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底层逻辑》:练就超强的洞察力,看清这个世界的底牌

 a_123 2023-01-31 发布于河北
文章图片1

2012年,马云和王健林设了一个“亿元赌局”——如果10年之后,电商在中国零售市场所占的份额超过50%,王健林就给马云1亿元,如果没超过50%,马云给王健林1亿元。

如今我们再回看,忽然发现一方打败另一方的并不是有很多不同,而是相有很多相同,因为相同的地方很多,一方才有机会“干掉”另一方。

以万达为代表的线下经济和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线上经济双方服务的客户、提供的价值是一样的。

所以两个人发生争执,一定是因为他们之间有更多的相同之处,而完全不同的两个人是吵不起来的。

文章图片2

图片来自网络

就好比一个卖衣服的和一个卖水果的怎么都打不起来,因为他们相同的地方不多。

而这种事物间的共同之处就是底层逻辑。因此,只有通过洞察找出不同之中的相同之处、变化背后不变的东西,我们才能找到事物间的底层逻辑。

也只有通过这些底层逻辑我们才能看清事物本质,看透人性,提升个体进化的底层逻辑思维,与他人合作,与社会协作。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这些呢?

刘润老师的《底层逻辑》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方法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只教给你各行各业的“干货”(方法论),那只是“授人以渔”,一旦环境出现任何变化,“干货”就不再适用。

但如果你找到不变的底层逻辑,掌握了底层逻辑,探寻到万变中的不变,才能动态地、持续地看清事物的本质,从而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这本书与你分享是非对错、思考问题、个体进化、理解他人、社会协作五个方面的底层逻辑,带你看清世界的底牌。

我们将从三个方面阐述这本书的主要精华。

1,我们是如何通过底层思维做到个体进化的?

2,我们如何理解他人的底层逻辑?

3,我们如何找到与社会协作的底层逻辑?

文章图片3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是如何通过底层逻辑思维做到个体进化的?

一个人心中有三种“对错观 ”,即法学家的对错观,经济学家的对错观,商人的对错观。

举个例子:坏人A诱骗好人B进入C的没有锁门的工地,B失足摔死了。请问,这是谁的错?

法学家会说:“这当然是A的错,这就是蓄意谋杀,还有什么好讨论的!”

而经济学家却认为是C的错。为什么呢?

经济学家会从社会总成本的角度出发,他认为整个社会为避免B被A诱骗进入C的工地要付出的成本,比C把工地的门锁上的成本高得多。

虽然惩罚C会让其觉得冤,但是以后所有工地的拥有者就都会把门锁上了,于是这样的事情会大量减少,付出的社会成本就会高很多。

而从商人的对错观来说,不管是A的错还是C的错,B都死了;不管让谁承担责任,B都无法起死回生——从个体利益最大化的角度看,B只能怪自己。

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是从不同的思维逻辑看问题,而不同的思维逻辑包括复利思维、概率思维、数学思维和系统思维。

文章图片4

图片来自网络

什么叫复利思维呢?

假如一个人存一笔钱,每年可获得10%的收益,一年之后连本带利再投资同一个项目,如此反复,大约7年后就可以达到本金翻倍的效果。这就是复利效应,这样的思维就是复利思维。

那么这种复利思维是不是在任何方面都永久成立的呢?

再讲一个小故事。巴菲特在2005年时立下一个赌局,向那些自信的金融专家发起挑战,他出100万美元,由那些专家们随便挑5只基金,如果它们的10年总收益率能跑赢大盘,巴菲特就认输。

直到2008年,美国职业投资经理人、普罗蒂杰公司的创始合伙人之一泰德·西德斯站了出来,精心挑选了5只基金挑战巴菲特。

2018年赌约到期,西德斯挑选的5只基金的10年总收益率为:8.7%、28.3%、62.8%、2.9%、7.5%。

其中表现最好的一只基金的10年总收益率是62.8%,但用复利换算为年化收益率,也不过是5%而已。

所以复利核心的“高收益率”,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存在。

你只看到别人赢,却没有看到别人输;你只看到短期赢,却没有看到长期输。

这就是复利效应中关于收益率的谬误。

太多人把复利当成一个快速致富的通道。其实复利效应是一个极度仰赖足够长的时间酝酿发酵的过程,可能是一辈子,也可能是几代人的时间。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复利效应在短期之内是绝对无法体现的。

文章图片5

图片来自网络

巴菲特真正令人折服的地方,不在于他彻底贯彻复利效应,而是他有办法维持30%的年化收益率长达30年。

那么,我们怎么做才能通过积累大道复利呢?给你如下建议:

一是尽早存到足够的本金。获得财富自由的第一重要的事,是培养赚钱的能力。

你通过工作每月赚到一定数量的钱,拿出一部分作为储存基金,或者通过其他稳健的方式几年赚到第一桶金。有了这个“鹅”,才能做到钱生钱 。

二是努力做到稳健高收益。

找到高收益的投资不难,识别背后的风险很难,你看中的是别人的利息,别人看中的是你的本金。

因此,洞察投资背后的风险,你需要练就洞察投资风险的能力。

三是让时间证明它的力量。

要有把压岁钱存成养老金的足够耐心,认清复利效应从来都不是暴富的手段。

四是降低自身的贪念与欲望。

不要看到别人买了车,就要买游艇;看到别人买了游艇,就要买专机。欲望是无法填平的,只能降低。

掌握了这几点,你离财富自由就更近一些了 。

我们来说说概率思维,原子创投的创始人冯一名说:“大家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创业成功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运气。”

运气就是概率,只不过加了一点感情色彩。对我们有利的概率,我们将其称为“走运”;对我们不利的概率,我们将其称为“倒霉”。

那么怎么正确理解对于我们来说的“走运”和“倒霉”呢?

就是你要心平气和地承认,就算你做对了所有事情,你成功的概率也不高。:

比如在今天的互联网行业,成功的概率可能只有约5%;在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再思考应该用什么方式提高成功的概率。

比如你可以通过把握时代的脉搏提高12%;通过选对战略,再提高5%;通过设计好组织结构又提高2%;最后通过做好管理,提高1%。

这样你就有了20%的成功率,加上原来的5%,你的成功概率就变成了25%。

但是依然有75%的概率会失败,怎么办?那就不接受失败,再来一次。

如果你曾连续创业四次,每次成功的概率是25%的话,那么四次里面有一次成功就是比较大概率的事件了。

很多人学了十几年数学,直到走上工作岗位,还不知道数学到底有什么用,我也是一样。

文章图片6

图片来自网络

这里有五种数学思维可供选择。

第一从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

假如一件事情成功的概率是20%,是不是就意味着,我重复做这件事5次,就一定能成功呢?

很多人会这样想,但事实并不是这样。

如果我们把95%的概率定义为成功,那么,这件20%成功概率的事,你需要重复做14次,才能成功。

换句话说,你只要把这件20%成功概率的事重复做14次,你就有95%的概率能做成。

这样你成功的概率就能够接100%。这就是从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

第二用动态的眼光看问题。

生活中有的人一开始努力就会说,“为什么我这么努力,领导不赏识我?”这需要一个积分的过程。

而有的人可能一直以来工作都做得很好,但是从某个时候开始,因为某些原因,他的努力程度下降了。

可能过了三四个月,他会发现做事情不像以前那么得心应手了。

又过了三四个月,他做出来的东西,领导开始越来越看不上了。

在某一瞬间,很多人会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不过就是这一件事没做好呗”。

其实这是一个积分效应,早在七八个月前他不努力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种子。

努力的时候,都希望大家瞬间认可,而出了问题后,却不去想几个月之前的懈怠。这是很多人都容易走进的思维误区。

如果你理解了数学微积分的思维方式,能够用动态的眼光来看问题,你就会慢慢体会到,努力需要很长时间才会得到认可;你就会拥有一个平衡的心态,避免犯这样的错误。

第三种数学思维是公理体系。

比如,一家公司的愿景、使命、价值观,其实就相当于这家公司的公理。

公理直接决定了这家公司的各种行为往哪个方向发展。

所有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决策行为,都是在愿景、使命、价值观这些公理上生长出来的定理。

这就构成了这家公司的公理体系。

第四种数学思维,叫作“数字的方向性”。

假如你拖着一个箱子往东走,你的力气是30牛顿。

这时来了一个人只有20牛顿力气的人,非要把箱子往西拉。

这个箱子还是会跟着你往东走,只不过它的速度会因为只有10牛顿的力会慢下来。

公司里做事的两个人都很有能力,如果他们的合作时能力都能往一个方向使,就会形成合力。

但如果他们彼此互相牵制,那么可能还不如把这件事完全交给其中一个人来做。

第五种数学思维是全局最优和达成共赢。这源于博弈论。

我们在生活中有一类决策,是需要涉及别人的。涉及别人的决策逻辑,我们把它叫作博弈论。

比如,下围棋就是典型的博弈。每走一步棋,我的所得就是你的所失,我的所失就是你的所得。这是博弈论中典型的零和博弈。

比如相互较量的两个人,我让步了你就有所得,你让步了我就有所失得。

文章图片7

图片来自网络

而想要达到博弈共赢的前提,是建立信任,那么,怎么才能建立信任呢?

首先你要找到那些能够建立信任的伙伴。有些人,你是永远都无法和他达成共赢的,这样的人你就要远离。

第二,你要主动释放值得信任的信号。你要先让别人知道你是值得信任的人,这样,想要与你达成共赢的人才会来找到你。

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说你会因为拥有符合规律的思维方式,所以做事根本就不会越出边界。

如果我们把人生看作是一种商业模式,那么人生商业模式=能力×效率×杠杆。

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是获得能力的能力。

拥有了“能力”,你还要提高做事的“效率”。

选择做那些对你来说最最重要的事情,使用更高效的方法、更称手的工具,这个趁手的工具就是杠杆。

文章图片8

图片来自网络

书中给我们介绍四种杠杆:团队杠杆、产品杠杆、资本杠杆、影响力杠杆。

我们来说说影响力杠杆,影响力杠杆就是要把自己产品化,让自己拥有一定的专长。

如果没有专长,那应该好好去进行专长的原始积累,学习知识和技能。

比如一位程序员写出来的一份代码,可以复制到很多项目进行售卖。

比如发布了一篇优秀的微信公众号文章,被各种公众号和互联网平台进行转发和分发。

付出的只是一份代码和一篇文章,回报却是非常巨大的。这就是影响力。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在个体进化过程中做好时间管理和心态管理。

什么是时间颗粒度?时间颗粒度,就是一个人安排时间的基本单位。

全球首富比尔·盖茨是一个把时间切成颗粒的人。

2003年,比尔·盖茨到访中国,在北京香格里拉酒店参加一些重要会面。

微软中国的同事们为了他的到来,一遍又一遍地测量从电梯口到会议室门口要走多少步,要花费几秒钟。

每个会议室都坐着一位等着他握手、签字的重要客人。

盖茨来了之后,依次进入每个房间,握手、签字、拍照、离开,几乎分秒不差。

举这个例子的意思是让我们对自己的时间也应该有一个管理方式,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文章图片9

图片来自网络

根据时间管理的三个层次,把事情分为“轻重缓急”,然后按照规律去依次处理。

第一个层次是以年为单位的时间管理。制订新一年的行动计划,并且审视去年的实施情况。

第二个层次是以天为单位的时间管理。

上帝公平地给了每个人每天3个8小时。第一个8小时,大家都在工作,第二个8小时,大家都在睡觉。人与人的区别都是第三个8小时创造出来的。

如果你能把它们花在学习上,你的学习进步速度将更是惊人的。

生活不易,时间对我们其实很有限,不知你发现没有,当你用心做一件事的时候,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而且总感觉不够用。

而当你躺在沙发上百无聊赖的刷着视频的时候,时间却总是显得那么慢。

第三个层次是以小时为单位的时间管理。我们有效的利用一个小时时间,在这段时间做到专注,借助工具,把事情分为“轻重缓急”,然后按照规律去依次处理。

文章图片10

图片来自网络

关于心态我们要有一种心态高过云端,姿态埋入地底的态度。

有三种态度即自污、示弱、看淡。

自污其实是一种反向的幽默,人们不相信“洁白无瑕”,或者不能忍受有人洁白无瑕。

那么出门前,不妨往自己身上泼一些脏水。这样,别人看到你就会哈哈大笑,但是恶意全消。

示弱:如果你需要别人帮助,不放在适当场合真诚的告诉别人“我需要帮助”。

看淡:如果你用自己内心认同的价值观来评价自己,就会瞬间看淡所有的误解。

别人怎么评价是别人的事,就好像在《遇见未知的自己》当中说的,世上只有三种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的事。

如果你只做好自己的事,通过能力提升了自己,那么你就不会在乎其他的了。

所以只有“心态高过云端,姿态埋入地底”,你才可以拥有最高尚的朋友,而没有最低微的敌人。

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拥有符合规律的思维方式,拥有快速洞察底层逻辑思维的本事,再加上个体进化的方法,我们就离完美又进了一步。

文章图片11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如何正确理解他人的逻辑?

洞察本质,学会打比方。

洞察本质的人,都会打比方,青岛啤酒前董事长金志国,就是打比方的高手。

有人问金老师如何招人、如何用人的问题,他说:“如果你做箱子,就要找樟木;要打口棺材,就要找金丝楠木;要是做门窗,找松木就好了。”

箱子、门窗就是你要招募的职位,如果你招的人不达标,就会互相不匹配。

低于标准就是拿松木做箱子,效果肯定不好;高于标准就是拿黄花梨做火柴,也不好。

用人也一样,如果你的员工是松木,你就把他做成“门窗”好了;是樟木,你就把他做成“箱子”;是黄花梨,那一定要把他打造成“精美的家具”。

打比方”的能力,本质上是一个人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

打好一个比方,要经过三个步骤:

第一步,洞察复杂、陌生事物的本质;

第二步,匹配到大家熟悉的事物;

第三步,用熟悉的解释陌生的。

文章图片12

图片来自网络

边界感:边界感的本质,是对所有权的认知。所以关系再好,也不能越界。

朋友在微信上问你一些问题,如果你正好不忙,他的问题也比较简单,你就顺口回答了。

但有的时候你特别忙,可能就不会及时回复他。

他立刻打电话找你:“我看你没回,我就打个电话问问你。”

这时候,你可能说:“我现在不方便接电话,有什么问题你先微信留言,我方便的时候再回你。”

这本来是很正常的情况,但是对方却恼羞成怒:“你太不把我当朋友了!我一直认为你是特别好的人,看来我看错人了!”

这就是典型的缺乏边界感。别人的时间是人家的,你一旦要占用别人的时间,就需要经过对方的同意。强行占用,就属于越界。

和别人沟通交流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不能因为对方不同意你的观点,就想尽办法强迫对方必须接受。这就是边界感。

因此,我们说自己在自己的的范围内做事,别人在别人的范围内做事,如果要跨越边界,就需要先征求对方的同意。

理解他人的底层逻辑,使我们能够很好的跟他人沟通,并能对自己的利益进行保障。

文章图片13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如何找到与社会协作的底层逻辑?

世界三大法则:自然法则、族群法则、普遍法则。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或者说,弱肉强食。这就是自然法则。

在自然法则下,想要生存,个体的优势非常重要。

如果你遇见一个野蛮人,他毫不讲理,冲进你的山洞,要抢走你所有的食物,你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抡起火把,抄起木棒,把那个人打出去。

因为同一个目标大家聚在一起,形成了族群。家庭是一个族群,公司是一个族群,宗教是一个族群,国家也是一个族群。

比如兄弟结拜,歃血为盟。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如果有人欺负兄弟,我会为他挺身而出,如果有人背叛兄弟,我也会刀插两肋。这是兄弟的规矩和法则。

如果在一个组织里,建议你要用族群法则,遵守规矩,利用规矩。

普遍发则就是可以跨越个人和组织、所有人都理解和认同的东西。

比如契约精神,彼此承诺过的事情,要尽可能做到,不能撒谎和欺骗。

这些普遍的价值观,超越了族群的冲突,使人们形成更大范围的信任。

我们要懂得,用族群法则、普遍法则和世界进行价值交换,同时在必要的时候,用自然法则来保护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