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呈色不及清代,为何洪武朝的釉里红却最精彩?

 你我入画 2023-01-31 发布于湖北

釉里红是中国瓷器史上的一个特殊品种,无论是创烧时间还是工艺技术都与青花不相上下。

然而青花瓷器自元代至今,历经700年却从没有间断过,而釉里红却因种种原因不断停烧。

由于釉里红烧制的难度较大,呈色不稳定,烧成的几率非常低,因此现存的釉里红瓷器数量较少。

图片

明洪武 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

南京博物院藏

也正是因为釉里红瓷器的稀缺性,成就了它在中国陶瓷史上的特殊地位。历史上,元代、明初和清康雍乾是釉里红瓷器烧造的三个重要时期,而最珍贵的釉里红瓷器却烧造于明代洪武时期。

明代洪武时期,釉里红瓷器盛极一时。与元代相比,洪武釉里红在工艺技术方面均有所提高,其整体风格处于元代和明代永乐、宣德朝之间,同时也保留了一部分元代釉里红瓷器的特征。

图片

明太祖 朱元璋(像)

釉里红瓷器有着皇家血统,从考古出土资料及传世品情况看,洪武釉里红瓷器数量较多。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清宫旧藏洪武瓷100余件,其中80%是釉里红瓷器,数量远超当时的青花瓷器。

南京明故宫遗址、南京郊区王公贵族墓、北京四中、景德镇明代御器厂遗址等地出土的大量洪武时期的瓷器中也以釉里红瓷器为大宗。

可以推断,洪武朝的官方用瓷或者说是宫廷用瓷釉里红品种瓷器占相当大的比例,这种情况与明太祖朱元璋以红为贵的规定有密切关系。

图片

图片

明洪武 釉里红四季花卉纹石榴尊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造型特征

洪武瓷的造型,具有元青花和枢府窑古朴浑厚的遗风,尤其以民窑为甚。民窑撇口盘、碗类,中腰以下胎体渐厚重,有的和元瓷一样,或折腰,或器心留有叠烧的垫饼痕迹。

官窑器则锐意创新,迅速摆脱元瓷厚重粗笨的风格,孕育着以造型秀美飘逸著称与世的永乐瓷器型,从而展现了明瓷的新风貌。

图片

图片

明洪武 釉里红折枝牡丹纹花口盘
胎体特征

胎土因淘炼粗细之差,胎质表现不一。

以官窑器物而论,瓷化程度较高,因而坚质细白,稍有厚重感。

民窑器物则因火力不足,有类似浆胎的现象,胎体断面呈土黄色,但大多数仍为略含杂质的浅灰白色。

图片

图片

明洪武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釉面特征

釉面呈青白色,为元、明两代瓷的共同点,只是青白程度各朝略有差异。常见的洪武民窑瓷器,有的胎体淘炼不精,胎质呈白或灰白色,经厚润的青白釉汁映衬,釉面显示出较明代其他各朝更加深的青灰色或灰白色;

而官窑器釉面虽也为青白色,却较民窑器白润肥厚,有的釉面伴有细碎无色的自然开片纹,玻璃化程度高,色泽清雅,柔和悦目。

一般底足刷有白釉浆,薄处泛黄,厚处呈乳白或青色,光泽感不强。

有器足与器身釉面色调不一的怪现象,究其原因,或者是器足受火向背不同,熔融时产生变异,或者是底足涂了不同的釉料所致。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明洪武 釉里红缠枝菊纹盏托

图案纹饰

明代早期纹饰,大多简练流畅,豪放生动。洪武时期,官窑与民窑发展进程不一。

官窑器的纹饰精细秀丽,或多或少流露出元代风格。

而民窑器物则别有洞天,特别是描绘自然的写实纹饰,更能体现制瓷工匠丰富的创造力,反映劳动人民浓郁的生活气息。


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可鉴宝!


洪武时所绘菊花呈扁椭圆形,折枝或缠枝莲叶纹大都呈螺丝状,而常见的元代缠枝莲叶纹则为葫芦形;

同时元代叶形较大,为大花大叶,至洪武时则明显缩小,昔日的硕叶纹饰不复再现。

由此可以看出元、明两代纹饰上的继承和演变关系。

图片

图片

明洪武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军持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明洪武釉里红拔白缠枝花卉纹碗-北京故宫藏

图片

图片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 局部的花叶处,看对比

瓷器上那种一面青花绘画,另一面模印凸花的两面装饰手法,是明代洪武窑对元代枢府窑模印凸花技术的承袭和演变。

一些民窑器物的绘画也和元代纹饰一样,多用莲瓣纹图案。元代的莲瓣内常书八宝之类,而洪武时多绘团花图案。碗、盘类中,多见如意状飘带云、火云、缠枝莲等纹饰。

图片

图片

明洪武 釉裡红三友玉壶春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民窑器心,多草书“褔”“壽”字,也有绘蕉叶、缠枝莲、松、竹、梅、兰、水藻及人物、动物等的。主体纹饰常用云龙、梅、兰、树、花鸟、缠枝花等,而边饰则多为二方连续简单几何纹。


民窑青花器纹饰,继承传统的书法与绘画,创造了明代早期的“一笔点画”,用笔简练、纯熟,以描写自然为主,朴实无华,大笔写意,着意渲染。
青花色调与元代一样,比较稳定,很少有流散现象。但发色并不浓重,趋于清淡,能较好的衬托出纹饰画意。

图片

明洪武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执壶,大英博物馆藏

底足特征

底足中心乳钉状突起,是元代器足遗风。

这种器足的处理,在当时处于主流地位,成为明显的时代特征。同时也兴起各种型制的圈足,种类繁多。

另外,民窑青花碗一类,则底面无釉,圈足高深,有的挖足过肩,残留有削痕及同心圆跳刀痕。

元明两代瓷器的砂底,露胎处均可见星黑点状或大片的火石红斑。其形成原因有两种:

一为胎体本身含有铁质,经窑火烧结转为氧化铁而呈现红色;

另一为工匠着意旧刷而成。

经明代延续到清代中期,乾隆以后才完全消失。通常是火石红斑越浓重,表明器物制作年代越早。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明洪武釉里红瓷底部

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可鉴宝!


RECOMM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