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近中医:学习一下张仲景的“瓜蒌瞿麦丸”

 嵩风阁 2023-02-01 发布于河南

我们知道,医圣张仲景创立的方剂被后世称为“经方”,但张仲景的原著《伤寒杂病论》因为在传世中散佚,到现在已经被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相对来说,《金匮要略》所记载的方剂就更多一些。

图片

其中有一个很简单的方剂——瓜蒌瞿麦丸,就出自《金匮要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些这个方剂。首先看看金匮原文: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栝蒌瞿麦丸主之。

栝蒌根二两,茯、薯蓣各三两,附子一枚(炮),瞿麦一两,上五味,末之,炼蜜丸梧子大,饮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

从金匮的原文可以看出,瓜蒌瞿麦丸是为了口眼脸部有热、饮水而不解渴,但腰腹怕冷且手足冷的情况而设。

后世医家在汲取金匮原旨之后,将此方进一步拓展发挥,对上焦诸证,如脸上涨痤疮痘痘、咽喉不适、牙痛等问题,都得到不错的应验。那么,这个方剂对上焦这类问题的处理是如何实现的呢?

图片

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来分别阐述一下:

1、脸上长痘痘和痤疮问题:

《黄帝内经》说: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而脸上长痘痘和痤疮的问题,大多数情况还会有小便频数的现象。这时候,我们可以分析的是,这种小便频数其实就是肾阳不足,导致膀胱的气化不利而引起的小便不利。

因为小便不利导致水液不能蒸腾而濡养上焦,头面因而出现反常的热像,痘痘和痤疮之类就出现了。

瓜蒌瞿麦丸中的附子、茯苓、瞿麦,能蒸腾水液并宣布水液于上焦头面;天花粉甘寒育阴,还能引阳气下行;生山药枢转中焦,帮助阴阳水火交泰。这样一来,上热下寒的症结就得到解决。

图片

如果小便淋漓不尽,肚脐左边不适甚至压痛,瓜蒌瞿麦丸还可以适当配伍四逆散,起到疏肝理气、畅达三焦的目的。

2、咽喉不适的方面:

这类咽喉不适,多数是咽喉痛、喉咙干涩,总想喝水但喝水后并不觉得解渴,喝了之后就想上厕所,这种情况基本就是上焦有热。

但小腹多数会伴有冷痛之感,有的还喜欢热敷,这就属于有下寒之像了。

如果夏天还出现手足心热,这是阴虚的问题,如果是冬天出现手足发冷,这就是阳虚的存在。

图片

但其辨证要点还是在饮不解渴、且喝水后就想小便,同时诊得脉象尺脉细弱,可以得出下焦阳虚为隐藏的根本原因。

因为下焦肾阳不足,无法化水成气,津液也就不能上达而下泄,于是出现喝水就想小便,且喝水无法解渴,这才是张仲景所说的“小便不利”。

但这个小便不利不是专指不能顺利排小便,而是各种小便异常的统称。因为下焦水液不能上达,上焦的阳气也不能下温,于是出现咽喉干、痛等不适。瓜蒌瞿麦丸刚好能升阴降阳,使得水火交泰,咽喉的问题也就得到解决。

3、口齿方面的问题:

口腔牙齿牙龈的问题,现代科学大多以各种“炎症”来对待,导致很多当代中医都喜欢用“热”来评价。

图片

但其实并非全部,有部分口齿方面的问题,其实也属于上热下寒的范畴,根本原因可能还是在下焦的阳虚,导致水液气化不利。

就像自然界的地气不能上升为云雾一样,上焦反而会出现热像,从而出现咽喉干、牙龈肿痛等问题。

这时候,瓜蒌瞿麦丸能清上焦、运中焦、温下焦,使得下焦水邪得以温化成气,进而濡养上焦,那些假热之象也就烟消云散了。

对比一下其他经方,真武汤和瓜蒌瞿麦丸可以视为一对方剂。组成中都有附子、茯苓的存在,真武汤有白术,而瓜蒌瞿麦丸有山药,真武汤有白芍,而瓜蒌瞿麦丸有天花粉,只是瓜蒌瞿麦丸还多出了一味瞿麦。

图片

两个方剂都用附子温养下焦,但真武汤重在健脾气而滋肝阴,而瓜蒌瞿麦丸则重在清上焦之热而润燥,虽然也有下焦虚寒存在,但上焦热像更为明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