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巧用下水作文点燃学生写作热情

 夏熔亮 2023-01-31 发布于江苏

巧用下水作文点燃学生写作热情

江苏兴化市楚水初级中学  夏熔亮  225700

“说真话,抒真情”是苏教版语文七上第二单元写作主题。笔者曾上过这节作文指导公开课。教学流程大致如下:一、播放阎维文真情电视访谈片,导入新课;二、学习知识短文《说真话,抒真情》,了解“说真话,抒真情”的内涵;三、欣赏真情名作《背影》,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些真话,这些真话抒发了怎样的真情;四、出示作文题目,共同审题;五、教师配乐(满文军《懂你》)朗诵下水作文,激发学生表达欲望;六、学生动笔写作真情片段,并现场朗读。这六个步骤紧扣主题,层层推进,尤其是教师配乐朗诵下水作文,不仅一下子强烈地吸引了学生注意力,而且激发了学生急于表达的内驱力,从而使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许多学生打开了感情的闸门,短时间里写出了真情片段。现场朗读时,三个女生读着读着,竟然泣不成声。课后评课时,不少老师认为本节课三维目标明确,教学内容丰实,方法指导得当,巧用下水作文点燃学生写作热情,教学效果较为显著。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下水方能“深知作文甘苦,无论取材布局,遣词造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非常熟练,具有敏感,几乎不假思索而自然能左右逢源。这样的时候,随时给学生引导一下,指点几句,全是有益的启发,最切用的经验。”(《“教师下水”》,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P.488)利用下水作文引领学生写作,固然是一种好方法,然而,怎样才能做到“有益”而又“最切用”呢?

一、写法要易于借鉴

对于学生作文,标准不宜太高”(叶圣陶语)。下水作文是示范作文,目的是引起学生共鸣,并最终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较好地完成规定的作文训练任务。因此,在写法上要充分考虑学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适合学生借鉴

如,取材上,要从生活中找“米”,选取典型而新鲜的材料,而不是直接借用别人的故事,或是选用落入俗套、毫无新意的材料;谋篇布局上,如何巧妙地开头、结尾,首尾如何呼应;主体部分如何做到详写和略写相结合,注重细节描写,而不是平铺直叙,重点不突出;可以采用前后对比或欲扬先抑等手法来构思全文;学会设计线索,把全部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学会在记叙中融入描写、抒情或议论;采用小标题的形式来组织材料;学会在适当的地方转换人称,以利于更深沉地抒发感情……

这些常见写作技法,或多或少地运用在下水作文里,不求学生一下子全部领会、掌握,只要学生一次能有意识地尝试使用一两种就可以了。随着学生以后作文训练次数的增加,对教师下水作文中写作技法不断地灵活借鉴,相信学生的写作水平会不断地得到提高。

二、语言有真情实感

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鲁迅先生在《南腔北调集·作文秘诀》中也说过:“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在当前不少中学生文风不正的情况下,我们应大力倡导学生在作文中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不矫情;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基于此,教师的下水作文首先要达到这个要求,做到我手写我心”,心里怎么想,笔下就怎么写,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己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和认识。既可以像朱自清的《背影》那样,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抒发对父亲的感激、怀念之情,以及对自己的自责、追悔之情;也可以像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那样,用饱含深情、优美华丽的语言,表达对大自然、对生活、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考虑到绝大多数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写作基础,教师的下水作文,总体上应以平淡近浅、朴实无华的语言为主,甚至可以采用一些日常口语,在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中,在事件的娓娓叙述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的语言,“看似寻常最奇崛”(王安石语),更容易走近学生;这样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情感,一定会流到学生心中。长此以往,在老师下水作文的熏陶下,学生的文风一定会得到端正,一定能写出情真意切的好作文。

三、作文出示要适时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道出了适时击鼓进军对鼓舞士气、取得胜利的重要性;“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道出了适时点拨对开启学生思维的重要性;而教师适时出示(或朗诵)下水作文,相信一定能做到“有益”而又“最切用。近几年的下水作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从教学效果上看,通常课内呈现要优于课外呈现,学生动笔之前整体呈现要优于利用下水作文进行支离破碎的写作技法讲解。教师围绕一堂作文课的写作主题,讲解相关的写作技法;然后师生围绕习作命题,共同审题,一起讨论如何选材,如何构思等等。接着在学生动笔之前,出示下水作文,教师可以同时声情并茂地朗诵。学生一见到老师写的同题作文,好奇心上来了,亲近感产生了,共鸣的效果出现了,感情的闸门打开了,表达的欲望很容易被激发起来,从而收到“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的神奇效果。这时的下水作文,像三月里的蒙蒙烟雨,润物无声。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容易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当我写的作文或短诗触动了儿童的心弦时,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来,努力表达自己的情感。”要收到这般效果,一要教师根据写作主题,写出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优秀下水作文;二要灵活机动地运用好下水作文,让它在指导学生写作上真正有益”而又“最切用”。

附:下水作文

那一次,我感动了       

夏熔亮

每到端午节,看见人家门前插艾蒲的时候,我便想起非典期间的一件往事。

2003年春天,一场可怕的“SARS”病毒先后“侵入”广东、北京等大城市,然后像一条隐形的毒蛇在人群中穿梭。一时间,全国上下,人心惶惶。许多在北京、广州打工的农民工也纷纷返乡,很难得地和家人呆在一起。

我在小镇上忙于教学,平时基本足不出镇;母亲一个人在家忙农活,平时我们很少呆在一起。那时,我的心愿简简单单,就是希望母亲和我们一样,平平安安地度过每一天。

一天,我们正在吃午饭,母亲穿着一件旧衣裳,拎着一个脏兮兮的蛇皮袋,风尘仆仆地来了。看得出来,她有些疲倦,但眼睛里又分明闪烁着光芒,一副欣喜的神情。我赶紧站起来,叫她吃饭。她不肯,忙着解开蛇皮袋,从里边拿出两把青草。“妈妈,这是什么草?”我不解地问。“这是艾蒿,这是菖蒲。你不知道,庄上家家户户都在找,栽在家门口,能防止非典呢。”“我怎么没听说过?”“庄上人都说,南边新丰村有个在北京大医院工作的人前几天刚刚回来,说艾蒿和菖蒲的气味能杀死非典病毒。我们那一带的人都找疯了。我整天忙着干活,找晚了,田里、庄上找遍了也没找到。最后还是在四奶奶那里匀了几棵。”母亲说完,就到走廊上找了两个旧花盆,拿到前边的空地上。她抓了一些土,放在花盆里,然后把艾蒿和菖蒲小心翼翼地栽在里边。看着母亲忙碌的身影,想想自己给她买的板蓝根冲剂和十二层口罩还没来得及送回去,我的眼里噙满了泪水。   

母亲把花盆搬到走廊上,浇了水,洗了手,这才坐下来慢慢地吃饭。

后来,让人谈之色变的非典终于被控制住,我也不知道母亲千辛万苦找来的艾蒿和菖蒲到底能不能防治非典。但它们的的确确给我们一家带来了安慰,也给我带来了一些方便。端午节时,折一支艾蒿插在门框上边,都说能够驱除邪气。天热了,我的身上瘙痒,把艾蒿和菖蒲叶子晒干后再冲开水洗个澡,皮肤竟奇迹般地好了。

在抗击非典的那些日子里,母亲心里始终装着我,装着我的儿子,装着我们一家三口。看着门前长得郁郁葱葱的艾蒿和菖蒲,我的心头总会涌起温暖而幸福的感觉。我不禁想起冰心的一首小诗: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附:学生片段佳作

我的奶奶六十多岁了,她满脸皱纹,头发斑白。夏天天热,又有蚊子,晚上,奶奶便在天井里铺上凉席,撑起蚊帐,让我睡在里边。她坐在我身旁,手拿一把蒲扇,轻轻地为我扇来扇去,直到我渐渐地进入梦乡。暑假里,我考上了重点初中,要到六十里外的县城去上学。开学前一天,我看见奶奶在调台前点了三根香,小心翼翼地插在香炉里。然后弯下腰来,跪在蒲团上,面朝观音像,双手合十,嘴里不住地念叨着“好菩萨保佑我孙子平平安安”。每念一下,都要磕一个头。奶奶的眼角流下了浑浊的眼泪,我看见了,呆呆地站在一旁,思潮翻滚,眼泪悄悄地滑落下来……(吴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