的热爱和感激之情,写出了外祖母那无私的爱心、宽广的胸怀、乐观的精神以及坚毅的性格对“我”一生的重大影响。

如何处理这个结尾呢?我提醒同学们,一些名篇佳作在行文过程中,有时突然改换人称,即把第三人称换成第二人称,有利于抒发感情,深化主题。根据我的提示,学生把课文结尾改成了下边的文字:

外祖母,在你没来以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你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用一根不断的线把我周围的一切连结起来,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你马上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是你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

原文中的“她”都换成了“你”,“我”仿佛面对面、零距离地向外祖母倾诉情感,感情显得更强烈更真挚。

二、组织讨论,引向纵深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区区84字,不仅描绘了澄澈透明的美妙月色,而且流露出被贬黄州期间的特殊心境。这种特殊心境,全部凝聚在末尾一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上,更准确地说,全在一个“闲”字上。如何理解 “闲”的意思呢?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课外知识和老师上课交代的背景介绍,纷纷发言。有的说,他虽然担任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是个有职无权的闲官;有的说,都要睡觉了,又爬起来去找朋友玩,可见他有闲情逸致;有的说,被贬黄州,乃是人生伤心失意之事,而他却漫步月下,置身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流连忘返,可见他有安闲自适的心境;有的说,自从贬谪后,“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没人敢与他交往,清闲得很,可以看出世态炎凉;还有人说,贬谪之前,作者一直忙忙碌碌,为大宋王朝竭尽全力,而现在突然闲了下来,很不习惯,隐隐约约感觉到他在发牢骚,怪朝廷忠奸不分……

经过这样一番热烈的讨论,结尾一句隽永的意味,丰富的含义,显露无疑。学生透过一个“闲”字,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了解了苏轼卓尔不群的性格和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三、续写结尾,感悟留白

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微型小说《窗》,采用了“欧·亨利式结尾”。结尾部分,一位病人用极其“巧妙”的手段,谋害了病友后,占据了靠近窗口的床位,“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小说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好的作品的结尾,往往不是思绪的终结,而是更加激越腾飞。这篇小说以极其凝练的一句话结尾,留给读者无尽的想像空间。我便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续写一段情节,力争写得有创意,而又能表达恰当的主题。

几分钟后,学生就写出了以下几种情节内容:

1. 心安理得地占有那张床,昏昏沉沉地过日子。

2. 看到“光秃秃的一堵墙”,责怪原来靠近窗口的病友欺骗了他,破口大骂。

3. 良心受到谴责,抑郁而死。

4. 良心发现,内心忏悔,像原来靠近窗口的病友那样给新来的病友描述并不存在的美景,以此赎罪。

通过续写课文结尾,学生主动填补课尾留白,根植于课文,想像于书外,思维得到延伸,课文内涵更加丰富,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对课文的理解也从一元感悟引向了多元感悟。

四、隐去结尾,比较效果

在《社戏》一文中,鲁迅先生以饱含深情的笔触,记叙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难忘的生活经历。小说结尾是:“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倘若没有这一节,效果会如何呢?

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说,全文以“社戏”为线索,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来构思全文,隐去结尾后结构就不完整了;有的说,结尾点明中心,隐去后给人有头无尾的感觉;还有的说,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我”

怀念的不仅仅是好戏和好豆,“我”所怀念的是平桥村的孩子、老人那种朴实真挚的感情,他们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和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在学生广泛交流的基础上,我简单作了如下小结:最后一节,不可或缺,抒发了“我”对社戏的怀念之情,起着点明中心的作用。如果隐去,作品的感染力就大为逊色,因为它“伸出她的纤巧的手指拨动了我们的心弦,使我们联想起自己永远失落了的童年,从而搅动我们心灵深层的积淀,引起'心弦的共振’” ,“能点燃我们追忆童年的情感之火”( 范伯群、曾华鹏,选自 《名作欣赏》1986年第4期)。

通过结尾有与无的对比分析,结尾在文中的作用自然凸显出来,它不仅使文章结构完整,而且有利于抒发感情,深化课文主题。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于寻常处寻找不寻常,创造性地处理课文结尾,找准训练着力点,实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促进有效教学乃至高效教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