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三庚书法篆刻成就具有开宗立派之意义

 青木森森 2023-01-31 发布于北京

以天发神韵创书法宗风
童衍方先生尝评徐三庚书法,说“在绚丽多彩的晚清书坛中,徐三庚劲险挺拔、奇态横生的篆隶作品独出冠时,为人称道”。其实,何止晚清呢,即使是放在中国书法史的背景里,徐三庚的书法成就也是十分耀眼的,达到了开宗立派的程度。
无论是书法还是篆刻,《天发神谶碑》的气息始终是徐三庚一生的追求和痴迷。
《天发神谶碑》又名《天玺纪功颂》,刻立于三国吴天玺元年(276)七月。此碑的风格无比奇特,几近怪诞,非篆非隶,似篆似隶,超越于一般书法常识。如果对战国、秦汉时期吴楚的文字那富于装饰性的特点有所了解,则可以隐约感受到此种风气的意蕴。仔细品读,则又分明法度森严,笔法如神,变化莫测,其雄伟劲健的精神令人振奋。简单说来,一是结构用篆法,变小篆之修长为稍方,布白匀称;二是笔法用隶法,如起笔保留蚕头感但变出新态,曳脚垂尾多用方笔,转折处变圆转为方折。其他,如竖画起笔作钉头,下多悬针,如“中”、“神”等字,遗存了篆体的体态;左右边的笔画弧形或向内或向外,随势而为,方圆兼备,仿佛后来的二王各执一端反倒显得格局小气了。
历代论书者对《天发神谶碑》的评价是很高的,早在北宋的黄伯思在《东观余论》中就评其“字势雄伟”,清代的评价更是高到无以复加,如马宗霍在《书林藻鉴》谓“即此偏师,足以陵轹上国”,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说它“奇伟惊世,笔力伟健冠古今”,张廷济评曰“雄奇变化,沉著痛快,如折古刀,如断古钗,为两汉来不可无一、不能有二之第一佳迹”,杨守敬更是干脆说其“自创体格,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杨守敬说的这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见于其晚年著作《学书迩言》(作者自云“辛亥避乱沪上,有日本水野原直来从余学书法,求余指示学书门径。余因所藏碑版集帖皆陷于鄂城中,无一携出者,但凭记忆,必多遗漏。”考此辛亥当为1911年)。对于书法史而言,《天发神谶碑》确实特立独行,其前其后都没有出现过哪怕近似的书体,1500年间也几乎无后学专门学习并发展这一路风格。直到徐三庚出现,才中止这一惯性。早徐三庚139年出生的金农的“漆书”也有吸收《天发神谶碑》的成分,但更多的是受《华山碑》以及魏碑、写经体、宋雕版体等的影响。相比而言,徐三庚对《天发神谶碑》几乎是全面接受并将其融合于篆隶楷行的书写之中,其继承和光大之功,显而易见。
徐三庚长杨守敬13岁,在徐氏62岁那年即光绪十三年(1887)十月,为48岁的杨氏篆刻了两方印章“星吾”(朱文)和“杨星吾东瀛所得秘籍”(朱文)。此时徐三庚已入晚年,其书法篆刻的声誉已经名满艺林及社会,杨守敬自当知晓,《学书迩言》里评价《天发神谶碑》时是在“论碑”章,不曾上下溯源寻流,故未言及徐氏。“评书”章所及已至徐氏同一时代之翁同龢、赵之谦,虽属随机性质,也不及徐氏,不知何因,毕竟有点遗憾了。
虽然还是没有办法知道徐三庚为何选择并何时开始临习《天发神谶碑》的,好在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一生痴爱此碑,以它为津渡,为榜样,为目标,为梦想。在他的时代,邓石如、吴让之的篆书风靡天下,徐三庚也不能跳离时代影响。在这一古一今两股潮流的作用下,徐三庚融会贯通,为己所用,得其精髓,化其魂魄,明己意志,发我精神,终于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书法风格。
现存所见的徐三庚早期墨迹、写于同治元年(1862,37岁)的《题博古图》跋款,是行书作品,尚无明显风格,但古意盎然,许多字取法篆、隶书结体,并各种异体写法。另一件写于同年的隶书作品《题秋夜读书图》诗,有浓郁的《乙瑛碑》《史晨碑》气息,而行书款题面貌如同以上作品。参照写于次年的《临各体书册》,第一开所临即是《天发神谶碑》,依次是《三公山碑》《汉诗经考》《秦始皇帝度》《太华山赞》《说苑》《古铭辞》《刘向语》《周哭彝》,后面的书体风格各异,但都渗透了《天发神谶碑》的痕迹。这样的临习方法,在其48岁临写的《杨淮表纪》作品中同样明显。由此可知,徐三庚早年学习篆隶的取法经典是十分广泛的,但《天发神谶碑》是其核心学习的范本。童衍方先生说“徐三庚在30岁前已经驾轻就熟地将其(指《天发神谶碑》)融入印中,朱白文皆佳”,言下之意是30岁前,徐三庚已经对《天发神谶碑》领悟透彻,笔下亦能随心所欲地呈现其精神气息。这样的理解显然是成立的。
徐三庚一生致力于《天发神谶碑》的学习和发扬光大,前面曾说,此碑是将小篆的长形变为方形,徐三庚则又将其变回长形,即以此碑为面、小篆为体,加入了自己的理解。此处的小篆,吸收的多是邓石如、吴让之一路的修长飘逸的风格,作者感情色彩比较浓厚。两者融合,便呈现出一种新的风格特征,心手相得,意到笔随,潇洒俊逸,奇瑰惊心,所区别者,早年秀润、中期雄浑、晚期自在而已。
徐三庚经常书写传统小篆作品,这一路多取法邓、吴,但他似乎血液里带有的顽强的创新基因,又使他笔下的小篆呈现出别样的风光:修长的小篆又变成扁的了,居然取势于隶书的横向飞逸,将小篆的严谨庄重一变为圆润轻灵之相,顿时令人觉得可爱可亲起来。到这里,我想起了郭店楚墓竹简的篆书那浪漫奇幻、个性张扬的气息。这个风格的代表作品有《节录金农砚铭》(58岁时所书)《篆书册页》(58岁时所书)《出师表》(62岁时所书,蒲华题签“徐袖海篆书出师表,俭为仁兄藏”。)等。
徐三庚是篆隶同时学习的,体现在作品里,就呈现出篆中有隶、隶中有篆的特征来。细致品鉴的话,他的隶书作品有三类,一是隶中有篆的隶书,而这个“篆”性,便是《天发神谶碑》的气味,真率随性、飘逸清柔,代表作如《天下世(?)间联》(1880年,55岁时作)、《道识风标联》(1881年,56岁时作)、《直道清心联》(1882年,57岁时作)、《与古人集斯文联》等。其次是体现时代书风的邓、吴气息的隶书,雍容典雅,最典型的如《杨柳芙蓉联》(1873年,48岁时作)。还有一类是师法金农漆书的隶书,从作品数量来看,徐三庚显然是非常喜欢漆书的气息的,屡有创作,立轴、对联、横披、册页、扇面,甚至款题,形式十分丰富。当然,更多的是融合了以上三种气息的综合性的风格,或者说,无法归并到某一类,比如《胸无腹有联》《胜事雄文联》《临事随时联》等,它们是徐三庚个人情性、学养和书法理解的综合体现,是其天赋和勤奋完美作用后的创新成果。如果我们把视域扩大到当代的书家,同处绍兴地域的沈定庵的隶书,分明可以看到徐三庚书法的元素。古碑前贤,源流绍续,后学相承,此是地域文化根基深厚之表现。
徐三庚的楷书同样具有鲜明的个性,以魏碑为面,以篆隶为质,以《天发神谶碑》为精神,高古而灵活,质朴而新奇,别开生面。自宋以后,学习楷书者少有超越晋唐的,最易学死学僵,徐三庚的楷书却生动有致,可以给人以启发,其渡人金针的价值,用心体悟者定当有所收获。他的楷书作品存世不多,《蘅花馆诗抄》册页、《灵石草堂图》扇面堪称其楷书代表作;还有一件是为其日本弟子秋山俭为书写的《兰亭序》,工整端严,但已着唐人痕迹,窃以为其艺术审美价值和个人风格特色反而不如前述两件作品。
综上所述,徐三庚的书法是以《天发神谶碑》为核心的秦汉篆隶经典的高度融合,是其天赋、情性、学养创造性地融入古代传统书法元素,从而生长出独具个性魅力的艺术语言,其篆、隶、楷、行在这一书法语言的统摄下,精神气韵一以贯之。由此,以《天发神谶碑》为“宗师”的书法造型因为徐三庚的成就而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流派意义的艺术风格,丰富了中国书法史的风格多样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徐三庚是与邓石如、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等一样的具有开宗立派意义的大家。
转载此文曾刊发于《西泠艺丛》2022年第3期

“徐三庚”公众号,致力于徐三庚先生书法、印学文化的历史研究、传承、弘扬。自2018年11月创刊以来,已编发206期(文章750余篇),得到国内外篆刻爱好者的高度关注和好评。

策划:章建德(13505858802)     

总编:俞楚旻(*************)      

编辑:俞   萍(13325959059)


 徐三庚纪念馆 |金罍印社|徐三庚研究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