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年人观念陈旧、保守、多疑、多坏想等怎么办

 菌心说 2023-02-02 发布于北京

    ——朱美云著《老年心理康养》选载(6)

   老年人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通常有:观念陈旧,不符合已变化了的现实;思想保守,不愿接受甚至排斥新观念;往往有负性、多疑、夸大化、严重化的思维导向,负面想法多,容易无事生非,爱把问题夸大化或严重化;往往有片面化、绝对化思维,以偏概全,非黑即白,而且固执偏执;喜欢主观归因,随意联想,把想象当事实,并自以为是;有些还有浓厚的迷信观念、幼稚简单的判断,十分轻信,等等。

     一、尽量与时俱进,和现实同步

   社会在不断发展,现实在不断变化,随之而产生的各种新观念,就是进步的产物。而这些和我们以往或现在已拥有的观念往往不同,甚至完全背道而驰,所以会让我们难以接受,甚至感到很不适应。这时,就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努力和现实同步,改变旧观念、旧思想,接受和适应新观念、新思想。老年人的观念思想之所以容易落伍,容易被社会淘汰,主要就是跟不上发展的时代,所以对老年人来说,尽量与时俱进,和现实同步,是心理康养的最重要的任务。

   某局的一个党委书记退休后,成天呆在家里睡觉、看报刊、看电视,过得很无聊。老伴喜欢和同学、朋友交往,天天要去跳广场舞,经常要去参加聚会活动,成天忙忙碌碌,于是就叫他来做家务。可他不愿意做,其实也根本不会做。过了一年多,他就出现了头痛、心慌、胸闷、便秘、四肢无力等症状,去医院反复检查,也查不出有什么疾病。情绪日益低落,精神委靡不振,注意力无法集中,记忆力严重减退,一切都感到无意思,常常想死了算了。去某医院精神科诊治,被诊断为抑郁症,吃了几个月药也没什么效果。经人介绍到笔者心理咨询所咨询。

   笔者认为主要是退休后精神空虚所致,建议其应该尽量找事做,或尽量去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老伴儿说他完全可以去参加他们平时开展的那些活动,因为在他们那些人中,好多都是两口子,其中有些男的女的最初都不会跳舞。他身材好,人聪明,肯定很快就能学会,肯定会比有些人跳得好。可他说:“我本来就看不惯他们的那些行为。都一大把年纪了,还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完全没有自知之明。个个都老脸老嘴的,可还搂啊抱啊地唱着跳着,让人看了就恶心!”老伴对笔者说:“看吧,他就是这样一个古董!现在都什么时代了,竟还在说什么男女授受不亲,说我不应该去和那些男的跳。不过现在还是好多了,至少是不反对了。”

   笔者马上对他说:“那你还很不错嘛!有这么大的进步了!说实话,我过去也是这样观念陈旧,所以从来不去跳舞,当然也不会跳。可后来发现,不会跳舞,不去跳舞,去参加很多活动时会显得很不协调,非常落伍,甚至会被别人耻笑与小看。于是我就开始挑战自己,来学跳舞,后又大胆地到人群中去跳,结果发现,这样才是正常的,过去的想法和行为是很可笑的!我庆幸自己没有成为那个'清朝人’:时代已变了,可他总看不惯人们理的新发型,总认为还是都应留着长辫儿。……”

   三个月后,他终于逐步走出了家门,逐步融进了老伴儿的人群。此后,他逐步学会了跳舞、唱歌,不仅让抑郁症不治而愈,而且还成了那个团体中的骨干。更重要的是,他尝到了与时俱进的甜头,开始赶潮:玩QQ,玩微信,玩做视频,玩搞笑直播,活得像个年轻人似的。

图片

     二、尽量拥有积极思维导向

   笔者在长期的心理咨询实践中,总结了一条规律,即思维导向规律:思维导向决定思维结果。

   人在负性事件发生时,或在负性情绪的情况下,尤其是在心理出现问题或疾病的时候,思维导向往往是负性的、多疑的、夸大化的和严重化的,所以思维结果也往往是相应的。老年人因种种原因,往往都有这些思维导向,所以其思维结果往往都不符合客观实际。所以,老年人在心理康养中,非常需要有积极思维的导向。

   一个很有孝心的儿子,每次回家看父母时,都要买一些东西。可母亲总爱皱着眉说:“这些牛奶,是不是都是你们吃不完了的?这些腊肉香肠,会不会都是瘟猪肉做的?这些核桃粉、芝麻糊会不会是假的?……”由于是这样的思维导向,这位老母亲一般都不吃或尽量少吃儿子媳妇带回的东西,而且吃了有时还觉得身体不舒服。当身体出现某些疾病症状时,往往还归因于是吃了儿子媳妇带回的东西,所以经常都把儿子媳妇气得不行。好在他们没有在意。而父亲却总爱乐呵呵地对她说:“管它是什么的,能回来看我们、能带这么多东西回家,就是很好的!你看别人家的儿子媳妇,就很少回家,更没带这么多东西回家。别东想西想了!”所以儿子媳妇都非常喜欢父亲。

   两个老人,两种思维导向。母亲负性的多疑的思维导向,总是导致两代人不愉快,而父亲肯定的满意的思维导向,总是导致两代人都很高兴。

     三、尽量全面地、相对地、辩证地看人和事物

   片面地、绝对地、孤立地看问题 ,是很多人认知不客观的重要原因。所以,老年人要想心理健康,就得尽量使自己的认知避免存在这些问题,就得尽量全面地、相对地、辩证地去看人和事物。

   一个人下岗了,其岳父就认为:“女儿惨了!”并为此不断抱怨女婿,让女婿感到非常痛苦。他也抱怨女儿当初就不该和这个男人结婚,甚至怂恿女儿现在应考虑离婚。

   女儿是小学教师,因非常敬业而顾不了家。丈夫下岗肯定不是件好事,也肯定不是她所愿意的,但她觉得现在丈夫可以全身心来料理家务了,而且还可以每天在家给学生补课了,所以认为下岗也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他们一直想养鱼、养花,因一直没时间和精力就一直未养,现在总算有机会来养了。当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她父亲后,父亲觉得那只是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还是坚持叫女儿应该考虑离婚。女儿当然不会答应。

   很快,学生补课班在家里办起来了。由于补课效果很好,很受学生和家长欢迎,所以实际收入还比在岗时多得多。鱼和花都养起来了,一进屋就有愉快感。饭菜都是自己做的,很可口,几乎都不再去餐馆吃饭了。关键是,岳父行动艰难后,女婿可以在家悉心照料了。

图片

   这时,岳父才想到女婿下岗其实不是一件坏事,女儿也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悲惨,自己只片面地、一层不变地看到女婿下岗的坏处,没想到女婿还有补课和理家的本事、勤勉的精神、宽容的心地以及很强的责任感,而且还把问题严重化了。要是女婿没下岗,家庭就不会有现在这样的温馨,自己也不可能得到女婿这样专门的精心照料了。

   认知改变后,他满心欢喜,对女儿说:“爸爸老了,糊涂了,一定要把爸爸过去说的那些话当作没说!”

     四、尽量客观归因,从事实出发

   从想当然出发,主观归因,是认知不客观的一个重要原因。老年人往往会因自己有丰富的阅历和经验,很容易凭臆想而主观归因,而且还往往自以为是,所以,老年人要想自己的归因符合实际,就必须从事实出发,进行客观归因,否则,就可能做出错误的判断,给自己和别人制造不必要的麻烦。

   一个老年人上街后在人行道上摔倒后昏迷了,两个好心的路人将他送到了医院。他却说是他们把他撞倒了。子女们不了解情况,也怪罪这两个人。这两个人说真是好心不得好报,竟遇上了这样没良心的老年人。其实他们也互不相识,完全是出于好心才不约而同地把他送到医院的。

图片

   警察调出了当时的监控录像。当看到真相后,子女们才相信了客观事实。可老人依然坚持说是被他们撞倒的,并把当时被撞的情景描绘得有声有色,而认为这监控录像是他们请人专门加工制作的。

   由于子女们相信监控录像,他就骂子女们头脑简单,愚蠢透顶,居然不相信他,而去相信那个造假的录像,不仅把子女们气得不好,而且还把自己气得休克。

   老年人大多有近事遗忘,有的还有一定程度的意识障碍,有的惯于臆想,而他们又往往无自知力,所以非常容易主观归因。作为老年人,一定要认识到,自己就可能存在这些问题,所以不能完全相信自己,而应该相信客观事实。

     五、尽量摒弃迷信观念,参考子女或年轻人的判断和建议

   由于这个世界还有很多人们未知的部分,由于人们对这个世界的很多现象还不能作出正确解释,所以迷信现象总会存在。很多老年人在年轻时都非常反对迷信,一直崇尚科学,可到老年后,有些也开始迷信了,所以人到老年后,一定要尽量反对或摒弃迷信观念,要尽量参考子女或周围年轻人的判断和建议,不能轻信!因为这时自己因年老、糊涂、对新事物的无知等,很多自己总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错误的。

   当然,也不能说年老了,所有的想法、看法、感知都是错误的,但错误多也的确是事实。当然,更不能说子女和周围年轻人的观念和思维都是正确的,但从总的来看,正确率相对老年人来说,确实要高一些。

   中国一所顶尖级大学的医学部的教授,从来是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的。可他去参加有些组织开展的“身心灵”活动被洗脑后,就坠入了“灵”的深渊,从而开始相信这个世界有鬼神,有“灵界”及其层次,甚至认为精神病的幻觉、妄想,其实不是病,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常人达不到的最高精神境界。结果最后使自己身体出现了一系列疾病,差点儿死去。因心理和身体的显著变化,他也出现了幻觉妄想而不自知,只有家人和周围人才知道,他是怎样迷信“身心灵”、追求“灵界”而成为这样子的。

图片

   在那些邪教圈子里,就有一些科学家和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年轻时绝对是崇信科学、反对迷信的。可到老年后,因身心出现巨大变化导致出现了种种异常的感知现象而不自知,或自知而无法解释,于是就开始相信和宣传有些鬼神之说或宗教之说,甚至得出这样的结论:知识的高峰是科学,科学的峰顶是宗教。所以老年人是很容易迷信并产生迷信观念的,所以老年人的心理康养是非常需要警惕、反对和摒弃迷信观念的。

   (以上选自朱美云著《老年心理康养》64-69页

图片

   待续

     朱美云简介:

   “一学两法创立者,出版专著有《点通心理治疗学》《朱氏点通疗法》《朱氏诗文疗法》等7部。重庆朱美云心理咨询所所长、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点通疗法分会会长重庆大学研究生心理咨询中心客座专家重庆文理学院兼职教授。微信及手机号为:13708333534。

图片

      图为一学两法”专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