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冠各方证的鉴别要点

 经方人生 2023-02-02 发布于四川

麻黄汤:恶寒,发热,无汗,喘。

桂枝汤:恶风,发热,有汗。
桂枝葛根汤:恶风,发热,有汗,肩颈痛。
葛根汤:恶风,发热,无汗,肩颈痛,四肢骨节痛。
大青龙汤:
发烧、身痛、胸闷、烦躁,
:1、发烧 2、咳嗽 3、痰黄(或干咳),
外寒内热。
非虚证的患者,出现发热恶寒,烦躁,口干,四肢疼痛,
小青龙汤:外寒内饮,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头痛、身痛这些表证存在;“心下有水气”,则说明其痰饮、吐出来的东西如清水状,同时可能在心下有轻微压痛、悸动。只咳嗽不气喘,若喘加杏仁。

麻杏甘石汤:在脉象、腹证不虚的情况下,只要符合咳嗽气喘、发热、自汗、口渴这四个症,就可以使用。

银翘散:
发热,咳嗽、喷嚏、流涕,大便干,小便黄,皮肤红疹,舌边尖红,苔薄白而干,脉搏象浮数

发热、咽痛、咳嗽、口干口渴、头痛发胀、小便黄、大便偏干,舌质红,舌苔干,脉浮数有力

越婢汤: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莲花清瘟:麻杏石甘汤+银翘散。

清肺排毒汤汤:麻杏石甘汤+五苓散+小柴胡汤+射干麻黄汤。

鉴别要点

图片

症状有

发热,无汗,有汗,咳嗽,喘,全身痛,骨头痛,皮痛,无力,口渴,口苦,口干,咽喉痛,欲饮水,发冷,怕冷,怕风,怕热,拉肚子,吐清痰,黄痰,舌胎红,淡,腻,无津液,有津液,鼻塞,流清涕,脉浮,脉紧,脉数,脉缓,尿黄,尿清,大便干,稀,腹软,腹有力,胸闷,烦,睡不着觉,头痛,头昏,偏头痛!耳鸣,呕吐,腹泄,

这么多症状,一个人不可能同时具备
抓主症
根据实践得出的最有可能的病然后所对应的方
有一些变证,所以方有加减
神气血形

麻黃汤去桂枝 成 麻杏甘石汤,+桂枝,生姜,大枣变成大青龙汤

桂枝汤+葛根变成葛根桂枝汤
桂枝汤十葛根,麻黄变成葛根汤

方剂组成与主治
组成要按名医中医案的常规用量,可以对比伤寒论,
鉴别要点,来一个病人,你能清晰地看出她适合那个方,就就是辩方证

几经合病的方证要熟悉

在辩方证前,有一个6经总辩证,可以知道哪经病了,或者说哪几经同时病了

从6经到方证,再到每味药的加减!这就算出方了

六经大框架

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
口干口苦胸胁苦满
大便不通,舌干和黄,津液干
大便稀,津液满口
四肢冷
上热下寒

参考引用

那么怎么鉴别这个嗓子疼,到底是受凉呢?还是嗓子发炎呢?

以下这几点可以作为参考。

一、看疼痛的程度。
剧烈的疼痛,嗓子发炎的可能性比较大,轻微的疼痛,受凉的可能性比较大。

二、看疼痛持续的时间。
持续性的疼痛,嗓子发炎的可能性比较大,一会儿疼一会儿不疼的,受凉的可能性比较大。

三、看大便的情况。
大便比平时干,嗓子发炎的可能性比较大,大便比平时稀,受凉的可能性比较大。

四、看舌苔的颜色。
舌苔颜色比平时黄,嗓子发炎的可能性比较大,舌苔颜色和平时差不多,尤其是薄白苔,受凉的可能性比较大。

注意我上面的用词,都是可能性比较大,都不是绝对的。

所以临床上只靠一个症状来判断,很容易有误差,只有综合各种临床资料,才能够最后得出一个相对准确的判断。

公布葛根汤方我常用剂量:(单位:g)
葛根20g麻黄15g桂枝10g芍药10g炙甘草10g生姜两片大枣12枚掰开
10碗水煮3碗,每次1碗
汗出烧退停服,1剂
麻黄汤常用剂量:
麻黄15 桂枝10 炙甘草5 杏仁15
9碗水煮3碗,早中晚各一碗
汗出烧退停服,1剂
小青龙汤常用剂量:
麻黄15g,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15g,干姜15g,细辛15g,半夏15g,五味子15g,
10碗水煮3碗,早中晚各一碗;1-2剂看;
如果加石膏则是石膏20,加葛根则是葛根20。
都要观察汗量,不可过度发汗。换而言之,已经满头大汗了,就不是葛根汤了,而可能是桂枝汤加葛根:桂枝15 芍药15 炙甘草10 生姜3片 大枣12枚掰开 葛根20。有汗而背痛。
小孩是成人1/3,按体重折算。婴幼儿几勺。
请在专业人士指导下使用。责任自负。

案例一:李老师一开始嗓子发干,发紧,接着低烧,怕冷,头痛,眼胀,四肢肌肉关节疼痛,辩证是葛根汤症。
喝完一剂葛根汤,汗出烧退,虽然仍有轻微咳嗽,嗓子干,少量痰,身体有些无力。但身体已经不难受了,精神也好很多。
葛根汤方:葛根25g,麻黄9g,桂枝15g,白芍15g,生姜五六片,甘草9g,大枣6枚
葛根汤加减:高烧,口腔,咽痛有灼烧感加生石膏,有四肢发冷,恶寒加附子,细辛,有下利拉肚子加五味子即可。
李老师后面又有恶心,拉肚子的症状,喝了两次小柴胡颗粒。当时感觉已无大碍。
然后第五天以后,突然剧烈咳嗽,胸口像压了块石头,胸闷,咳嗽几乎不停。夜里都无法入睡,吃了清肺养阴颗粒,麻杏甘石汤,咳嗽仍没有太多缓解。
后来经详细辩证。考虑是小青龙汤证。
喝了一碗小青龙汤,咳嗽有所缓解,一剂喝完,咳嗽就减轻了,并且不停的排痰。
经李老师回忆,多年前,有过一次剧烈咳嗽,最后在医院挂吊瓶半个月才好,当时虽然不咳嗽了,但病邪并未排出去。这次新冠病毒,把之前咳嗽的病根勾出来了,用了一剂小青龙,彻底把病根治好了。用李老师的话就是,因祸得福了!
后来我们分析,这次咳嗽,排出那么多痰,如果当时去拍片子的话,有可能就是白肺,假如不是用了大剂量的麻黄和半夏,把肺里的痰排出来。若是用西医治,是很危险的。就算最后治好了,也会有后遗症。
案例二、14岁男孩,上午上课的时候,就觉得浑身冷,坚持到中午上完网课,就到床上睡觉了,浑身冷的发抖,盖两床被子还冷,发烧,判断是麻黄汤证,家里杏仁找不到。想出去买点,跑了五家药店,两个卫生服务站都没买到。出去一个小时候的时间。
回来后,发现孩子一会冷的发抖,要盖被子,一会又热的要脱衣服。所以说这个病的发展太快了,短短一个小时的时间,已经由太阳证变为少阳证了。赶紧给他喝了小柴胡颗粒两包,忽冷忽热的症状消失了。
但还是恶寒,头痛。说头胀痛得很,浑身疼,感觉连骨头都是疼的。用了针灸,放血,艾灸等各种方法,还喝了于荣光老师的二陈汤,
二陈汤方剂如下:
陈皮20g,陈艾10g,生甘草10g,生姜25g,可以加红糖。
喝了二陈汤症状有缓解,但还是发烧,头痛。
后来用了李老师推荐的葛根汤,方剂如下:
葛根汤方:葛根25g,麻黄9g,桂枝15g,白芍15g,生姜五六片,甘草9g,大枣6枚
喝了半碗,然后睡觉,夜里烧就退了,第二天头疼,身痛等症状都消失了。真的,经方用对了,真是神效。不到半剂就烧退人安。
后来,又给不少亲朋好友推荐了葛根汤方,效果都很好。也有其他的中医师说北京这次疫情,多数是葛根汤证。深以为然。
有网友提供消息,网上有卖葛根汤颗粒的,有需要的可以提前备一点。
当然,也有的人,嗓子疼,发烧,头两边疼,伴恶心,这种就是小柴胡汤证。
有一个朋友,她之前有鼻炎,所以喝了葛根汤退烧后,鼻塞严重。就像以前鼻炎的症状一样。
所以我们认为,这个病毒可能是更倾向于攻击以前的病根,或者薄弱的脏腑。这也就可以解释,一些有基础病的老年人,更容易得重症,甚至死亡的原因,因为有多年的基础病,他们很多脏腑已经很脆弱了,病毒又很强。所以有些人就很难挺过去。
但如果用中医治疗,不但可以缓解老年人的痛苦,迅速解除症状,也不会对身体造成危害,甚至可以趁机把一些陈年痼疾解决掉。真的是一举多得。但如果用西医的退烧药,挂吊瓶等方法,不但迁延不愈,还会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能不能挺过去只能自求多福了。
所以,中国的古话说的非常好: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事实确实如此,不懂中医的,在这次疫情中,会付出更多的代价。

张仲景对付温病用的是
葛根汤、大青龙汤这样的方剂。
葛根汤包括:麻黄、桂枝、炙甘草、白芍、红枣、生姜、葛根。7味药里含有5味热性的药。

大青龙汤也一样,麻黄、桂枝、炙甘草、杏仁、红枣、生姜、石膏。7味药甚至有6味是温性或热性的药。

只有石膏一味为寒性的药。也许正是这样的配比关系,让后世许多医家误认为这些药方无法治温病。但医圣张仲景的确有过人之处。他是真正了解病机病理的人。他明白要解里热,必须先解表寒。肺热壅塞,必须通过打开全身毛孔,来让气机流畅,热有出路,才是真正的退热之道。就像房间里闷热之极,最好的办法就是打开窗户,让热气透发出去。所以他用大队去寒的药,目的就是把束缚着全身毛孔的寒气清掉,从而打开毛孔,把病邪和热气透发出来。如果一味用寒凉之药,体表寒气无法清除。寒主收缩,毛孔必然无法扩张,汗不得解,热无出处,病邪亦无出处。


大青龙汤的方剂设计是这样的:

麻黄——辛温宣肺。用温热药驱散风寒,打开毛孔,打开从肺到毛孔的无数条通道。
桂枝——辛温行阳。调动身体的阳气,即免疫功能,将病邪往体外驱赶。
杏仁——化痰止咳,润肺。
石膏——清肺热。石膏色白,金石药,为清肺金之正药,非一般清热药能及。
炙甘草、红枣、生姜——保护肠胃,增强免疫功能。

千万别小看这几味药,用猛兽命名的中药不多,但这里就已包含青龙——麻黄,白虎——石膏,朱雀——红枣。可想而知此方的威力非凡。

事实上,此方是治疗呼吸系统瘟疫的第一方。只要同时符合以下三个特征,用之必效:1、发烧      2、咳嗽    3、痰黄(或干咳)

具体方子:麻黄12克,杏仁12克,桂枝15克,炙甘草10克,红枣20克,石膏20-60克(高烧用高量,低烧用低量),生姜3片。

当然,人的体质特点各不一样,人所在的地域不同,病因也有差异。因此,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药方进行加减。

比如,有咽喉肿痛,加桔梗、金银花;热象明确,加连翘和玄参;风象明显,加薄荷、蝉蜕。

本人经无数次验证,只要符合以上症状,不管是普通的感冒发烧,还是肺炎,甚至无论何种肺炎,用之必效。而且通常一天就可退烧,二天即可痊愈。

现在不少人出现较严重的咽喉症状,都是第一时间没有应用大青龙汤的缘故,它没有帮助人体把邪气及时排出去,导致了咽喉的肿胀化脓。

大青龙汤攻守兼备,第一时间应用,必能开通气机,解邪除热,驱除病毒于体外,连化脓的机会都没有。很多人可能会怀疑,1800年前的药方,是否真的医治今天的新型病毒。

其实这是不懂中医造成的,中医治病的靶子从来不是病毒,而是整体的管理秩序。它是根据整体决定局部的系统学原理,用恢复整体平衡的办法来治所有病的,也包括当下的疫情。不管什么病名,只要不平衡的方向和大小差不多,都可以用同样的方子。古人虽然没有显微镜研究病毒,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整体决定局部的大自然规律永远颠扑不破。病毒再厉害,它也是依赖组织液而活着的,它的力量与所依赖生存环境的力量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人体的组织液不适合病毒生存,它们是不会感染人体的。只有人体的组织液适合病毒生存,这才导致了感染。因此,中医治疗瘟疫不是针对病毒,而是整体。只要整体秩序井然,病毒是没有机会在人体生存的。

可以这样说,如果大家感觉自己有了病毒感染的症状,第一时间就用大青龙汤,就可以迅速缓解症状,帮助人体获得自愈。最后,再补充点我们自己接诊和应用此方的经验:1)这个方子越早期服用效果越好,对大多数的有密接史,或者确诊早期的轻症病人症状减轻效果很好,发病1-5日内尤佳。

2)如果还没发热,但已经出现咽部不适、头疼、畏寒等早期症状,不管抗原阳没阳,建议不要抱侥幸心理,就当感染开始吃药,这样后续即使有症状也轻很多(很多人都是第2-3日才阳的)。
3)据初步统计,86%发热患者服用后可以在2-3剂内退热,最快的只需要半剂。
4)目前流行的各种毒株,可能会引发患者的基础疾病,或因为原有痼疾、体质发生变证。此方只能治疗因为新冠引发的各种症状(阳经病阶段)。因此如果原来有较重的基础病,尤其是严重的心肺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建议线下及时找医生面诊处方。
5)服药热退症消后,建议静养一两天。不要熬夜!避免劳复!

总之,如果你们那里疫情还没平息,身边又没有熟悉且靠谱的中医,建议提前抓一些备上,争取别“阳”,尽快“阳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这10个字的确概括得非常好。
“伤寒表不解”,意思是说患者还有点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头痛、身痛这些表证存在;“心下有水气”,则说明其痰饮、吐出来的东西如清水状,同时可能在心下有轻微压痛、悸动。
小青龙汤证在临床诊治的时候要注意,“痰”是鉴别的重点。因为“心下有水气”,所以首先痰就比较多、清稀,容易吐出,有时如泡沫状,吐到地上很快变成水一样,这种症状就是小青龙汤适应的特殊情况。
有的患者会感到舌凉,这也是非常重要的鉴别点;假如有鼻涕,也多是比较清稀的,假如鼻涕有黄稠的,说明已经有化热,使用小青龙汤时就要小心了,需要加药,一般和麻杏甘石汤合方。
有的患者,因为长期有痰饮在身体里,就会表现出来脸色偏暗,特别是眼圈、两侧脸颊部位,刘渡舟先生称之为“水色”,临床上要注意这一点,有的患者平时可能不会表现出来,但是只要一感冒,这个“水色”的症状就会出现。小青龙汤证的脉象,有外感的时候,脉是浮紧;无外感时,脉浮就不明显,但是紧一般都有。假如脉象是细微的,就要小心,用这个方子就要仔细考虑,一般不适合用此方。因为细微多是虚人的脉象,假如直接使用小青龙汤,有的患者会汗出不止,四肢厥冷;也有的患者会出现鼻子出血、头晕、头痛、失眠等等症状。
小青龙汤证患者的舌头,一般讲变化不大,舌苔一般是白的,同时有水滑,看上去很湿润,甚至张口会有口水滴下来。舌头假如实质发生变化,比如胖大、嫩、齿痕,那就要小心,说明痰饮长期在体内,造成阳气不足,那在使用的时候,就该考虑加附片,如果有恶寒,就更应当用附片,当然量不用很多,一般5~10g。
以上叙述的几个症状,就是临床使用小青龙汤时经常碰到的。而咳嗽这类症状,一般使用时是咳嗽多点,气喘少一些。因为小青龙汤一般是针对咳嗽的,小青龙汤方子本身就是麻黄汤加减,把杏仁去掉了。如果有的患者既有咳嗽又有哮喘,甚至哮喘很厉害,那杏仁就要加进去。这点书里都有交代,在小青龙汤的加减里面都讲到这个问题。

麻杏甘石汤治疗喘息性肺炎等疾病的效果是肯定的,特别是对小儿的效果特别好。
在脉象、腹证不虚的情况下,只要符合咳嗽气喘、发热、自汗、口渴这四个症,就可以使用。
麻黄汤证的发热伴有恶寒,而麻杏甘石汤只发热,没有恶寒。此外,最重要的是麻黄汤证是无汗而气喘,而麻杏甘石汤证是有自汗的症状。
除了以上两点外,麻黄汤证还有肢体疼痛、头痛、腰痛等症状,而麻杏甘石汤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症状就是口渴。
麻黄汤证,本来是无汗而气喘,现在这个患者发热、气喘,但是有汗。有汗,当然就不能够再发汗了。我们知道,麻黄桂枝这一对药基、连在一起就会发汗。也就是说,要拆分去掉一个,发汗的作用就会减少。那到底是去掉桂枝,还是去掉麻黄呢?就发汗而言当然是麻黄更加强烈,但是麻黄如果没有桂枝的趋表性,也起不了发汗的作用,而且还要考虑到有气喘的主症,麻黄能够治咳嗽喘息而桂枝没有治疗咳嗽喘息的功效。这样看来,当然是去掉桂枝。
桂枝去掉以后,还有口渴、有汗,有里热。里热、口渴、欲饮水、不恶寒、汗出,这就是石膏证了,所以加石膏。这样麻黄汤去掉桂枝加上石膏,就构成了麻杏甘石汤。
麻杏甘石汤证,正是太阳病表热实的麻黄汤证向里转化。本来是表热证,现在向里热衍变了,因此“无大热”。“无大热”就是既没有了表证的恶寒,又没有阳明腑实证的潮热。
桂枝汤也汗出,那么与麻杏甘石汤的汗出有什么不一样呢?小孩子有时候不会讲话,什么恶寒不恶寒,他不会表述。那汗出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症状了。桂枝汤证的汗出是没有气味的,是清稀的,而麻杏甘石汤证由里热所出来的汗是黏稠比较臭的!这也非常重要。
如何看小孩子有没有恶寒,就看她耳朵前面那块肌肉有没有起鸡皮疙瘩。
假如一个非虚证的患者,出现高热,口干或口渴,汗多,没有气喘,应该是什么证?麻杏甘石汤证的三个主症都有,就是没有气喘,这就是白虎汤证,或者白虎加人参汤证。
假如一个非虚证的患者,出现发热恶寒,烦躁,口干,四肢疼痛,应该是哪个方证?发热口渴与麻杏甘石汤证相似,不相似的症状有恶寒、无汗、烦躁、身体有疼痛,这就是大青龙汤证。
一个非虚证的患者,出现咳嗽气喘,痰很清稀,有鼻水,也恶寒,有发热,有干呕,小便量减少。发热、气喘跟麻杏甘石汤证相似,哪里不一样呢?痰的质量不一样,有恶寒,同时还有点干呕,还有小便量减少,这是什么证?这个就是小青龙汤证。
一个非虚证的患者,出现发热、口渴、自汗、气喘,麻杏甘石汤证的四个症都有。但是,有浮肿的倾向,脉象比较浮大,而麻杏甘石汤证的脉已经不浮了,因为已经没有恶寒,这是什么证呢?这是越婢加术汤证。

越婢汤的原文如下: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此文当分成两段解读: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为第1段,风水之为病,乃外邪引动体内水气,相引而发病,外邪客表,故恶风寒;表闭则腠理合,玄府不通,汗与气不得出,故身肿。脉浮而不渴,说明病不在里而在表,治以甘草麻黄汤即可。

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为第2段,若第1段所述之证不及时服用甘草麻黄汤解表祛邪,随着汗与气的郁积,逐渐化热,热则腠理开,可见“续自汗出”,汗出则热减,因此“无大热”(明言无大热,其实是暗示本病有热证,只是热象不显)

此时就要在甘草麻黄汤的基础上加用石膏清热,又恐石膏过于碍胃,故加姜、枣和中。诸药合用,共奏疏风解表利水之功,解除腠理郁闭。



因此笔者认为,越婢汤方名中的“婢”可通“痹”,为“痹阻”解,引申为“闭阻”之意。如此,越婢即“越闭”,亦即发越皮表之闭。

既然越婢汤就是以甘草麻黄汤为底方化裁而成的,为什么不直接将甘草麻黄汤叫作越婢汤呢?

答案的关键在于“越”字。因为石膏本是清肺胃之热,走里不走表,但若按一定比例配伍麻黄,反而可以走表,越过肌肉直达腠理,即为“发越”。因此,可以将甘草麻黄汤叫作“解闭汤”或“开闭汤”但称得上“越闭”的还是石膏配麻黄的越婢汤。

越婢汤方原文如下:

“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者,加附子一枚,风水者。加术四两。”

正如前文所述,越婢汤由甘草麻黄汤加味而成,甘草麻黄汤中用4两麻黄解表,为何越婢汤要用6两麻黄?

显然,同样的药物在使用时由于配伍比例的改变,治疗的病证是可以完全不同的[4]麻黄的用量受石膏影响。

观麻杏甘石汤可知,当麻黄与石膏的配伍比例为1∶2时,该药对具有清热之功,属辛凉之剂。此时麻黄只具有平喘功能,不再解表。

当麻黄与石膏的配伍比例为3∶4时,该药对仅可解表闭,由辛凉转为辛平。因此,越婢汤可谓是辛平之剂,其君药麻黄、石膏均为辛味发散药,寒热互补。

综上所述,越婢汤当作“越闭汤”解,越婢汤的功效是“发越皮表之闭”,可广泛用于治疗表闭性质的各种病证,如外感病、肺病及皮肤病等。
温病初起
王某,男,3岁。1960年3月3日初诊。患儿昨晚早起发热,体温 38.5°C,伴咳嗽、喷嚏、流涕,大便干,小便黄。诊查:全身皮肤遍起红疹,舌边尖红,苔薄白而干,脉搏象浮数。辨证:温邪犯肺,肺气不宣,郁热波及营血,外发成疹。治法:辛凉解表,宣肺透疹。

以银翘散加减。处方:金银花10g,连翘 10g,薄荷 5g,豆豉6g,牛蒡子10g,桔梗 5g,竹叶 6g,芦根 15g,浮萍6g。

随访:服上药两剂后,热退疹消而愈。(董建华.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 董建华医案·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

如果感染初期,发热、咽痛、咳嗽、口干口渴、头痛发胀、小便黄、大便偏干,舌质红,舌苔干,脉浮数有力,可以吃银翘解毒颗粒。如果家里没有囤药,可以自己配制,让药房做成粗面,或自己轧成粗渣,每次抓一把,冷水下锅煮,开锅小火5分钟,即可服用,发热期间,一天可以煮四次,热退为止。

连翘一两(30克) 银花一两(30克) 苦桔梗六钱(18克) 薄荷六钱(18克) 竹叶四钱(12克) 生甘草五钱(15克) 荆芥穗四钱(12克) 淡豆豉五钱(15克) 牛蒡子六钱(18克)

上杵为散,每服六钱(18克),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人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