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1类心血管病生物标志物盘点!涉及方方面面

 竹林听雨一梁濛 2023-02-01 发布于浙江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干货满满!



心血管疾病生物标志物在心血管疾病的筛查、鉴别诊断、危险分层、治疗预后及随访评估等方面凸显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关于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不断深入,陆续发现了300多种心血管疾病生物标志物。

目前,根据心血管病理学的主要类别,临床上心血管疾病生物标志物大体上可分为以下11类[1-3]

表1

图片

临床如何应用?一起来看看吧。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

急性心梗的生物标志物



临床上常用的心梗生物标志物主要是心损三项:肌钙蛋白(cTn)、肌红蛋白(Myo)以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4]。肌红蛋白是目前心肌受损后最早发生异常增生的心肌蛋白标志物。急性心梗发作2小时后,肌红蛋白开始升高,4-6小时达到高峰。但是特异性不高。

cTnI/cTnT是一种诊断急性心梗的特异性高、敏感性好的生物标志物,cTnT发病后3-6小时即升高,10-24小时达到峰值,10-15天恢复正常。近年来,尤其是高敏肌钙蛋白检测的出现,使得心肌损伤的敏感性进一步提高,目前已经成为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首要标志物。

肌酸激酶同工酶对急性心梗早期诊断的灵敏度高,3-8小时增高,9-30小时达到峰值,48-72小时恢复正常水平。

而2022版《急诊胸痛心血管标志物检测专家共识》[5]针对表现为急性胸痛或伴呼吸困难的急诊首诊患者,除常规ECG外,推荐高敏肌钙蛋白(hs-cTn)、D-二聚体、脑钠肽(BNP)/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心血管三项标志物的检测,以便对患者进行鉴别与诊断、危险分层、预后评估和治疗决策。并提出急诊诊断急性心肌损伤时,不建议使用CK-MB、MYO等其他生物标记物作为评估指标,hs-cTn可取代传统的心梗三项。

同时许多新兴的生物标志物也显示出很好的应用前景,主要有MicroRNAs、GDP-15、H-FABP、IL-10、IL-6等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生物标志物[4-6]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是复杂的,其病理生理过程主要包括内皮细胞功能失调,炎症细胞浸润,血脂紊乱及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分化,TC、HDL-C、LDL-C、非HDL-C、ApoB等血脂生物标志物对临床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多种miRNAs被认为影响这些过程。

  高血压生物标志物



一些研究[4]表明为达到一级预防的目的,应对有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脏病(CKD)家族史及有CVD风险的患者进行肾功能指标的检查,包括评估肾小球滤过率(GFR)的血清肌酐(Cr)及尿微量清蛋白(mAlb)的测定。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C,CysC)可能是CVD事件更有效的预测因子。一些研究[2]显示miRNA参与血压的调节。

 心衰生物标志物[7]



心衰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是一个复杂、连锁动态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多种生物标志物可用于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其中BNP和NTproBNP其浓度的增高已成为公认的诊断心衰的客观指标。

cTn在心衰中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hs-cTn应用最广泛。研究发现与BNP或NT-proBNP相比,hs-cTnI水平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严重程度的评估、疗效的评价具有更高的临床意义。此外,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联合检测hs-cTnT和NT-proBNP比单一检测其中一项更有助于判断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

其它还包括炎症介质及心肌纤维化标志物,一些直接参与心肌重构病理生理过程的新型生物标志物,神经内分泌激素标志物,以及微小RNA和其他非编码RNA,也可以作为心衰的生物标志物。

总结

生物标志物能够反映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生物标志物目前已成为心血管疾病临床评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从目前可获得的大量心血管生物标志物中,只有少数能够进行临床常规使用,特别是对于心血管急性事件如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冠脉综合征、猝死、脑卒中等这样严重突发的预测、早期诊断、时间和预后有密切关系的疾病,至今仍缺少十分满意的生物标志物。

而且单一的心脏标志物不同时具备高敏感度及特异度,诊断符合率相对较低。有研究表明将多个心脏标志物进行联合检测能够提高诊断效能。但是,如何组合,目前仍缺乏可统一和有效的方案,需要进一步研究。

因此,临床医生必须接受临床实践中生物标志物的使用会受到限制,并且应在所有可用的临床信息背景下对检测结果进行解读。

参考文献:

[1]李勇,宋嶶.新型生物标志物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9,40(18):2276-2279+2301.

[2]贾倩,何昆仑.心血管疾病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5,22(10):944-948.

[3]唐诗,盛燕辉,孙伟,刘博巽,孔祥清.微小RNA作为生物标志物在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校医,2019,33(11):871-875.

[4]王亚蓉,郭壮波,黄丽萍.三种心肌损伤标志物对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4,34(09):1347-1350.

[5]急诊胸痛心血管标志物联合检测专家共识.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2年4月第31卷第4期Chin J Emerg Med,April 2022,Vol.31,No.4

[6]郑芳,鄢盛恺.生物标志物与心血管疾病危险评估[J].临床检验杂志,2013,31(05):321-323.DOI:10.13602/j.cnki.jcls.2013.05.017.

[7]徐晓燕,王建茹,邢作英,朱明军,王永霞.心力衰竭标志物研究进展[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21,35(06):565-568.DOI:10.13507/j.issn.1674-3474.2021.06.00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